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山迎客松風景圖
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黃山「四絕」之一。其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隻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隻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里,雍容大度,姿態優美。圖片如下: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志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銀空粗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鋒鎮的象徵。
(1)迎客松圖片是什麼時候拍攝的擴展閱讀:
迎客松是黃山松的譽稱,系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黃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自然保護區以及與浙、贛交界山地,海拔600—700米以上地帶均有分布。黃山松,其外形與我國華北、西北的油松極為相似,故過去一直被當作油松。
1936年我國植物學家們來這里進行實地考察後,經鑒定認為,黃山虧枝松針葉短、微細,樹脂道的數量、位置與油松截然不同,是一新種定名為黃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1961年著名林學家鄭萬鈞等將黃山松與台灣松合並為一種,改其學名為(Pinus taiwanensis),仍保留「黃山松」這一中名。
2. 黃山迎客松是什麼圖景
一,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黃山「四絕」之一。其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隻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隻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里,雍容大度,姿態優美。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志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地址
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玉屏樓青獅石旁
中文名稱
迎客松
外文名稱
The Pine Greeting Guests
地理位置
黃山風景區玉屏樓的青獅石旁
生長環境
黃山松的生長方式很奇特,它們都紮根在岩石縫里,沒有泥土,枝丫都向一側伸展
迎客松
迎客松生長旺盛,狀況良好,樹干牢固度進一步增強,樹體生長已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尤其是2至3年生的松針宿存率已高達40%,松針年生長量平均在2公分以上。
黃山迎客松屹立在黃山風景區玉屏樓的青獅石旁,海拔1670米處。樹高9.91米,胸圍2.05米,枝下高2.54米。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地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來黃山游覽。
遊玩勝地
迎客松屹立在黃山風景區玉屏樓的青獅石旁,海拔1670米處。樹高9.91米,胸圍2.05米,枝下高2.54米。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地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來黃山游覽。遊客到此,頓時游興倍增,紛紛攝影留念,引以為幸。
3. 黃山迎客松最效拍攝時間
黃山迎客松最效拍攝時間是秋季。根據查高拍李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賀租,迎客松位於黃山玉屏樓右側,文殊洞上方。她出生在藍色的獅子石上。高10.08米,胸徑0.64米,枝下徑75厘米,高2.5米。這棵樹至少有1,300年的歷史。絕對其中戚遲之一。
4. 樹齡千年仍挺拔!黃山迎客松每年都在「長高」,你知道什麼原因嗎
