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吸氫氣機是不是騙局 中央電視
吸氫氣機是醫療器械之一,並不是保健產品,所以一定意義上說,也算是一個騙局吧。其實以前對於吸氫氣沒有任何概念,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很高級的東西。直到新冠肺炎的爆發,很多醫院都在使用氫氧機,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東西是可以救命的,而這個氫氧機和市面上針對老年人推出的吸氫氣機並不是一個概念。
這些作用對於身體各項機能都在下降的老年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好在我老爸也是一個能聽得進勸的人。我只說這個東西聽起來和狗皮膏葯的效果是一樣的,他自己冷靜下來想想,又咨詢了做醫生的朋友,就果斷放棄了這個念頭。我也查詢了氫氣對人體的作用,這只是一個抗氧化劑,可能對一些缺氧性疾病有幫助,但臨床運用都還在研究當中。也就是說吸入氫氣對人體的好處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認可,根本就沒有各大商家和廠家宣傳的那麼好。
超過了其本來效果的宣傳,肯定就是騙局的一部分呀,特別是針對老人開展的這些宣傳,真是防不勝防。
『貳』 中國航天四老的任新民
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1915年12月5日生於安徽寧國。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後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和高級技術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曾任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國防部五院總體室主任及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長兼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高級技術顧問等。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組織研製「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勛獎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 。
『叄』 正合航天氫氣呼吸機多少錢一台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7
『肆』 航天四老與錢學森誰的成就高
1.核彈之父——錢三強,原子能事業的領軍人物,他解決了核武器中的關鍵技術重水型反應堆,迴旋加速器等技術,此外,中子物理和氫彈研製理論也有突出貢獻。錢三強打開了核反應的大門。2.兩彈之父——鄧稼先,楊振寧的摯友,設計原子彈、氫彈並使其爆破成功,完成氫彈研製和試驗工作。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的奠基者,是原子彈,氫彈成功的關鍵人物之一。
3.核物理專家——王淦昌,核武器實驗工作開拓者,慣性約束聚變,指導參與原子彈,氫彈研製,指導進行地下核試驗。提出用激光打靶實行核聚變設想。他還是出色的教育家,是鄧稼先、李政道的老師。他在探測中微子、反西格瑪負超子、慣性約束聚變,都是世界級的貢獻。4.氫彈之父——於敏,本土培育的兩彈元勛,他是半路出家,由理論物理轉為氫彈研究。解決了熱核物理一系統關鍵性問題,使氫彈原理取得突破,使我國僅用2年零8個月完成了原子彈到氫彈。他提出於敏構造,要優於美國的T-U構造,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持有氫彈的國家,他被譽為「氫彈之父」。他在鄧稼先的基礎上,使我國的氫彈技術有了質的飛躍。
5.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在錢三強指導下,他的核試驗方案設計非常成功,他參與了幾乎所有的核試驗,包括原子彈、氫彈、導彈結合、地下核試驗、豎井試驗……。成功解決了原子彈內爆機理關鍵問題,他建立內耗熱力學理論,在核爆炸及效應理論,爆炸測試等進行了系統研究。他是核試驗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司令。6.核科學主要開拓者——朱光亞,他是核科學戰略性的專家,我國工程事業支柱性人物,從事核反應堆研製工作,參與歷次原子彈、兩彈結合、氫彈試驗,攻破諸多技術。是我國核事業領軍人物。
對於核武器方面,錢三強成功進行了核試驗,鄧稼先研製了原子彈、氫彈,於敏把氫彈進一步升級使中國唯一具有氫彈的國家。程開甲就是進行各種核試驗的指揮司令,朱光亞參與核試驗,核彈結合的全過程。
有了核武器、原子彈、氫彈,怎麼把他們送出去呢?這就需要火箭、導彈等運輸工具。
7.航天之父——錢學森,主導火箭、導彈、航天器研製。他是一個戰略科學家,在回國前就已經是享譽世界的導彈專家,他提出了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發展的整體方案,除了導彈方面,他在「兩彈結合」,航天領域,都有開創性貢獻。他被譽為「導彈之父」「火箭之父」是我國名副其實的航天技術發展領軍人物。8.洲際導彈之父——屠守鍔。他解決了導彈在研製過程中,出現的諸多關鍵性問題。他是我國洲際導彈之父,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航天事業離不開運載火箭,當之無愧的成為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9.固體導彈專家——黃緯祿,火箭技術專家,潛地導彈總設計師,固體戰略導彈奠基人。
有了核武器,有了導彈技術,如果發射的更精準呢?這就需要戰略空間制高點,人造地球衛星技術。10.衛星之父——孫家棟。他是我國衛星技術總負責人,第一代和第二代北斗系統總設計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1.空間技術開拓者——錢驥,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號)、返回式衛星設計總負責人。
