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著名的爵士薩克斯手有哪些
1 艾勒爾(Ayler Albert)(1936--1970)
2 巴比特(Babbitt Milton)(出生於1916)
3 比切特(Bechet Sidney)(1897--1959)
4 科爾曼(Coleman Ornette)(出生於1930)
5 科爾特蘭(Coltrane John)(1926--1927)
6 德發伊艾(Deffyer Daniel)(出生於1922)
7 多木姆奈魯斯(Domnerus Arme)(出生於1942)
8 加巴拉克(Garbarek Jan)(出生於1947)
9 蓋茨(Getz stan)(出生於1927)
10 吉紼里(Giuffre Jimmy)(出生於1921)
11 古林(Gullin Lars)(1928--1976)
12 霍金斯(Hawkins Coleman)(1904--1069)
13 赫爾曼(Herman Woody)(出生於1913)
14 凱麗金(Kenny G)(出生於1956)
15 柯克(Kirk Andy)(出生於1898)
16 科尼茨(Konitz Lee)(出生於1927)
17 馬賽羅(Macero Teo)(出生於1925)
18 麥克布萊德(Robert)(出生於1911)
19 米哈伊洛夫(Mikhylor Lev Nikolayerich)(出生於1936)
20 龐塞利特(Poncelet Gustave)(1844--1903)
21 拉舍爾(Rascher sigurd)(出生於1907)
22 賴利(Riley Terry)(出生於1935)
23 羅林斯(Rollins Sonny)(出生於1930)
24 羅斯(Ros Edmundo)(出生於1907)
25 斯科特(Scott Ronnie)(出生於1927)
26 蘇爾曼(Surman John)(出生於1944)
27 基凱(Tchichai John)(出生於1936)
28 泰謝馬赫(Teschcmacher Frank)(出生於1906)
29 揚(Young Lester)(出生於1909)
30 佩博(Bepper Symphony)(出生於1925)
巴比特(Babbit Milton)
美國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生於1916年5月10日。4歲開始學小提琴,數年後再學單簧管和薩克斯,1931年高中畢業時已顯出其爵士樂方面的演奏創作才能。在大學初攻數學,後轉報告文學紐約大學專攻音樂。起先為斯特拉文斯基、瓦利先的音樂所吸引,不久對勛伯格、韋伯的作品產生濃厚興趣,並一直採用十二音技法進行創作,同時在序列手法上有創新。此外他長期追求電子音響的綜合手段,50年代中期被聘為美國帆穗廣播公司作曲顧問後成為使用經過改進新研製的電子音響合成器「馬克亞」號的第一位作曲家,接連創出了《電子音響合成器曲》(1961年)、《幻像與禱文》(Rision and prayar)等數首,完全以合成器作曲的作品。其作品不看重於新音響的創造。而是藉助新的手段「程序控制」來獲得以前由人演奏所不能達到的最大程度的精確性。
比切特(Bechet Sidney)
美國黑人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897年5月14日,卒於1959年5月14日。6歲自學單簧管,後受教於巴魁特(G.Bacauet)、納爾遜(L.Nelson)、蒂奧(L.Tio)等人。12歲起即與許多新奧爾良爵士樂小組一起演出。其中包括B.約翰森,C.威廉姆斯及K.奧里沃等人的小組。1918年應友返邀赴歐洲演出。返美國專心於演奏高音薩克斯。後又去法德、前蘇聯等國旅行演出。幾十年來演奏生涯從未間斷,並且領導過許多爵士樂小組。1951年定居巴黎,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爵士樂音樂家。他是新奧爾良學派首批爵士樂獨奏家之一。
科爾曼(Colemon ornette)
美國黑人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生於1930年3月19日。14歲開始學習中音薩克斯。後改學次中音薩克斯。40年代加入「節奏與布魯態告卜斯」樂隊,在美國南部與西部巡迴演出,並學習樂理與和聲。後與名樂師諾里斯(W Norris)等組成重奏團,演出並錄制了《世紀的變換》(Change of the century)、《自己游盪》(Rambling and free)等唱片。1958--1962年自己組織三重奏、四重奏組,是60年代「自由爵士」的最重要的演奏家與作曲家之一,許多美國與歐洲的爵士樂師受影響。
