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千里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摘要 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出自蘇軾水調歌頭,嬋娟在古詩文里多用來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希望回答對您有幫助~
B. 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
意思是: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出處:望月懷遠/望月懷古
張九齡〔唐代〕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賞析:
「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庄《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
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庄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C.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是: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句話出自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白話翻譯: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3)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
其問之痴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裡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餘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後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後「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
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於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痴非痴,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
李白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鬱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D. 千里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出自北宋詩人蘇軾《水調歌頭》里的千古名句。大致的意思是,雖然相隔分離,只要親人平安,依舊可以跨越青天,共享美麗的月光。這里的「嬋娟」是美好的樣子,指嫦娥,也就是代指天上的明月。【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一些美好的事物,在這首詩里特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E.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意思: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出自 宋·蘇軾《水調歌頭》。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5)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
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恆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並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
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並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F. 千里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千里共嬋娟」的白話翻譯是: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句話出自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白話翻譯: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6)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
其問之痴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裡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餘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後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後「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
是情景觸碰激盪的產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
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於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痴非痴,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
李白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鬱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於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G. 千里共嬋娟的意思
意思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出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
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7)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
詞的上片開始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里蘇軾化用了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一聯。蘇軾對李白的詩句稍加變化,就增強了情感的表達。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月」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也是具有多義性的。李達武老師在《中國古代詩歌精神》中個歸納出了月的象徵的多義性,比如,「憂患的寄託,孤獨的象徵」。
「美人的風貌,明君的象徵」、「愛情的見證,忠誠的象徵」、「鄉情的投射,無私的象徵」、「理想的化身,事業的象徵」、「性情人格的顯現,社會時代的投影」等。
蘇軾在詞中,「月」就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當然也就成為自己情感傾訴的對象,因而先對青天發問,「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
問話來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現出了人間滄桑,而且把視角轉入了天上的明月,從而暗示了人間的恨別與所帶來的苦惱、惆悵。就詩句來說,「今夕是何年」。
是借用唐人小說《周秦行記》中的典故。《周秦行記》中有這樣一首詩:「香風引導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天。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這詩歌的意義表現了宇宙茫茫,無始無終,滄海桑田而引發了惆悵無限之感。蘇軾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詩歌所蘊含的無限惆悵之感。
詩人在無限的惆悵中想到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在這里,蘇軾明確地表現了內心的矛盾。要「乘風歸去」,離開人世間,擺脫世俗的煩惱。
卻「又恐」、「高處不勝寒」。而「乘風歸去」出自《列子·黃帝篇》中的「列子乘風而去」。從《列子·黃帝篇》來看,這句話的意義表現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所以蘇軾化用了這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在心理——忘記一切,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就表現了蘇軾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
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意。這與上面相接,詞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隨人舞動。
這就表明了蘇軾對出世的否定,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幸福在人間,也只有人間才有這樣美好的生活啊!詞的下片有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分離。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移動著,照在 「朱閣」上,有照在「綺戶」上,明亮的月光使我難以入睡。「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月亮你不應該有什麼怨恨。
你為什麼都在人間有別離時你就圓了呢?今天晚上的月亮多麼圓啊,可是人卻不能團圓!是啊,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嘛!
這里詩人借月「長向別時圓」表現了離愁別緒的情感,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卻又理性地表達了「此事古難全」的思想。這不但是一種無可奈何自慰。
而且也是蘇軾對人生的感悟。因此,在最後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結。這里化用了謝庄《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闋,隔千里兮共明月。」
可以說,蘇軾的化用,不但提高了詞的境界,而且以理馭情,不但表達了對親人的祝願,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脫。這里蘇軾把離愁別恨又以一種曠達的方式加以處理,更表現出詩人豪放飄逸的情懷。
H. 「千里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千里共嬋娟」出自宋·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處的意思是「只願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或者共享這美麗的月光)」。原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 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上片寫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詞的初衷是蘇軾因為思念弟弟蘇轍而作,不過後來,引用的人越來越多,詞的寓意也就越來越廣,擴大到情侶、朋友之間了!
I. 千里共嬋娟 中的「嬋娟」是什麼意思
嬋娟是中國神話中嫦娥的另外一個稱謂,通常代指「月亮」或者「月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思: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出處:宋·蘇軾《水調歌頭》。
作者簡介: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通才。他的詩作憂國憂民如屈原,枯淡簡朴如陶淵明,任情揮灑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滿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詞作雄壯為骨,超逸為肌,開創豪放派詞風;他的散文氣勢充沛,行若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
(9)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水調歌頭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
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
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藉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
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並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