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撥浪鼓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撥浪鼓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9 18:59:44

⑴ 樂器名稱及圖片大全

我國民族樂器分為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和拉弦樂器四類。
吹奏樂器
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 、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奏樂器
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

⑵ 詳細的中國民間傳統玩具介紹呵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後,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 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復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吹糖人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民間玩具之一:歲時節令玩具

1、民間歲時節令玩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立國之本,所以對農時的節氣節令非常重視,它們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歲時節令民俗。在各種歲時民俗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玩具的參與。現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各種民間玩具在過年前近一個月時間就開始銷售。春節廟會是民間玩具最為集中的熱賣之地。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常見的傳統玩具有近百種,如風車、花燈、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風箏泥塑、紙花、益智玩具等等 。

二月二:河南人祖廟會賣「泥泥狗」各類泥玩具。

立春:民間有春雞(多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風箏。寒食節(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後來,民間將它與掃墓祭祀的清明 節合二為一。):北方有麵塑「寒燕」。

端午節(五月初五):各種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節」,宋代都城賣「摩合羅」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黃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使用月餅模和巧果模製作月餅和點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兒爺」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開始准備年貨,包括各種玩具。

民間玩具之二:人生禮儀玩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都經歷了人生禮儀,甚至當人還未出生時,婦女們就開始了「乞子」活動。從出生到滿月、周歲,再到成人、戀愛和結婚、祝壽、葬禮,玩具藝術都伴隨著這一系列人生禮儀。

1、乞子活動:由希望生子的婦女到當地的娘娘廟等神廟燒香祭拜,並買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類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滿月:這是人生重要的開始階段,當孩子出生時,親友們都將送來賀禮,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這些禮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中國民間從南到北都有「抓周」習俗,讓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邊擺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兒玩具。

4、成長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來鎮宅拴魂的石獅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連環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離不開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長到12歲時,舉行成丁禮,以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5、結婚: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會受贈大量禮品,心急的親友會送來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達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願。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見的;一對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麵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裝飾。

6、喪葬:早在史前時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習俗。後來演變為葬禮上,人們送來麵塑(北方)和紙扎人,這是為「喜喪」之家准備的東西,山西至今仍有為壽終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紙泥製作的「壽星公、壽星母」偶人的習俗。如果某人是暴斃而亡,則要請戲班演皮影戲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時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時期,玩具也主要是為孩子們製作的,但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間玩具之三:日常生活游戲娛樂玩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玩具無處不在。游戲活動是展現玩具的作用和風采之處。各地均盛行的體育活動如來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繩,還有小孩子玩的「過家家」(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游戲,由孩子們扮演不同角色)、「騎竹馬」(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的小兒游戲,成語「青梅竹馬」即形容兩小無猜的友情)、「乞巧節」(每年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小女孩要拜月,聽大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的手巧)、「丟手絹」、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關節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戰斗的集體游戲,小兵器是這種游戲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盪鞦韆等等都是民間玩具使用的場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陳設之地,人們從廟會上買來的各種玩具擺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來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廳之位。牆上貼著年畫《陞官圖》,老人們還在玩著古老的「水滸葉子戲」 (以水滸人物作裝飾圖案的紙牌游戲)和連環玩具,這一切彷彿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

⑶ 過年小孩子扔在地上的那種 一顆一顆的叫什麼 有點像鞭炮一樣

過年小孩子扔在地上的那種 一顆一顆的那個叫摔炮。

砂炮砂炮就是摔炮,是一種一摔就炸的小爆竹。

基本介紹

一種是小時候玩的,圓柱體裝的。經常是自己製作,用膠泥搓成拇指粗的圓柱體,截成大約一指長度,放在陽光下曬干。當時有推著獨輪車賣小商品的貨郎,招攬生意的工具是一個撥浪鼓(比小孩的玩具大很多),因為只見過貨郎用,所以成為貨郎的代名詞,一聽見撥浪鼓響。

就會說「撥浪鼓」來了。這些貨郎就經營一種我們這里俗稱「炮子」的東西,就是田徑運動會發令槍中用的「炮子」。在廢舊報紙上粘著許多圓點狀的火葯,按圓點個數賣,很便宜,一角錢就能買幾十個。將買來的「炮子」分剪開,用曬乾的兩個泥塊夾住,再用紙將兩個泥塊粘住,一個成品「摔炮」就誕生了。

玩耍時,用大拇指和中指夾住「摔炮」的側面,食指頂住一端,對著固定物(地面、牆壁)用力一摔,「摔炮」撞擊到固定物就會發出響聲。道理很簡單,「摔炮」被摔出後,向著固定物飛行,當接觸到固定物時,前部的泥塊受到固定物的阻擋停止運動,同時阻擋其中的「炮子」停止運動。

後部的泥塊由於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向前運動。於是擠壓「炮子」,對「炮子」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炮子」的內能,溫度升高,達到燃點,猛烈燃燒(爆炸),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產生高溫高壓的燃氣,引起附近空氣的急劇振動發出爆炸聲。