你去過黃山嗎?看過黃山的迎客松嗎?你對迎客松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迎客松的樹齡已經超過了穗咐千年,現在枝沖迎客松仍然十分的挺忙嗎?黃山的迎客松,每年都在“長高”,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它的背後還有,許許多多的專家會診,專家研判等等,力爭使黃山迎客松的保護措施達到極致,除此之外,人們還為黃山的迎客松配備了一隻“保鏢”,也就是隨時待命的應急隊伍,在出現自然災害的時候,為黃山迎客松進行全方位的保護,正是因為這些專業人員的照顧,他們的無私付出,所以黃山迎客松依然能如此的蒼翠挺拔,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客人,這樣的美景是由人力創造出來的,也是猛族殲由人力維護出來的。
5. 史上最早的黃山老照片,1914年黃炎培黃山行攝記
1878年,黃炎培出生於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1905年參加同盟會,民國成立後,被任命為江蘇省教育司長,他在任期間,主張教育要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理念,提倡學校要與 社會 實際相聯系。
1914年2月,他開始在中國各地考察,5月初到達徽州,一直以來,黃山的登攀之難、景色之美,並不為國人所知曉,也許,這正是黃炎培從教育的角度,將黃山拍攝出版成書的初衷,從而為我們留下這32張極為珍貴的黃山真實影像。
民國三年(1914年)5月1日至6日,黃炎培攜同鄉好友顧志廉、攝影家呂頤壽,及幾位挑夫、導游完成了黃山登攀,此行結束後,他寫下《黃山游記》發表在當年的《小說月報》上,並由商務印書館於11月出版了《中國名勝第一種:黃山》攝影一書。
以下各節,將以黃炎培所著文字刊登照片與呂頤壽所拍實景照片,按照時間順序全部陳列,因《黃山游記》一文原文較長,我們只摘錄部分文字解讀(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閱讀圖片文字)。
黃炎培在《黃山游記》開篇寫道:
我們根據黃炎培先生文中的記載,繪制了衛星地圖中則的路線圖,那個時代,交通基本靠走,他們三人雇了3頂轎子,6各轎夫,還僱傭了一個挑夫挑行李,一天的時間也只能走上50里不到。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黃炎培一行5月2日晨7時從容溪出發,到紫雲庵(今為黃山溫泉療養院)時天已黑,幸運的是此刻黃山月亮高掛,天氣放晴,當日山嶺穿行約走七十里路。
當晚,黃炎培為規劃次日登山事宜,認真研讀前人的《小方壺齋·黃山悔培首游記》中線路,又詢問紫雲庵的僧人性海,其年紀七十三歲,但只到過文殊院(今玉屏樓),性海告訴他這十年間,極少有人登黃山,而黃炎培曾聽聞有美國人和日本人登過黃山,性海和尚說確有此事,但未曾碰面。
此時,另一僧人果證自告奮勇願當導游,但最遠只去過獅子林,黃炎培欣喜之餘,為謹慎起見,又雇了另外一名當地陳姓向導,安排妥當後,整夜在泉聲如雷中入睡。
圖1,《中國名勝第一種:黃山》(後圖字略)紫雲庵,這幅照片是呂頤壽在5月3日晨出發之時所拍,一位僧人站在寺廟偏門外,雙手合十,應該是為他們送行祈福。
圖2:青龍潭及小補橋
圖3:紫雲峰下溫泉
黃炎培用這段文字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勝景,大家並親身體驗了一次溫泉浴。
黃炎培一行增加人員共九人開始進發,他在文中描寫的瀑布未見名稱,據推測應該是如今的百丈瀑。
圖6:自慈光寺望天都峰。
圖7,天都峰絕壁,這是將上天門坎圖中所遇的峭壁。
黃炎培在記述這段行程後,大為感慨,他認為黃山峭壁之石頭,或大或小,都是經過無數年風化演變而成,此刻被他遇見,不知再過幾千萬年,這些大石又將變成細石,而他自身軀殼也不知泯滅何處,後一段,他特別鼓勵後人,以黃山之奇絕乃天地之勝景,如果以膽怯之心而不敢登,則是可恥之事,因而要無所畏懼。
圖8,天門坎,顧名思義,這就是天門的門檻,位於天都與紫砂兩峰之間。
細細對比,這棵迎客松在100多年之間,還是有不少變化的,舊圖左側第二排枝椏松針清晰可見,新圖則無,並隱約可見鋼絲繩拉著最下方的枝幹。
圖10,松與石,這里在文殊院洞下方,稱為蓬萊之島。
圖11,自文殊院望天都峰。
黃炎培一行登上文殊台(今玉屏樓前的平台),四周遠望,面對壯景,大飽眼福,這張照片的右上碧數山峰為耕雲峰,峰頂有隻石鼠,正欲跳向天都峰。
圖12,文殊院,這處寺院相傳由普門大師創建於明朝時的1613年,後毀於火災重建,1952年再次失火,今為玉屏樓賓館。
圖13,從文殊院的一線天處,側望天都峰。
夜裡大家睡在文殊院的佛龕旁,氣溫極低,感覺很冷,第二天清晨,黃炎培酌情給了德圓和尚三元四角銀元,一行人向蓮花峰進發。
圖14,蓮花峰。
圖16,雲門峰。圖17,九龍峰。此兩圖均在蓮花峰絕頂上所拍。
圖18,自蓮花峰絕頂望天都峰,黃炎培登上黃山最高峰蓮花峰的絕頂之上,向四周遠瞰,豪情萬丈,詩興大發,寫了一首《登黃山蓮花峰絕頂》:
圖19,鰲魚峰。圖20,自天海望天都蓮花峰。
黃炎培一行從蓮花峰下山,從百步雲梯到達鰲魚峰,這一段和如今的黃山路線沒有區別。
圖21,自天海望蓮花峰。
