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塤有哪些種類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牛頭塤、筆筒塤 等多種類型。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如今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1、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製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復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音域得到適當擴展。由於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傳統的卵形塤柔和。
7.仕女塤:空谷樂器以古代仕女形象為主題設計的塤,其塤多採用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坭興陶製作,無釉窯變為其一絕,盡顯雍容華貴大方之氣。落葉時分,和著哀婉、憂傷的古塤曲,鉛華洗凈,你憶起遙遠的夢,回轉於千年絕美惆悵的歷史畫卷中,豪飲間,簪花仕女裙擺裊娜,起舞而歌……
8.筆筒塤:外觀像筆筒性狀而得以命名。常見的大多是葫蘆塤、牛頭塤、子彈頭塤、筆筒塤和卵形塤。其它塤不多見。
9.梨形塤:外形像梨子,最經典的一款。一般為單腔,8孔和9孔居多。聲音共鳴好,俯吹好。
2. 什麼是塤
塤,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塤就產生了。
塤同壎,形聲。從土,熏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塤」) 同本義 。
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3.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有什麼特點
塤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塤就產生了。
經典的塤曲有《哀郢》、《長門怨》、《伯牙吊子期》、《長亭怨慢》、《高山流水》、《關山月》、《陽關三疊》、《蘇武牧羊》、《山鬼》等,或演繹了中國的古典名曲,或專門由塤樂來演繹某種韻味,或用此來表達某種心情。幾乎所有的塤曲都脫不了憂傷和傷感的干係,而某些塤曲藉助它獨特的音色,可以把哀傷演奏的盪氣回腸。
塤,本質上是高古滄桑的,是凄清孤寂的,是遠絕塵俗的,是神秘蒼涼的。七竅玲瓏心,悠悠凄絕意。這說的就是塤,遠古而有著幾分神秘的塤。最初是從賈平凹的小說《廢都》中知道塤的。凄清悲涼的塤聲貫穿全書的始終,將充溢於廢都的那種古遠而壓抑的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並不知道塤究竟是什麼樣子,只知道它由陶土燒成,有幾千年歷史,是最古老的吹奏樂器。
4. 中國古典樂器名稱及圖片都是什麼
1、塤
塤,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6孔、8孔、10孔。亦稱「陶隕」。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牛頭塤等多種類型。 有吹奏樂器基礎的pang友們可以自學隕喲,應該不太難噠。
三弦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現代三弦是在傳統三弦基礎上改進而來,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別於1960年和1980年研製成功,故而得名。
5. 塤的材質主要是什麼
多為陶質。
塤是閉口吹奏樂器,以陶制最為常見,亦稱「陶塤」。
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塤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
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6. 塤是什麼意思
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地籟,乃是樂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籟的。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塤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塤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7. 各種不同型狀的塤都有什麼特點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類型。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1、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製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復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音域得到適當擴展。由於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傳統的卵形塤柔和。
葫蘆塤的特點是:
a.基音(從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擴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減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區時較為省力;
c.由於帶喉裝置,低音區的音色受到影響。
2、握塤:就是握著吹奏的塤,它是運用十個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鴛鴦塤:是指兩個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連的連體塤。這種塤兩端各有一個吹孔,上下塤的發音孔與一般塤完全一樣。演奏時,可根據需要隨意迅速轉換。
鴛鴦的特點是:音色豐富,音域增寬。但造型不美(較原始塤形體變態),演奏時,鴛塤與鴦塤換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質變化較大,故音色不統一。
4、子母塤:是指兩個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連的連體塤,大塤與小塤的音程關系,一般是純五度。如:大塤是G,小塤是d。根據需要還可以隨意組合。
5、牛頭塤:根據寧夏回族樂器改進,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內有隔音板,音色圓潤渾厚,高音好吹,缺點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擴展。
6、子彈頭塤:馮氏陶塤的最新申請的專利產品,內部仿葫蘆塤做成雙腔結構,初學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點是不易吹俯吹。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大多是葫蘆塤、牛頭塤、子彈頭塤和卵形塤。其它塤不多見。
8. 樂器塤的介紹是什麼
塤的介紹是:
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地籟,乃是樂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籟的。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塤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塤的發展:
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9. 古代樂器的塤是什麼樂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塤,是一種開口吹奏樂器。發明塤的靈感來自於一種叫「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在一根繩子的一頭拴上石頭,依靠繩子的離心力擊打獵物。事實上,有些石頭是自然中空,在飛舞過程中產生鳴響,啟發了先民製作出了原始的塤。現存最早的塤是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了。
