A. 什麼是電影中的影像
1、影像指拍攝對象留在膠片上的正像或負像。被攝體通過攝影機鏡頭形成光學圖像,聚焦在攝影機里的膠片上,通過曝光形成潛影,再經過沖洗,在膠片上形成由銀粒或染料組成的被攝體負像,負像經過復制在正片上便得到正像。負像和正像都叫影像。
2、影像又稱圖像。指非攝影成像感測器成像方式,其本質是攝影像片的外延。像片通常指光學攝影成像並記錄在感光膠片上,是被動式遙感成像。影像則可通過光學—機械、光學—電子或天線掃描接收來自地物的可見光、紅外、熱紅外和微波信息,記錄在磁帶或通過電光轉換記錄在感光膠片上。與像片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范圍更廣。用「影像」來包括(而不是取代)「像片」,是航空攝影偵察發展成為遙感,攝影術(photography)發展成為成像術(imagery)的結果。
廣義影像可分為3種:①攝影影像。包括各種航空、航天和地面攝影獲取的全色、紅外、彩色、彩色紅外和多光譜攝影影象。大都屬靜態遙感成像,地物電磁波能量分布是連續二維函數並記錄在膠片上,是一種瞬時面積成像;②掃描影像。包括各種航空、航天掃描儀以物面掃描或像面掃描方式獲取地物光學影像、熱影像或微波影像。如多光譜掃描影像、紅外掃描影像、雷達影像和全景掃描影像等。這種影像沿掃描線是連續的;而掃描行與行之間是不連續的。屬動態掃描成像,即逐點逐行成像類型;③數字影像。由間接掃描成像而得到。一種由模擬影像(如攝影像片)通過重采樣進行掃描數字化獲得;一種由數字影像磁帶回放掃描成像。
B. 醫學影像是什麼
醫學影像是指為了醫療或醫學研究,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它包含以下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醫學成像系統(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醫學圖像處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前者是指圖像行成的過程,包括對成像機理、成像設備、成像系統分析等問題的研究;後者是指對已經獲得的圖像作進一步的處理,其目的是或者是使原來不夠清晰的圖像復原,或者是為了突出圖像中的某些特徵信息,或者是對圖像做模式分類等等。
醫學影像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醫學影像是指為了醫療或醫學研究,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它包含以下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醫學成像系統(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醫學圖像處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前者是指圖像行成的過程,包括對成像機理、成像設備、成像系統分析等問題的研究;後者是指對已經獲得的圖像作進一步的處理,其目的是或者是使原來不夠清晰的圖像復原,或者是為了突出圖像中的某些特徵信息,或者是對圖像做模式分類等等。
基本簡介
作為一門科學,醫學影像屬於生物影像,並包含影像診斷學、放射學、內視鏡、醫療用熱影像技術、醫學攝影和顯微鏡。另外,包括腦波圖和腦磁造影等技術,雖然重點在於測量和記錄,沒有影像呈顯,但因所產生的數據俱有定位特性(即含有位置信息),可被看作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醫學影像。
臨床應用方面,又稱為醫學成像,或影像醫學,有些醫院會設有影像醫學中心、影像醫學部或影像醫學科,並配備相關的儀器設備,編制有專門的護理師、放射技師以及醫師,負責儀器設備的操作、影像的解釋與診斷(在台灣須由醫師負責),這與放射科負責放射治療有所不同。
在醫學、醫學工程、醫學物理與生醫資訊學方面,醫學影像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構成、擷取與儲存的技術、以及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的科學。而研究如何判讀、解釋與診斷醫學影像的是屬於放射醫學科,或其他醫學領域(如神經系統學科、心血管病學科...)的輔助科學。
C. 影像是什麼意思
影像是什麼意思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那揭羅曷國》:「此賢_中當來世尊,亦悲愍汝,皆留影像。」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我心裡也要去見見親生父親的影像,哭他一場,拜他一拜。」
