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江在哪裡
漢江在陝西省、湖北省。
全長1577千米,其中陝西境內幹流長657千米,湖北境內長920千米,總落差1964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
漢江幹流發源於陝西省境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
漾水,源出陝西省寧強縣北嶓冢山,亦曰東漢水。東經勉縣為沔水,經褒城納褒水始為漢水。陝西省志以此源為正源。
沮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留壩與鳳縣交界處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黃花坪,西南流入勉縣張家河、納入廟河和冷峪河後入略陽縣兩河口,繼續南流至黑河壩流入留白河。白河匯入後轉東南復入勉縣境,至沮水新鋪壩始稱漢水。沮水全長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積1747平方千米,年徑流量5.37億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歷史上稱其漢水古北源。
(1)漢江源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在陝西省境內,基本上自西向東流,漢江幹流發源於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自西而東流經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洋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於白河縣進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內,漢江幹流經白河縣後,自鄖西縣進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幹流折向東南,沿途經襄陽市、宜城市、鍾祥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漢川市等縣市,最後由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千米;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千米;鍾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千米,流經江漢平原,兩岸築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陝西省境內的漢江為漢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發育,支流眾多,長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條,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條。水系分布為不對稱樹枝狀,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長,河網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
北岸支流發源於秦嶺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錢河等,南岸支流源於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帶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馬河、任河、嵐河及壩河。
湖北省境內,為中下游段,漢江水系呈格子狀排列,兩岸支流較短,左岸較右岸發育。
『貳』 請問嘉陵江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嘉陵江源頭,歷來認為存在東、西兩源。
東源起自陝西省寶雞市鳳縣涼水泉溝,西源起自甘肅省天水嘉陵江市秦州區齊壽鄉(齊壽山)。習慣上以東源為正源,西鎮余源稱為西漢水。2011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普查辦在西安召開了漢江、嘉陵江河源考證座談會。
會議確定漢江源頭為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漢王山(嶓冢山),嘉陵江源頭為陝西省寶雞市鳳縣代王山,使得曾經一直爭議不休的兩江源頭最終得到確定。
兩源南流,至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白水江鎮相會,河流向南,經陽平關進入四前談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與上游最大支流白龍江匯流,向南流經蒼溪縣、閬中市、南部縣、蓬安縣、南充市(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武勝縣而達合川,左納渠江、右納涪江兩大支流後,經北碚區於重慶匯入長江。
(2)漢江源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嘉陵江流域地勢為西、北、東高,東南面最低。上源地跨秦、巴山地,河流穿行於秦嶺、摩天嶺、米倉山等崇山峻嶺之中,山川起伏達400~1000米。由於河谷深切,形成峽谷,水流湍急。在廣元市朝天鎮附近,幹流橫切海拔900~1100米的劍門山,形成清風和明月峽,有「嘉陵江上小瞿塘」之稱。
廣元市昭化以上的嘉陵江上游段,河道長357公里,平均比降3.8‰,不少地段慧旅碰河谷為V形,坡谷陡達40°以上,支溝或溪流出口處多有沖積錐或洪積扇,暴雨一到,經常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昭化鎮一帶河谷漸寬,水流開始迂迴,河床中有卵石漫灘出現,河岸有斷續延伸的階地。
昭化鎮合川市的中游段,長633公里。由於位於四川盆地丘陵區,比降大為減小,平均比降0.3‰。河道自上而下逐漸開闊,水面寬70~400米。
『叄』 漢江的發源地在哪
漢江的發源地在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的支流,現雹塌襪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
漢江的發源地在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稱沔水,東流至衫昌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源激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
水系結構:陝西省境內的漢江為漢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發育,支流眾多,長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條,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條。水系分布為不對稱樹枝狀,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長,河網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北岸支流發源於秦嶺南坡,主要支流有沮水、褒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月河、旬河、蜀河及金錢河等,南岸支流源於大巴山北坡,主要支流有玉帶河、漾家河、冷水河、南沙河、牧馬河、任河、嵐河及壩河。
『肆』 漢江源頭在那裡沿途流經那些城市
漢江幹流發源於陝西省境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
在陝西省境內,由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自西而東流經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洋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於白河縣進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內,漢江幹流經白河縣後,自鄖西縣進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幹流折向東南,沿途經襄陽市、宜城市、鍾祥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漢川市等縣市,最後由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4)漢江源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漢江與楚文化
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家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眾,一座城就占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當時在漢江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采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應用價值。
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煉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綉、錦、羅、紗、絹、絛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產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產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位。
『伍』 漢江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漢江,又名漢水,發源於秦嶺南麓寧強縣嶓家山。
全長1567公里,安康境內流長340公里,三千里漢江既是長江的最大支流,又是中國漢民族和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江淮河漢」。
相關介紹: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帶念喚水。
漢江是長江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高拆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蠢凱河漢」。
漢江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河長1577千米,流域面積1959年前為17.43萬平方千米,位居長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後,減少至15.9萬平方千米。
幹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km;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km;鍾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km,流經江漢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
漢江多灘險峽谷、徑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航運條件好。
『陸』 漢水在哪
漢水源出陝西省寧強縣秦嶺南麓,東南流經陝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長1577公里,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流域面積159000平方公里。跨甘、野彎枯陝、川、豫、鄂5省,北以秦嶺、外方山和伏牛山與黃河流域分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分界;西南以大巴山、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相鄰。
(6)漢江源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漢江流域受東南季風影響,5~10月降雨佔全年的75%。暴雨常發生在鬧李7~9月。有些年份10月也出現暴雨,形成較大洪水。流域徑流豐沛,丹江口多年平均徑流量380億立方米,碾盤山(皇莊站)為517億立方米。
1964年碾盤山實測最大洪峰流量29100立方米每秒,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達45000立方米每秒。1949年後,進頌洞行漢江治理,先後建成杜家台分洪工程和丹江口、石泉、安康諸水利樞紐。
『柒』 漢水發源地在哪裡
源於陝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的嶓冢山。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的支流,漢江是長江支流。源於秦嶺南麓陝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的嶓冢山,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匯入長江。幹流全長1577千米。
在陝西省境內,基本上自西向東流,漢江幹流發源祥缺枝於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自西而東流經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洋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於白河縣進入湖北省。
漢江是長江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
漢水之名扮液的來源
從字源學角度看,所謂 「漢」字,其本義乃「國之大水」。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漢)「域中大水也」。漢水是古人心目中的「大水」。漢水之名稱,最早見於典籍《尚書·禹貢》,書中雲:「大禹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尚書·禹貢》還稱:「江、漢朝宗於海。」
據說成書於先秦的地理、民族、歷史、宗教、神話之集大成著作《山海經·西山經》中對漢水也有記載:「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大約產生於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多次提到了漢江,不少作品與漢水相關。
《左傳》稱:「漢,水之祥也。」《孟子·滕文公下》說:「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山海經》中稱河水 (黃河)、赤水、弱水、洋水 (漢水) 為上帝謹敏的四條「神泉」。
先秦以來,歷代文人、學者留下了難以數計的探究和詠頌漢水的文章、詩詞,從而奠定了漢水文化大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