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溪穴有壯腎陽功效嗎
太溪,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輸穴就是本經經氣匯聚之地,是古代醫籍中記述的「回陽九穴」之一,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原穴就是腎臟的原氣居住的地方,腎經的原發力、原動力都在這里。太溪穴合二為一,所以太溪穴處腎經的經氣最旺。它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太溪穴都能治。 《會元針灸學》中有這樣的記載:「太溪者,山之谷通於溪,溪通於川。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就是大的溪流,也就是說,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從這個釋名可以看出,此穴可以源源不斷滋養人體的腎臟之水,與腎臟的健康息息相關。 所以說,要想滋陰補腎、修復先天之本,就必須激活腎經。而要激活腎經,就要從太溪穴著手,也就是從源頭開始,太溪穴就是腎經的源頭。通過按這個穴位,讓它再撞擊、通絡別的穴位,最後把整條腎經都打通,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最後,你就會發現整個身心在不知不覺中都改善了。 太溪穴如此重要,它到底在什麼位置呢?太溪穴很好找,它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問的凹陷處,用手指按揉有微微的脹痛感。 有人經常足跟痛,這就是腎虛。您應多揉太溪穴,順著太溪穴把腎經的氣血引過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鮮血液就會把淤血沖散吸收,然後再循環帶走。為什麼會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裡不動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則痛。你把好血引過去,把淤血沖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幫助沖散淤血。 有人經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沒有唾液,這是腎陰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補上腎陰。可以一邊按揉一邊做吞咽動作,這樣效果會更好。 如果家裡有高血壓、腎炎病人,也可以經常給他們按揉太溪穴,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且對尿蛋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手腳怕冷或發涼的人,可以在睡前按摩太溪穴,在每天反復刺激之下,慢慢會感覺到暖和的。 太溪穴不但是腎經上的大穴,而且還是全身的大補穴。眾所周知,足三里穴是人體的第一長壽穴,它是胃經上的合穴,偏重於補後天,而太溪穴偏重於補先天。所以,要補腎回陽、修復先天之本就得從太溪穴開始。
『貳』 太溪穴和合谷穴這兩個穴位在哪裡。怎樣按摩。有何好處。非常感謝!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也就是常說的「虎口」的位置。合谷--鎮痛,調理胃腸道功能,頭痛,牙痛,咽喉腫痛等都可按摩合谷穴,但孕婦,崩漏者不能按摩此穴。
太溪:足少陰腎經原穴,輸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治月經不調,遺精,陽萎,小便頻數,泄瀉,腰痛,頭痛,耳聾耳鳴,牙痛,咽喉腫痛等。
還是建議你平時多按摩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小腿前外側,腿屈曲,膝蓋下大約10公分,小腿前面突出的骨頭(脛骨)向外比一手指粗的距離就是。此穴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叄』 拔罐都能治療什麼樣的病
以下方面均可用拔罐療法:
(1) 呼吸系統: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
(2) 消化系統: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急性及慢性腸炎。
(3)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供血不足。
(4) 運動系統: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背痛、腰椎痛、髖椎痛,髖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
(5) 神經系統: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頸肌痙攣、腓腸肌痙攣、面神經痙攣、膈肌痙攣。
(6) 婦科方面:痛經、閉經、月經過多、白帶、盆腔炎。
(7) 外科瘡瘍方面:癤腫、多發性毛囊炎、下肢潰瘍、急性乳腺炎。
(8) 保健方面: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培本固元。拔罐用於保健強身常用穴位:腎俞、關元、關元俞、太溪。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肆』 可以通過對太溪穴拔火罐來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嗎
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建議你同時系統的治療。前列腺炎是很難徹底治癒的,希望你有心裡准備,並積極治療。前列腺炎的治療最好採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先用抗生素治療7-14天,再用中葯鞏固治療,前列腺炎的治療要系統按療程治療,才能徹底治癒。治療期間多喝水,不要久坐久騎,不吃刺激性的食物,不吸煙喝酒,有規律的性生活.建議你到正規醫院治療。葯物治療同時,向您推薦一種物理療法 溫水坐浴:將40%左右的水(手放入不感到燙),倒入盆內,約半盆即可,每次坐10~30分鍾,水溫降低時再添加適量的熱水,使水保持有效的溫度,每天1~2次,10天為一療程。有利於炎性分泌物的排出。
『伍』 太溪穴和湧泉穴拔罐有何意義
你好,太溪穴和湧泉穴拔罐,可能有瀉肝經邪氣的作用的。
『陸』 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中醫拔罐【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人體穴點陣圖
【中醫療法主病症和選穴 】
症狀 穴位
感冒、頭痛、發燒 太陽106、印堂1、內關31、足三里23、翳風44、合谷102、風池92、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外關56
氣管炎、哮喘、肺氣腫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腎俞75