《紅樓夢》第五四回:「十七日一早,又過_府行禮,伺候掩了祠門,收過影象,方回來。」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除夕》:「世胄之家,致祭宗祠,懸_影像。」猶影子,身影。
宋葉適《黃子耕墓誌銘》:「余觀子耕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
蕭紅《看風箏》:「看著自家的短牆處有個人的影象,模糊不清再走近點,知道王大嬸在那裡擺手。」
徵象,跡象。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若謂太極本無陰陽,乃動靜所顯之影象,則性本清空,_於太極,形有消長,生於變化。」
形象。指人的音行笑貌。
D. 影像是指死去的人照片嗎
影像泛指各種圖像,包括繪畫、照片、視頻等等,並非特指某一類。去世的人的照片應該叫做遺像。影像泛指各種圖像,包括繪畫、照片、視頻等等,並非特指某一類。去世的人的照片應該叫做遺像。影像泛指各種圖像,包括繪畫、照片、視頻等等,並非特指某一類。去世的人的照片應該叫做遺像。影像泛指各種圖像,包括繪畫、照片、視頻等等,並非特指某一類。去世的人的照片應該叫做遺像。
E. 圖像與影像有什麼區別
影像與形象共同組成了包圍我們的圖像世界,前者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發生了 更為深入廣泛的影響,是我們每天無法迴避的「必視之物」。討論影像與圖像的關 系,意味著討論影像的「藝術身份」問題,即影像何以能成為藝術,影像在當代藝術 中的位置,它對當代藝術的影響等。這里所說的「影像」,主要指由攝影、電視、電 影、數碼成像、電腦繪畫、網路影像所形成的復制性影像世界。它們與藝術的關系主 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們以自身的創作與成品進入當代藝術,另一方面,它們 作為一種視覺資源和技術手段為當代藝術家所借鑒和挪用,成為繪畫、雕塑、錄相、 裝置等藝術樣式的圖像來源或技術與視覺的結構因素。在某種意義上,ZI世紀將是一 個「後形象時代」,即我們將進入一個後手工技藝的時代,個體的手工藝術創作仍然 艱難地生存,大量的憑借機械、電子等工業與高科技手段創作的復制性藝術不斷涌 現。「影像藝術」如果可以稱之為藝術,那麼它所具有的復制性、真實性、民主性、 個人性、虛擬性、互動性等就成為不可迴避的研究課題。以下我想從與繪畫相似、具 有靜態畫面的攝影藝術角度對影像作一初步探討。這不僅是因為攝影術自1839年問世 後對傳統繪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因為其後的電視、電影等藝術所涉及的影像問題 與攝影具有共同性。有關錄相藝術等動態性、連續性的影像系統和在裝置藝術中引入 影像的空間圖像組合可以成為另外的研究課題。 有關影像這一復制性藝術的研究,其先驅人物是德國文藝學家和美學家瓦爾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O),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 術作品》(1936)中,他敏感地覺察到20世紀現代工業社會中所出現的一系列新的藝 術現象,對藝術由手工勞動向機械復制的轉變給以極大關注,並深入進行了攝影特別 是電影藝術與繪畫、戲劇的比較研究。他的研究工作關注的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出現 所帶來的一系列重要轉變,例如有韻味的古典藝術原作向佔有性的復制性藝術的轉 變;具有膜拜和禮儀功能的藝術向追求「真實」的展示性藝術的轉變;觀眾對藝術的 凝神專注式接受向消遣式接受的轉變。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藝術作為一種人際傳播與交 流的方式,從古典的敘事性向現代的信息傳遞的轉變。今天,回顧我們深陷其中的影 像世界,不能不驚嘆於本雅明在60多年前對信息社會的藝術的預見和洞察。 一、影像文化與真實崇拜 今天,攝影的使用和閱讀自然而然地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照相不再是照相館 里正規的儀式,而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隨意的撳快門的「條件反射」。「透過攝影,這 個世界變成了一連串互不相千、獨立存在的分子;而歷史,包括過去和現在,則變成 一連串奇聞軼事和社會新聞。