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蘆笙長什麼樣子的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蘆笙長什麼樣子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2 09:19:02

Ⅰ 葫蘆絲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低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

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七個音孔,把它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 ,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30厘米。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餘為副管。

主管上開7個音孔,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

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1)蘆笙長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葫蘆絲是德宏傣族群眾最喜歡吹奏的傳統樂器之一。葫蘆絲,傣語稱"篳朗道",意為"用葫蘆做成的吹奏樂器"。民間吹奏葫蘆絲,

一是老年人自娛自樂,排遣孤獨,內容多為敘事性的古調,音符悠長、蒼涼、凄楚,是老年人懷古、排遣孤獨感的方旁橋式之一;

二是年輕人談情說愛時,吹奏葫蘆絲傳遞情感,曲調優美、抒情、浪漫。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

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掘鎮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

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判啟粗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Ⅱ 蘆笙這樣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苗族人的生活離不開蘆笙,生產離不開蘆笙,歡樂幸福不能沒有蘆笙,憂傷痛苦更不能沒有蘆笙的陪伴。蘆笙這種樂器,已經是苗族人不可離開須臾的物件,蘆笙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成了苗族的象徵,漸漸地成了苗族最為神聖、最為珍貴的、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

蘆笙之於苗族人就像文人手裡的筆,那是一刻都離不了的,文人沒有了寫字的筆,他的靈魂會漸漸枯萎,他的面目因為沒有文字的熏染而漸漸變得面目可憎,而對於苗族人來說,蘆笙就像是他們的圖騰一樣的重要,若苗族人沒有了蘆笙,他們的生命肯定會少了很多生氣的。因為,蘆笙就是苗族的靈魂。握差

Ⅲ 苗族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中國的民族樂器,源遠流長,源遠流長,中國竹材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約空物有一百多種樂器是實用的,不僅在一些竟然是生產工具或生活有了,人們用它們來傳遞某些生活信息,那麼苗族傳統樂器中的什麼呢?本期苗族文化為您解讀!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伏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Ⅳ 苗族蘆笙的蘆笙,苗族節日必備樂器

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製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松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長46厘米~56厘米、寬4厘圓粗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厘米左右、外徑1.8厘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製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黃色,外部塗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
在笙斗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笙管,多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處裝有一個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銅制簧片,每管近斗處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製作,白竹的竹徑細、竹節長、粗細勻、竹壁薄,通常在直徑1.2厘米左右、每節長40厘米~50厘米,是製作笙管的良材,要選生長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為佳,這時的竹管竹質堅韌、表面光亮、不易蟲蛀。各種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蘆笙,笙管的高度也不盡相同,最高音橘兄鎮笙(民間稱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腳,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為例,笙管高度分別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腳後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類推。 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顯增大,多使用毛竹製塵游作,依音高不同而異,以c、c1、c2三音為例,管長分別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類推。以上所述為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蘆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則流行著另一種形制的蘆笙,笙管用白竹或筍殼竹製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兩道竹篾箍緊,笙斗製作時中間不剖開,而是從粗端挖起,直通細端吹口部位,然後用圓木塞把粗端開口堵嚴,再用數道化篙皮箍住。

Ⅳ 葫蘆笙的簡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雲南江川李家山二十四號墓、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銅葫蘆笙斗,據測定屬春秋至戰國之際的遺物。有五、六、七管三種。竹或木製笙管已腐朽不存,銅制笙斗的形制略有差異。李家山二十四號墓出土的兩支銅斗,上端均鑄一立牛為飾,造型生動形象,通高分別為26和28.2厘米。銅葫蘆笙系仿天然葫蘆匏形用青銅鑄造笙斗,另插竹木製笙嘴吹奏。主要用於伴奏舞蹈。如開化銅鼓面部主暈圖象中有匏笙舞,畫面上八人中有一人邊吹葫蘆笙邊舞,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胴部畫面、舞俑、樂舞銅飾物和房屋模型中也屢見吹奏葫蘆笙的形象(《中國音樂史圖鑒》Ⅱ—48至Ⅱ—51)。
文獻記述葫蘆笙始於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唐大中(847—859)年間,「夷部樂……有葫桐團蘆笙」。唐代樊綽《蠻書》載南詔(范圍為雲南全部、貴州、四川、廣西及越南、寮國、緬甸北部地區)「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葫蘆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新唐書·南詔傳》:「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對釂。」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葫蘆笙兩江峒中樂。」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葫蘆竹,攢竹於瓢,吹之鳴鳴然」。
以葫蘆為笙斗,細端穿孔接一長管為吹口,接管長25厘米左右。笙管黃枯竹製,有四至八管不等,長9— 90、管徑1—1.5厘米,環列並微穿葫蘆腹部,以蠟固定。每管靠乎物近葫局頃橘蘆處開一按音孔,下端透空為底部按音孔,插入葫蘆內的管上嵌有長2厘米、寬0.2厘米的竹製或銅制簧片。

