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油茶苗猝倒病圖片什麼樣子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油茶苗猝倒病圖片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3-05-04 04:08:56

㈠ 蔬菜苗期的猝倒病會出現哪些症狀

蔬菜苗期猝倒病的症狀:猝倒病常見的症狀有爛種、死苗和猝倒三種。爛種是播種後,未萌發或剛發芽就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爛死亡。死苗即幼苗未出土即發病,胚莖和子葉腐爛。

猝倒是出土的幼苗受病菌侵染,幼莖基部呈水浸狀病斑,以後變黃褐色,繼而繞莖擴展,縊縮變細呈細線狀,迅速倒伏。苗床濕讓耐度大時,病苗或附近表土李滑戚上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開始只是個別苗發病,數天哪陵後迅速向鄰近幼苗蔓延,引起成片幼苗猝倒死亡。

㈡ 立枯病和猝倒病的症狀是什麼

立枯病和猝倒病都是幼苗期的病害。當幼苗剛出土遲禪,莖基部被病菌感染,莖基部呈水漬狀腐爛、萎縮,引起倒伏,幼葉仍呈綠色,叫猝倒病。當幼苗已有一定程度的木質化時,莖基部出現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韌皮部壞死,造成病部乾枯,幼苗直立枯死,叫立枯病。猝倒病是由腐黴菌真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是由立枯絲卜旦野核菌引起的。型喊

㈢ 苗木幼苗期猝倒病為何頻繁發生該如何解決呢

黃萎病又叫青枯病,是松、杉、紅豆衫等幼苗期最常見的病蟲害之一。「木材技術工程師」早些年參加預苗時與它觸碰較多,只需對策及時搭芹,該病也算最好處理。黃萎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產生,從種籽萌芽期、小苗發掘出直到莖干木質化均可病發。在綠化苗木發掘出前因後果該病浸染而產生的爛掉,稱為芽腐型黃萎病,它會造成苗期死苗。

茄子苗期因為超低溫高低溫,苗期低窪地,自然通風欠佳,陽光照射不夠所選成的。預防可以用,苗菌敵,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咯菌晴或精甲霜靈噴霧器都是有非常好的作用。挑選擋風遮雨朝陽、提灌便捷處見苗期,並選用新床土,適度通風換氣,溫度控制控濕,種籽運用葯物解決消毒滅菌。苗期發覺病株時,立即用5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干細土追施床體。

