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陸渾山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陸渾山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3 03:23:46

① 嵩縣城有哪些地方好玩

旅遊景點名稱:陸渾水庫

木札嶺漂流地址: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車村鎮

木札嶺漂流簡介:嵩縣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地處豫西伏牛山脈北麓,位於嵩縣的東南部車村鎮,東與汝陽、魯山接攘,南與南召相依,距古都洛陽80公里。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原地區紅葉最佳觀賞地,中原地區最佳養生避暑聖地,河南省首家原始生...

② 寒食還陸渾別業翻譯

寒食還陸渾別業翻譯如下:

寒食還陸渾別業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

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譯文 注釋

洛陽城裡,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卧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伊川的銷判洞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

在寒食節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

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沖明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松醪春、燒春等。

宋之問(約656年—約712年)

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又名少連,字延清。唐代詩人。

上元進士。累轉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趨附張易之兄弟,坐貶瀧州參軍。中宗時,逃歸洛陽,以告密有功,擢鴻臚主簿,遷考功員外郎。後事太平公主,復附安樂公主,為太平公主告發,貶汴州長史,改越州長史。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虧枯問被賜死在貶地桂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享年56歲。

宋之問的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麗,自然流暢,對律詩定型頗有影響。原集已佚,有輯本《宋之問集》二卷。

③ 陸渾山莊的介紹

《陸渾山莊》唐代詩人宋之問所作五言律詩。本詩敘事抒情,就讓人彷彿到了世外桃源,因此誘發了退隱遲褲躬搜慎耕山林的念頭。這敘事抒情中亦含有景緻,側面說明了陸渾山的清幽超塵,是隱碼漏簡逸的好去處。

④ 陸渾的成語陸渾的成語是什麼

陸渾的成語有:陸離斑駁,渾淪吞棗,噩噩渾渾。
陸渾的成語有:渾渾噩噩,渾渾沉沉,渾身出汗。2:結構是、陸(左右結構)渾(左右結構)。3:拼音是、lùhún。4:注音是、ㄌㄨ_ㄏㄨㄣ_。
陸渾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1.古地名。也稱瓜州_原指今甘肅敦煌一帶。春秋時秦晉二國使居於其地之"允姓之戎"遷居伊川_以陸渾名之。漢置縣。五代廢。故城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
二、引證解釋
⒈古地名。也稱瓜州,原指今甘肅敦煌一帶。春秋時秦晉二國使居於其地之「允姓之戎」遷居伊川,以陸渾名之。漢置縣。五代廢。故城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引《史記·匈奴列傳》:「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暴虐中國。」裴_集解引徐廣曰:「一為『陸邑』。」司馬貞索隱:「《春秋左氏》:『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杜預以為『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之間,二國誘而徙之伊川,遂從戎號,今陸渾縣』是也。」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陸渾桃花間,有湯沸如_。」
三、網路解釋
陸渾陸渾——春秋陸渾戎居今河南嵩縣東北一簡和春帶。漢在此置陸渾縣。五代時並入伊陽縣。漢又有陸渾關,即在縣境。陸渾旅遊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攔耐洛陽市嵩縣北部,以陸渾水庫為中心,包括湖濱縣城、兩程故里、伊尹故里、姜公廟等景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獨具一格,以水上娛樂、會議旅遊為特色,是洛陽市十佳旅遊景區之一。
關於陸渾的詩詞
《送魏升卿棚雹擢第歸東都因懷魏校書陸渾喬潭》《巴南舟中,思陸渾別業》《送陳子歸陸渾別業》
關於陸渾的詩句
清流振陸渾陸渾山下佳可賞陸渾山下佳可賞
關於陸渾的詞語
渾俗和光渾金璞玉陸玩無人陸離斑駁渾金白玉渾身解數渾淪吞棗陸海潘江璞玉渾金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陸渾的詳細信息