慢性胃腸炎 中腕10、天樞36、氣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腸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氣海29、太乙16、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氣海29、天樞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嘔吐、胃下垂 中脘10、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脾俞77
腹瀉、腹痛 中脘10、天樞36、關元28、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大腸俞74
慢性結腸炎(五更瀉) 中脘10、神闕30、天樞36、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門57、大腸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陽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膽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壓 肩井45、血壓點90、足三里23、三陰交21、風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曲池52、湧泉108
低血壓 天突4、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陰交21、湧泉108
冠心病(心絞痛) 膻中5、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闕陰俞82
風濕性心臟病 膻中5、郄門33、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關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澤35、氣海29、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
21、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腎俞75、命門57、痛泉108
神經衰弱(失眼、多夢) 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心俞83、腎俞75、谷合102、湧泉108、失眠107
中風後遺症 曲澤35、內關31、百會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膀胱經
落枕 風池92、肩井45、大椎89、外關56、合谷102
頸椎病 印堂1、曲澤35、內關31、風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關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風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腰肌勞損 承山64、昆侖63、腎俞75、腰眼59、 腰陽關60、關元俞73、委中66
腰椎間盤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侖63、委中66、殷門67、承扶67、關元俞73、腰眼59、腎俞75
坐骨神經痛 腎俞75、腰眼59、關元俞73、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昆侖63、湧泉108
類風濕性關節炎 曲澤35、內關31、膝關節、督脈、膀胱經、肘關節、外關56、合谷102、承山64
膝關節痛 梁丘14、膝眼24、陰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陽陵泉97、承山64
強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靜脈曲張 足三里23、三陰交21、湧泉108、承山64
股骨頭壞死 阿是穴、腎俞75、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
痛經、月經不調 天樞36、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陰交21、大椎89、腎俞75、關元俞73
更年期綜合症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關元28、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經、合谷102
目赤腫痛眩暈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印堂1、三陰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會94、風池92、大椎89、風門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體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腎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缺盆3、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合谷102
濕疹 血海15、神闕30、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蕁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陰21、大椎89、風門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腎炎 中脘10、水分38、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腎俞75、命門57
『柒』 太溪穴的中醫應用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腎經而傳,氣化之氣吸熱後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熱生氣。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瀉而多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功用】滋陰益腎,壯陽強腰。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呼吸系統疾病: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統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
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其它:心內膜炎,神經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配穴舉例】配少澤治咽痛、齒痛;配飛揚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腧穴學》)。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文獻摘要】