㈣ 苗木猝倒病的發生特點和防治措施是什麼

【症狀特點】
病害多在4~6月間發生。因發病時期不同,可出現四種症狀類型。
(1)種芽腐爛型
播種後,土壤潮濕板結,種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破壞種芽的組織,引起腐爛,地面表現缺苗。
(2)莖葉腐爛病
幼苗出土期,若濕度大或播種量多,苗木密集,或揭除覆蓋物過遲,被病菌侵染,使莖葉腐爛。這種症狀也稱首腐或頂腐型猝倒病。
(3)幼苗猝倒型
幼苗出土後,紮根時期,由於苗木幼嫩,莖部未木質化,外表未形成角質層和木栓層,病菌自根莖侵入,產生褐色斑點,病斑擴大,呈水漬狀。病菌在頸部蔓延,破壞苗頸組織,使幼苗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猝倒症狀。
(4)苗木立枯型
苗木莖部木質化後,病菌難從根莖侵入。若土壤中病菌較多,或環境條件對病菌有利,病菌從根部侵入,使根部腐爛,病苗枯死。在環境特別潮濕且通風不良的條件下,過密的幼苗針葉易受病菌侵染而腐爛,也引起幼苗枯死。這兩種情況苗木均不倒伏,故稱立枯病。
【發病規律】
病害主要發生在一年生以下的幼苗上,特別是自出土至絕盯1月以內的苗木受害最重。病害的發展和以下情況有關:
(1)前作感病
前作物若是棉花、瓜類和茄科等感病植物,土壤中病株殘體多,病菌繁殖多,容易使苗木感病。
(2)雨天操作
無論是整地、做畦或播種,若在雨天進行,土壤潮濕,容易板結,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受到抑制,厭氣性微生物活動加劇,不利於種芽和幼苗的呼吸和生長,種芽易窒息腐爛。
(3)圃地粗糙
土壤黏重,苗床太低,土塊太粗,床面不平,圃地積水,有利於病菌繁殖,不利於苗木生長,苗木易發病。
(4)肥料未腐熟
施用未經腐熟的有機肥料,常常混有病株殘體,病菌蔓延為害苗木。
(5)播種不及時
在我國南方,播種過遲,幼苗出土較晚,出土後又遇到梅雨季節,濕度大,有利於病菌生長;苗莖幼嫩,抗病性能差,病害容易流行。在北方地區,播種晚,出苗後也易發病。但播種太早,幼苗出土時期延長,易發生種芽腐爛型猝倒病。
【防治措施】
(1)選好圃地
在南方可推廣山地育苗。用新墾山地育苗,苗木不連作,土中病菌少,苗木發病輕。若無新墾山並螞和地,可採用熟土或梯田育苗。但前作以櫟類苗木為好,前作若是茄科等感病植物,則不宜作針葉樹苗圃,或經消毒後再播種。地下水位過高或排水不良的地方不要用作苗圃。若在排水較差的圃地育苗,應開好排水溝,適當作高床,床面要求平整,避免積水。
(2)「消毒」土壤
播種前,圃地應進行三犁三耙,深耕細整。在南方酸性土壤上,結合整地,每畝撒20~25千克生石灰,對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和促進植物殘體的腐爛有一定的作用。在柴草較方便的山區,可以進行三燒三挖,讓圃地表層得到燒煉,使土壤表面得到「消毒」。
(3)合理施肥
肥料應以有機的農家肥料為主,無機的化學肥料為輔。施肥方式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垃圾肥和堆肥可能帶菌,應堆置發酵,腐熟後才能使用。
(4)細致整地
圃地經過犁耙後,要細致平整,整地要在土壤乾爽和天氣晴朗時進行,以免板結。播種前,在條播溝里墊一層1厘米厚的心土或火燒土,播種後,用心土或火燒土覆蓋種子。因為心土和火燒土不帶菌,種子播到上面,使種子與病土隔離,可以預防種芽腐爛。心土墊在幼苗根頸處,又可以保護苗木根莖不受病菌侵害,避免幼苗發生猝倒病。雖然後來也有根腐發生,但因苗木已長大,韌皮部和木質部有明顯的分化,角質層和木栓層也已形成,抗病性能增加,病害不致蔓延成災。心土因在雨後易板結,旱季易龜裂,不能墊蓋太厚,以不超過1.5厘米為宜。在播種期多雨的地區,覆土厚度以種子似隱似現為宜。
(5)及時播種
以杉木種子為例,要到旬平均溫度10℃時才開始發芽,播種後,需經過20~30天才開始萌動。所以,杉木應在旬平均溫度達10℃之前20~30天播種。適時播種,種子發芽順利,苗木生長健壯,抗病性能強。
(6)葯劑防治
由於猝倒病病菌主要來源於土壤,故在播種前利用化學或物理方法處理土壤以抑制或殺死病菌,是防治猝倒病很有效的方法。用葯劑處理種子時,如果葯物散劑能隨種子進入土壤,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目前,效果較好的土壤和種子消毒劑及其用法如下:①五氯硝基苯為主的混合劑:五氯硝基苯對絲核菌有良好的殺傷效果,且持效期長。在以絲核菌為主要病原的地區用此種葯劑作土壤處理效果好。但它對鐮孢菌及腐黴菌無效。所以最好與其他殺菌劑,如代森鋅、敵克松等合用。其混合比例一般為五氯硝基苯75%,其他葯劑25%。施用量為每平方米4~6克。先將葯量秤好,然後與細沙土混勻即成葯土。播種前將葯土在播種行內墊1厘米厚,然後播種,並用葯土覆蓋,葯土的量以滿足上述用途為度。②黑礬(也稱青礬):一般濃度為2%~3%的水液,每平方米用葯液9升;雨天或土壤濕度大時用細干土混2%~3%黑礬粉,每畝100~150千克葯土。(7)幼苗發病的處理幼苗發病後,來勢很快,必須立即採取措施。①立即用上述葯土施於苗木根頸部,如苗床較干,則配成液劑施用於苗木根頸部。可以用70%敵克松500倍稀釋液。無論哪種葯劑,施用之後都要隨即用清水噴洗苗木,以防頸、葉部分受葯害。②如發現莖、葉腐爛型立枯病,要立即噴1∶1∶120~170的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1次。

