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老年足跟痛,該怎麼緩解
很多人都有腳後跟疼的毛病,尤其是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重體力勞動者、長期站立或行走的人,又或是長期穿高跟鞋的人。
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抗勞損的功能,減輕局部炎症。
中老年足跟痛,可這樣緩解
盡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可以經常踮腳。踮腳有利於通暢足少陰腎經,腎經氣血通則腳後跟可得到滋養,疼痛也就緩解了。
3、穿舒服的鞋
建議多穿軟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為最佳,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
4、使用足跟墊、足弓墊
足跟墊即在稍厚的鞋墊上畫出痛點的位置,挖空,在空處墊上葯包。可用威靈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葯面做成葯包。當然也可不墊葯包使用。
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議在久站、久行之前墊好足弓墊。
足弓墊在葯店可以買到,年青人建議選購硬質足弓墊,中老年人建議選購軟質足弓墊。
自製足弓墊需滿足卜猜下列要求: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5、勤踩毛巾
膝蓋伸直,然後拿一條毛巾置於腳掌前端,二手分別握住毛巾二側,向內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覺到被拉扯為止;每次拉扯後停留10秒鍾再放鬆,重復10次。
此動作可雀清舒緩筋膜緊綳,增加筋膜彈性。
足跟痛是生活中的常見病,如果痛的厲害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只是輕症疼痛,可以嘗試上述五個辦法緩解哦~
② 腳後跟疼需要怎麼按摩
1.點穴:用拇指點按承山、三陰交、解溪、太溪等穴,每穴半分鍾。
2.松筋:在小腿內側下1/3至跟腱處,首先使用一指禪推法,約3分鍾,然後再使用拿法,重點拿跟腱處,操作3~坦散此5次。
3.理筋:在足跟部找出壓痛點,用拇讓迅指在壓痛點上點揉3分鍾,並從壓痛點處向足心處用拇指平推10次。
4.結束掘仿手法:在跟腱兩側使用擦法,以透熱為度。
預防跟痛症的方法:
1.適當活動:慢跑、散步、騎車等,保持足跟部關節、韌帶良好的彈性和韌性。
2.減少運動:以足為主的劇烈運動,如跑、跳等是誘發足跟痛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減少劇烈運動。不經常運動者,進行較劇烈的活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
3.禁煙戒酒:酗酒可造成胃腸道黏膜的損傷,影響胃腸對鈣、磷及維生素D的吸收,同時酗酒還對腎臟產生損害,使腎臟對鈣、磷的重吸收下降,排出增加。吸煙可引起肝腎損害,肌肉興奮性下降。因而戒煙酒有利於防治骨質疏鬆。
4.常飲奶、荼:喝牛奶可以補充人體內鈣的不足,從而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茶中含有豐富的氟元素,有利於鈣、磷的沉積,保持骨骼穩定。飲茶、喝牛奶是世界醫學專家及營養學家所公認的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好方法。
5.莫飲咖啡:咖啡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可促進鈣從尿中排泄。尿鈣排泄增加,可使血鈣濃度下降,從而引起骨質疏鬆,產生骨刺。
6.多曬太陽:太陽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線,可促使皮膚產生維生素D3。穀物中含有一種叫做「麥角甾醇」的物質,被人體吸收後經紫外線照射轉變為維生素D2,而維生素D2和D3是骨骼代謝的重要物質,可以預防骨質疏鬆,減少骨刺產生。但曬太陽時,應注意保護眼睛,避免陽光暴曬、直曬。
7.鞋墊適宜:高跟鞋可增加足的負擔,使足底的筋膜趨於緊張,張力升高,容易誘發或促使骨刺產生,因此應不穿或少穿高跟鞋。中老年人則應選擇軟底寬松的鞋子,減少足底與鞋子的磨擦。厚軟的鞋墊可以緩沖足與鞋之間的磨擦,減輕疼痛。
8.減少擠壓:若要參加較長距離行走(如旅遊、爬山)等,最好穿軟底且彈性較好的膠鞋;若不具備,可加厚鞋墊,以減少擠壓。
9.跖屈運動:跖屈是將足趾向足底方向活動,使足背皮膚緊張,典型的跖屈運動是芭蕾舞演員演出時用足尖站立時的姿勢。足跖屈時使跖筋膜放鬆,張力減少,可以緩解骨刺對周圍組織的刺激與損傷,有利於無菌性炎症的消退,從而預防和減輕疼痛。
③ 足跟痛怎麼治療,用什麼葯最好
足跟痛,是以足跟部疼痛命名的一種疾病,多見於老年人,通常來說表現為早上起床後落地的第一、第二步最痛,走幾步後便可以逐漸的緩解。一般有兩種足跟痛,一種屬真性,指生了根骨骨刺造成的腳後跟痛,痛點很集中;另外一種是假性足跟痛,是沒有骨刺增生但是足跟部疼痛且雙腿帶有乏力的感覺。雖然說走幾步路後疼痛會緩解,但是及早的治療對我們雙腳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姿租裂
1、西醫對於治療腳後跟疼常使用口服止痛葯,或者使用抗生素、打封閉針的方法,但是這些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雖然疼痛會消失,但是不能徹底的痊癒,而且長期使用這些葯物控制腳後跟疼的話會造成腸胃不適、肝腎受損的副作用,除非疼痛異常否則不能多次服用止痛葯。如果普通治療方法都沒有用,可以選擇動手術,比如切除骨刺等,解除痛苦。
