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讀書有幾種方法如何更好的去閱讀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了解並實踐過的一些讀書方法,說方法之前,我想說一下:方法論並不是一成不變,相反,他是需要一直在變化中進行調整的。我個人非常喜歡《人月神話》裡面的一句話:『沒有銀彈』,我覺得任何一個復雜事情,都不會有一個簡單優雅的解決方法,可惜,大多數人只想別人告訴自己,如何簡單快速的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當然這是題外話)。
我認為,幫助自己解決讀書問題的,往往不會是某個單獨的一種方法,針對於不同的人,不同情況,讀書自然會有不同的方法。
讀書的兩種目的
同時我還認為無論是任何方法都只是達成最終目標的手段,說到今天的主題讀書上面來說,高效讀書最關鍵的point是:」確定你讀書的目標」。
讀書的目標可以簡單的分為如下兩種: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
1、功利性閱讀功利性的閱讀一般是會帶有一定的目的閱讀,比如讀考研課本是為了考試拿高分,讀理財書籍是為了更好的學習理財的知識,幫自己多賺點錢等……
2、非功利性閱讀如果閱讀書籍的人對閱讀結果並不抱有功利性期望的,我將其稱之為非功利性閱讀。非功利性閱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因為覺得心理學有趣,就翻遍了心理學各個門類的入門經典教材,有個哥們因為好奇日本的性文化,就信陪頌讀了很多……
知道亂啟自己讀書的目標,讀的時候就不會因為覺得自己丟失了閱讀的目標而煩惱和不安和焦慮。我的經驗則更多的花在非功利性閱讀上,所以今天主要說的是如何非功利性的去讀書,當然,可能對讀所有類型的書也有用,呵呵。
構造世界的地圖
很多時候讀書只是為了有趣,就好比給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做了一個索引,我稱之為構建自己世界地圖的操作,而我自始至終都覺得一個人最終能夠成長到的高度,是與他視野內地圖的疆界成正比的,地圖的索引越廣,人可能就越利害,當然,從建立對世界的認知的角度來說,讀書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王路曾經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上說過: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基於許多一鱗半爪的東西拼成巨大的地圖。要讓地圖變得立體,變得清晰,需要展開不同的視角看世界。這里,就有必要琢磨一下「讀書使人明智」這句話的邊界。
大部分普通人的非功利性的閱讀,目的只是覺得好玩,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在『獲取對這個世界認識的索引』這個目標來說的話,把十本書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和每本讀了開頭就放下,並不會有太大區別。你所見到的就是你的世界,一開始讀書,索引就已然建立,這個時候,地圖的不斷展開才是更有意思的事情。
主題閱讀
讀書和鍛煉是一樣的,我們在鍛煉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鍛煉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我鍛煉的方法究竟對不對?鍛煉究竟有沒有效果?如果這些問題自己答不上來,自己也往往無法堅持。
所以針對於三大問題抽象出來這三個要素,鍛煉核心問題就是三點:目標、方法、即時反饋,而三點中最核心的莫過於即時反饋了。
而讀書引起及時反饋相對來說比較難,往往最明顯的即時反饋是我花了多長時間讀了多少書,我了解了什麼知識,但一本好書往往是需要反復讀的,如果不反復讀,可能無法深刻的理解書內的意思,而如果反復讀的話,又可能無法引起即時的反饋,這就有些矛盾了。
以戰隼為代表的很多人採用了這樣的一種方法,『主題閱讀法』,顧名思義,就是找到某一個主題的書籍,然後一本一本的去刷,這也就避免了自己一直在啃一本書的焦慮,同時更好的了解這一個主題的知識。因為,某個主題的書,大致內容是相似的,不重復的讀不同的書,可以不斷的加固自己在這個主題的知識體系。
但這個方法不好的一點是:許多主題其實是沒有那麼多書可以看的,而且,一本書讀的不夠深入,讀100本會有差別嘛?所以很多時候就需要去精讀一本書了。
深讀一本書
精讀一本好書對人的幫助是非常之大的,李笑來曾經在《把時間當做朋友》裡面說到:如果一本書不值滑鄭得你從頭到尾認真的去讀一遍,那為什麼還要讀這本書?