㈤ 猝倒病如何識別與防治

(1)發病症狀 為苗期主要病害,在苗床溫度低、土壤濕度大、瓜苗出土到1片真葉期間發病最為嚴重,我國各地瓜區均有發生。瓜苗發病先在瓜苗莖基部近地面處出正鏈枯現水浸狀病斑,接著變褐、乾枯、縊縮、倒伏,幼苗一拔就斷。該病害發展很快,常常是子葉尚未凋萎,幼苗就突然猝倒死亡,並以病苗為中心成片因莖基部腐爛而猝倒。在高濕條件下,被害瓜苗表面和靠近地表處布滿絮狀菌絲體。果實侵染該病時會導致綿腐病,初現水浸狀斑點,後迅速擴大呈黃褐色水浸狀大病斑,在病果外面長出一層舉洞白色茂密的棉絮狀菌絲。
(2)防治方法 ①嚴格選擇無病新土做苗床,且忌取植物腐殘體含量高的表土育苗,減少病源菌數量。②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地塊做苗床,最好用溫床育苗,提高苗床溫度,降低苗床濕度,催芽播種或選擇至少有一周晴好天氣時再育苗,苗床土施足底肥,澆足底水,出苗後到1片葉期間盡量不澆水,培育壯苗喚兆,提高瓜苗的抗病力。③當苗床發現病株時要及時拔除,每周噴一次銅銨合劑(硫酸銅2份,硫酸銨15份,熟石灰4份,混勻後密閉24小時,使用時取葯粉1份加400倍水)或殺菌王800倍液。④大田定植後發病時,植株可用敵克松500倍液澆根。

㈥ 猝倒病病症是什麼

猝倒病俗稱倒苗,是由於真菌浸染所導致的,由於病菌的范圍很廣,嚴重時會導致成片的死苗,所以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感染上猝倒病就會對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會給農戶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預防猝倒病的發生。猝倒病會導致植株倒伏,這也是植株患上猝倒病的主要特徵。

猝倒病的防治方法

為了預防猝倒病的發生,需要正確的選擇育苗場地,最好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效果好的地方進行種植。還要加強田間管理,要適量的通風,不能在陰雨天氣時對植株進行澆水,盡量避免在植株上發生局部有水滴的情況。此外需要合理的施肥,增強植株的免疫能力。同時在猝倒病容易發生的地區,要配合化學葯劑噴灑進行防治。

㈦ 苗木猝倒病是怎樣發生的

苗木猝倒病在我國各地普遍發生,它以為害各種苗木幼苗為主,可導致苗木死蘆野櫻亡。

(1)症狀

種子或幼芽未出土時遭受侵染而腐爛,在幼苗期發病,地表或地表下的莖基部呈現水漬狀病斑,病部黃褐色,縊縮,可向植株上下部擴展,呈線狀。病勢發展迅速,組織崩解,幼莖即萎蔫倒伏,但短期內葉邊呈綠色,如果環境潮濕時,在病部及其附近土面還會長出白色綿毛狀霉。

(2)病因

病原為腐黴菌屬中一些真菌。腐黴菌生長最低溫度為5~6℃,最適溫度為26~28℃,最高溫度為36~37℃。高濕度極易發病,並且腐生性較強,能在土壤中的寄生殘體上腐生4年。腐黴菌是土壤習居菌,在土壤中長期腐生,並形成卵孢子度過不良環境,為土傳性病害,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菌絲體在土陪叢壤中的病殘體或其他有機物上腐生,混入堆肥中越冬,病菌主要由水和人的園藝操作傳播。