圖22,自天海望北海門。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時的天海並無多少樹木。
圖23,獅子林;圖24,獅子林前松塢。
圖25,清涼台。
圖26,自獅子林望始信峰;圖27,始信峰。
黃炎培一行從天海登山光明頂,再直下至獅子林(今為黃山獅子林賓館),當他們到達這座禪院時,發現只有一個僧人在此修行,看見有難得的外客來此,拖著病體都出來迎接,讓黃炎培大為感動與憐惜,他提供葯品,讓同行的好友顧直廉為其醫治。
圖28,江麗田琴台。
黃炎培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江麗田琴台的典故。
圖29,擾龍松。圖30,接引松。
那時當地向導已將擾龍松稱為「夢筆生花」,其本來的石柱如龍,一松立於龍頭之上,有戲擾之意,擾龍松之名因而存在地方誌中,不過,何時稱為李白的妙筆生花,亦無從稽考了。
圖31,蘿松。
當他們到達雲谷寺後,陪同的果證和尚告訴黃炎培雲谷寺旁有一棵奇樹,名為蘿松,藤與松樹合體為一。
圖32,九龍瀑。
黃炎培在九龍瀑遇到了危險,為了拍到和近觀瀑布絕景,他們從斜坡進入,沒想到由於土石松動,腳下一滑,黃炎培滑下去幾丈,手指受傷出血,而天洲(呂頤壽)與顧志廉均不顧危險,一個下深谷扯掉茅草,一個尋找機位拍攝全景,也就是這張九龍瀑的照片非常完美的展現出來,黃炎培也自嘲到這是他花費幾滴血換來的。
經歷了艱苦的登山之行,前夜繼續宿於紫雲庵,黃炎培一行次日晨,繼續洗了溫泉浴,和紫雲庵僧人性海話別,獲贈黃山特產,臨別時黃炎培給眾僧人留下了書聯,其中贈性海僧為:
寫到這里,如同黃炎培先生黃山之行的結束,本文也全部完成,最後還是引用他的感悟與諸位讀者共勉:
對黃先生的這段話,個人淺顯的理解就是:實踐出真知,凡事迎難而上,這才是頂天立地之人。
6. 迎客松歷史
1.迎客松是哪個年代出自哪位名人名人
古時代的歷史名人有,胡適,胡雪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王茂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南宋學者朱熹、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清代學者戴震 近代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明代數學家程大位、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方臘、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明代戲曲家汪道昆等。
李白游黃山寫下「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古時王羲之感慨,嘆曰:「我卒當以樂死!」 遊山玩水之游山,不得不到黃山。 清人曹文值 描寫黃山的詩句:「四月始知春,一歲竟無夏」 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 「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
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 清人王國相有《黃山對雪》歌曰: 「黃山峰六六,面面青芙蓉。
一夜經天繪,豐姿別樣工。或為隋宮女,粉黛三千從;或為商山皓,須發皤然翁;蒼松不可辨,夭嬌成玉龍。
洞口杳無跡,一片白雲封。豈是知微目,晶晶天都中?豈是六郎粉,灼灼蓮花容?彌天雲母帳,匝地水晶櫳。
怪哉黃山一旦成白岳,三十六峰太素宮」。 【雜曲歌辭·宮中樂】 張仲素 奇樹留寒翠,神池結夕波。
黃山一夜雪,渭水雁聲多。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李頎 雲陰帶殘日,悵別此何時。
慾望黃山道,無由見所思。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 武平一 紫漢秦樓敞,黃山魯館開。
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馬既如龍至,人疑學鳳來。
幸茲聯棣萼,何以接鄒枚。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鎮困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送僧歸日本】 貫休 焚香祝海靈,開眼夢中行。
得達即便是,無生可作輕。流黃山火著,碇石索雷鳴。
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 【判道士黃山隱】 皇甫大夫 道士黃山隱,輕人復重財。
太山將比甑,東海只容杯。綠綬藏雲帔,烏巾換鹿胎。
黃泉六個鬼,今夜待君來。 【送李億東歸】 周賀 黃山遠隔秦樹,紫禁斜通渭城。