Ⅵ 苗族的傳統樂器是什麼

苗族的傳統樂器有蘆笙、芒筒、夜簫、簫笛、月琴。

1、蘆笙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 發源於中原,後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其前身為竽。

蘆笙作為一種樂器,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規律和舞蹈形式。文山苗族蘆笙分為輕音蘆笙和重音蘆笙兩種,其調式為「561235」和「612356」,重音蘆笙的曲調深沉而洪亮,輕音蘆笙則輕盈而高亢。

2、芒筒

芒筒,是苗、侗、水、瑤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又稱地筒、莽筒、蘆笙筒。苗語稱果董、董 果木,意為筒筒蘆笙。

3、夜簫

夜簫,苗語稱「寥」,因多在夜間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單簧氣鳴樂器。它用無節的細竹管製成,管長50厘米左右,外徑約11毫米,內徑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開有4個音孔,上端為吹口,豎吹。

4、簫笛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製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

5、月琴

月琴,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製,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

Ⅶ 吹的樂器有哪些

1、玉屏簫

玉瓶簫產於黔東玉屏縣,屬簫中之珍品。

其造型、製作和音樂別具一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並具有觀賞收藏價值的工藝精品樂器。「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是民間流傳的帶有神話色彩的詩句。

玉屏簫的製作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明、清兩代,玉屏簫曾作為貢品,故又有「貢簫」之稱。

5、羌笛

羌笛是我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歷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壩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兩管數孔(以前五孔,現在多為六孔,)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成,竹節長、管身較細,生長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

雙管並排用線纏繞連結在一起。終身全長13 ~19 厘米,管口直徑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 厘米長的竹製吹嘴。碧搏吹嘴正面用刀削平,並在上端約3 厘米處,用刀切開一薄片作為簧片。

羌笛主要用於獨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樂曲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是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嚮往之情。

Ⅷ 苗族的樂器有哪些

苗族的樂器通常有蘆笙、嗩吶、簫笛、胡琴、月琴等。

1、蘆笙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

2、嗩吶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3、簫笛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製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

4、胡琴

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以弓弦磨擦琴弦,使之振動以發出聲音的拉弦樂器,有傳統的二胡(又稱南胡)、板胡、京胡、粵胡、四胡、墜胡、椰胡,以及近現代配合民族樂團的出現所改良發展出的高胡、中胡、革胡等分類。

5、月琴

月琴,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製,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製。箱內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面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

Ⅸ 蘆笙這樣簡單的樂器,為何會成為苗族的靈魂

首先,要從苗族移民史入手。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然而,他們的命運是無數的。歷史上,苗族經歷了五次大遷徙。第一次搜盯賣遷徙,距今約5000年前,苗族先民九里集團與中原炎黃部落集團發生了戰爭。


苗族有一句俗語叫「蘆笙響,腳會癢」,也就是說,蘆笙一聽到,節奏就響,腳癢,就想跳舞。蘆葦的音量又高又響,人們常把蘆葦形容為「空世逗中樓閣」和「蘆鎮山」,能起到很強的鼓舞人心的作用。

蘆笙不僅是一個樂器,他也是可以代表苗族的一門藝術,他可以用他獨特的音色來展示著苗族的風俗文化。

Ⅹ 苗族蘆笙的類別特色

苗族蘆笙因流行地區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調式上有所差別,黔東南黃平、丹寨和榕江一帶的蘆笙高亢粗獷;黔西唯胡纖畢節、水城一帶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蘆笙則雄渾健朗。 貴做凱州省雷山縣苗族居住區村村有蘆笙,是蘆笙的重要產地。蘆笙製作工匠分別居住在雷山縣丹江鎮的排卡村、方祥鄉的平祥村和雀鳥村、桃江鄉的桃梁村和年寫村,這些村寨都位於大山之中,交通極不方便。
製作蘆笙,除指仿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了解力學原理。蘆笙種類較多,音質各有區別,形體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蘆笙,首先要求製作工匠有長期的製作經驗。苗族傳承蘆笙製作技藝的師傅只用風箱、錘子、黃銅、斧子、鑿子、鋸子、鑽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膠)就能製作出精美實用的各式蘆笙。雷山地區製作的蘆笙音質純正,外表光潔美觀,極負盛名。 自古以來,蘆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邊吹邊舞。不過根據各地區習俗的不同,蘆笙的演奏也有所差異。這些不同風俗的蘆笙技藝,匯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代代相傳,永不衰退。
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戀愛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珍貴的,家家離不開它。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苗族蘆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蘆笙製作技藝歷來都由師傅親手教授,無文字資料留存,且技藝考究,傳承比較困難。現在能熟練製作蘆笙的藝人已越來越少,精湛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苗族蘆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貴州省雷山縣的莫厭學和雲南省大關縣的王傑鋒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