科爾特蘭(Coltrane John)
美國黑人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26年9月23日,卒於1967年7月17日。1945年在費城受過正規訓練後參加海軍樂隊。後在文森(E.rinson)、吉列斯皮(D.Gillespie)及載維斯(M.Daris)等人的樂隊里確立了其聲譽。1960年組成自己的樂隊。他對現代爵士樂的觀念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與科爾曼(Coleman)一起被認為是60年代「自由爵士運動的先驅」。
德發尹埃(Deffayer Daniel)
法國薩克斯演奏家,1922年生於巴黎,幼年時曾接角過小提琴,12歲開始學習薩克斯,16歲時結識了名家密爾並隨之學習。1943年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從事獨奏活動,1955年親自組成薩克斯四重奏團後文明於世界。1968年繼其師任巴黎音樂學院教授。作為典型的薩克斯演奏家是比較少見的,而德發尹埃是這一方面的名人,他是密爾門下有法國演奏型的音色甘美明亮。但又不失其力度的絕妙的音響。他的技藝之高更不待言。他獨奏的唱片在日本錄制的小品集,其內容充實。其他還有兩張薩克斯四重奏的唱片,特別是皮埃爾德等人的作品是非常優秀的演奏。
多姆奈魯斯(Domnerus Arme)
瑞典爵士樂中音薩克斯、單簧管演奏家、樂隊領隊。生於1924年12月30日,1942年組建了自己的樂隊。1949年在巴黎國際爵士樂音樂節演出,使瑞典爵士樂獲得國際承認。1951年--1968年領導過包括許多瑞典著名爵士音樂家在內的樂隊。還曾任瑞典廣播樂隊成員及廣播爵士樂隊隊長。50年代獲得國際聲譽,被認為是歐洲最出色的中音薩克斯手。曾與瑞典及國際金星爵士樂隊錄制過許多唱片。其演奏吸收了帕克(C.Parker)、科尼茲(L.Konitz)等人的特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加巴雷克(Garbarek Jan)
波蘭血統的挪威爵士樂高音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47年5月4日。早期受了科爾特雷恩的影響。1966年在布拉格及華沙爵士音樂節演出並開始錄制唱片,後參加拉索爾領導的樂隊。60年成立自己的四重奏組,1973年又成立三重奏組,被認為是歐洲爵士樂壇傑出的薩克斯演奏家,在他錄制的唱片中多採用「自己爵士樂」手法。
蓋茨(Getz Stan)
美國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27年2月2日,16歲開始其專業演奏生涯。曾先後在多爾西(J.Dorsey)與古德曼(B.Goodman)等樂隊演奏。在赫樂曼(W.herman)樂隊與其他三位名師組成「四史弟薩克斯管組」。在爵士樂壇上頗有影響。他在伯恩(R.Burns)樂軾《早秋》中的獨奏,成為「冷脊爵士樂」發展過程的轉折點。1962年與伯德(C.Byrd)首創博薩諾瓦,是位有創新精神的即興演奏家。
吉費里(Giuffre Jimmy)
美國爵士樂單簧及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生於1921年3月26日,1942年畢業於北得薩克斯州立師范學院,隨即開始職業演奏生涯,先後參加過許多樂隊,1956年組成自己的三重奏組,在「自由爵士樂」運動崛起時佔有突出地位。他的演奏音色悅耳,表情豐富,他的作品純朴、精細,是50、60年代之交爵士樂先峰脊人物之一。
古林(Gullin Lars)
瑞典爵士樂中音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生於是1928年5月4日,卒於1976年5月7日。13歲即加入軍樂隊。40年代後期轉向爵士樂,組織過自己的樂隊並作為自由職業藝術家活躍於樂壇。最初受「冷爵士」 樂的影響,後形成了自己極富個性和表現力的風格,被認為是歐洲最著名的爵士音樂家之一,並在美國爵士樂壇上亨有盛譽。錄有許多唱片。60年代中期專事作曲,並顯出卓越的配器才能。
霍金斯(Haukins coleman)