⑤ 陸渾山莊賞析

宋之問這首《陸渾山莊》詩,是他前期的作品。

他在《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中寫道:「揆己道德余,幼聞虛白旨。貴身賤外物,抗跡遠塵軌。朝游伊水湄,夕卧箕山趾。妙年拙自晦,皎潔弄文史。謬辱紫泥書,揮翰青雲里。事往每增傷,寵來常誓止。銘骨懷報稱,逆鱗讓金紫。安位釁潛_,退耕禍猶起。棲岩實吾策,觸藩誠內恥。」雖然他一生混跡於官場,在宦海中幾經沉浮都沒有痛下決心,絕塵歸隱,但他愛好山水之心卻是真摯的。他在長安附近有藍田輞川別業(後為王維所居),在東都洛陽附近有陸渾山莊。他在《藍田山莊》詩中自白說:「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有時這別業、山莊也是他宦海中的避風港。或許正因為他飽經仕途滄桑,飽嘗世事無常,才更寄情於山水之間。他在這些地方短暫的「隱逸」生活期間,寫下了一些優美的田園山水詩。《陸渾山莊》是其中最出名的一篇。

首聯敘事抒情,「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岩耕」,是說一回到陸渾山就彷彿到了世外桃源,因此誘發了退隱躬耕山林的念頭。這敘事抒情中亦含有景緻,側面說明了陸渾山的清幽超塵,是隱逸的好去處。頷聯主要描寫自然景色,「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葯行」,上句是說順著溪流欣賞山花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源頭;下句是說採摘葯草尋尋覓覓竟走進了雲林深處。這兩句詩連用了「看」「入」「采」「行」四個動詞,在動態中寫靜景,意象活潑而有生氣。既寫出了爛漫山花、蒼翠林色的誘人,也表現了人物悠閑的心情。頸聯主要是表現山林的人物風情,「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上句寫農夫對來客熱情招呼,詢問姓名。下句與上是工對,化用。蘇東坡《海外》詩:「花曾識面香仍好,鳥不知名聲自呼。」據《古今注》的解釋:「南方有鳥名鷓鴣,其名自呼,向日而飛。」鷓鴣鳥也咕咕咕咕地向來客自我介紹名字。深深山泉,幽幽山林,爛漫山花,奇草珍葯,友好的農人,好客的山鳥,清幽美好的山景,不是宦海中所能尋覓得到的。尾聯起句「去去神族」疊用,表現出急迫的情緒,去求尋獨善吾身的快樂。結句沒有正面寫宦海風波之苦,而只是說自己無才德,愧對明時。實際上是以古之君子自居,委婉地透露出隱退山林之意。《載灑園詩話》評這聯詩說:「雖違心之言,卻辭理兼至。」

這首《陸渾山莊》詩,歷代詩評家的評價都很高,認為自然、高古,可與一些大家的名篇相提並論。如《葚原詩話》說:「詩以自然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無須工巧。五言如孟浩然《過故人居》,王維《終南別業》,又《喜祖三至留宿》,李白《送友人》,又《牛渚懷古》,常建《題破山寺禪院》,宋之問《陸渾山莊》,此皆不事工巧極自然者也。」《小清華園詩談》舉例談「何為高?曰《古詩十九首》尚矣,游悄弊其次則陳思之《白馬》七篇,彭澤之《飲酒》六首,左太沖之《詠史》,顏延年之《王君》,亦皆邈不可追者。近體則宋員外之『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葯行。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運裂名。去去獨吾樂,無能愧此生。』王右丞之『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是也。」以上所說的「自然」,包括自然朴實的語言、平易曉暢的表現形式所創造出的自然空靈的意境。「高」,指的是隱逸的思想情調。他取材、用詞、造句、造境,都有獨到之處,所取事物有典型性,所用詞語富於表現力,既能融情與景,又能景中寓情。景與情會,杜甫曾借用過這首詩的第三聯。「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的意境自然優美,極盡山色景物風情之妙趣,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⑥ 【陸渾山】的意思是什麼【陸渾山】是什麼意思

【陸渾山】的意思是什麼?【陸渾山】是什麼意思?

