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什麼叫塔石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什麼叫塔石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3 10:06:35

A. 看著21課塔石上的那副圖片寫作文

今天我預習了第21課《塔石》,那裡的人們可真勤勞.誰和誰發生沖突也不鬧矛盾.我們就是應該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塔石吧.
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它把五六個村莊連在一起,並分布在小溪的兩岸.只要一有洪水,小溪就猛漲,人們來來往往很麻煩.他們夏天不用塔石,但秋冬季非常需要塔石.就這樣塔石成了一道風景.
在這里,無論多忙的人趕路,只要發現哪塊石頭不隱,就會停下來走塔石要注意不隨時停不搶路,因為塔石是天然石很滑.如果有一行人走塔石,那踏踏的聲音就像音樂.走塔石要兩面都有人,會說上幾句家常話走.有人會把他背過去.這塔石連鄉親們的友情.

B. 中國有名山峰高度的排名

1、珠穆朗瑪峰8844(最新高度) 西藏最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邊界上。

珠穆朗瑪峰(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它的北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西坡在定日縣扎西宗鄉,東坡在定日縣曲當鄉,有珠峰大本營),南部在尼泊爾境內,而頂峰位於中國境內,是世界最高峰。

2、喬戈里峰8611 新疆最高峰,位於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

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上第二高峰,高度僅次於珠穆朗瑪峰, 但其攀登難度遠遠高於珠穆朗瑪峰,喬戈里峰被稱為野蠻巨峰,其一直以攀登死亡率超過27%的概率高居登山榜首。

3、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海拔8586米。

干城章嘉峰(Kangchengjunga),又叫「金城章嘉峰」、「康章忠格峰」,峰名Kanchenjunga原出藏語的四個字,通常翻譯為Kang-chen-dzo-nga或Yang-chhen-dzo-nga,在藏語和錫金語中為「雪中五寶」,這從它有五個峰頂而得來的,並且其中四個峰頂高逾8450米。

東經88°09′01″,北緯27°42′09″,海拔8586米,為世界第三高峰

4、洛子峰(Lhotse), 海拔8516米。

洛子峰,英文名Lhotse,海拔851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7°96′,東經86°93′,為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意為「南面的山峰」,就因為它地處珠穆朗瑪峰渣歲以南3公里處,兩峰之間隔著一條山坳,即通常所說的「南坳」。北方是章子峰。

5、馬卡魯峰(Makalu), 海拔8463米。

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東經87°06′,北緯27°54′,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其西北方向距如御睜珠穆朗瑪峰24公里,沿西北—東南山脊拆大為界,北側在中國西藏境內,南側在尼泊爾境內。

峰體上終年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許多深淵般的巨大冰裂縫,冰崩雪崩都十分頻繁。1955年法國登山隊的9名隊員首次登上峰頂。

C. 羅塞塔石:古埃及文字的鑰匙

羅塞塔石自1802年以來一直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圖片版權所有)弗拉基米爾·科羅斯蒂舍夫斯基(Vladimir Korostyshevskiy/Shutterstock)

這個「羅塞塔石」(Rosetta Stone)——1799年7月中旬,在拉希德鎮(古羅塞塔)的法國軍事探險隊建造堡壘時發現——裡面有埃及象形文字,通俗的(公元前7世紀至5世紀埃及人使用的書寫文字)和古希臘語。

因為古希臘語在羅塞塔石被發現時已經被破譯,科學家們最終能夠破譯另外兩個未知的文字,其中包含相同的文字。人們發現石頭上的文字是公元前196年的一項法令。,在法老托勒密五世統治期間,對兩種埃及文字(象形文字和通俗文字)的破譯,使古埃及人所寫的其他文字得以翻譯和理解。

在法國人向大英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投降後,這塊石頭被帶到了英國,現在在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左側刻有「1801年被英國軍隊佔領埃及」字樣,右側刻有「喬治三世國王贈送」字樣。埃及要求英國 *** 將該石碑歸還埃及。