美國黑人爵士樂次中音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04年11月21日,卒於1969年5月19日,自幼學習鋼琴與大提琴,9歲開始學習薩克斯。1921年參加著名的勃魯斯文歌史密斯(M.smith)的樂隊。後參加亨德森(F.Henderson)的樂隊,從此獲得聲譽。1934年以獨奏家身份赴歐洲各國家演出,1939年回紐約後領導過數個樂隊。他以即興演奏而成為第一位重要的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在旋律的婉轉曲轉方面堪與阿姆斯特朗媲美,對整整一代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們產生了影響。
赫爾曼(Aerman woody)(woodrow Charles)
美國爵士樂薩克斯及單簧管演奏家、作曲家。1913年5月16日生於威斯康星。1936年自建樂隊,先後於1946年、1947年和1950年進行改組。多次赴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作品有《夜之布魯斯》(Blues in the Night)和《在伐木人的舞會上》(At the woodchopper's Ball).1945年斯特拉文斯基為他譜寫了《烏木協奏曲》(Ebony Concerto),這是取單簧管的材質烏木命名,1946年3月25日,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由赫爾曼初演。
凱麗金(Kenny .G)
美國著名薩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日出於美國西雅圖。少年時代在福蘭克林讀書,10歲時觀看了一部音樂劇,從而開始迷戀上薩克斯。上中學時曾試圖進入一個爵士樂隊,但沒有如願,可見他並不是一個音樂天才。根據他母親的意 願,他學了金融專業,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華盛頓大學財會系。凱麗金在音樂上的成就,完全取決於他對薩克斯的熱愛和長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來,他堅持每天練琴3--4小時。凱麗金的音樂風格,是我的音樂。目前他與妻子住在洛杉磯城,美滿的家庭對他的音樂事業支持很大。應該說是凱麗金改變了人們對薩克斯的認識,他也成為近10年來全球最受歡迎的薩克斯演奏家。
錄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
1 《Kenny G》(1982)
2 《G Force》(1983)
3 《Grarity》(1985)
4 《Duotones》(1986)其中一首名為「小鳥之歌」(Song bird)是為其女友即現在的妻子所作
5 《Silhouette》(1988)
6 《Lire》(1989)
7 《The Collection》(1990)
8 《Montage》(1990)
9 《Dyng Young》(1991)
10 《Breathless》(1992)
11 《Forerer in lore》(1992)
12 《Miracles,the Wolidy Album》(1994)
13 《The rest best of kenny G》 (1994)
14 《in America》(1995)此專輯未在美國發行
15 《The Moment》(1996)
16 《The Moment—Kenny G》(1996)
17 《past Moment—Kenny》(1997)
18 《Six of Heart》(1997)
19 《Haranas》(1997)
20 《Kenny G's Greatest Hits》(1997)
其最美專輯為《My Heart Will go on》
柯克(Kirk Andy)
美國黑人薩克斯演奏家和爵士樂領隊。生於1898年5月28日。自幼學習鋼琴,中音薩克斯管和音樂理論。1918年加入莫里森樂隊,任低音薩克斯管和大號演奏員。1925年入霍爾德的「歡樂的烏雲」樂隊。自1930年起率領該隊作全國性巡迴演出,因《特到水落石出時》一曲成名,錄制了許多唱片,由於領導《歡樂的烏雲》樂隊而享有聲譽。
科尼茨(Konirz lee)
美國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27年10月23日。曾參加過C.桑布樂與從戴維斯等名曰手的爵士樂隊。吹奏風格頗受鋼琴師L.特斯塔諾的影響。1951—1953年去歐洲旅行演出並參加S.肯頓的樂隊。1954年自己組織四重奏團,有時赴北歐演出,並從事教學工作。其中音薩克斯管的演奏風格與風靡美國的C.帕克不同,具有莊重而銳利的音色。後來擴大了他的演奏表現力。喜採用較為緩和的奏法和不時地變化音色。