【陸渾山】的意思是:陸渾山lù hún shān山名。在河南洛陽。 ●唐杜甫《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世卜配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詩之一:「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仇兆鰲註:「《十道志》:『陸渾山在洛陽。』」★「陸渾山」在《漢語大詞典》第16356頁 第11卷 997參見:陸渾山

陸渾山是什麼意思
( )

陸渾山
lù hún shān山名。在河南洛陽。●唐杜甫《承聞弊喚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詩之一:「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仇兆鰲註:「《搜指十道志》:『陸渾山在洛陽。』」
★「陸渾山」在《漢語大詞典》第16356頁 第11卷 997
參見:陸渾山

詞條推薦

⑦ 陸渾山莊拼音版

陸渾山莊拼音版介紹如下: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年—約712年),名少連脊蠢,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山西省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市)人。唐代詩人,左驍衛郎將宋令文的兒子。

唐高宗上元二年,中進士,授洺州參軍,累轉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趨附張易之兄弟。唐中宗復位後察野笑,坐貶瀧州參軍。告密有功,擢鴻臚寺主簿,遷考功員外郎。先後依附安樂公主,外貶越州長史。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賜死於桂州,享年56歲。

宋之問的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敗含麗,自然流暢,對律詩定型頗有影響。原集已佚,有輯本《宋之問集》二卷。

⑧ 陸渾山的網路解釋陸渾山的網路解釋是什麼

陸渾山的網路解釋是:陸渾山陸渾山,讀音為lùhúnshān,漢語詞語,指山名,在河南洛陽。
陸渾山的網路解釋是:陸渾山陸渾山,讀音為lùhúnshān,漢語詞語,指山名,在河南洛陽。注音是:ㄌㄨ_ㄏㄨㄣ_ㄕㄢ。結構是:陸(左右結構)渾(左右結構)山(獨體結構)。拼音是:lùhúnshān。
陸渾山的具體解悶和釋是什麼巧迅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山名。在河南洛陽。
二、引證解釋
⒈山名。在河南洛陽。引唐杜甫《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詩之一:「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仇兆鰲註:「《十道志》:『陸渾山在洛陽。』」
關於陸渾山的詩螞寬盯詞
《陸渾山莊》《讀唐韓文公和皇甫持正陸渾山火詩》《揚州被召著作佐郎自金山回阻冰效退之陸渾山》
關於陸渾山的詩句
陸渾山下佳可賞神焦鬼爛陸渾山歸葬陸渾山
關於陸渾山的成語
渾身解數渾渾噩噩渾俗和光陸海潘江渾金璞玉陸離斑駁璞玉渾金渾渾沉沉渾渾沌沌陸玩無人
關於陸渾山的詞語
渾金白玉渾金璞玉璞玉渾金渾淪吞棗渾俗和光陸玩無人渾身解數陸海潘江陸離斑駁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陸渾山的詳細信息

⑨ 陸渾山莊的作者簡介

宋之問
(656 —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 ,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 ,父名令文 ,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 」。宋之問受其父影響,源孫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並稱戶部「二妙 」,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上元進士,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橘宴,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雹伍鏈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⑩ 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歷史