(3)發病條件

高濕度是幼苗發病的主要條件。雨季脊爛有利於病菌的生長發育和傳播,但不利於幼苗的生長,導致幼苗抗病力下降,發病嚴重。

另外,陽光不足,連作,苗圃地選擇不當(如地勢低窪、土質黏重、曾發生過猝倒病又未進行徹底消毒),整地質量差,施用未經高溫腐熟的混有病原體的堆肥,播收不當等均會導致發病。

(4)防治方法

①選地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較好,不黏重,無病地或輕病地作苗圃,不用舊苗床土。

②精細整地深耕細整,施用凈肥。

③土壤消毒用福爾馬林熏蒸,即在播種3周以前,耙鬆土壤表層,每平方米苗床土上用360毫升福爾馬林溶液加水9~27千克(加水量據床土干濕而定),均勻噴灑稀釋葯液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嚴密,覆蓋1周後揭膜,並耙鬆土壤,讓葯充分揮發,至少2周後才能播種。

④適期播種在可能條件下,應盡量避開低溫時期,同時最好能夠使幼苗出芽後一個月避開雨季。

⑤葯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先拔除病苗集中處理,然後向幼苗基部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百菌靈800~1000倍液,或者1∶1∶120~170波爾多液,也可用草木灰、石灰(8∶2)混勻後撒於幼苗基部。

㈧ 苗木的幼苗猝倒病有哪些類型

也叫立枯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為針葉樹育苗階段常見的病害之一。

症狀識別

病害一般發生在一年生苗木上,2~3年生的苗木有時也能發病。受害最嚴重的是自出土至一個月之內的幼苗。病害的症狀因發病時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種芽腐爛型

播種後至幼苗出土前,病菌侵染種子或幼芽,使種子或芽的組織腐爛,通常成堆發生。在地面則表現為缺苗、斷壟。在種子未經處理、催芽播種後土壤溫度過低,土壤積水或板結,幼苗延遲出土的情況下,種芽腐爛現象比較普遍。

猝倒型

幼苗出土後,木質化前,若遇陰雨,病菌自根頸侵入,產生褐色斑點,病斑擴大呈水漬狀後根莖腐爛、縊縮,苗木迅速倒伏。或因天氣乾旱,地表溫度過高,根頸燙傷,縊縮猝倒,故稱猝倒病。這是這種病害最常見的症狀表現。

莖葉腐爛型

幼苗出土後,在苗床低凹,陰雨連綿,密度過大或揭去覆蓋物過遲的情況下,苗木的幼葉嫩莖為病菌感染,枯萎腐爛,病菌不斷向下發展,在枯死的莖葉上,常有灰白色蛛網狀的菌絲體。也稱為苗腐或頂腐。

根腐立枯型

苗木莖部木質化,地上部受害機會較少,但病菌仍可自根部侵入。被害苗地上部初表現為萎蔫狀態,繼而針葉枯黃。這種病苗易於拔起,檢視根部可見須根腐爛,主根皮層亦腐爛,後期往往只剩主根木質部一根光桿。死苗不倒,故又稱立枯病。

病原及發病規律

發病原因有非侵染性的,如土壤漬水,根念咐系窒息死亡,還有根部灼傷及污染等環境因素引起。而主要是由病原物所引起。其病原為腐黴菌、絲核菌和鐮刀菌。這些病原菌多為土壤中的習居菌,具有很強的腐生能力和廣泛的寄主范圍。在沒有活寄主存在的情況下,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殘體上相當長時期地營腐生生活,或形成菌核,卵孢子、厚垣孢子等休眠體能度過不適環境。一旦遇到合適的寄主便侵染為害。這類病菌在土壤中蔓延和侵染的速度相當迅速。據觀察,有的病菌菌絲在土壤中每晝夜可蔓延2~5厘米遠,而完成一次侵染有時只需半天時間。

