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洋的海岸線是什麼樣的
海岸線即陸地與海洋的分界線,一般指海潮時高潮所到達的界線。而且這些海岸線還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就拿距今最近一次的海平面下落來說,海水在距今大約70000年前開始下落,一直至離現在兩三萬年前,海面退到最低點,持續時間達四五萬年之久。當時的海平面要比現在海平面低100多米,那時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是個什麼局面呢?我國沿海地區,現在渤海平均水深只有21米;福建和台灣之間的台灣海峽,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水深都不足100米。因此,當海平面下降100多米的時候,渤海消失了,台灣和海南島與我國大陸連成為一塊完整的大陸。
同樣,由於我國東部的黃海海底大部分露出水面,朝鮮、日本和我國大陸之間沒有了海水阻隔,也連接起來。
『貳』 中國海岸線百科,急急急!!!!!
渤海灣海岸線的伸展與黃河入海地點的變遷至為相關。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長期從渤海灣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漢以前中上游植被覆蓋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輸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黃驊和山東無棣之間游盪。其主流則於黃驊一帶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於貝殼堤的形成。東漢以後,黃河改由今山東利津、濱州市一帶入海。天津附近泥沙顯著減少,海岸線由淤泥質海岸轉變為沙質海岸,從而形成了第二條貝殼堤。以後黃河在山東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擴散,在堤外堆積了海濱平原。1048年以後,黃河約有80年的時間在天津入海。當時黃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於貝殼的生長。1128年黃河改四泗、淮入海,從此脫離了河北平原。渤海灣的來沙減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條貝殼堤,標志著19世紀中葉前的海岸線。渤海灣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黃河改在今濱州市、利津間入海後,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紀河口在今濱州市東 70公里。金時置利津縣,其東北35公里有豐國鎮鹽場。12世紀黃河奪淮後,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蝕,有所後退。1855年黃河又改由山東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擴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來黃河在這一地區造陸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運,在渤海灣西岸第三條貝殼堤外堆積了廣闊的淤泥灘。
灤河三角洲平原海岸,在公元前2~公元3世紀時尚在今昌黎縣北碣石山南附近。秦皇、漢武均曾登此山觀海。東漢以後,灤河入海口尾閭在三角洲上時而西南,時而東南,往返游盪,三角洲不斷向南伸展。《水經注》時代,海岸已在今樂亭以南。明代海岸西南方約在今柏各庄附近,東南方在碣石山南15公里。19世紀以前,灤河三角洲發展緩慢。乃因清初灤河上游山林為封禁之地。清末開禁,森林採伐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海岸線延伸較快。 1938年以來三角洲每年以20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進。
蘇北海岸 今天在平坦的蘇北平原上有一條北起阜寧,南至呂四鎮全長300公里的范公堤。這是一條重要的地貌界線,標志了全新世內相當長時期的古海岸線所在。自冰後期海侵,海水深入蘇北平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橫向運動堆積成岸外沙堤,沿范公堤兩側由幾條沙堤或貝殼堤組成帶狀崗地,即為其時的海中沙洲。今里下河窪地和運西諸湖均曾為□湖的范圍。沉積剖面表明,興化一帶在沼澤湖沉積(厚約2米)以下,便是濱海相粉砂層。
在廢黃河北岸平原地帶也有沙堤分布,但不及范公堤整齊,堤西在歷史時期曾存在碩項湖、桑墟湖等大湖,亦為□湖的遺存。是18世紀以後方被淤成平陸的。而雲台山在18世紀以前,則為古稱郁洲的海中大島。
西漢時代在鹽瀆縣在今鹽城縣城東北角,為產鹽地。南宋時大海在鹽城縣東半公里(《輿地紀勝》)。北宋以前黃河長期在渤海灣入海,淮河的來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亦為水流較清的河道。故其時淮河口深闊,潮波可至盱眙以上。8世紀時(唐大歷年間)在淮安、揚州間修築了一條捍海堰,又名常豐堰。不久廢圮。11世紀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可見自西漢至北宋,蘇北海岸線長期穩定在范公堤以東不遠處。
