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豬苓有哪些特徵
(徐錦堂)
豬苓〔Grifola umbellata(Pers ex Fr.)Pilát〕別名野豬苓、豬屎苓、雞屎苓。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屬。豬苓含有豬苓多糖和麥角甾醇等。以菌核入葯。有利水、滲濕等作用,近年發現其對乙型肝炎有一定療效。自古以來豬苓都靠採挖野生供葯用,自然資源少,葯用量增大,供求矛盾日趨突出,近年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相繼野生變家栽獲得成功,結束了千百年來豬苓單純依靠野生供葯用的歷史。
一、形態特徵
豬苓菌核埋於地下生長,為不規則塊狀,半木質化,個體大小不等,大者近30cm長,直徑10cm,小如蛋狀,表面凹凸不平,皺縮多疣狀物,外被一層黑褐色表皮,有油漆光澤,切面為白色或淡黃色菌絲體。鮮的菌核較柔軟,干後堅而不實,輕如軟木,用手按壓有彈性。子實體從接近地表或微凸出地表的菌核頂端生出,直立菌柄,有多次樹狀分枝,每枝頂端有一傘狀或漏斗狀肉質菌蓋,直徑1.5cm左右,俗稱「干層蘑菇」、「豬苓花」。菌蓋圓形,少有單耳狀,上有小鱗片和細紋,呈放射狀,邊緣薄而銳,常內卷,菌肉薄、白色,為孔狀菌,孢子卵圓形,成熟時由菌蓋下面孔中彈出。子實體大小不等,大者直徑達29cm,高37cm,有小菌蓋1000多個,小者直徑1.6cm,高23cm,單耳狀,其大小與隱生在地下的豬苓菌核大小無關(圖21—10)。
圖21—13 銀耳形態圖
1.子實體 2.擔子 3.孢子 4.擔子橫切
(仿劉波)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營養
銀耳是一種異養型生物,在自然界通常生活在倒木上,對纖維素、木質素等物質的利用能力差,只能利用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在段木上生長時只有通過伴生菌(香灰菌絲)對纖維素等分解才能生長發育。
2.溫度
孢子的萌發、菌絲的生長、子實體的形成都需要在溫暖的條件下進行。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2—25℃;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5℃,30℃易斷裂成節孢子,過低則生長緩慢。耳木中的菌絲能抵禦嚴寒;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5℃,在此溫度下不僅生長最快且耳片厚、產量高,低於20℃或高於25℃,則不利於子實體的生長。變溫培養或低溫刺激,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
3.水分
在生長階段,要求段木含水量為45—50%,菌絲生長快而健壯。出耳階段,子實體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空氣相對濕度需保持在90—95%以上,可不斷形成子實體。故栽培過程中,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控制和調節段木含水量和空氣濕度是獲得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4.空氣
銀耳是好氣性真菌,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部需要氧氣。在菌絲階段需氧較但缺氧條件下,菌絲生長較慢。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需氧較多。氧氣不足,原基分遲,不易開片,且色黃質差。悶濕的環境條件則易造成爛耳及雜菌生長。
5.光線
光照與銀耳的生長發育有關,在黑暗條件下不能產生子實體,在強烈的陽光下生長不良,以散射光栽培的銀耳色白,質優。
6.pH值
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適宜pH值在5.2—5.8之間。而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在木屑上混合培養時的最適pH值為5—6之間。
(二)生活史