2、中醫多針對造成腳後跟疼的原因選擇治療方法。一般是選擇具有消炎、鎮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的中葯治療。配合外用型胡。足跟跡閉骨fang世帖。
3、通過按摩或者針灸緩解。足跟痛可以應用按摩療法,有他人幫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從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數遍,然後用拇指彈撥跖腱膜,重點放在跟骨附著點周圍,按壓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熱為度。想治療好腳後跟疼貴在堅持,而且平時應該注意好保養自己的雙腳。
④ 足跟痛是職場女性常見痛苦,是腎氣不足表現,如何改善
在以往,足跟痛會表現在年紀比較大的人群身上,當跖筋膜承受了很強的負荷甚至超過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時會誘發炎症,逐漸形成組織退變、纖維化,進而導致跖筋膜炎。時間一長,跖筋膜持續性的牽拉損傷,導致韌帶和筋膜的纖維被撕裂,就會形成骨刺。而現代社會,又有著根深蒂固的高跟鞋文化,女性穿著高跟鞋走路非常的優雅,成為了職場女性的標配。而高跟鞋對於足底的健康是具有很大的危害,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開車上下班、出行。所以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職場女性患有足跟痛,而這種疼痛也越來越年輕宏明化,我們對此也要加以重視。
2、掐太溪穴,太溪在我們的足內側,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即是太溪穴。我們把大拇指指蔽跡告尖立起,不斷用力掐按,使足部產生酸脹感並向足跟部放散,足跟疼痛就能有效緩解。
⑤ 怎麼樣可以有效緩解足跟痛求支招
按摩:先用拇指壓在疼痛的點上進行按壓揉搓,持續2-3分鍾,然後用手掌掌面揉搓足跟部,增加溫度,最後手掌半握拳,敲打疼痛的足跟部,大約30左右。
動作鍛煉:日常可以採用多踮腳、空蹬車等動作,同時避免長期站立行走,注意廳畢休息,有利於腳跟疼痛的環節。
4
踩毛巾: 雙手拉著毛巾的兩頭,將雙腳前腳掌蹬在毛巾上,腿伸直,然後向芹歷內發力拉毛巾,讓腿內側有內拉扯的感覺,然後停留10秒鍾後放鬆,並重復10次,這個動作可以增加腳後跟的筋膜彈性,減輕疼痛感。
⑥ 足跟痛怎麼辦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也就是足底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側位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四、中老年要注意補鈣,防止骨質疏鬆。
五、堅持足部鍛煉,增強足部肌肉的韌帶的力量和彈性。
六、堅持每晚用溫水泡腳三十分鍾,或者給足部做個簡單的按摩,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
七、冷敷:劇烈運動或者勞動後純型,要去冷敷腳,可以減少炎性因子分慧穗泌,減輕疼痛。而後兩天,可以採取熱敷的辦法,也能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⑦ 老年人足跟痛,可以按摩哪些穴位來緩解
足跟痛又叫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跟骨疼痛,多與肢體勞損和退行性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較多見於女性、肥胖者以及老年人。過度負重、長時間行走或久立的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人到老年,足部血管彈性減低,影響供血,足跟受涼受凍,也都有可能引起足跟痛的發生。對於足跟痛的人們來說,平時應多加註意休息,以減少承重導致做芹的疼痛,症狀減輕後也應減少站立和行走,盡量穿軟底鞋來減輕足跟壓力。
推拿流程步驟1:俯卧位,施術者以單側手掌的魚際部位,滾揉患者足底、足跟,以及其周圍區域,以拇指及其他四指的指腹,相對著力反復拿捏患側小腿後側的肌筋組織,直至足底。
步驟2:以拇指指端按揉摳撥三陰交穴、太溪穴、照海穴、然谷穴、昆侖穴、仆參穴、丘墟穴。
步驟3:單側手掌向上乎雹握住患側踝部,以另一隻手掌根拍擊足跟壓痛點。
步驟4:以手掌的掌心摩擦足跟以及足底部。
⑧ 腳跟痛按摩什麼穴位
陰蹺穴和陽蹺穴都起源於腳後跟,陰蹺穴起於腳後跟內側,陽蹺穴起於腳後跟外側,並分別伴隨著雹配足少源仔指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上行,兩條經脈在肩膀頭的凹陷處交匯。經常按揉這里,可使兩條經脈戚肢的氣血通暢,減輕腳跟部疼痛。
⑨ 腳後跟的治療方法
足跟痛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徵。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纖扮質增生。在中醫學屬於「骨痹」范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 ①足跟骨刺切除術,對於頑固性跟骨痛,X片證實有骨刺者,在跟骨內側作一切口,進入跟骨,將跟骨內側骨刺全部銼除。
②跟骨鑽孔術:對跟骨內壓高者適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內壓降低,治療頑固性無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內側切皮豎含口,達跟骨後,將跟骨內側鑽孔7~10個,效果達90%。