羅塞塔石碑高44英寸(搜櫻112厘米),寬30英寸(76厘米),重約1,680磅(762公斤),有一個粗糙的,未拋光的背面,這表明石頭是要顯示它的背部靠牆。地質學家安德魯米德爾頓(Andrew Middleton)和迪特里希克萊姆(Dietrich Klemm)在2003年發表在《埃及考古學雜志》(Journal of egraptian areology)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這塊石頭本身「是一種花崗閃長岩,其成分與阿斯旺所謂的『黑色花崗岩』相似,但比大多數這種岩石的例子稍細一些。」「很可能羅塞塔石板是從阿斯旺以南的托勒密採石場獲得的,」米德爾頓和克萊姆寫道,

「它記錄的是一項法令,一個國王和古埃及神世稿叢職人員聯合發布的協議的文本,」約翰雷,埃及學教授寫道劍橋大學在其著作《羅塞塔石碑與古埃及的重生》(資料冊,2007年)中寫道:

石碑上的文字說,一群埃及牧師同意加冕托勒密訴埃及法老,並宣布他為上帝,以換取寺廟和神職人員的稅收減免。這個「法令應該寫在堅硬的石碑上,用神聖的文字,文件書寫,和希臘文字,」石碑上寫著(由R.S.辛普森翻譯),並且應該在埃及各地的廟宇里「緊挨著國王的雕像」設立。「神聖的文字」這個短語意味著象形文字,到公元前196年,這個劇本只被少數牧師使用。」象形文字已經使用了3000多年,現在只有專門的牧師才能理解: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古老語言已經消亡了好幾個世紀,」大英博物館館長理查德·帕金森在他的著作《羅塞塔石》(大英博物館出版社,2005年),

通俗是埃及敬升文字,到公元前196年埃及人更常用,而希臘語是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從希臘傳入埃及,並逐漸在埃及得到更廣泛的使用。托勒密王朝的國王是托勒密·索特的後裔,他是馬其頓人,曾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之一。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了埃及,並將埃及並入他的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托勒密一世索特(Ptolemy I Soter)指揮的軍隊控制了埃及。帕金森(Parkinson)寫道:

「從倖存下來的痕跡來看,(羅塞塔石碑上的)標志最初可能是由一種淺紅色顏料填充的。」在博物館歷史的早期,雕刻的標志用白色粉筆填充,這是一種使文字更清晰的程序,並在其表面塗上巴西棕櫚蠟天朝 *** 早已將掠奪和出口文物定為非法行為。然而,在1801,當羅塞塔石被採取,這些公約,協議和法律不存在,歐洲和北美的博物館現在收藏了許多在19世紀或更早的時候被掠奪或偷竊的文物。

破譯了石頭

,1802年瑞典外交官J.H.阿克布拉德(1763-1819)發表了他對包括第三人稱代詞在內的一些重要的通俗特徵的鑒定,並與之相關帕金森寫道,他們與科普特人一樣,也孤立了「埃及」、「寺廟」、「許多人」、「國王」和「希臘人」等通俗語言。科普特語在19世紀仍然被人們所理解,阿克布拉德和其他學者知道科普特語是一種埃及語言,其含義與通俗文字中的相似。

,而阿克布拉德早在1802年就對羅塞塔石有了重要發現,雷伊寫道,通俗和埃及象形文字文本的破譯歸功於兩位學者:托馬斯·楊和讓·弗朗索瓦·香波里翁。

楊是一位博學者,他在力學、光學、解剖學、聲學、物理學、航海學和語言方面都有發現。當羅塞塔石碑被發現時,楊是一位有許多專利和著名聲譽的知名科學家。相比之下,Champollion是一位年輕的、新貴的埃及古物學家,他正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建立自己的地位,Ray寫道:

young致力於理解通俗的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草書形式。」。學者們知道,通俗文本代表的是字母和聲音,它們具有字母表的性質,但許多學者認為象形文字更具象徵意義。

楊能夠破譯象形文字中的「托勒密」一詞,並確定象形文字元號代表的是聲音和字母——字母的構成。」1819年,他[楊]在《大英網路全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可以稱之為「最新技術」,在這篇文章中,他提供了218個通俗詞語的等價物,以及200個象形文字組,」雷寫道,他指出楊仍然認為,當使用希臘語或外來語時,象形文字只代表一個字母表,當他們討論埃及話題時,象形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