由此可知,土壤帶菌是猝倒病主要的侵染來源。這些病菌主要生長在10厘米左右的表土層。種子帶菌的可能性很小。

幼苗猝倒病的發病時期約在4~10月,發病的高峰期因各地氣候條件和播種時期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自幼苗出土至一個月左右為發病盛期。在此時期內,病害的流行或為害程度與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降雨次數、雨季長短以及大氣相對濕度等有密切關系。雨量大,降雨次數多,相對濕度高,發病率高,雨季長,病害蔓延的時期也相對延長。隨著苗木木質化的增強,病害則逐漸減少。一般說來,幼苗出土3個月以後,病害的危險性就不大了。不過應注意,隨著氣溫上升,如果苗床過乾旱,根腐立枯型的病害還有可能增加。

一些不合理的苗圃操作和管理,往往會加劇猝倒病的發展。例如:前茬作物為茄科植物或蔬菜地,不經消毒處理即播種松、杉、落葉松等,易受猝倒病菌感染發病;雨天操作土壤易板結,使種芽窒息,促進腐爛;在幼苗感病的危險期中,灌水太多,這樣會造成苗床積水和過度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病害發生;整地粗糙,床面不平或苗床低窪,易積水,促進發病;未腐熟的肥料,常常帶有未分解的病株殘體,因而施用未腐熱的肥料,有活力的病原菌也隨之進入苗床,感染幼苗;播種過早,則土壤溫度低,延遲出苗時間,增加種芽的腐爛率。播種過晚則出苗後立即遇到較高的氣溫。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各種病菌的生長發育非常活躍,而苗木又處於最易感病的階段,極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防治方法:猝倒病的防治,應採取以栽培技術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培育壯苗,提高抗病性。

1.圃地選擇:

選用地勢較高,排水好的沙性土作育苗地。精選種子,適時播種。推廣高床育苗及營養缽育苗。

2.加強苗期管理,培育壯苗,提高幼苗的抗病性。

3.土壤消毒:

用1:200倍多菌靈或其它殺菌劑拌成葯土墊床和覆種。具體方法是:用10%可濕性粉劑,每667米用5千克,與細土混合,葯與土的比例為1:200。多菌靈具有內仔粗純吸作用,對絲核菌和鐮刀菌的防治效果更為明顯。此外,還可選用以五氯硝基苯為主的混合葯劑處理土壤,如五氯硝基苯與代森鋅或敵克松(比例為3:1),4~6克/米以葯土溝施。或用2%~3%硫酸亞鐵澆灌土壤,種子消毒用0.5%高錳酸鉀溶液凳彎(60℃)浸泡2小時。

4.葯劑防治:

幼苗出土後,可噴灑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噴1:1:120倍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

㈨ 苗木猝倒病是什麼

(damping-off of nursery stock)

(周仲銘)

又稱立枯病。普遍發生於各種森林苗圃和溫室中,幼苗死亡率常達20%以上。被害樹種范圍非常廣泛。絕大多數針葉樹種均感此病,其中高度感病的有杉、松、落葉松、雲杉等屬樹種。闊葉樹中,刺槐、楓香、懸鈴木、椴等的苗木也易受害。病害從播種後即開始發生,所表現的症狀因苗齡不同而異。播種後到出土前,表現為種子或幼芽腐爛,地面則表現為缺苗。苗木出土後至木質化以前,表現為根和根頸部腐爛,整株倒伏。將新倒伏的幼苗輕輕拔起,可見其根部的薄壁組織已完全腐爛。這一階段病勢發差兄展最為猛烈,數日內即可導致苗木大片倒伏,猝倒病因此而得名。苗木木質化後,病害表現為植株乾枯,根部皮層腐爛,但直立不倒,故又名立枯病。引起猝倒病的病原菌多達數十種,其中以腐黴菌、茄絲核菌和鐮孢霉最為普遍,為害亦最大。這些病菌廣泛分布於土壤中。在適宜條件下,病菌在土壤中每晝夜可擴展2~5厘米,並於48小時內引起幼苗倒伏。在沒有活寄主的情況下,它們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殘體上營腐生生活,或形成菌核、厚垣孢子進行休眠。這些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很虛敏襲強的抗性,可長時期存留於土中。當條件有利於寄生時重新活動,侵染活植物。