1128年黃河南侵,以後的七百餘年,黃河均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湧入淮河。但在最初幾個世紀中,黃河分由潁、渦、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積,河口延伸並不迅速。16世紀中葉以後,全河奪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馴治河,大築堤防,堵塞決口,出現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圖上之淤黃河。他採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海岸不斷向外延伸。16世紀初黃河在雲梯關(今江蘇濱海縣西南)外入海。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河口在十套以東約15公里的八灘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雲台山與海州之間渡口淤平,雲台山與大陸相連。雍正時河口又移至八灘以外的王家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河口兩岸又漲出新灘數十公里。河口在四洪子。1810年(嘉慶十五年)河口又抵六洪子。19世紀中葉河口已至今大淤尖。廢黃河南岸蘇北海岸可以鹽城縣為例,唐宋時大海在城東不到1公里,15世紀在城東15公里,17世紀初在城東25公里,19世紀中葉在城東50公里。1855年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此後蘇北海岸線有不同程度的後退,最初廢黃河口大約以每年 1公里的速度向後內縮。進入20世紀後降至每年內縮400米以下,自修護岸工程後,內縮漸停。僅連雲港市以北海州灣仍在淤漲。
歷史時期江蘇海岸的變遷
長江口海岸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和東海長期相互作用下的產物。冰期後海侵,三角洲又漸被海水覆蓋,海岸線大致相當今海拔 4~5米位置。距今約 6000~5000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區成為淺海、□湖、沼澤和濱海低地。長江口在鎮、揚以下呈□叭狀,口外一片汪洋,以後在波浪作用下,逐漸堆積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灣。
公元前1世紀長江三角灣北側沙嘴的南緣,約在揚州、泰興以南江岸,折東北至如皋、李堡一線。沙嘴前端在如皋以東。其東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將長江主泓分為南北二道。由於主泓流向逐漸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與沙嘴之間的夾江淤積,沙洲並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並岸後,形成了凹入濱海三角洲平原的馬蹄形海灣(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時期北側岸線大致在今泰興、如皋以南至白蒲以東一線上,沙嘴前端推至如東(掘港),稱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與海門間漲出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17.5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並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馬蹄形海灣。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時岸外又漲出東洲和布洲,後合為東布洲。北宋前期相繼並岸,廖角嘴延伸至呂四。南宋時岸線大致在泰興、狼山、刀刃山、江家鎮一線。今海門縣東南部和啟東縣尚未成陸。14、15世紀開始,長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門縣(今啟東縣北)境土地大片坍沒。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治三次向內陸遷徒。最後除呂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終於廢縣為鄉,並為通州。清雍正以後又開始沉積,形成海門群沙。乾隆年間海門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門縣。道光年間,海門以東又出現啟東群沙。光緒年間啟東群沙並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陽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長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東南逐個合並沙洲而形成的。
『叄』 什麼是海岸線
大海與陸地之間有一條分界線,被稱為海岸線。海岸線有的彎彎曲
曲,有的則像刀削一樣筆直。沿海國家都有海岸線,我國的大陸海岸線
總長度達18 000多千米,而位於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海岸線總長度達到了
36 735千米。但由於海洋有潮汐變化,海水在晝夜不停地反復漲落,所
以海岸線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為測繪、統計上的方便,地圖上的海岸線
是人為規定的,一般情況下是將現代平均高潮線視為海岸線。
『肆』 海岸線,怎麼樣才能算是海岸線呢
海洋和陸地是地球表面的兩個基本單元,海岸線即是陸地與海洋的分界線,一般指海潮時高潮所到達的界線。地質歷史時期的海岸線,稱古海岸線。海岸線分為島嶼岸線和大陸岸線兩種,但海岸線不是一條線。這句話聽起來明顯地不合邏輯,但的確是海洋學家的一句口頭禪。海洋與陸地的不斷變化十分復雜。我們暫且假定陸地是固定不變的,海洋只有潮汐變化。海水晝夜不停地反復地漲落,海平面與陸地交接線也在不停地升降改變。假定每時每刻海水與陸地的交接線都能留下鮮明的顏色,那麼一晝夜間的海岸線痕跡是具有一定寬度的一個沿海岸延伸的條帶。為測繪、統計實用上的方便,地圖上的海岸線是人為規定的。一般地圖上的海岸線是現代平均高潮線。麥克特航海用圖上的海岸線是理論最低低潮線,比實際上的最低低潮線還略微要低一些。這樣規定,完全是為了航海安全上的需要。因為海圖上的水深以這樣的理論最低低潮為基準,可以保證任何時間,實際上的水深都比圖上標示的水深更深。艦船按此海圖航行絕對不會擱淺。