③跟骨神經切斷術:對於無原因頑固性足跟痛可採用此法,不過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將跟骨脛後神經支和腓腸神經支切斷。
④跟骨滑囊切除術:是將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目的是通過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擺正,使跟骨有一個良好的生物支架。 1、理療。
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治療;壓痛點注射臘 酸強的松龍,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癒。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有效。
3、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跟墊痛常見於老年人,跟墊彈力下降,整個足跟下 方都有壓痛。海綿跟墊及封閉療法有效。
處方吳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葯研細末,置患足鞋墊後跟處鋪平,上蓋兩層軟布,穿著行走,日換葯1次
療效:用葯5天見效,有效率達100%
內服處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歸尾各9克,漢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
外洗處方皂角60克,人發16克
用法: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處,日兩次,浸後用三棱針在患足後跟正中線,紅白肉際處扎2.6-3.3厘米深,捻轉留針30分鍾,日1次
療效:內外兼治3-5天,有效率達100% 1、足跟痛消除法: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起來,如此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可見效。
2、葯浸法治足跟痛:取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葯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鍾,每日2次。
3、尿漬法治足跟痛:取較大的花崗石,煅燒後置於地,以童尿漬於上並立即將足跟部置於石上,任水汽蒸騰,切勿燙傷腳。無花崗石可用鐵塊代之。臨床常用芒硝飽和液與白酒調勻,取代童尿,亦效。
4、點穴按摩法治雙足跟涼痛:用一手拇指尖盡力捏壓另一手內掌紋盡處掌根部位(稍偏拇指側),施術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託,在患者能接受的情況盡量用力。捏壓3分鍾後,變為一松一壓,有規律、有節奏地點穴36次為1遍,緩解後再繼續捏壓5分鍾。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點壓左手;左足跟痛,點壓右手。雙足跟痛,可先後點壓雙手穴位。一般治療5日後,病癒。註:(此法用於骨質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烏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烏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葯汁,倒入盒內,再將燒磚燒紅放入葯液盆內,患足放於蒸汽上熏洗,並用衣物遮蓋,待葯冷至溫度適當後,將患足跟底部放於磚塊上乘熱下壓數分鍾(葯液可以反復使用),每日l~2次,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6、烏梅、醋法治足跟痛:取烏梅適量去核加入醋少許搗爛,再加入少許鹽,攪勻,塗敷在患足處,用紗布蓋好膠布固定。每天敷1次,連用一段時間,有效果。
7、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細末,分成3份,裝入小布袋內縫好。將葯袋裝入鞋裡,直接與患足痛處接觸,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換下葯袋曬干仍可用。
8、鮮蒼耳葉治足跟痛:取鮮蒼耳葉適量,搗爛敷患處,外用塑料薄膜覆蓋膠布固定,干後換葯,不拘數次,如有起泡,可按燙傷處理,愈後再繼續使用。註:一般5-6天見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發展。
9、夏枯草燃笑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鍾,先熏後冼患足30分鍾,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
10、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適量,颳去其兩面毛刺,然後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患足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一面烘熱再敷患處,一般宜晚上敷,治療期間宜穿布底鞋,適量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11、鮮川楝葉治療足跟痛:取鮮川楝葉30-60克,加紅糖適量,搗爛成膏狀,外敷患足跟,24小時後更換,一般用葯2-3次疼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