成熟的銀耳擔孢子具有彈射力,借風雨、昆蟲傳播,在適宜條件下萌發長出菌絲狀芽管,形成單核菌絲,兩種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經異宗結合形成雙核菌絲。菌絲體分解和吸收基質中的養分和水分,並不斷生長發育,經一定階段,通過膠質化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後又產生擔孢子,再繁殖下一代。完成這樣一個周期,在適宜條件下大約需要45—60天。
三、栽培技術
中國是世界栽培銀耳最早的國家,1894年始於四川通江縣,其後傳到貴州、陝西、湖北、福建等省。過去是採用段木自然接種,產量很低。現在,由於銀耳純菌種的分離培養成功,並採用人工接種於段木上,成活率有了保證,故產量有很大的提高,所產銀耳品質優良。目前生產上仍在採用段木栽培方法。由於袋栽方法可節約木材,生長周期短,條件易控制,便於管理,產量比段木栽培提高數倍,故袋栽方法在不斷普及。近年來瓶栽及磚池栽銀耳方法的研究也獲得成功。
(一)銀耳的栽培方法
1.段木栽培法
(1)耳樹的選擇由於銀耳菌絲分解纖維素能力較弱,故需選擇木質松、營養豐富、含水量高、邊材發達直徑為3—10cm的闊葉樹種為宜。
(2)段木准備
砍樹最好在秋季落葉至第二年剛出新芽時砍伐,因這時樹體儲存的養分最豐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樹皮和木質結合最緊密,砍伐後樹皮不易脫落。同時應選擇在晴天或雨後連續晴朗的天氣進行砍伐。對於含水分多的容易返青抽芽的樹木,需進行乾燥,上海採用「沸水浸泡」和「蒸汽熏蒸」熱處理方法,不但可促使原木完全死亡,而且還能調節木內含水量,滅蟲滅菌和促進銀耳菌絲生長,保證銀耳的高產穩產。但經過熱處理的段木,在栽培管理中,用水量不宜過多,以免引起銀耳菌絲體早衰。
(3)段木接種
接種時間主要在於掌握適宜氣溫條件下接種。同一時間,各地區氣溫差異較大,故應根據當地具體氣溫情況而定。接種時間可分為春秋兩季,一般氣溫穩定在15—18℃時接種為宜。溫度高,易染雜菌。溫度低,發菌慢。使段木含水量保持在40%左右為好。最好在陰天或雨後初晴進行。過干,影響菌絲定植和生長,過濕在發菌時易長黴菌,出耳早,易早衰。故過乾的段木,最好事先用水噴濕或在清水裡浸泡一段時間,曬干水氣後,再砍口或打孔接種。接種方法可採用液體菌種和固體菌種一起接種的方法,成活率高,能防止污染。具體操作是,用1.1—1.2cm皮帶沖打好接種孔穴,穴深1.5cm,直徑1cm,將扁瓶芽孢菌種周洗米水(1∶1)浸洗攪拌成濃菌液,每孔穴接1—2滴,再接上木屑菌種,蓋上樹皮蓋子。接種孔不宜過密,一般孔距7—8cm,行距3—4cm,穴深1.5—2cm,交叉排列。兩端截面也可各接一穴,根據木質及段木粗細調整距離。
(4)段木堆放發汗
接種後,應立即將段木垛起來進行發汗。目的在於使菌種在段木上更好地定植和生長。發汗實質上是一個發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段木的某些有機物被分解,分解產物易被銀耳孢子和菌絲吸收,因而有助於孢子的萌發和菌絲的生長。段木堆放場所應掌握氣溫低時選溫和處、氣溫高時選陰涼處的原則。最好是向陽山坡,上面有一定遮蔭,地下又不太濕的場地,以利於生長和防止黴菌污染。段木一般可堆放成井字形和覆瓦狀兩種。若場地干或段木較乾燥堆放成覆瓦狀為好,因有利於保濕;若場地較濕或段木較濕可堆放成井字形,便於水分蒸發。堆放高度以70—80cm為宜。堆木後,如果氣溫在20℃以下,則應注意保溫。可在堆木上面加樹葉簾子或塑料薄膜覆蓋,.如果氣溫已達到20℃以上時,則應注意保濕。可不必再用塑料薄膜蓋堆。7—10天內一般不宜掀動覆蓋物(樹葉、草簾),盡可能使堆內溫度保持在20—25℃,空氣相對濕度在以上。上堆後每隔7—8天要翻堆檢查一次,並結合噴水或通風,第一次翻堆,段木過乾的可在地下噴水保濕。並把段木上下里外調換,以調節干濕度。只要溫濕度適宜,一般20天左右即可發現耳芽,一個月開始大量長出耳芽。若堆內溫度過低,濕度小,則需一個月以上方出耳芽。故需及時檢查,調節濕度和溫度。如果發現成活率過低時應及時補種。鑒定接種後是否成活的主要標準是接種穴內壁及其附近組織有無呈現灰黑色斑紋的香灰菌絲。其檢查方法可劈開接種穴附近淺層,看香灰菌絲是否生長。只要菌種質量好,含有足量的銀耳菌絲。隨著香灰菌絲的蔓延生長,銀耳菌絲便能順利生長。
(5)銀耳的段木栽培方式