「他(年輕人)無法克服他的懷疑,他發現的字母元素只用於外國名字,其餘的象形文字無法用這些文字來解釋,雷寫道:

當Champollion得知楊的作品時,他意識到楊錯了,象形文字代表了一個可以被破譯和理解的字母表。Champollion著手將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與通俗和希臘語中的相同文字進行匹配,逐漸揭示出象形文字的字母表。他利用他對科普特語的知識來幫助完成這項任務。

Champollion從埃及其他地方獲得了額外的埃及銘文的副本,並且能夠閱讀「Ramesses」這個名字,這是幾個法老使用的名字。他還能夠讀到托特神的名字,帕金森在他的書中寫道。

1822年9月27日,香波里安在阿卡德米碑銘和貝勒勒萊特里介紹了他的發現在這份報告中,Champollion描述了用於書寫非埃及名字的字母表,在最後幾頁,他試探性地宣布,他確信語音符號是「純象形文字」的一個組成部分,Parkinson在他的書中寫道。換言之,象形文字代表了一種有字母表的語言,而這是Champollion破譯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本報告中的發現使古埃及文本得以翻譯,埃及歷史得以更好地理解。

楊在演講期間出現在觀眾席上,並致信香波利恩,祝賀他的發現。而歷史學家

D. 什麼叫塔石

地名:塔石鎮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城北唯早,東與模環鄉、橫山鎮相連,西接衢江區 蓮花鎮,南與小南海鎮相接,北靠石佛鄉,屬黃土丘陵地帶。2005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准,撤消原塔石鎮、澤隨鎮,成立新塔石鎮。離縣城13公里,全鎮總面積80.44平方公里,下設塔石、澤隨和雅村三個工作站,轄49個行政村,總人口42202人。全鎮共60個黨支部,黨員總數達1785人,塔石鎮黨委於2003年被市委命名為「五星級巧山罩黨委」,2004年被市委授予「先進黨孝鬧組織」榮譽稱號。
終於顯示了

E. 4G模塊,wifi模塊是什麼,工作原理是什麼

4G模塊,也被叫作4G通信模塊或4G DTU模塊,他是物聯網行業具有4G通信功能的一種產品,通過4G模塊,我們可以實耐備現工業設備數據通過無線4G網路傳輸到遠端控制中心,並從控制中心通過4G模塊遠程對工業設備進行數據通信。從而實現工業設備通過無線4G網路的集中管理集中監控。通過4G模塊可大大的減少運營人工成本。

4G模塊的工作原理

近御畝晌年來物聯網行業飛速發展,通過各種物聯網模塊來代替人力,應用到了各行各業。那麼4G模塊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呢,我們就來分析4G模塊塔石怎麼工作的。4G模塊是基於4G網路來進行通信的,4G模塊是指支持TD-LTE和FDD-LTE等LTE網路制式的統稱。具有通信速度快、網路頻譜寬、通信靈活等特點。4G模塊在硬體上將射頻、基帶集成在一塊PCB小板上,完成無線接收、發射、基帶信號處理功能。軟體上通過4GLTE網路傳輸,對下位機modbus數據進行傳輸到伺服器端,支持心跳包,注冊包功能。並可支持軟體支持語音撥號、簡訊收發、撥號聯網等功能。

WiFi模塊又名串口Wi-Fi模塊,屬於物聯網傳輸層,功能是將串口或TTL電平轉為符合Wi-Fi無線網路通信標準的嵌入式模塊,內置無線網路協議IEEE802.11b.g.n協議棧以及TCP/IP協議棧。傳統的硬體設備嵌入Wi-Fi模塊可以直接利用Wi-Fi聯入互聯網,是實現無線智能家居、M2M等物聯網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串口WiFi模塊的工作原理

串口WiFi模塊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網路發送–TCP數據 => 模塊 =>串口數據–單片機接收,反向也是一樣的,模塊作為一個數據傳輸的通道。

智能WiFi插座支持遠程WiFi操控以及定時開關等功能,可實現在異地鎮鋒對家裡各種家用電器的控制,比如控制空調、電飯煲、熱水器等的開啟和關閉,操作方便省心。同時,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開發更多的功能,比如定時延時,usb充電,網路遠控,電量統計,節能省電……