別路青青柳發,前溪漠漠花生。和風澹盪歸客,落日殷勤早鶯。
灞上金樽未飲,宴歌已有餘聲。 【送李億東歸】 溫庭筠 黃山遠隔秦樹,紫禁斜通渭城。
別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風澹盪歸客,落月殷勤早鶯。
灞上金樽未飲,宴歌已有餘聲。 【奉和幽山雨後應令】 虞世南 肅城鄰上苑,黃山邇桂宮。
雨歇連峰翠,煙開御絕念竟野通。排虛翔戲鳥,跨水落長虹。
日下林全暗,雲收嶺半空。山泉鳴石澗,地籟響岩風。
【南昌灘】 武元衡 渠江明凈峽逶迤,船到名灘拽遲。櫓窡動搖妨作夢,巴童指點笑吟詩。
畲餘宿麥黃山腹,日背殘花白水湄。物色可憐心莫限,此行都是獨行時。
【寄劉校書】 郭震 俗吏三年何足論,每將榮辱在朝昏。才微易向風塵老,身賤難酬知己恩。
御苑殘鶯啼落日,黃山細雨濕歸軒。回首漢家丞相府,昨來誰得掃重門。
【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制】 盧藏用 天游龍輦駐城闉,上苑遲光晚更新。瑤台半入黃山路,玉檻傍臨玄霸津。
梅香欲待歌前落,蘭氣先過酒上春。幸預柏台稱獻壽,願陪千畝及農晨。
【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 薛稷 九春風景足林泉,四面雲霞敞御筵。花鏤黃山綉作苑,草圖玄灞錦為川。
飛觴競醉心回日,走馬爭先眼著鞭。喜奉仙游歸路遠,直言行樂不言旋。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鑾輿迥出千門柳,閣宏枯道回看上苑花。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寄張學士洎】 伍喬 不知何處好消憂,公退攜壺即上樓。職事久參侯伯幕,夢魂長繞帝王州。
黃山向晚盈軒翠,黟水含春繞檻流。遙想玉堂多暇日,花時誰伴出城游。
【長安早春(一作孟浩然詩)】 張子容 開國維東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樂建寅春。
雪盡黃山樹,冰開黑水津。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鴻漸看無數,鶯歌聽欲頻。何當桂枝擢,還及柳條新。
【奉和聖制上巳於望春亭觀禊飲應制】 王維 長樂青門外,宜春小苑東。樓開萬井上,輦過百花中。
畫鷁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
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滻亦朝宗。
【宿鰕湖】 李白 雞鳴發黃山,暝投鰕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
提攜采鉛客,結荷水邊沐。半夜四天開,星河爛人目。
明晨大樓去,岡隴多屈伏。當與持斧翁,前溪伐雲木。
【人日兼立春小園宴】 蘇頲 黃山積高次,表裡望京邑。白日最靈朝,登攀盡原隰。
年灰律象動,陽氣開迎入。煙靄長薄含,臨流小溪澀。
賓朋莫我棄,詞賦當春立。更與韶物期,不孤東園集。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李白 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卧,猿嘯時聞岩下音。
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醍盤飯霜栗。
半酣更發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贈許左丞從駕萬年宮】 盧照鄰 聞道上之回,詔蹕下蓬萊。
中樞移北斗,左轄去南台。黃山聞鳳笛,清蹕侍龍媒。
曳日朱旗卷,參雲金障開。朝參五城柳,夕宴柏梁杯。
漢畤光如月,秦祠聽似雷。寂寂芸香閣,離思獨悠哉。
【晚渡渭橋寄示京邑游好】 盧照鄰 我行背城闕,。
2.迎客松是幾幾年文明於世的
迎客松生長於海拔1680m的黃山玉屏景區,實測樹高10.2m、胸圍2.16m,平均冠幅12m,樹齡10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保護名木,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0年被安徽省文物部門評審成為全國首例黃山松屬「活文物」。 1959年巨幅鐵畫《迎客松》被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1994年國畫《迎客松》還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美名遠揚、蜚聲中外,成為中國人民熱情友好、愛好和平的象徵。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的真實記錄;一株名木,就是一種文化的鮮活闡釋。