靈山是道、佛二教聖地,道家書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稱之為「信之鎮山」。是江南頗具影響的民間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張道陵、張繼元、劉太真、李德勝、松月禪師等人均在靈山結廬修真、收徒傳道,靈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歷史。上饒籍的達官顯宦和客(隱)居上饒的歷史名人,如王貞白、韓元吉、辛棄疾、徐元傑、夏言、鄭以偉、高明、王庚言、蔣士銓、徐謙等人,為靈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棄疾贊美靈山「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贊靈山「九華五老虛攬結,不及靈山秀色多」。當代詩人馮雪峰贊美靈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誘人的山」。
(圖冊資料來源 ) 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的石人殿,刻有明代宰相夏言所提的「秀水奇山信郡無雙福地,佑民護國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學士鄭以偉 「背面而朝萬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鷹武氣如生」等對聯,殿內香火鼎盛,自唐迄今,歷經千餘年,久盛不衰,每年陰歷九月初一到初十,閩、浙、皖、贛4省鄉民雲集於此,每天人次高舉腔達數萬人。除石人殿外,靈山古建築、古遺址及石刻、匾額眾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廟會,望仙橋頭古村遺址,黃巢起義軍古戰場遺址,紅軍老鴉尖戰場遺址,東山岩畫、朱熹手書「忠孝持家」等景點。
相關著作有唐王貞白《靈溪集》,宋韓虎《洞泉日記》,徐元傑《梅野集》均收入《四庫全書》。明鄭以偉《靈山藏》,鄭日奎《望靈山》及縣人編纂的《靈山遺愛錄》,清翠屏散人等創作的大量詩文,展現了靈山的風光。新中國成立後,展示靈山風光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攝影、剪紙等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余劍波的《靈山梯田》,消則李土根的《靈山風光》,謝名榮的《茗湖晨曲》,楊學貴的《靈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靈山雪松》等。靈山吸引了自漢唐以來的歷代文人墨客前來觀光,並有文學著作傳世。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棄疾、陸游、韓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賡言等創作的佳作數以百計。抗日戰爭期間,著名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在「上饒集中營」的囚室里創作的《靈山歌》。 靈山是全國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之一,《雲笈七簽》二十七卷《福地》載:「靈山在信州之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被列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代道教被尊為國教,先後建有宮、觀、殿宇99座。宋、元間道教極為興盛,各地擴建道觀,修道者日眾。明以後,道教日趨衰落,至清同治年間,全縣僅存宮、觀、殿宇70座,全真道士日趨減少。民國期間,僅存石人殿仍有道教的朝香活動,修道煉丹的全真拿答棚道士已鮮為人知,僅有正一道士散居各地,以驅鬼降妖、超度亡魂為業。
歷史興衰
靈山道教歷史悠久,已有1700餘年。此教始於漢末,鼎盛於唐、宋。明以後逐漸衰落,至民國全真派道觀殿宇僅存石人殿一處,全真道士已鮮為人知。正一派雖不如前興盛,但仍有不少道士以超度亡魂和驅邪降妖為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人民大眾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村正一派道士已無法事可做,紛紛改行經商、務農,藉以為生。