F. 虞美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虞美人是後世對虞姬的稱呼。

虞姬,秦末人,項羽的寵姬, 虞姬姓虞,(一說名虞)。貌美,善劍舞。江蘇沭陽縣顏集鎮人。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璧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大可以拔起大山,氣概蓋過世人,然而現在時機不好啊,連馬兒也不走了。馬兒都不走了我能怎麼辦呢?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麼辦呢?)虞姬聞歌而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檔畢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事見《史記·項羽本紀》)。

虞姬死後葬於安徽靈璧縣,虞姬墓已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對於虞姬的出生地,千百年來則頗多爭議,但大多是空穴來風,不以為據,象江蘇的沭陽縣憑境內有一處叫虞姬溝的地名而爭之,實難以令人信服。筆者在多方查找資料和實磨告地考證後,認為虞姬的出生地在紹興漓渚鎮塔石村。理由有四:一是塔石村全村均為虞姓,為虞氏宗族世居之地;二是塔石村歷史上就建有虞姬娘娘廟,四時祭祀供奉不絕,一直流傳至 虞姬今;三是此地生女取名有講究,為避項羽自刎之諱,女兒取名不準帶「翠」,因此塔石村女性上至耄耋,下到髫齡,無一人名字中帶「翠」;四是漓渚至塔石一帶,為春秋戰國古墓葬群集聚之地,近幾十年來出土了數以百計國寶級文物,因此塔石村在春秋戰國就是人群稠密之地,為古村落之所在。又《史記·項羽本記》載:「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梅蘭芳版虞姬由此可見,秦始皇登會稽山時,項籍(字羽)也在紹興觀游,而當時「籍避仇於吳中」《史記·項羽本記》,兩地相差千里,古時信息交通不便,又有太湖和錢塘江兩處天塹,非幾日所能成行,即使當時秦行游芹始皇也頗多周折,《史記·秦始皇本記》曾這樣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十里從狹中渡。」因此項羽觀游秦始皇,只能是碰巧而已,而不是也不可能特地有計劃安排好的。那麼這時項羽在紹興干什麼呢?而且他在紹興也沒有住多久,又回到了吳中,僅僅又過了一年,項羽就殺會稽太守殷通從吳中(會稽郡治,今蘇州)起事,由於史料記載不詳,我們無從推測項羽為何而來紹興,而且是為什麼非來紹興,路途漫漫又歷盡艱險,卻又匆匆地來,匆匆地去。一個性情中的猜想是他為迎娶虞姬而來。當然這需要我們用更多的史料來證實。