12.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他主要貢獻是在衛星控制方面,自動檢測、自動控制,衛星姿態系統等。他提出三軸穩定姿大大提高了衛星發射和回收的成功率。13.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王希季,火箭技術和返回式衛星技術專家,使我國衛星返回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這也為載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礎。14.空間系統專家——陳芳允,他主要貢獻無線電和測繪系統方面,是我國衛星測量、測控、通信系統奠基人。
無論是核武器、火箭、導彈、衛星都離不開這些材料專家、測控專家、發動機技術……。他們屬於國防技術有特殊貢獻的人。
15.近代力學奠基人——郭永懷,被錢學森邀請回國,導彈之父「馮卡門」的弟子。涉及領域頗多,原子彈、氫彈爆轟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都有卓越貢獻。他幾乎是一個全能專家。16.火箭發動機專家——任新民,他是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研製氫氧發動機。他還是我國衛星通信和衛星發射的總設計師。多次主導通信衛星、氣象衛星、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任務。
17.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他在激光技術,遙感技術,雷射技術,衛星、導彈跟蹤系統都有突出貢獻。為導彈的精確制導,衛星的精準定位做出了開創性貢獻。18.航天材料學專家——姚桐斌,特殊材料和火箭焊接工藝專家,材料技術是我國目前的短板,這與姚桐斌過早去世不無關系。19.動力氣象學創始人——趙九章,他是一個全才人物,在氣象動力,大氣科學,人造衛星,空間物理,返回式衛星……都有開創性貢獻。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先行者。
20.材料專家——吳自良,物理冶金專家,在合金鋼系統有開創性貢獻。他解決了「甲種分離膜」,提煉濃縮鈾的核心元件,這也是原子彈必須突破的關鍵技術。21.材料與工程學專家——陳能寬,材料科學專家,金屬物理學家,對核武器所用的材料具有突出貢獻。簡而言之,就是研製核武器爆破材料的,他在爆轟物理、兩彈攻關、冷態核爆、強激光研究中都有突出貢獻。
22.默默無聞大師——彭桓武,他長期進行理論研究,在原子彈,氫彈,反應堆、臨界安全等取得重大突破。一個關鍵性的難題鋼錠快速加熱工藝被他突破,進而推進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戰略核武器理論研究。23.粒子物理學家——周光召,在原子彈,氫彈,量子立場等理論領域重大突破。他被公認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更是需要英雄精神的時代。他們就是時代英雄,他們就是中華脊樑。國士無雙,他們永遠將被共和國所銘記
『伍』 中國航天一路走來,都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經驗或者教訓
2022年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這是3月17日長征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之後,一個月內第二次發射失利了!
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人在成功與失敗不斷前行,在一次又一次任務中,人們明白了「長征」的意義,希望大家可以多給航天人一些理解。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在不斷努力探索。
我們終將成功,我們一定成功!
『陸』 技術十分先進的太空梭,為什麼最終被美國淘汰了
太空梭項目最初的目的是什麼?是打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飛行器,以此壓低單次發射成本。但諷刺的是,在項目初期驗證階段,整個項目里沒有一個人考慮到了保養成本,這也是為什麼造出來後各種經費超支。包括後面發生的挑戰者號事故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因為經費緊張而砍掉了一些不該砍的保養而導致的。這也不能全怪NASA,畢竟當時政治環境就這樣,按照大佬的自述,太空梭研發階段NASA就已經經歷了經費跳水式的縮減,在研發進入B階段的時候更是被國會老爺們以50比50的投票差點砍掉,還是副總統最後出來站台保住了項目。
所以初期研發經費不足加論證出錯,後期運營經費緊張,加上完完全全一個新的概念,使得美國太空梭計劃變得十分雞肋。為什麼雞肋?一來太空梭保養飛上天,NASA每年的經費供不起太空梭,減少發射次數吧,日常載人飛行任務還得繼續,畢竟美國當時就這一種載人航天飛行器,而且發射次數少的話單次發射成本還要高。二來不能提前退役,因為你把太空梭退了載人任務就無船可用了。新造飛船更是不可能,錢已經全給太空梭了,實在擠不出余糧了。你看太空梭退役後NASA都造不起新船,只能租俄羅斯的。那時間到了今天,好不容易有了點錢,可以自己搞載人飛船了,你覺得NASA還會把錢投給太空梭,重新跳進好不容易爬出來的經費惡性循環里嗎?
需求,任何一個工業產品的最終價格都和產量程負相關,需求上去了,發射頻次上去了才能降低成本。包括美國NASA的大佬也說,如果太空梭的發射頻次能翻個倍的話成本不會像現在那麼難看。在六七十年代,人們大大高估了未來運力的需求,都以為太空時代將至,因此錯誤估計了未來的運力需求。所以如果人類真的進入大宇航時代,太空梭不是不可能再現,並展現出其高超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