馬塞羅(Macero Teo)
美國薩克斯管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樂曲改編家。1925年生於紐約格倫斯福爾斯。1947年--1953年就學於朱利亞學校。演奏薩克斯以外,還創作有大量電影與電視音樂,主要有管弦樂《回顧》(In Retrospect),中音薩克斯、小提琴、中提琴和樂隊的《C》(1957年),管弦樂曲《北極屋》(Polarie),音樂喜劇《迪倫》(Pylan)以及為安娜,索克洛夫寫的數部舞蹈音樂。
麥克布萊德(Macero Robert)
美國雙簧管、單簧管、薩克斯和鋼琴演奏家、作曲家。1911年2月20日生於圖森,1928年--1935年就學於亞利桑那大學,曾任圖森交響樂隊演奏員,後師從美國長笛演奏家、作曲家呂寧(Luening.Otto1990--)學習作曲。1935--1946年在本寧頓學院教音樂理論與木管樂器演奏。1946--1057年在紐約勝利影片公司擔插作曲與改編工作。1957年起在亞利桑那大學教音樂理論、木管樂器演奏和作曲。作品有:雙簧管與鋼琴的《展開》(Morkout)、雙簧管五重奏、小號、圓號與大號的《停車問題悲歌》(Lament for the parking problem),弦樂四重奏《弦樂四件樂器》(String Fonrsome)、管弦樂《墨西歌狂想曲》(Mexican Rhapsod)、《潘趣與朱迪》(Punch and the Jndy)、《墨西哥景象》(Panorama of Mexico)、《山鄉交響曲》(Hill Country Symphony)和芭蕾舞劇《爵士交響曲》(Jazz Symphony)等。
米哈一洛夫(Mikhaylor Ler Nikolayerich)
前蘇聯單簧管,薩克斯演奏家,教育家。生於1936年5月29日。1964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A.B.沃洛金。曾在大劇院樂隊,蘇聯國家交響樂團獨奏演員,1975年參加莫斯科薩克斯四重奏組。曾獲赫爾辛基世界青年和大學生聯歡比賽和列寧格勒全蘇音樂演奏比賽一等獎,1964年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他還是《薩克斯演奏教程》的作者和單簧管曲集《蘇聯作曲家的作品》、《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的編撰者。
20龐塞利特(Poncelet Gustave)
比利時單簧管和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844年,卒於1903年。1872年繼位布萊斯(Blacs 1814—1972)任布魯塞爾音樂學院教授,他是拉莫乃(Lamonnaie)管弦樂隊中傑出的演奏家。作為一個教師他影響是深遠的,並且在巴奇曼和布萊斯創辦的比利時學校中聲名很大。它的學生英國的米爾斯(E.Mills),是英格蘭北部長期有名的單簧管演奏家,及著名的薩克斯藝術家。他的樂器始終堅持用老的體系,後來他又向學生教伯姆式單簧管,這些學生包括同樣著名的藝術家如約瑟夫。施諾爾斯(Joseph.Schreurs),他長期是湯姆斯(Thomas)管弦樂隊的傑出主席。
賴利(Riley Terry)
美國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1935年生於加利福尼亞洲科爾法克斯。1955年—1961年就讀於聖弗蘭西斯科州立學院。1960年—1961年就讀於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常赴歐洲演出,演奏本人的作品。其作品採用重復句型和序列的圖表,須在排練演奏過程中選用一種形式。作品有:高音薩克斯、錄音帶和電子《滯後與反饋》(time-lag and feedback)、《多利安蘆笛》(Dorian Reeds)(1966年)、用同樣的手法和樂器編制的《混帳爸爸與鬼怪式樂隊》(Poppy Nogood and the phanton Band)(1968年)、擴音樂器或電子樂器用的《鍵盤練習曲》(Keyboard studies)(1965年)、擴音簧風琴用的《無標題風琴曲》(Untitle organ)(1966rh )、電子鍵盤樂器的《曲線天空中的彩虹》(Rainbow in Curred Air)(1969年)。