猝倒病的發病期及發病高峰,因各地氣候條件和播種時期而異。一般自幼苗出土後1個月左右為發病盛期。隨著苗木木質化的增強,病勢逐漸緩和。出土3個月以後,病害的危險性即大為減少。在發病期內,病害流行的程度與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雨季長短以及大氣相對濕度有密切關系,雨量大、雨季長有利於病害發展。不合理的耕作和管理會加劇猝倒病。在低窪地育苗,灌水過多使苗床積水;春季播種過早,氣溫低,使幼苗木質化時間延長;或播種過晚,使苗木的易感病期與病菌最活躍的時期相吻合等均會加重發病。由於棉花、玉米、花生、茄子、馬鈴薯、拿逗瓜類等作物也是上述猝倒病菌的寄主,種植過這類作物的土壤中往往積累有大量的病菌,在這種土壤上播種易感病的樹種,很容易導致病害流行。

防治猝倒病以採用綜合措施為宜,主要是:①改善育苗技術:苗圃設在排、灌方便的地段上,不在前作嚴重發病的地塊上播種易感病樹種。播前催芽,適時播種,控制水肥,不使幼苗過分柔嫩和延長木質化時間。發病嚴重的苗床實行輪作,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數量。輪作可採用板栗、櫟、合歡、皂莢等抗病樹種。②土壤處理:猝倒病菌主要來源於土壤。故播種前作土壤處理是防治此病最有效的辦法。土壤處理劑種類很多,五氯硝基苯用於以絲核菌為主要病原的地區,效果非常顯著,但它對鐮孢霉和腐霉無效;敵克松或內吸劑多菌靈可兼顧多種病菌。在許多國家,溴甲烷和氯化苦也常用於土壤處理。設備完善的溫室,使用高溫蒸汽進行土壤消毒,效果極好,且對種子的萌發和生長無副作用。③種子處理:播前用五氯硝基苯、敵克松或多菌靈等葯劑拌種也可防病。種子帶猝倒病菌的可能性很小。拌種的目的主要是把殺菌劑隨同種子帶入土壤,使種子周圍形成一消毒的小生境,或為種、苗所吸收,作用與土壤處理相似,但較易行。幼苗出土後立即噴灑多菌靈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㈩ 苗木得了猝倒病該怎麼辦

苗木猝倒病是園林苗圃中發生最普遍最嚴重的病害,主要發宴族生於林木花卉植物的幼苗期。受害的主要林木幼苗有杉、柳杉、馬尾松、火炬松、濕地松、銀杏、樟木、楠木、油茶等;觀賞花卉植物中有翠菊、雞冠花、金魚草、萬壽菊、紫羅蘭、石竹、馬蹄蓮、百日草、菊花等。該病多發生於陰天多雨、空氣濕度大的4月~晌碼弊6月,發病的幼苗
突然猝倒死亡,影響幼苗成活率,甚至全部毀苗。
1、青枯克立以中草葯為原料,經萃取、復配而得到的植物源中草葯殺菌劑,內含黃芪多糖、綠源酸等多種有效成分,可有效抑制和殺滅病原菌,提高作物的免疫力,修復輕微病株受害組織,具有促根壯苗的作用。
A、青枯克立按600倍液稀釋,每平米3升在播種前或播種後及栽前苗床澆灌。
B、在定植時或定植後和預期病害常發期前,將它按600倍液稀釋,進行灌根,每7天用葯1次,用葯次數視病情而定。
2、治療:
A、稀釋倍數:按500倍液稀釋使用,病害嚴重時,可適當加大用葯量。
B、用葯方法:對病株及病株周圍2~3米內植株進行灌根或小面積漫灌;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葯的同時,地上部分同時進行噴霧,每5天用葯1次。
3、用葯原則:
跟據「土壤干濕度及植株大小」模握決定灌葯量的多少,以「徹底灌透作物紮根范圍」為目的,一般每株灌液100—400ml。
4、用葯時間: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