照相機分解了現實,使它成為可以掌握的、曖昧不確定 的東西,它提出了一種否定內在關連性的、不連續的觀點來看世界,但卻賦予每一刻 神秘的特質。」(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指出,資本主義需要一種建立在影像上的文化,「它必須提供大量 的娛樂,以便能刺激消費,並麻醉階級、種族和性別所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它 必須搜集無限量的訊息,以便能夠開發資源,提高生產力,加強對社會的管理。對於 大眾,它是一種具有演出和娛樂性質的流行藝術消費方式;對於社會的統治者,它是 一種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社會的監督工具。1839年攝影術發明後的30餘年後,攝影術就 被廣泛地運用於警察建檔、戰爭報道、軍事偵察、色情文學、網路全書、人類學記 錄、新聞報道以及家庭相簿、明信片等。庫爾貝、德拉克羅瓦以及印象派畫家也曾廣 泛地運用攝影為他們的創作提供題材、素材以及人物動態的研究。當我們將影像作為 一個文化來看待時,那就意味著影像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 如飲食和時裝都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由於照相機鏡頭與人眼對事物凝視的相似性一 即客觀事物影像的快速感光,大多數的人已經對攝影的真實性毫不懷疑,他們認為照 相機所捕捉的事物就是真實的事物。攝影的普及以及隨處可見的圖片影像,使對影像 的需求成為對「真實性」的需求,以及對人類了解生存環境的信息需求。 事實上,攝影提供的影像只是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的一個片斷,它更多的是一 種呈現,而對它的價值判斷則有賴於對這一影像的源頭與環境的了解。攝影有兩種用 途,一是私人用途,即記錄個人私生活的經歷與影像,它需要將照片置於拍照時的場 景和相關人物背景下才能欣賞理解;另一種是公眾用途,即用來呈現一系列事件和影 像,它與讀者個人無關,只提供一種與生活經驗隔離的訊息。它呈現的是一個陌生人 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它成為一種人類對世界的記憶與遺忘的選擇,其中具有一種由 攝影者所反映的一個社會和時代的價值判斷與道德選擇,也有由圖片發布者所具有的 社會價值觀和大眾傳媒的信息策略。這正象我們在藝術創作中的構思階段,對記憶中 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形象的判斷和選擇,以最終決定人物與事件在作品中的出現與否、 出現的方式、出現的地位與技術上的處理等。看一下王式廓在《血衣》創作中不斷修 改的草圖,就可明了這一事實。 影像的變化反映著社會的變化,對於影像的創作和展示也意味著一種社會管理的 權力。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對一個社會或一個時代流行的官方與民間的影像,來考察 社會權力機構對於影像的控制與寬容度,例如,電視、電影、流行雜志封面和美女掛 歷中對於女性形象的裸露程度。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不斷出現的人體藝術展覽和人 體攝影展覽,正反映著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政府管理機構和統一的意識形態對於社 會公眾了解人類自身的權利的逐步認可與開放。而在國外,某些電視台的新聞主持人 在播報新聞的同時一件件地脫衣服,直至內衣,這既反映出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電 視台對收視率的追求,也反映出這些國家對於公眾接受影像的控製程度。 二、影像的理解與接受 藝術創作,實質上就是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過濾與選擇,作品中的形象和影像, 其實表明了藝術家所希望人們記憶的人物、事件和場景,他以批判與贊揚的態度對此 加以強化。由此也可以說明,在流行藝術的時代,我們何以對那些含混不清、沒有表 達出藝術家的基本價值態度和對世界的理解和詮釋的作品不解與憤慨。這是因為,有 不少冠為當代藝術的作品十分委瑣、浮泛,大部分流行藝術膚淺、瑣屑、誇張、偏執 和自我狂妄,成為「以藝術的名義」製造的「藝術垃圾」。這些藝術垃圾,不僅浪費 了我們的視覺和思考,而且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快速多變的世界中,它們也擠佔了 我們理解生活的意義空間。