羅林斯(Rollins sonny)
美國黑人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30年9月7日。1948年先後與岡查爾斯(B.Gonzales)、波威爾(B.Gowell)、戴維斯(MDaris)、帕克(Parker)、蒙克(Monk)及新成立的現代爵士樂四重奏組等樂隊合作並錄制了大量唱片。演奏技巧精湛,是50年代著名高音薩克斯手,他創作的《自由組曲》等,是爵士樂發展中的重要作品。
羅斯(Ros.Edmundo)
委內瑞拉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10年12月7日。最初熱衷於打擊樂,後學薩克斯,並組建自己的小樂隊,從此開始職業的演奏生涯。1973年赴倫敦學習作曲。1940年又在倫敦建立小樂隊,以演奏桑巴舞和倫巴舞曲見長。由於他們的演奏活動推動了這些風格的舞曲在英國各地大為流行。
斯科特(Scott.Ronnie)
英國爵士樂中音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27年1月28日。1943年開始從事演奏,風格上常受C.霍金斯的影響。1953年組建了自己的爵士樂隊,該樂隊以優美的音樂和擁有一批傑出的英國爵士樂演奏家而聞名。
蘇爾曼(Surman Jlhn)
英國爵士樂薩克斯和單簧管奏家,生於1944年8月30日。曾在倫敦音樂學院和倫敦大學學習。1969年--1972年率三重奏團在各國旅行演出,他把稱爾特恩(J.Colrane)吹奏高音薩克斯的分句法移到中音薩克斯上使用。這需要非凡的技巧,他亦因此離聞名。
基凱(Tchicai John)
丹麥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樂隊領隊。生於1936年4月28日。16歲開始學習中音薩克斯及單簧管,後就讀於哥本哈密瓜根音樂學院。1962年赫爾辛基世界表年聯節上嶄露頭角。同年又在華沙爵士音樂節演出。不久赴紐約。很快成為該市最著名的爵士音樂家及60年代最重要的中音薩克斯手。曾參與組織紐約現代音樂五人團及紐約藝術四重奏組並隨該團赴歐洲旅行演出,灌制了很多唱片。1966年返回丹麥。繼續與歐洲許多著我爵士樂隊合作演出。1970年以來其創作吸收了一些朝鮮、印度和非洲等地的音樂以及歐美最新的藝術音樂。
泰謝馬赫(Tescheacher Frank)
美國爵士樂單簧管、中音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06年3月14日,卒於1932年3月14日。童年生活於芝加哥並學習多種樂器。1922年左右與該市師們組成「奧斯中學小組」並參與演出。1928年赴紐約演出。1925年--1930年以吹奏單簧管為業,其演奏風格廣泛地為人們的模仿。
揚(Young Lester)
美國黑人爵士樂薩克斯、單簧管演奏家。生於1909年8月27日。卒於1959年3月5日。幼年隨父學習小號、中音薩克斯、小提琴及鼓。在與奧利弗(K.Oliver)、佩奇(W.Page)、及莫頓(B.Moten)等人合作後,於1934年接替豪金斯(C.Howking)在弗萊徹.亨德森樂隊的職位。1936年--1940年參加貝西(C.Basie)樂隊,並錄制唱片。在爵士樂壇頗有影響。他是從L.阿姆斯特朗到C.帕克斯間最有獨創性的爵士樂即興演奏家。
佩珀(Bepper Symphony)
美國爵士樂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25年9月1日。40年代在肯頓(S.kenton)的樂隊中嶄露頭角,50年代主要領導自己的樂隊。由於吸毒成癮,演奏生涯經常中斷。60年代採用「自由爵士樂」即興演奏方式,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冷」派爵士音樂家。
賴利(Riley Terry)
美國薩克斯演奏家、作曲家。1935年生於加利福尼亞洲科爾法克斯。1955年—1961年就讀於聖弗蘭西斯科州立學院。1960年—1961年就讀於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常赴歐洲演出,演奏本人的作品。其作品採用重復句型和序列的圖表,須在排練演奏過程中選用一種形式。作品有:高音薩克斯、錄音帶和電子《滯後與反饋》(time-lag and feedback)、《多利安蘆笛》(Dorian Reeds)(1966年)、用同樣的手法和樂器編制的《混帳爸爸與鬼怪式樂隊》(Poppy Nogood and the phanton Band)(1968年)、擴音樂器或電子樂器用的《鍵盤練習曲》(Keyboard studies)(1965年)、擴音簧風琴用的《無標題風琴曲》(Untitle organ)(1966rh )、電子鍵盤樂器的《曲線天空中的彩虹》(Rainbow in Curred Air)(1969年)。
