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些地方能看到國徽
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中央軍委、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檢察院、外交部、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均應當懸掛國徽。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也可以懸掛國徽。另外,在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廳、各級人民法尺物院和專陵局液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廳、出入境口岸的適當場所也應當懸掛國徽。
(1)去哪裡有國徽圖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麥稻穗、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內的底子及垂綬為紅色,金、紅兩種顏色在中國是象徵吉祥喜慶的傳統色彩。
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臘亂不屈的民族精神;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站起來了。
參考字來源:中國網- 哪些地方可以懸掛和使用國徽?
② 華為國徽高清圖片從哪裡找
設置。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華為手機中查找高清國徽圖片步掘納亂驟為設置,桌面和壁紙,熄屏顯示,熄屏樣式,個性圖片,添加國徽圖片。華判檔為是全茄塌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
③ 求澳大利亞國徽 PSD格式圖片,不要JPG或者cdr的
就是這顫局陵螞個吧茄汪讓
④ 這是哪國國徽
比利時國徽
比利時國徽制定於1830年。由於散嘩首布拉班公國曾經熱沖數誠支持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因此,比利時的國徽和國旗均保留了公國紋徽的黑、紅、金三色的特徵。國徽為斗篷式。國徽中心圖案是一頭站立在黑色盾徽上的雄獅的圖樣。這對獅子被稱為「比利時獅」,是比利時的國家象徵。其後為交叉的君王節杖,它象徵皇室的威嚴和權力。
盾徽周圍是裝飾華麗的首任國王利奧波德的勛章褳帶環繞;兩側各有一隻舉著國旗的獅子,另外,在國徽中,有一件象徵君主國體的紅色上衣。在這件紅色上衣的頂端,有一頂皇冠。飾環之下懸掛著一枚利奧波德(比利時第一代君主)勛章,後面有標志蘆梁皇室權位與正義的金色節杖;上面飾有一頂華美的王冠。
國徽頂端的9面旗幟分別代表比利時的9個省(但其實有10個省)。國徽基部的紅色飾帶用法語和弗拉芒語書寫著民族格言:「團結就是力量」。這個版本的國徽是在1837年5月17日開始使用。
⑤ 國徽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77436402&tn=imagedetail&word=%B9%FA%BB%D5&in=15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205099803&tn=imagedetail&word=%B9%FA%BB%D5&in=1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18872601&tn=imagedetail&word=%B9%FA%BB%D5&in=1
希望能解搜敏悔決世正您拿伍的問題。
⑥ 國徽圖片,只有黃、紅兩個色的圖片
是這樣的嗎高讓廳、戚隱滑圓
⑦ 能不能幫我找下帝國時代各個國家的國徽或者有象徵性的圖片。最好要注是哪個國家的。
大蒙數咐古鏈畢好帝國棚鉛
⑧ 國徽的圖片
求毀閉采雹余段納源譽
⑨ 國徽上有什麼圖案分別代表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象徵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個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天安門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徵。
懸掛國徽的場所
1、北京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
2、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會議廳,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會場;
3、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庭;
4、憲法宣誓場所;
5、出境入境口岸的適當場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⑩ 國徽是什麼樣子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主要由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構成。在色彩上國徽選定的是玉、金、紅三色,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其蘊含的深刻內容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到1949年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成立時舉行開國大典的盛大場所,用天安門圖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十分恰當的。
用齒輪、谷穗象徵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用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鮮明地表現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0)去哪裡有國徽圖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確定
1949年6月,距離開國大典僅剩3個多月,各項工作千頭萬緒,而共和國的標志卻尚未確定。16日,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分設6個小組,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其中第六組擔負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重任。
第六小組組長是博學多才的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因葉劍英工作忙,又增加沈雁冰(茅盾)任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成員都是中國當時最優秀的高級知識分子。
7月4日下午3點,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召集人葉劍英主持召開了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以何種方式為新生的共和國確定標志,葉劍英提議,是不是可以用籌備會的名義,公開向全國人民徵求意見。
根據這一提議,7月16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其中對「國徽」的徵集要求有三條:(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庄嚴富麗。
徵求作品的截止日期為8月20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應征來稿總量高達數千。但相比國旗和國歌,國徽的應征作品只有112件,不僅數量少,而且幾乎都不能令專家滿意。
1949年9月26日,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發布第一次會議報告,其中第三項對國徽作出這樣的決定:「根據國徽圖案參考資料,邀請專家另行擬制。
10月23日,梁思成所在的清華大學設計組拿出初稿。這個設計團隊堪稱超一流,除梁思成外,參與的同志還有梁思成的夫人、清華大學雕飾系教授林徽因、雕飾系教授莫宗江、雕塑教授高庄、美術史教授鄧以蟄、工藝史教授王遜。
1950年6月20日,全國政協國徽審查組最後一次討論,審定了國徽方案,由組長馬敘倫、副組長沈雁冰向政協全體大會提出了審查報告。
同年6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同意馬敘倫委員代表國徽審查組的報告,通過了國徽審查組所擬定的國徽圖案,並提請中央人民政府核准公布。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及其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以後歷次憲法均予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