『伍』 海岸線是指什麼
海洋與陸地的界線。一般把沿海灘塗劃為陸地的一部分,而以最低落潮水位線作為陸地海岸線。
『陸』 中國海岸線百科,急!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瀕臨西北太平洋,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島嶼的海岸線,總長3.2萬多公里。
中生代以來形成的構造體系控制了整個海岸的平面格局。杭州灣以北,海岸線穿過幾個隆起帶和沉降帶,海岸地形表現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與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錯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杭州灣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則為整體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間鑲嵌了小塊的河口平原。此外,大致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與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礎上,或發育了珊瑚礁,或叢生紅樹林,形成了中國另一個重要的海岸類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為三角洲與三角灣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及砂質或礫質平原海岸等3類。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灣)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冰後期最大海侵後,由於流域來沙在河口不斷加積而成的。這類海岸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河口較為典型,其他如灤河、韓江及台灣的濁水溪等河口也都有發育。位於錢塘江河口的杭州灣則是三角灣的典型。
黃河每年入海泥沙達12億噸,其中40%在口門附近堆積,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線不斷前進,尾閭河段延長,河床縱比降減小,徑流宣洩不暢,洪水時易於發生分汊或改道。由於尾閭多次擺動,形成扇形復合三角洲。長江口和錢塘江口在冰後期海侵時均為溺谷式海灣,導致發育過程殊異。長江水量豐富,每年有4.86億噸泥沙向河口輸送,水豐沙多,河口沙島發育,河口邊灘不斷淤漲。在漲落潮軸線擺盪過程中,有些老沙島向北岸並靠,新沙島又不斷出現,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狹,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漸下移。在岸線向海推進過程中,不僅建造了遼闊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內陸架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下三角洲(見長江 三角洲)。錢塘江水豐沙少,年徑流量比黃河略低,年內輸沙量只有668萬噸,不到黃河的1/200,遠遠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灣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狀形態。珠江三角洲是一個多島式三角洲,珠江流域來沙不多,年輸沙量不足1億噸,但是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停積,故2000年來珠江三角洲發展較快,然而三角洲外緣並未突出溺谷灣口,口外仍呈三角灣狀。
淤泥質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沿岸及瀕臨黃海的蘇北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的特點是灘地寬廣、灘坡平緩,攜帶大量細顆粒泥沙入海的河流,特別是黃河,對中國淤泥質平原海岸的發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①渤海灣淤泥質海岸是1855年銅瓦廂決口,黃河重返渤海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特別是1904~1927年黃河尾閭改由利津之北的套兒溝—釣口一帶入海,大量細顆粒泥沙傾注渤海灣,使淤泥質海岸迅速發展。②遼東灣淤泥質海岸發育的主要供沙來源是雙檯子河、遼河及大、小凌河。③提供萊州灣海岸的粉砂淤泥物質,除黃河外,還有彌河、濰河和膠萊河等。④蘇北平原具有中國最長的淤泥質海岸。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後,大量細粒物質傾注黃海,成為蘇北淤泥質海岸發育的物質基礎。1855年黃河北徙,中斷了泥沙來源,使廢黃河口一帶海岸侵蝕後退,並形成兩股泥沙流,一股向北漂運至海州灣,使海州灣灣頂淤泥質海岸以每年50米的速度向海外漲;另一股泥沙流向南輸送,與長江口北上的泥沙流匯合,使弶港附近的海岸迅速淤漲。
沙質平原海岸此類海岸以中國台灣西岸較為典型,該地區平原寬度多在30~40公里以內,源於台灣中部山地的一些河流流程短、流勢急、水量大,其中濁水溪的最大流量接近於黃河的洪峰流量,這些河流將大量粗顆粒物質攜至海岸地帶,並在台灣海峽強大的偏北風浪作用下,形成一股向南搬運的泥沙流,在岸線轉折處堆積而成沿岸沙堤,沙堤內側為潟湖。在強風吹襲下,沙質平原海岸地帶常出現海岸沙丘。此外,從六股河口到灤河口的遼西、冀北海岸也發育了沙質平原海岸。