G. 榕城三絕的壽山石

壽山石雕是福建福州傳統的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其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岳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壽山石亦稱塔石,其石質脂潤,色彩斑斕,溫潤如玉,為歷代藏石家所珍愛,是進行石雕創作的上等原料。壽山石以獨特的意蘊,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鑒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倉山區桃花上福建師范學院工地上發現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豬一件,高1.1厘米,長6.4厘米,伏卧狀,是用長方形的福州壽山老嶺石雕刻,線條、刀法簡練,形態粗獷。1956年以後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陸續從發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類的壽山石小豬。1965年在福州北郊五鳳山工地發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類似的石豬一對,同時出土的還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紀年墓磚。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證壽山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一千五百年前。
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據傳當時僧侶利用壽山石刻制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禮品饋贈香客。
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采,從前後兩部《觀石錄》可知壽山石在兩宋時已大量開采,專業、非專業的石雕隊伍亦已形成,壽山石刻也被列為貢品。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
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征稅范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緻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 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新中國成指岩立後,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甦,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 關於壽山石的生成,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有的說是女媧當年補天路過壽山,被這里的青山秀水、綺麗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將五色彩石散落在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這光彩奪目的寶石。有的說是遠古一隻鳳凰神鳥的彩蛋液滲入壽山首螞附近的地下變成了壽山石。
還有一種說法,說壽山這地方起初不叫壽山,是叫別的什麼名字。這里附近住著一唯芹御個年輕樵夫,名叫陳長壽。陳長壽自小喜歡下棋,且棋藝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見兩位白發老者正在山頂的一塊大石頭上對弈。陳長壽就挑著擔子來到一旁觀戰。兩位老者見這位年輕人看得如此聚精會神,似乎頗通棋藝,就邀他對弈。陳長壽也不推遲,就坐下來與兩位老者交上了手。雖然兩位老者棋藝老道,不想卻被這位年輕人連贏了幾局。一位老者手捻長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間竟有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兩位老者見長壽衣裳樸素,砍柴為生,頗為清貧,心存憐惜,就將所用棋子送給長壽,吩咐他今後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過。說完只覺一陣清風拂面,已不見兩位老者的蹤影。
陳長壽帶著兩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擔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說來奇怪,只見這些個棋子一個個立即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石頭,大石頭又生出小石頭,撿也撿不完。陳長壽一回到家裡就將這事一五一十地告訴妻子。於是他們夫妻每天都上山撿石頭,挖石頭。他們將撿到的石頭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想被人一下子買光,得了不少錢,這樣他們夫婦的日子就慢慢好起來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頭,以後人們就將這座山叫壽山,把棋子變成的寶石叫壽山石。清代詩人朱彝尊寫詩贊道:「天遺瑰寶生閩中」。
然而民間傳說畢竟是傳說,壽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遠古時候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采,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去尋找。
由於壽山石開采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有「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等說法。 壽山石品種很多,按產地劃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產於溪邊水田,產量最少,石質最佳,水坑石產於溪澗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於山巒溪野。田坑又稱田石,質地溫潤可愛,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品種,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質韌而堅,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清朝歷代皇帝在天壇祭祀的時候,都要供上福建壽山的田黃石,因為田黃石所含的「福(建)、壽(山)、田(黃)」三個字極為吉利。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璽就是用壽山田黃石刻的。因為田黃石稀有珍貴,所以福州民諺有說「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田黃上兩、價比黃金」等等。
壽山石中還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瑩透明狀。富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等品種,質地優良,開采不易,亦甚名貴。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種。 壽山石雕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壽山石雕表現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鑲鉗雕、浮雕、透雕、微調、線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技法,它融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於一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幾刀幾筆帶過,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在石頭上繪畫。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一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一步地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麼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麼樣,都是純天然的。
在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恆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總的來說,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鑒賞壽山石雕注重三看: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現在壽山石雕的主要傳承人,西門派有林文舉、劉愛珠、江依霖、王洧華等,東門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發述等。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一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采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系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H. 什麼是魚腦凍

魚腦凍產於水晶洞,半透半渾,又稱羊脂玉,石質顯得特別凝膩脂潤,隱含雲、水團狀紋或波浪紋,如煮熟魚腦,不如水晶凍瑩澈,石色亦非雪白。

端硯名貴石品之一,為端硯石品中最高貴的一種。魚腦凍為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等硯石所獨有。特徵是在硯石中有象受凍的魚腦的形狀,又有些象天上潔白的雲霞脊前,欲聚欲散。端硯雕刻藝人一般都把它完整地保留在墨(硯)堂之中。《端溪硯史》描寫魚腦凍如「團團欒欒」,「澄潭月漾」,認為「凍」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之魚腦凍是「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魚腦凍中還有一種叫碎凍,意思是不完整,「錯落疏散」,象黃豆或蠶豆般大小分散在硯石中。有魚腦凍的硯石,石質細膩、幼嫩、堅實、緻密、滋嫩。魚腦凍硯石,在魚腦凍之外圍裂隱,一般都有火肆野廳捺,且這種火捺色澤鮮艷,紫中帶赤,比一般火捺要名貴。

壽山石主要出產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市郊北部約30多公里的壽山鄉,日溪鄉,閩侯縣等地。 壽山村是壽山石的唯一的原產地。其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東北部,出福州市區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盤山公路上行車三十餘公里就能到達壽山。 壽山村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壽山村由群山所環抱,正是這些山頭構成了壽山一道道亮麗的的風景線。以壽山村為中心的「百里連亘」、「萬山村立」的群峰里,主要有高山、旗山、旗降山、杜陵、善伯等。從高空俯視,一條美麗的線條—壽山溪鑲嵌在壽山上,有「石帝」之稱的田黃正是出產於壽山溪自身及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