重申一下我的基本立場,並不是每個人每一時刻的每一個 瑣碎的思緒、想像和幻覺都具有藝術表達的價值,雖然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的自由、 自我欣賞的權利。 攝影和其它影像不同之處在於,相片不是創作主體對客觀對象的一種描寫、模仿 或詮釋,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跡。任何一種油畫或素描,不管它是如何地寫實,都無法 像照片一樣屬於它的對象。相機與人眼一樣,都能快速地在事情發生時將影像記錄下 來。但相機所能作的而人眼做不到的,就是將事件的外觀固定(fiX)下來,相機將一 件事自一連串的事件中攫取出來並保存住,而攝像機則可用長鏡頭將某一事件連續性 地記錄下來。 然而,相片本身並無辦法像記憶那樣保存意義,意義是經過理解和闡釋之後的結 果。但攝影可以用來傳達人類的記憶,這就提供了一種非經典攝影的「另類攝影」發 展的可能性,即「將攝影融入社會與政治的記憶」,這一任務決定了所拍相片的類型 以及相片的使用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要為影像作品建立起一種背景的關聯 性,即讀者閱讀影像作品時所能夠進入的具有上下文關系的文化的、歷史的與現實的 情境。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希特有一首詩闡釋了「表演」(acting)這一特定時間和 空間中具有創造性的藝術行為(act): 所以你應做的應是讓這即刻 站出來,不用在過程中隱藏這即刻的源頭。 賦予你的表演 那種前後有序的前進感 ……讓觀眾 以客觀不同的層次來體會這個「現在」,因為它 從過去來而 融入未來中,它身邊圍繞著很多其他的 「現在」。它不只正坐在你這個戲院中,同時也 坐在世界裡。(1) 在某種意義上說,真正有價值的當代攝影藝術、錄像藝術、裝置藝術,都體現出 一種事物發展的連續性,都呈現了一種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現在時」。正是由於對 現實社會與政治的積極介入,使得它們獲得了一種在瞬間凝聚永恆的「記憶」功能, 從而在「戲院」(美術館和各種實驗藝術空間)的「表演」中(展示),能夠將一種 當下性的敘述時間轉化為一種歷史的時間,呈現出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性變化。 優秀的影像藝術作品,應該運用多種方式打開我們對於世界的記憶,如文字、符 號、實物等,正如波伊斯用毛氈、油脂等來打開他在。戰期間的記憶,當時他作為被 擊落的飛行員為愛斯基摩人所營救,他們在他的身上塗滿油脂,用毛氈包裹保暖。在 影像的周圍,我什可以建立一種具有相關性的聯想系統,以幫助觀眾能同時從個人 的、政治的、經濟的、戲劇化的、日常化的和歷史的等不同的角度進入作品,進入作 者的內心世界,進入人類共同的精神空間。 三、影像的民主與專制 作為復制性藝術的影像藝術以其迅速生產、不斷「克隆」的龐大生產能力,提供 了經典繪畫所無法比擬的圖像,這使得大眾的廣泛參與和欣賞成為可能。這樣,在博 物館和美術館中對藝術品的沉思,就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消遣性接受,欣賞和接受影 像,不再是一個復雜的、高雅的、昂貴的儀式過程,而是一種輕松的、游戲的、廉價 的瞬間影象的消費。 本雅明注意到當代藝術越是投入可復制性,即越是不把原作放在中心地位,就越 能產生更大的作用。這意味著藝術的社會功能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即公眾對藝術的接 受從禮儀式的膜拜轉向對社會事務的關注和參與。我們還記得,希望工程就直接緣起 於一位新聞記者拍攝的一個鄉村失學女童的照片。 更重要的是,影像藝術由於其操作技術的簡單與易於普及,使得過去成為一個藝 術家所必須的長時期的手工技藝的訓練不再成為影像製作的障礙。影像的製作不再是 少數藝術家的專利,這吸引了許多具有藝術表達慾望的人對於影像生產的「創作」的 熱情。在攝影的歷史上,傻瓜相機的出現和快速沖印連鎖店的出現,意味著~個影像 製作大普及時代的到來,也是20世紀中後期形形色色的以攝影為基本創作工具的影像 藝術家產生的原因之一。在美國,以鼓勵本土藝術,扶持前衛藝術和在世藝術家為宗 旨的惠特尼藝術博物館,在1975年正式將錄像、攝影以及電影分別列入展項目錄。我 們所熟知的美國女藝術家辛迪.舍爾曼,就是以自我化裝、扮演和攝影為基本的創作 手段。