銀耳的段木栽培方式多種多樣,如坑道栽培、蔭棚栽培、樹蔭栽培、溪溝栽培等。無論採用何種栽培方式,均需從溫度、濕度、光線、通風、病蟲害等諸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各地區可根據具體條件因地制宜選擇採用適宜的栽培方式。①坑道栽培:需選擇地勢高、土質粘、保濕性好、排水方便、通風好、環境清潔的地方挖坑或利用溝道改建,坑深1m,底寬2m,面寬3m,地面鋪上磚頭或砂礫,以免積水和泥漿沾污耳木,影響銀耳生長。坑底兩旁各挖一條10cm寬的排水溝,埋立1—2行有分叉的木樁,上面橫放長竹竿,以作排放耳木用,中間留下作業道。坑上面搭一棚架,棚高2—2.5m,長10—15m。兩頭各設一門,兩旁各開2—3扇窗(可支起通風)。棚頂用草簾覆蓋,棚周圍可種植瓜類、豆類等藤本作物以遮陽降溫。坑道栽培的優點是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較少,調溫、保濕、通氣性好。②蔭棚栽培:選擇避風、向陽、近水的平地,在地面上搭一棚架,高2—2.5m,四面用蘆席或草簾圍住,兩頭開門窗,地面挖一條10cm寬的引水溝,泥地要鋪上磚或砂,設立支架,耳木斜擱於上。③樹蔭栽培:是利用山林或苗圃,將耳木平列式排放在樹蔭下的栽培方法。排放時用磚石作墊,上面放兩根樹桿,耳木成行平放於上。這種方法保濕性較好,可減少噴水次數,爛耳也少。④溪溝栽培:把耳木平鋪在狹窄的溪溝上,上面搭棚或利用現成的樹蔭遮蔽,以調節溫濕度和光照。
2.瓶子栽培
是在瓶內採用鋸木屑培養銀耳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城市和缺少樹木的地區。優點是可節約大量木材,生長周期短。可採取升、降溫措施,一年四季都可進行栽培,條件易控制,便於管理,減少病蟲害,產量比段木高數倍。但需有滅菌鍋、無菌室、培養室及培養瓶等設備。現瓶栽方法在不斷普及。
(1)木屑培養基的制備
①組成:干木屑(或棉籽殼)71.5%,米糠或麩皮25%,蔗糖1%,石膏粉1%,豆餅粉1%,硫酸鎂0.05%,水適量,pH值5.2—5.8。②制備:按上述比例稱好所需原料,將木屑、米糠、豆餅粉、石膏混在一起拌勻,然後加入已溶化的糖,硫酸鎂水溶液和水,充分拌勻,使培養料含水量為55—60%,然後裝入罐頭瓶內,邊裝邊適度壓實,高度為瓶口下1cm左右,中間打一深2cm、寬1.5cm的接種口,擦凈瓶的內外壁及瓶口,包上防潮紙或耐高溫塑料薄膜,用線繩扎緊,於15磅高壓下滅菌1小時。
(2)接種
培養基冷卻後,在接種室或接種箱內進行無菌操作接種。原種須具備出耳率高、生活力強、色白、肉厚、易開片、菌絲健壯等特點。用接種鏟去掉原種內的子實體原基,挑取花生仁大小的原種,放入接種口內,輕輕壓實,包上薄膜,用橡皮圈扎緊。
(3)培養
接種後,置於22—25℃培養室內培養。經3天後,接種口可長出白色菌絲。10天內室內空氣相對濕度需保持在60%以下。
(4)開瓶套紙
培養8—10天後,菌絲在培養基內向下生長3—4cm時,為了增加菌絲對氧氣的需要,把覆蓋的薄膜去掉,換上高3—4cm的牛皮紙套,以便新鮮空氣進入瓶內,促進菌絲生長。再經培養5—10天,接種塊上的菌絲轉為粗壯,出現紅、黃色水珠,並形成銀耳的原基時,應增加培養室的通風量,提高空氣相對濕度達80%左右,以促進子實體的形成。
3.塑料袋栽培
此法省工、省力、成本低,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塑料袋規格
一般可採用長40—50cm、寬15—20cm的耐高溫塑料袋。
(2)培養基組成成分及制備
木屑與瓶栽相同,或以棉籽殼、玉米芯粉代替木屑。裝料時適當壓實,裝至2/3時,袋口用3—4cm口徑竹筒套入,筒口塞上棉塞,包上防潮紙,每袋剪4—5個洞口,直徑2—2.5cm,用木棒壓成直徑1.5cm的接種穴。然後貼上直徑為3.5cm的膠布。1.5kg/cm2滅菌2小時,放入接種室備用。接種時,需兩人操作,一人在酒精燈旁掀開膠布一角,一人迅速將菌種接入接種穴,輕輕壓實,立即封上原膠布。
(3)培養
培養條件等與銀耳的瓶子栽培相同。
(二)栽培管理
1.調節溫度
無論是銀耳的段木栽培、瓶子栽培或是塑料袋栽培,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溫度均為20—25℃,氣溫低時,要注意防風保溫。氣溫高,銀耳生長快,但耳片薄,易引起爛耳,應加強遮蔽、通風,地面及頂棚噴清水,使溫度不超過28℃。
2.控制濕度
銀耳子實體發生及生長時,耳木含水量保持在40—4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則銀耳生長健壯、迅速,色白朵大。
3.通風
銀耳生長需要一定的氧氣,室內空氣新鮮,子實體開片好、色白。故栽培場所須保持空氣流通。氣溫高時,清晨通風為好;氣溫低時,中午通風為宜。在梅雨季節及高溫季節需增加通風時間。
(三)病蟲害及其防治
銀耳在整個栽培過程中,段木及子實體都易受到病蟲為害,尤其是溫濕度高,通風不良時為害更大。
1.線蟲
(Rhabditis sp.)
