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一到二十四的月相圖是什麼樣子的
初一到二十四的月相圖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東向西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
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
月相周期變化:
1、新月。
約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這時是農歷初一。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蛾眉月。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東邊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鐮刀形的一部分,稱為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上弦月。
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度。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呈半圓形叫上弦月。假設觀察者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則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
4、盈凸。
約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即為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5、滿月。
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有一夾角,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稱為滿月或望。
6、虧凸。
農歷十六到-農歷二十二左右,滿月以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此時的月相稱為虧凸月。
7、下弦月。
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度。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⑵ 二十三的月亮是什麼形狀
這時候的月亮是下弦月
呈半圓狀
月牙向東
⑶ 農歷每月22,23日看到的月亮是什麼
下弦月。
下弦月就是指太陽,地球,月亮處於一定的位置。在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因為只能看到月亮東邊的半圓,所以叫「下弦」。
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3)23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星象演算法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
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
⑷ 農歷十月廿三月亮是何形狀
農歷二十三的月亮形狀是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半圓。
月球是太陽系中體積第五大的衛星,其平均半徑約為1737.10千米,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73倍;質量則接近7.342×1022千克,相當於地球的0.0123倍。
月球的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下弦月:
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⑸ 二十三的月亮像什麼
農歷二十二或二十三的夜晚看到的月亮應為下弦月,其出現在下半夜,亮面朝東,在東半天空.因此從圖中得知是下弦月.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