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河南潁川名士胡昭隱居陸渾山中,潛心道學。曹操屢聘昭為中書令,昭婉言拒之,並悄然南下,隱於靈山百穀峰之養真岩,繼續悟道,采葯煮茗,並結爐煉丹,以濟鄉人沉痾。公元251年,昭無疾而終。鄉人稱昭已得道成仙,並建祠塑像祀之。昭專注自身修煉,不收徒傳道,但仙逝後屢受皇封,影響很大,並有劉太真、李德勝等信仰道教的朝庭命官步其後於祠中立化成仙,故為靈山道教之始祖。
胡昭之侄胡超,字惠璉,隨昭南下,隱於靈山擁筆峰修煉。超家學厚實,受伯父影響,一心悟道,少壯時便遍游名山大川,並得一道士傳以長生之術,得一高僧授以辟轂之法。昭仙逝後,超避諱改為惠璉,號拔俗,繼續在擁筆峰修煉,並為鄉人滅祟治病。超暮年後不知去向,鄉人說他已肉身成仙,並在全國各地發現他的仙蹤。由於胡昭伯、侄仙跡遍傳,靈山各峰各洞結廬修道者日眾。
與胡昭伯、侄隱於靈山悟道修煉同時,有一至德道人雲游靈山,見東台峰南風光秀麗,數洞穴呈太極圖樣分布,便於此處結廬修煉,收徒傳道。至德道人仙逝後,其徒募資修建道觀,命名為至德宮。道觀建成後,道徒日眾,道觀也隨之擴建。唐、宋期間,至德宮道教極為興盛,道徒達百餘眾,道觀建築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
東晉昇平年間(357—361年),葛洪遍游靈山,先擇麒麟峰結廬傳道,因水源不足,後擇葛仙峰為址,結廬煉丹,並收徒傳道,洪著有《抱朴子》一書,推闡仙道。師從葛洪的歷代弟子,均以葛洪之神仙導養之法修煉,兼演煉醫術,為附近鄉民治病。嗣後,葛洪弟子於靈山各處普建道觀,收徒傳道,靈葆派道教盛極一時。
東漢建武至元和年問,正一派祖師張道陵於貴溪龍虎山創教。此教道徒可娶妻室、可食葷腥,為人祈福降妖,超度亡魂可收取酬金,實為一種謀生職業,因此人教者日眾,遍布靈山域內各大村莊,雖歷史上有「抑道揚佛」影響,正一教卻長盛不衰,活動一直延至民國年間。
靈山地區道教始於東漢,鼎盛於唐、宋。唐尊崇道教,封老子為太上玄皇帝,《道德經》等為真經。唐德宗年間,諸邑旱,敕劉太真、李德勝拜祀胡昭祈雨,先後立化於胡征君祠。劉、李仙逝後,與胡昭一道,均受皇封為將軍,隱君祠改為將軍廟,從此,石人殿興盛逾千年。宋尊奉道教,以真宗、徽宗為最,先後封胡昭為靈助候、靈助威濟候、靈助威濟顯惠正佑王,劉太真封助順將軍,李德勝封助靈將軍和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君,胡惠璉封玄壇紫極洞真天師胡真人。據唐《雲典》記載,上饒共有宮觀99所,絕大部分建於靈山的奇峰秀谷之中。元代,道教在教派爭論中失利,上饒道教受到沉重打擊,開始衰落。明代道教繼續走下坡路,域內僅存道觀2所。清代繼續「揚佛抑道」,加之道士居觀清苦,羽化成仙又不能見之現實,大部分道士不斷還俗,或棄道皈佛,至民國全真道士競無一人,正一道士也日益減少,繼續活動的多為一些迷信職業者。
著名道觀
石人殿: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詔在石人峰下建征君祠,以祠胡昭,俗稱胡隱君祠,又稱石人峰祠。唐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劉太真、李德勝相繼於祠胄享貨。並矗像於祠中與胡昭同祀之。宋宣和年間御賜「鷹護」殿額,因李德勝被塾多助靈將軍,人稱李將軍廟。明萬曆年間李德勝被封為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曼:稱石人殿。石人殿擁有龐大的建築群,氣勢雄偉,道徒眾多,威名遠播。
至德宮:位於靈山東台峰南東角山的一塊台地上。漢末至德道人在此建宮修道,道徒眾多。後經歷代道人擴建,道觀分前後兩殿,極其雄偉,兩旁有墮數幢,可見當時鼎盛之況。宮後有太極岩洞穴群,宮觀周圍有水田十餘畝。後,道教衰敗,改為佛教寺院,僧侶多達百人,也盛極一時,今道觀已廢,遺址、石磉、石臼、石香爐、老道墓塋尚存。 宗教活動
靈山域內各寺庵的佛教宗教活動,主要有早晚功課、功德課、朝山進香三種,小廟為籌集經費,有叫夜彌災活動。
早課:每天凌晨,全寺僧人聚集佛殿,搭衣持具,擊鼓敲馨,列班做早課。開始由班首僧向全寺佛像拈香,繼而列班殿前跪拜,集體念頌經文。念經特點是念唱合一,以木魚、銅磬擊點。早課做到天亮結束。
晚課:吃過晚齋後,擊鼓,全寺僧人聚會大雄寶殿,搭衣持具做晚課,為時約2小時,內容和方式與早課大致相同。
功德課:即為僧、尼、居士、施主壽晨及達官貴人小孩出生、獲得功名、誥封等做功德課,禳災祈福;為僧、尼、施主做追懺功課,超度亡魂;為村坊做祈年功課,祈天下太平,風調雨順。1979年後,開放寺廟也開始為施主做功德課。