山地丘陵海岸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海岸、杭州灣以南海岸以及台灣東海岸,絕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海岸,其中台灣島東海岸發育了斷層海岸,其餘岸段多為岬灣式海岸。
岬灣式海岸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灣,岬灣相間,岸線曲折。海岬處多有海蝕地貌,海灣內則出現海積地貌。①遼東半島南端,因組成山體的基岩為緻密緊硬的古老變質岩,抗蝕能力強,波場物質供應不充分,因而堆積地貌不太發育。②山東半島南部、福建和廣東沿海由花崗岩構成的岸段,因花崗岩易於風化,提供了豐富的波場物質,海積地貌十分發育,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沙壩,在海灣灣口處常因沙嘴和沙壩的發育而使海灣封閉,形成潟湖。有的地方因連島沙壩的發育而形成陸連島。在有些沙源豐富的海岸,還因風力作用而形成海岸沙丘。③浙東、閩北岸段亦為山地丘陵海岸,海岸曲折,港灣深入,岸外島嶼星羅棋布成為天然屏障,即便外海波濤洶涌,灣內卻風平浪靜。當地陸源物質供應較少,由長江傾瀉入海,復經江浙沿岸流向南運移的細顆粒泥沙,成為浙東、閩北海岸細顆粒泥沙的主要來源,當地河流也有部分泥沙參與,從而使浙東和閩北沿海形成了一種獨特類型的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④在遼東半島東部和粵西海岸,因分別接受鴨綠江和珠江攜出的細顆粒泥沙堆積,也發育了規模不一的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
斷層海岸中國山地丘陵海岸中的斷層海岸,以台灣島東海岸最為典型。在自三貂角至鵝鑾鼻長約360公里的距離內,除宜蘭、花蓮和台東等地出現小片平原外,全屬懸崖峭壁。水下岸坡極陡,在離岸30海里之外便降落至深達4500米的洋盆。沿岸山勢峻峭,崖壁高逾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岸斷崖。
生物海岸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兩類。
珊瑚礁海岸中國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海南島沿海、雷州半島南部沿海、澎湖列島和台灣南部及其鄰近島嶼。①南海諸島由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組成,這些島嶼大多為環礁類型(見中國的島嶼)。②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沿海的珊瑚礁為裾礁,礁平台寬度從幾百米至二千米不等,平台表面有許多浪蝕溝槽和蜂窩狀孔穴,大多為侵蝕型珊瑚礁。海南島的增長型珊瑚礁僅見於一些隱蔽的海灣內。③澎湖列島是中國珊瑚礁的北界,在該群島的每座島嶼周圍幾乎都發育有裾礁和堡礁。此外,台灣南部沿海及其附近的綠島、蘭嶼等地也有裾礁發育。
紅樹林海岸中國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沿海,福建和台灣南部沿海也有分布。它們大多生長在海灣和潟湖中,尤以海南島的紅樹林最為繁茂,計有紅樹植物11科18種,而台灣和福建僅有6種紅樹。中國紅樹林生長的北界可達北緯27°20』左右的沙埕港。
『柒』 中國的海岸線怎麼劃分呢,1.8萬公裏海岸線怎麼劃
中國的海岸線按海岸的形態和成分來分:
1、平原海岸。
2、山地港灣海岸。
3、生物海岸。
1.8萬公裏海岸線劃分:
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
實際我國東部臨海,海岸線總長度達3.2萬多千米。
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
我國海岸形勢大體以杭州灣為界,杭州灣以北,海岸線穿過幾個隆起帶及沉降帶,表現為上升的山地港灣海岸與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錯的格局;杭州灣以南,海岸線基本處於同一隆起帶,具有較一致的特點,多為海蝕海岸,特點是區折陡峭,地形險要。
(7)海岸線是什麼樣子的圖片地圖擴展閱讀:
海岸線從形態上看,有的彎彎曲曲,有的卻像條直線。而且,這些海岸線還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如我國的天津市,在公元前還是一片大海,那時海岸線在河北省的滄縣和天津西側一帶的連線上,經過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了幾十公里。當然,有時海岸線也會向陸地推進。
仍以天津為例,在地質年代第四紀中(距今100萬年左右),這里曾發生過兩次海水入侵,當兩次海水退出時,最遠的海岸線曾到達渤海灣中的廟島群島。但經過100萬年的演化,現代的海岸線向陸地推進了數百公里。
『捌』 中國大陸海岸線與海岸線區別 要圖
1、定義
中國大陸海岸線單指中國大陸的海岸線,只是中國海岸線的一部分。
中國海岸線包括中國大陸海岸線、島嶼海岸線。領海線是一個國家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精神而確定本國領海最大范圍的邊界線,是以國家規定的領海基線向外延伸到確定距離的分界線,是宣示或確定國家海洋主權范圍最外、最遠的線。
2、長度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長14247千米。
中國海岸線總長度超過32600km。
3、起止點
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
中國海岸線包含大陸海岸線和島嶼岸線,橫跨22個緯度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