是引起爛耳的主要病原。0.5%碘液能預防線蟲病兼有刺激銀耳生長的作用。噴段木後爛耳少,子實體健壯,長勢好。亦可用1%冰醋酸或稀釋4倍的醋噴灑耳木,抑制線蟲的繁殖。為害嚴重的耳木,可將爛耳連穴挖除,洗凈,乾燥數日,待線蟲清除
Ⅱ 土茯苓的葉子是什麼樣
土茯苓
Smilax glabra Roxb.
菝葜科 Smilacaceae 菝葜屬
別名:光葉菝葜 土茯苓 白茯苓 白余糧 萆薢藤 草禹余糧 刺豬苓 飯團根 狗郎頭 狗朗頭 狗佬薯 光菝葜 紅萆薢 紅土苓 鱟殼藤 花萆藤 花萆薢 花藤 尖尾葉 金剛豆藤 金剛藤 進山虎 久老薯 藍果土茯芩 冷飯頭 冷飯團 冷飯陀 龍須菜 馬甲簕 毛尾薯 綿鼻子藤 千斤力 山歸來 山奇良 山奇量 山尾薯 山遺糧 山遺量 山豬糞 十八陀 土萆薢 土茯芩 土苓 仙人換 仙遺糧 硬飯頭 禹余糧 菝葜 草禹餘糧 光滑菝葜 光葉葜菝 九牛力 冷飯藤 千尾根 山地栗 土伏茯 土伏苓 。
.
Ⅲ 怎樣辨別白茯苓粉的真假
有三種鑒別方式。
1、性狀鑒別
整個茯苓呈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皺紋和收縮,有時部分脫落。質地堅硬,破碎面呈顆粒狀,邊緣微紅,內有小蜂窩狀孔洞,白色,少量微紅,有些在中間有松根,這被稱為神塊。氣微,味淡,嚼棒牙。
最好有堅實的體重,棕色的皮膚,細紋的皮膚,沒有裂縫,細白的橫截面和強大的附著力。
2、理化鑒定
在粉末中加入1滴碘化鉀試液,呈深紅色,若加入α-萘酚和濃硫酸,則呈橙紅色至淡紅色(檢查多糖)。
取粉末0.5g,加丙酮10ml,水浴浸泡10min,過濾。濾液蒸干,殘渣中加入1毫升冰醋酸溶解,加入1滴硫酸,呈紅色,變淺棕色。(檢查麥角固醇)
薄層色譜法取粉末2g,加乙醚4ml,冷浸24小時,過濾。濾液濃縮至1ml,樣品置於中性氧化鋁板上,以苯-95%乙醇(9:1)為展開劑。在紫外光(254nm)下,有黃綠色和紫色兩個熒光點。
3、粉末特性
用施耐德溶液包裝葯片時,可以看到無色不規則的顆粒,末端有鈍圓形的分段塊狀物和細長的菌絲體;遇水時,可以使氯醛溶液粘成膠狀,加熱塊狀物溶解。
當用5%氫氧化鉀溶液包裝時,可以看到細長細長菌絲,稍彎曲,分枝,無色(內菌絲),或褐色(外菌絲),長度和直徑為3-8(-16)μm,偶爾出現在橫隔中。
(3)白苓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白茯苓的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茯苓100%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抑製作用,茯苓對試管無抑菌作用。茯苓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但其煎劑作用不明顯。
2、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小腸有直接的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扎引起的潰瘍有預防作用,並能降低胃酸。對四氯化碳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降低丙氨酸轉氨酶活性,防止肝細胞壞死。
3、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茯苓水提物可使健康人紅細胞2,3-dpg水平提高約25%,並能有效延緩2,3-dpg在培養過程中的耗竭。
Ⅳ 雲苓、土茯苓、白茯苓的區別。
雲茯苓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
1、產地不同
雲苓:主產安徽、湖北、河南、雲南。此外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產。以安徽、湖北產量較大;雲南所產品質較佳,稱「雲茯苓」,為道地葯材。
土茯苓:主產於廣東、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
2、炮製方法不同
雲苓:用水浸泡,洗凈,潤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
土茯苓:未切片者,浸泡,洗凈,潤透,切薄片,乾燥。
3、主治功效不同
雲苓: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功效: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土茯苓: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4)白苓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規格等級