學而時嬉之的博主同人於野覺得大量快速的閱讀是浪費時間,他使用強力研讀法來讀書,具體方法是每次把一篇文章讀兩遍,第一遍通讀,第二遍編寫讀書筆記,按章節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復述這章節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思考。
關於如何更有效的思考書的內容,李叫獸曾經在文章《為什麼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裡面曾經說過以下三點非常值得大家來借鑒: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
嘗試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
強力研讀的好處是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從寫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寫作邏輯,從而更徹底的扔掉這本書,以後想到書裡面的這篇文章的時候,只需要翻自己當時的讀書筆記就行了,學以致用,某過於此。
那麼,如果被誤導了怎麼辦?是不是應該從讀書一開始就要學會批判性思維?
正確的批判
批判性思維是一件非常有用的思維工具,可以避免自己被人欺騙和誤導,但批判也有可能會導致『事先過濾』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你在接受這件之前,你過濾掉了許多本來應該對你非常有用的東西。偉大的低情商程序員王垠就曾經說過:『當你仇恨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喪失了學習他的機會』。這是他說的所有話中,我最欣賞的一句。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發聲的起點如此之低,以至於你只需要動動手指,發一個140字以內的微博,就可以批判任何事情。而學習的成本依然沒有降低,熵減的事情似乎總沒有捷徑,記憶麵包還是沒有發明,我們依舊只能捧著一本書反復看數周才可能學會一本書寫的東西。而批判讓你很爽以後,兩相對比,久而久之,你就不想學習了,因為:批判實在是太容易獲得滿足感的事情了!
關於批判這個事上,看過熊十力罵徐復觀的一個故事很有意思,與大家分享一下:
徐復觀第一次去見熊十力,向熊十力請教該讀點什麼書,熊十力向他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復觀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面露不悅之色,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一段時間,徐復觀再見熊十力,報告《讀通鑒論》已經讀完。熊十力讓他談談心得,徐復觀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 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罵: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由此可見,讀書之前得先知道這本書寫的好的地方並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後,才能再去批判它寫的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從一開頭就批判。
這種情況有點像以前我在美團的時候,面試的校招應屆生告訴我某個頁面設計的有問題,讓我覺得很不舒服一樣。在對業務一無所知的時候,所謂的扣細節,難聽的說,思維是不正常的。(當然沒有相關經驗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總得來說,讀書的方法有很多,自己找到並思考實踐過,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才是我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以上。
❷ 常用讀書方法有哪幾種
1、泛讀:泛讀法則側重閱讀量,也就是廣度。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精讀法要求將讀物中每一處細節完全讀懂讀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讀:即從頭到尾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
4、跳讀: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扮沒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
6、略讀:略觀大意;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即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敬缺爛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亮漏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❸ 讀書該帶有目的性嗎該怎樣讀書
三是學會跨書閱讀。在相同領域中的不同書籍應該要融會貫通,比如說這本書的前三章和另一本書的第四章、第五章有所關聯,那就可以將兩本書結合起來一起看,這樣在相同的觀點面前可以比較不同作者的想法、觀點的差異性,從而讓自己更好的掌握這個領域的知識。
如果你覺得觀點還可以,感謝點贊,想看作者更多文章,可以關注公眾微信號: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
❹ 小孩子應該怎樣讀書
從淺閱讀到深度閱讀,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一般來說,這種能力的基礎階段是在3-4歲的反復閱讀中逐漸形成的。
如果反復閱讀的階段,家長能稍微引導和鼓勵孩子去注意書中的各種細節,養成孩子專心研究一本書和經常重溫一本書的習慣,這個習慣就可以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十分自然地踏進深度閱讀的大門。
閱讀黃金時期,應該給孩子讀些什麼書籍?
捌
盡早給孩子朗讀。你越早開始,做起來越容易,效果越好。
常常聽到有媽媽念叨「我家孩子咋就不愛看書呢?現在這么大咋辦呢?」但請還是不要放棄,從孩子的興趣喜好出發,挑有趣的好書培養和引發興趣,慢慢來吧。
微信公眾號 【娟子媽媽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