《詩經》有雲:「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因為那是祖輩栽的桑樹和梓樹,要對它表示敬意。數千年來,「桑梓」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成了華夏子孫的「根」與「情」。
古樹名木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古樹名木,就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物種資源,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家園,更是保護我們及後代「記得住的鄉愁」。
千年迎客松能茁壯地存活於今,實屬不易。它飽經風雨滄桑,歷經冰雪洗禮,見證歲月變遷,迎來送往四海賓朋,盡情吟唱著生命的贊歌。
黃山迎客松名始見於1859年黃肇敏《黃山游記》,第一次攝入鏡頭是民國元年(1912年),由著名畫家汪采白拍攝,可惜至今未找到照片。目前能看到的迎客松最早照片是黃炎培1914年拍攝的,
3.迎客松的介紹
一、迎客松
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黃山「四絕」之一。其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隻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隻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里,雍容大度,姿態優美。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志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二、生長環境:
黃山松的生長方式很奇特,它們都紮根在岩石縫里,沒有泥土,枝丫都向一側伸展。不錯,漫山遍野的黃山松就是生長在這樣的一種環境。它們的根大半長在空中,像須蔓一般隨風搖曳著,為的是能夠更好的迎接雨露,擁抱陽光。這里山峰陡峭,土少石多,無法留住很多水分。但它們卻都能長得那麼蒼翠挺拔、雋秀飄逸!那麼,是誰在滋養著這些無本之木?是雲?是霧?
還是黃山獨有的自然環境?為了生存,黃山松別無選擇。它以驚人的堅韌、剛強突破了生命的底線,創造了奇跡。生命能夠承受的底限到底是多少?也許十分,也許百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即便是自詡為世上最高級的動物的人類,也無法具體地回答這個問題。而黃山松卻以它的雋秀飄逸告訴世人:生命的承受力是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作為黃山的標志性景觀,黃山迎客松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日前,這棵聞名中外的千齡名鬆通過了古樹專家的「體檢」,生長狀況良好。
中國著名古樹專家叢生教授日前專門來到黃山風景區,對迎客松等重點名松的生長狀況進行了檢查。叢生教授在對迎客松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後認為,由於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迎客松生長旺盛,狀況良好,樹干牢固度進一步增強,樹體生長已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尤其是2至3年生的松針宿存率已高達40%,松針年生長量平均在2公分以上。[2]
黃山迎客松屹立在黃山風景區玉屏樓的青獅石旁,海拔1670米處。樹高9.91米,胸圍2.05米,枝下高2.54米。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地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來黃山游覽。遊客到此,頓時游興倍增,紛紛攝影留念,引以為幸。
4.「黃山迎客松」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還是世界自然遺產
)參考:「迎客松」文化,包括「迎客」文化與「松」文化,兩者結合,派生出「迎客松」文化。
一,「迎客」文化「迎客」,就是迎接客人的禮儀形式。為此,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
如:「接風」、「洗塵」、「迎賓宴」等候;有大鑼大鼓,鳴放鞭炮,營造熱烈歡迎氣氛等動感形式;亦有吟詩作畫,歌舞昇平的文人雅士的慶賀形式;還有弄劍比武的武士精神助興形式。總之,為迎接客人喜慶而作,久而久之,產生「迎客」文化。
並建立一套嚴格等級制度(不同地位有不同儀式),成為教育後人的必修課。二,「松」文化「迎客」文化與「松」文化有著本質不同。