10. 樂器塤是什麼
一 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
中國有很多歷史悠久的樂器,有湖北隋州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楚國編鍾,還有《詩經》中提到的琴和瑟。不過,到目前為止,塤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種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於史前時代,首次發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遺址,該遺址記載了大約7000年前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文明。
二 塤的形成
古代《樂書》引用古人樵周的話說:「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 《世本》認為暴辛公作塤。王子年《拾遺記》上說:"庖犧氏易土為塤"。這種認為塤樂器為個人首創的觀點,盡管在早期年代歷代相傳,但總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據。
按科學的觀點,塤應當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樂器。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古有記載謂之「石流星」),由於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擲向獵物時,空氣流穿過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早期的塤就是這樣產生的。
勞動擴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創建了原始社會的文明。
三 塤的種類
在中國古代宮廷中,塤分為頌塤和雅塤。所謂雅塤,指體積大(「大如鵝卵,謂之雅塤」《三禮圖》),在雅樂中應用;所謂頌塤,指體積小(「小者如雞子,謂之頌塤」《三禮圖》),常在雅樂之外的其他宮廷音樂中應用。
塤體的外觀式樣歷史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塤,紅陶刻花塤,怪獸塤,人面塤,繪龍塤……最原始的塤沒有音孔只有吹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演奏的需求,塤的音孔漸漸增多了。
按音孔來分,從無音孔到有音孔,從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經有六孔塤,清代宮廷雲龍塤即是六孔塤。現代普遍流行八孔塤和九孔塤。
四 塤的史料
我國古書上對塤的文字記載並不多。《爾雅》註:「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舊唐書.音樂志》說:「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詩經》雲:「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音遲」),塤與篪的組合是古人長期實踐得出的一種最佳樂器組合形式,由於塤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兩種樂器一唱一和,互補互益,和諧統一,因此被後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詩雲:「天之誘民,如塤如篪」,說的是上天誘導平民,猶如塤篪一樣相和。塤篪之交也象徵著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高尚、高貴的和純潔、牢不可破的友誼。
唐代鄭希稷在《塤賦》中說:「至哉!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聖人貴焉」。這就是說,塤所發出的自然而和諧的樂音,能代表典雅高貴的情緒和雍容的氣度。所以古代的聖人們是十分器重這種樂器的。
塤和塤的演奏,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塤的氣質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凄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六 塤一度幾近失傳
最早的塤製作簡單, 僅能吹出一個音。根據山西省萬泉縣(現為萬榮縣)荊村出土的三個塤,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塤的發展歷程。考古研究表明,這三個塤產生於殷代之前(公元前16~11世紀)。第一枚是立方形,只有一個吹孔,能吹出一個音;第二枚是卵圓形,有一個吹孔和一個音孔;第三枚為圓形,有兩個音孔。
後期的陶塤有幾個音孔,到了殷代發展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六孔塤產生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後220年),並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塤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之中,我們可以確認塤在戰國初就廣泛應用於宮廷的祭祀活動中。秦漢以後,塤成了宮廷雅樂樂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員。
塤以它那特有的神韻,獨佔八音之土,曾在普通百姓中廣為流傳,也是宮廷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合奏或獨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們除了在欣賞宮廷雅樂時還可偶或一聞塤樂外,幾乎不記得還有塤這樣一種樂器了。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塤樂幾絕於耳。
七 古樂新生
1983年,趙良山首次用塤在湖北省歌舞團《編鍾樂舞》中演奏《哀郢》,樂曲雖僅僅一分鍾,但那其他樂器無法替代的特殊表現力,給人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轟動國內樂團。1984年,演奏大師杜次文在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演奏塤曲《楚歌》,這是塤樂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動人的旋律在廣場上空回響,人們吃驚於一個以土為之的樂器,竟有如此豐富動人的表現力。
近年來,塤越來越多地出現於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國許多著名音樂家開始為塤作曲,人們對塤的研究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1993年,中國第一位民族管樂碩士劉寬忍與當代作家賈平凹出版了的塤樂專輯。這次音樂家與作家的聯袂,讓更多的人首次通過文學作品認識了塤,了解了塤,影響頗為深遠。同樣也在1993年,笛簫製作大師張榮華在塤的研究與製作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塤的基礎上採用全新的技術,改進工藝,優選材料,進行科學配方,制出的塤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準等方面,均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新型工藝塤吹奏省力,外觀精美,有皇家之大氣,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其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音域寬,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准確的12平均律,且靈敏度高,在樂隊中演奏可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1997年,張維良出了第一張塤的CD專輯《問天》,首次運用張榮華的低音大塤表現音樂,由此,塤的音樂文化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