90年代以來,拍攝照片已成為一些中國前衛藝術家的主要工作方式,在近一、 二年中國的前衛藝術展覽中,有許多藝術家以相機、錄相機代替了畫筆,以經過各種 處理製作後的影像(照片、幻燈、彩色噴繪、錄相等)表達自己對當代生活的日常經 驗。這些可以稱之為「藝術界非影像專業的影像作品」不斷參加國際上的一些藝術大 展,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影像作為藝術與當代文化和消費社會的關系。 一方面是影像的製作與接受具有廣泛的公眾基礎,成為日益民主化的公眾日常生 活的一部份;另一方面,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視覺為中心的圖像時代,傳統的語言與 文字為中心的人際交流與信息傳播方式,受到電視、電影、以及電腦繪畫等影像傳播 方式的巨大沖擊。大量的圖像信息,使得人類個體的感知機制無法對每一個影像加以 沉思,只能接受視覺的引導,以直觀的讀圖方式完成對影像和圖像的快餐式消費。以 視覺為中心的文化將改變人們的感受和經驗方式,從而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時尚與 傳媒形象的不斷變化,正在以不斷變幻的影像更替,反映出社會、經濟、文化的流動 變遷。標准化、批量化的影像生產,在普及的同時,也在抑制個性化的接受與思維, 形成時尚與偶像式的視覺專制。 四、影像與圖像 在現代商業社會,廣告和大眾傳媒對於復制性影像的廣泛傳播,形成了人們的視 覺心理定式和「固定形象」,例如麥當勞的符號與「小燕子」的形象。這種固定形象 對於商業社會和圖像時代有重要意義,它使人們能夠迅速加以辨認並作出認知判斷。 當然,從社會管理角度來看,大眾傳媒所塑造的固定形象,也反映出占統治地位的社 會意識形態對大眾的價值引導。很明顯,固定形象的含義具有預設性和穩定性。 作為當代藝術的繪畫,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形象的變異對這種固定形象的意義加以 解構。形象的變異包括形象的扭曲、分解、重疊、錯置、重組等方式,瓦解、抽離或 置換原有形象的固定意義,從而在更為復雜多義的層面上,完成對傳統價值觀念、社 會秩序、權力等級、審美趣味的質疑與重新解釋,以多義性的形象暗喻與象徵,來表 達對現代社會和復雜感受與體驗。 在這一形象變異的創作過程中,對照片、電視、錄相、電腦圖像等影像資源的研 究利用就是以手工繪畫為主要創作方式的藝術家所無法迴避的課題。畢加索曾對攝影 家布拉薩依說:「當你看到通過攝影而表達的東西時,你肯定認為一切事物不再是繪 畫的對象了。藝術家有什麼必要處理那些照相鏡頭能夠處理得如此清晰的題材呢?如 果畫家還是那樣做,不是很荒唐嗎?攝影術已經達到這樣一點:它能夠把繪畫從文 學、軼事中解放出來。因此,畫家們是否可以享受他們新近獲得的自由而去做別的事 情呢?」 當一位藝術家不再用傳統的手繪技法塑造形象,而是採用更為廣泛的影像資源 (也包括以照片和畫冊形式存在的傳統藝術經典作品的影像),將其融入自己的作品 之中,他就已經進入了一個圖像製作的領域。從塑造形象到製作圖像,是一個歷史性 的創作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創作的天地將更為寬闊。正如畫家丁方所說:「二 十一世紀的人類藝術形態,一定是在精神回歸的基礎上趨向於重新整合。正是在這種 整合的藝術形態中,人的創造性得以重新發揮,藝術的價值與意義得以再次界定,藝 術的分類學也得到全面的重整。」
F. 影像是指照片嗎
摘要 所以影像包含照片並不是指照片
G. 錄像、錄影、攝像、攝影、影音、影像有什麼區別
錄像【lù xiàng】:就是記錄影像的意思,通常指記錄式拍攝。
錄影【lù yǐng】:一般指專業機構進行有導演控制的節目製作拍攝。
攝像【shè xiàng】:指的是一種職業活動,用攝像機拍攝鏡頭,專業概念。
攝影【shè yǐng 】:指用膠片機進行拍攝,包括照片和電影、廣告等。
影音【yǐng yīn 】:指的是畫面和聲音。
影像【yǐng xiàng】:指的是畫面圖像,通常包括視頻、照片、動畫等。
H. 影像和圖片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航空影像是指衛星拍攝的地表圖像,圖片呢,什麼都可以稱為圖片的,不管是照片,還是手繪,當然也包括你所說的「影像」。
I. 影像資料是指照片還是視頻
照片和視頻全部都是影像資料。
影像是人對視覺感知的物質再現。影像可以由光學設備獲取,如照相機、鏡子、望遠鏡及顯微鏡等;也可以人為創作,如手工繪畫圖像等。影像也是一種視覺符號。通過專業設計的影像,可以發展成人與人溝通的視覺語言,也可以了解世界美術中大量的平面繪畫、立體雕塑與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