朝山進香:朝山進香是佛教寺廟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活動。朝山進香會期各寺廟不一,大致以佛祖誕辰、彌勒誕辰、觀音誕辰為期,三天、七天、十天不等。各地的善男信女,大部分以村為單位,選有頭首,成立進香組織,俗稱「香會」。出發前吃齋禁慾,出發時身穿潔衣列隊由會旗導行。香會中儀仗:擎傘蓋、抬匾額、捧佛衣,放火銃,吹打十番鑼鼓,熱鬧非凡。進入山門,有寺內知客僧人迎接,香客拈香化紙朝拜眾佛像,祈求禳災降福;至觀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觀音送子;在大雄寶殿求懺,禱告佛祖指點迷津。香客將自己上年朝拜時許的願(錢、物)交給寺內管理僧人,朝香進香基本結束。是夜,各香會的串堂在大雄寶殿開場唱戲,直至天亮。
叫夜:又稱「打更」。舊時,一般僧人較少的寺廟,為籌集經費,有叫夜活動沿襲。叫夜,即寺廟派出僧人,穿麻衣草鞋,背彌勒佛像,手執木魚,深夜沿村念經,念完四十九夜結束。叫夜完畢後,叫夜僧人又身背佛像,挨戶上門念經,化緣收取錢米,以資寺內開支。
著名寺庵
天心寺:位於望仙鄉圓山峰絕頂。明以前為員山庵,創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浮梁僧如倫雲游至此,見峰圓如覆杯,風光秀麗,且有水田、旱地十餘畝,遂化緣創建天星寺,供奉如來諸佛和十八羅漢。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天星寺再度擴建,因有康熙御書「天心禪林」寺額,改稱天心寺。改建後的天心寺極為興盛,僧侶眾多,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曾辦經學一所,有師生20餘人,專門研究和教授佛學。1930年寺廟毀於兵燹,僅存「天心禪林」和「舍利殿」匾額。1949年重建一小院,1986年又重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等佛,並有居士住寺管理。
石城寺:位於靈山甑峰南石城山台地中央。台地三面環山,如城如廓,故名石城。傳說東漢有尼在此結廬悟禪,圓寂後骨灰建塔存放,當地居民稱草廬為石城庵。唐初,普陀山一高僧雲游至此,驚嘆人間竟有此福地,遂化緣建寺,名石城寺。寺有三殿,樓、台、亭、塔等附屬建築錯落有致,經十餘載經營,廟產達千畝,僧侶多達百人,盛極寺宇。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葺,至嘉慶年間,廣信知府王賡言親選妙機為主持,並題寫「妙明清澈」寺額,寺廟處於鼎盛期,僧侶多達百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寺廟盡毀,僅存明嘉靖年問所立石碑和清順治九年(1652年)所建立旨壽塔以及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所立放生碑和刻有「日出朝陽千古秀,月現雲山萬壽燈」楹聯的石柱。1997年,三寶弟子募資重建古寺,1999年大雄寶殿竣工,建築面積765平方米,正殿供奉如來等三尊大佛,兩旁供佛文珠、普賢、慈航和十八羅漢。據相關資料顯示,古寺正在復建中,計劃建築的有天皇、三聖、觀音、伽竺、地藏等五大殿及齋堂、膳堂、僚房、賓館、舍利塔等附屬建築,佔地50畝,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
寂照院:清同治《上饒縣志·寺觀》載:「在石人鄉,宋淳祜間建」。後廢。
白鶴山寺:位於清水鄉靈山支脈白鶴峰。明嘉靖年間,常有群鶴翱翔其巔,因建寺,並以白鶴命名。塑佛祖和白鶴仙翁像供於大殿。清蔣士銓書「鶴伴慈雲」寺額。寺成後極為興盛,香客如雲。後因火三圮三修,最後一次修建於1996年。新寺因山勢而建,三個大殿拾級而上,巍峨壯觀,仍供佛祖和白鶴仙翁像。蔣士銓所書寺額,仍赫然嵌於山門之上。
峰頂院:位於石人峰右鷹嘴峰下山谷中,建於明,盛於清。寺廟雄偉,僧侶眾多,且有千畝山場和40畝水田等豐厚廟產。清末衰落,國民初期,有一王姓和尚(又稱王齋公)任寺內主持,並兼管靈鷲、靈峰二處庵堂。今遺址尚存,並改建為「金石山莊」,林木蔥籠,風光秀麗,常有遊人觀光。
橫峰寺:位於清水鄉靈山支脈橫峰上,是縣城通往靈山首寺。始建年代不詳,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為寺立碑,稱為古建築,供韋陀神像。寺外設茶肆,供來往行人飲用,稱大士茶庵。嘉慶五年改稱橫峰寺,1991年,靈月師太主持寺務,重塑佛像,新禱千斤銅鍾,香火鼎盛。1990年嵌「清溪仙境」額。
白雲寺:位於石人峰下上天堂,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時香火鼎盛,僧侶達數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進士程士俊為寺立碑,後圮,選天堂自然村建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