《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
《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太溪穴治療功效
1.診生死:久病重病後,欲知藏氣生命力強弱,必診此穴脈,稱為太溪脈,應手脈軟弱無力,肉陷無彈力,大限不遠,難治難救。
2.治呃逆:本病為胃氣逆,如果是虛證,久病重病的呃逆,按太溪穴降其上逆之氣。
3.治眩暈:因耳源性,內耳迷路不平衡,及腎精虛所致者,灸本穴。
4.治牙痛:牙為骨,腎主骨,遠端療法,按對側。左牙痛按右太溪,或用灸法。
5.治咳嗽:配合合谷穴,尤其適合咳嗽就滲尿的症狀。
6.治憂鬱症:配合三陰交穴,可以調理內分泌失調情況,此外對於默默不說話,整天昏沈嗜睡者有幫助。
7.治飛蚊症: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本穴補腎水可促進眼部循環。
8.治咽喉痛:腎為水臟水府,本穴可清熱、止痛。
9.治不孕症:本穴為腎經原穴,經氣血在此留住,可強腎利生殖。
10.治性泠感:本穴有調整內臟穩定神經作用。
11.治膝內側痛:膝內側為腎經所經過,本位可調虛實,通經活絡。
12.治腎虛腰痛:適合時常隱隱約約的腰痛,無受外傷的舉重或運動後遺症。
13.治遺精陽痿:本穴可補因腎精虧損的遺精虛證,也可瀉因相火過盛引發的陽痿。
14.治更年期性交痛:更年期陰道干澀行房痛,本穴有補腎水滋陰作用。
15.治前列腺發炎或肥大:此病療程長,多有腎虛現象,本穴可補腎水腎精。
16.治小兒驚癇麻痹的特效穴:小兒病多有先天腎氣不足之象,本穴可調補腎氣。
『捌』 拔火罐的作用
拔罐作為一種健康的、綠色的理療方法,在很多疾病上,它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具體如下:
(1) 呼吸系統: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
(2) 消化系統: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急性及慢性腸炎。
(3) 循環系統: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供血不足。
(4) 運動系統: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背痛、腰椎痛、髖椎痛,髖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
(5) 神經系統: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頸肌痙攣、腓腸肌痙攣、面神經痙攣、膈肌痙攣。
(6) 婦科方面:痛經、閉經、月經過多、白帶、盆腔炎。
(7) 外科瘡瘍方面:癤腫、多發性毛囊炎、下肢潰瘍、急性乳腺炎。
(8) 保健方面: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培本固元。拔罐用於保健強身常用穴位:腎俞、關元、關元俞、太溪。通過拔罐對皮 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 機體的陰陽平衡,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玖』 太溪大鍾的准確位置圖和作用是什麼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大鍾,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及脛後動脈的跟骨內側支。主治咽痛,氣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鍾。
太溪穴治療功效
1、診生死:久病重病後,欲知藏氣生命力強弱,必診此穴脈,稱為太溪脈,應手脈軟弱無力,肉陷無彈力,大限不遠,難治難救。
2、治呃逆:本病為胃氣逆,如果是虛證,久病重病的呃逆,按太溪穴降其上逆之氣。
3、治眩暈:因耳源性,內耳迷路不平衡,及腎精虛所致者,灸本穴。
4、治牙痛:牙為骨,腎主骨,遠端療法,按對側。左牙痛按右太溪,或用灸法。
5、治咳嗽:配合合谷穴,尤其適合咳嗽就滲尿的症狀。
6、治憂鬱症:配合三陰交穴,可以調理內分泌失調情況,此外對於默默不說話,整天昏沈嗜睡者有幫助。
7、治飛蚊症: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本穴補腎水可促進眼部循環。
8、治咽喉痛:腎為水臟水府,本穴可清熱、止痛。
9、治不孕症:本穴為腎經原穴,經氣血在此留住,可強腎利生殖。
10、治性冷淡:本穴有調整內臟穩定神經作用。
11、治膝內側痛:膝內側為腎經所經過,本位可調虛實,通經活絡。
12、治腎虛腰痛:適合時常隱隱約約的腰痛,無受外傷的舉重或運動後遺症。
13、治遺精陽痿:本穴可補因腎精虧損的遺精虛證,也可瀉因相火過盛引發的陽痿。
14、治更年期性交痛:更年期陰道干澀行房痛,本穴有補腎水滋陰作用。
15、治前列腺發炎或肥大:此病療程長,多有腎虛現象,本穴可補腎水腎精。
16、治小兒驚癇麻痹的特效穴:小兒病多有先天腎氣不足之象,本穴可調補腎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溪穴、網路-大鍾穴
『拾』 針灸太沖、曲池、太溪這三個穴位,對人有什麼作用呢
針灸太沖、曲池、太溪這三個穴位,對人有什麼作用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知道針灸太沖、曲池、太溪這三個穴位,對人有什麼作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高血壓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不過經過幾千年的積累,祖國的傳統醫學總結出了一些明顯可以治療高血壓的穴位。其中,太沖、曲池、太溪是針灸師的瑰寶。如果我們能熟悉這三個穴位並施行正確的針灸手段,就可以幫助降低血壓。那麼具體針灸哪裡可以迅速降壓?太溪穴是在人體的腳下,在腳跟和腳掌之間的凹陷的地方,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好找的,那它有哪些作用呢,一般來說,這個穴道有治療腎臟、喉嚨、關節痛等病症的穴道之一,一般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
復溜屬腎經經穴,補之可溫腎壯陽,衛外固表,瀉合谷可清氣分之熱,熱清表固而汗止;補合谷輕揚走表而托邪,瀉復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這個穴位很有意思,就是腎臟通過水和氣體形成一個大的氣流。因此,要刺激太溪穴,可以調動腎水來滋補腎陰。我們知道肝腎虧虛和腎水虧缺是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利用太溪穴的“流水”滋養腎陰,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高血壓的病因。針灸這個穴道是有利於治療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的,因為這個穴道對於刺激血液的流通是有很大的功效的,像患有支氣管炎等症狀的患者都是有比較好的功效的。
經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