前者為禮儀,人際關系;後者是對松樹的崇尚與認識。 1,山松的生態特點:山松與別的樹種不同,生態上有它的特點,如:耐旱、耐澇、耐寒、耐熱、耐貧脊、常綠、適應性廣…2,山松的內在美:一提起內在美,與道德修養有關。
的確,歷代文人雅士(包括畫家、書法家、詩人),對山松贊頌甚多。如:不畏風雪,耐貧脊,與大自然頑強斗爭,惡劣的環境中仍能茁壯成長,強烈的求生慾望等。
贊頌它,學習它不屈不撓,不畏 *** ,刻苦耐勞的精神。無疑,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內在美德,心感自豪。
3,山松的外在美:(包括形態美,造型美)山嶽林海,威嚴壯觀,濤聲陣陣,氣勢磅礴,這是從宏觀上感受到它整體(松林)外形美;黃山觀松,千姿百態,迎客松以它獨特的形態守立山門,吸引遊客,留連忘返,是從微觀上欣賞到它的特有形態美,這些都是山松的自然美。中華民族對松樹的品評、贊揚、敬慕由來以久,是形成「松」文化的歷史根源所在。
三,「迎客松」文化「迎客松」的發現,出自風景聖地黃山一棵古松。此松古樸端莊,熱情奔放的形態美,深受遊客的敬仰和愛戴。
地處山門,人們冠以「迎客松」尊稱,經歷過無數的文人雅士點評,孕育(文化上的孕育),名氣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個獨特而高雅的文化體系。
5.中德會怎麼迎客松的故事迎客松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粒松樹種子,因為醜陋,被家人遺棄在了懸崖邊上。
春天到了,從睡夢中醒來的岩石伯伯看到了這粒種子,問:「你是誰,怎麼到了這里?」種子喃喃地說:「我是一粒松樹種子,因為長得醜陋,,被家人遺棄到這里。請,請您留下我吧?」好心的岩石伯伯答應了。
一天又一天,經過陣陣春雨的滋潤,種子從岩石縫中探出了頭,漸漸長高了。岩石伯伯高興地說:「不錯,孩子你已經長成小樹苗了,你並不醜陋,你要堅強、快樂的成長。」
小松樹聽後,驕傲地挺了挺身。陽光愛撫的照耀著它,春風柔和的沐浴著它,雨露更不斷地給予這平凡的幼苗以最慈愛的關注和哺育。
小松樹長出了樹枝,松針,它瞧著自己的模樣,自信極了。可是,一隻兇猛的老虎走過來說:「你長得真是難看,趕快離開這里!」狂傲的獅子也輕蔑地說:「小布丁,你信不信,我一口氣就能把你吹到。」
面對著兇悍的夥伴,小松樹沒有吱聲,依然堅強得站立著。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小松樹長成了參天松,再也沒有人瞧不起它了,它以頑強的生命力打造了一個令其他松樹羨慕的品種——迎客松。從此,迎客松的後代都堅強得成長在黃山的懸崖邊上,成為了黃山一絕。
7. 迎客松是幾幾年文明於世的
迎客松生長於海拔1680m的黃山玉屏景區,實測樹高10.2m、胸圍2.16m,平均冠幅12m,樹齡10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保護名木,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0年被安徽省文物部門評審成為全國首例黃山松屬「活文物」。 1959年巨幅鐵畫《迎客松》被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1994年國畫《迎客松》還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美名遠揚、蜚聲中外困兄轎,成為中國人民熱情友好、愛好塵悄和平的象徵。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的真實記錄;一株汪肆名木,就是一種文化的鮮活闡釋。
《詩經》有雲:「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因為那是祖輩栽的桑樹和梓樹,要對它表示敬意。數千年來,「桑梓」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成了華夏子孫的「根」與「情」。
古樹名木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古樹名木,就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物種資源,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家園,更是保護我們及後代「記得住的鄉愁」。
千年迎客松能茁壯地存活於今,實屬不易。它飽經風雨滄桑,歷經冰雪洗禮,見證歲月變遷,迎來送往四海賓朋,盡情吟唱著生命的贊歌。
黃山迎客松名始見於1859年黃肇敏《黃山游記》,第一次攝入鏡頭是民國元年(1912年),由著名畫家汪采白拍攝,可惜至今未找到照片。目前能看到的迎客松最早照片是黃炎培1914年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