⑷ 撥浪鼓的外形特點

撥浪鼓的外形特點:

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擊鼓發出聲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製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中國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流行於全國各地區,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五大洲都有。

別稱:

撥浪鼓是棰擊膜鳴樂器,漢族、藏族、納西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皆有。而各個地區亦有不同稱呼,所以撥浪鼓的別稱可謂豐富多彩。撥浪鼓古稱鞀、鞀鼓、鞉鼓。藏語稱達瑪如、達克、繞魯、熱巴窮格阿和卓尼鼓。納西族稱為東巴鼓、手搖鼓。又稱小鼓、貨郎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江南有些地區又稱搖咕咚。

其實,撥浪鼓諸多名稱,大多因寫法不同而來,雖說寫法不同,取字不一,(如搏楞鼓)但發音多很近似。但還是「撥浪鼓」這個名稱最得人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撥浪鼓

⑸ 撥浪鼓是啥樣子

撥浪鼓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直到現在,我們每年在逛廟會的時候依舊可以看到許多賣撥浪鼓的攤子,雖說挑擔子的貨郎是難以見到了,但是「嘭-嘭-嘭嘭嘭」 ……那熟悉的鼓聲卻時常能在我們耳邊響起。
說起撥浪鼓的產生,它的歷史可悠久了。撥浪鼓的產生肯定在鼓之後,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就曾經發現過疑為鼓的器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長形,木製,類似今天的腰鼓。這件建鼓的形態絕似一隻巨大的撥浪鼓,只是未裝雙耳。戰國時期,還有一種「架鼓」,鼓身極扁,兩面蒙鼓皮,鼓皮用兩排互相交錯排列的鼓釘固定,類似現代「大鼓書」說唱藝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隻金屬環拴掛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藝完成,雙鳳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雙虎。這些鼓的出現,為撥浪鼓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⑹ 藏族人手裡拿的像撥浪鼓一樣的東西叫什麼

……暈,撥浪鼓……囧rz

那個叫做「轉經筒」,是手搖式的~還有一種是放在寺廟里的大的轉經筒。

轉經筒,又稱「瑪尼」 經筒(梵文 Maņi,中文意為如意寶珠),與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誦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對佛菩薩越虔誠,由此可得脫離輪回之苦。因此人們除口誦外,還製作「瑪尼」經筒,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於經筒內,用手搖轉,藏族人民把經文放在轉經筒里,每轉動一次就等於念誦經文一遍,表示反復念誦著成百上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還用水力、燈火熱能,製作了水轉瑪尼筒、燈轉瑪尼筒,自然力代替人念誦「六字大明咒」。藏區大大小小的寺廟門前,都擺列著一排排的轉經筒,下端有可用於推送搖動的手柄,信眾經常到寺廟去推動經筒旋轉,這稱為轉經。
藏民手中搖動著的轉經筒,也叫"瑪尼輪"。
轉經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手搖式的,另一種是固定在寺廟里輪架上的。

⑺ 中班幼兒撥浪鼓的外形和結構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利用盒子來製作撥浪鼓。 2.活動中,不僅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而且激發幼兒愛護動物情感。 活動過程 一、談話法導入。 1.師:「小朋友們,熊寶寶出生了,可是它還沒有玩具,這該怎麼辦呢?誰來說說你打算為熊寶寶做什麼玩具? 2.教師展示盒子做的撥浪鼓。 1.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麼?這可是老師為小熊的撥浪鼓,好不好看,你們想一想,怎樣用盒子為小熊製作怎樣的撥浪鼓? 3.教師向幼兒介紹材料,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知道家中收集的廢舊盒子,通過回收處理,修剪粘貼,可以變成為好玩的小熊的撥浪鼓。 二、製作小熊的撥浪鼓。 1.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如何製作小熊的撥浪鼓。 (1)教師展示各種撥浪鼓的圖片,分析如何利用廢舊盒子來製作。 師:小朋友們,你們打算為小熊製作怎樣撥浪鼓?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改造,製作出這樣的撥浪鼓?你們覺得那裡比較困難? (2)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他們的製作過程?需要用到什麼材料? 2.盒子變身小熊的撥浪鼓。 教師提供處理好的盒子、剪刀、記號筆、雙面膠帶、線、紐扣廢舊彩紙子等材料,發放給幼兒製作。在幼兒創作時,教師來回巡視,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鼓勵幼兒的創新想法;對有困難幼兒進行幫助。 三、幼兒展示自己製作的撥浪鼓。 教師請幼兒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製作的小熊的撥浪鼓,說說自己是怎樣製作的,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著重引導幼兒意識到廢舊盒子的多種功能,通過我們小小修剪製作,就可以製作成漂亮的小製作。

⑻ 這是啥呀,

這是小時候玩的鼓,撥浪鼓嗎?因為圖有點兒不太清晰,所以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只是看出他是一個棕色黃黃的。也許是個不倒翁,

⑼ 在河南龍門石窟和國家牡丹公園有一種想小鼓一樣的小玩具,甩甩會響的叫什麼名字

那個叫抖嗡,也叫空竹,扯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