雲苓按加工方法和部位分為個苓、白苓片(平片)、白苓塊、赤苓塊、茯神塊、骰方、白碎苓、赤碎苓、茯神木等規格,多為統貨。
1、個苓
一等:不規則圓球形或塊狀,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大小不分,無霉變。二等:體輕泡,皮粗,質松。斷面白色至黃棕色。間有皮沙、水銹、破塊、破傷。
2、白苓片
一等: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質細,毛邊(不修邊)。厚度每cm 7片,片面寬長不小於3cm,無霉變。二等:厚度每cm 5片,余同一等。
3、白苓塊 扁平方塊,白色,厚4~6mm,長寬4~5cm。間有長寬1.5cm以上的碎塊,無霉變。
4、赤苓塊 赤色或淺紅色,余同白苓塊。統貨。
5、茯神塊 扁平方塊,色澤不分,每塊含有松木心。厚4~6mm,長寬4~5cm,木心直徑不超過1.5cm,間有長寬1.5cm以上的碎塊,無霉變。
6、骰方 立方形塊,白色,質堅實,直徑1cm以內,均勻整齊,不規則碎塊不超過10%。無粉末,無霉變。
7、白碎苓 碎塊或碎屑,白色或灰白色。無粉末,無霉變。
8、赤碎苓 赤黃色,余同白碎苓。
9、茯神木 茯苓中間的松根,彎曲不直,似朽木狀。色澤不分,質松體輕。每根周圍必須帶有2/3的茯苓肉。松根直徑不超過2.5cm。無霉變。
Ⅳ 茯苓長什麼樣子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5)白苓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1、《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3、《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葯之降。
Ⅵ 土茯苓是什麼
《中國葯典》:土茯苓
圖片
拼音Tǔ Fú Línɡ
英文名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乾燥根莖。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洗凈,乾燥;或趁鮮切成薄片,乾燥。
性狀本品略呈圓柱形,稍扁或呈不規則條塊,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厚1~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濕潤後有黏滑感。無臭,味微甘、澀。
鑒別本品粉末淡棕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星狀、三叉狀或點狀,大粒可見層紋;復粒由2 ~4 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或散在,針晶長40~144μm,直徑約5μm。石細胞類橢圓形、類方形或三角形,直徑25~128μm,孔溝細密;另有深棕色石細胞,長條形,直徑約50μm,壁三面極厚,一面菲薄。纖維成束或散在,直徑22~67μm。具緣紋孔導管及管胞多見,具緣紋孔大多延長成梯狀。
炮製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浸泡,洗凈,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用於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15~60g。
Ⅶ 我只見過做成方塊狀的茯苓,茯苓最原先的樣子是什麼
我們在中國葯店得到的茯苓和白茯苓塊實際上是加工後切成的茯苓塊。它原來的樣子很難看,像一個土疙瘩。與黃精等根莖不同,茯苓實際上是一種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在某種程度上,它類似於靈芝。茯苓分布於中國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茯苓的祛濕消腫作用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風寒和濕氣阻塞人體經絡,導致疼痛、腫脹等症狀,尤其是抵抗力低和脾氣虛弱。同時,它感覺到水分侵入人體。茯苓的治療效果較好。同樣,對於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或腰椎間盤突出症,茯苓也可用於治療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和麻木,但需要與其他有症狀的中葯一起使用,才能產生更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