1 艾勒爾(Ayler Albert)
美國黑人薩克斯演奏家。生於1936年7月13日,卒於1970年12月。10歲時即在父親的樂隊里吹奏中音薩克斯,後隨一些著名爵士樂隊在紐約及歐洲各地演出,並且灌制了許多唱片。是60年代先峰派爵士樂的重要人物。他徹底摒棄爵士樂的傳統和聲,以最簡單的素材如集合號和銅管樂的音調,以及新奧爾良的葬歌為其創作基礎。1964年錄制了四套《幽靈》(Ghosts)的唱片。他能將同一主題動機加以即興發展,造成不同的效果,這一特點充分表現在他的四套《幽靈》唱片中。
B. 請問當今中國的爵士樂領路人是誰
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爵士音樂演奏家和爵士樂手如下:
薩克斯管:劉元 、金浩 、杜銀蛟、 陸灶前廷荃、
小姿辯槐號:付華、文智勇
長號:路卡(義大利)、麥特 (USA)王晶
鋼琴:孔宏偉、夏佳、楊德輝、崔洪根、梁和平、跡友莫大衛(USA)
莫瑞 諾(義大利)
吉他:艾迪(馬達加斯加)、劉林、劉玥、顧中山、冢田和茂(日)、隆龍、
貝斯:張嶺、劉玥、黃勇、張輝、任一清、袁波
爵士鼓:張勇光、劉效松、程進、金大友(USA)、古賀泉(日)、谷峰、貝貝、關菲、
歌手: 谷峰、張盈、姚意、
C. 最近微信上很火一個女孩敲架子鼓的視頻,那女孩叫什麼名字
韓國韓國美女架子鼓手(雅妍) 歌曲 Jar Of Love
D. 用架子鼓敲曲婉婷 jar of love的那個美女叫什麼
韓國組合Bebop鼓手 YEON雅妍 其實我告訴你,雅妍當時表演的不是 jar of love ,是後期大家加上去的,你可以感覺的到節奏不對的!
E. 請大家幫我找出兩個爵士樂史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
貝西•史慶祥悉密斯 Bessie Smith 偉大,富有實力的布魯斯女歌手,她絕對是舉世聞名布魯斯巨星,她的唱片對其後的布魯斯音樂家以及流行音樂的發展都影響巨大
Bessie Smith 1894。4。15-1937。9。26,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著名藍調女歌唱家。她在音樂上的出色成就是公認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是第一位主要錄制唱片的布魯斯歌手和爵士歌手,對於這兩種音樂形式的發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一起對爵士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為「藍調女歌後」或「布魯斯皇後」。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Louis Armstrong 小號演奏家也是爵士樂歌手,新奧爾良爵士的代表,爵士樂的奠基人。他的即興演奏非常出色,催人亢奮、獨立於集體,創造了爵士的獨奏角色,為爵士樂的自由表達提供了無限可能
Louis Armstrong 1901。8。4-1971。 7。6日 美國的絕對性的爵士樂音樂家。宴歷阿姆斯特朗是20世紀最著名的爵士樂音樂家之一,被稱為「爵士譽乎樂之父」。(不誇張)他以超凡的個人魅力和不斷的創新,將爵士樂從新奧爾良地區帶向全世界,變成廣受大眾歡迎的音樂形式。阿姆斯特朗早年以演奏小號成名,後來他以獨特的沙啞嗓音成為爵士歌手中的佼佼者。(厲害吧)
多多支持!!!!!!!!!!!!!!
F. 南京教架子鼓最好的老師是誰
薛曉論。
薛曉論是迄今首位且唯一一位在國際打擊樂大賽爵士鼓職業成人組榮獲第一名的中國籍鼓手,在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任教,所以南京教架子鼓最宏旦好的老師是薛曉論。
薛蔽和擾棚清曉論,是青年爵士鼓演奏家、教育家,江蘇省打擊樂協會常務理事,IPEA國際打擊樂教育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爵士樂學會一級會員。
G. 小天一架子鼓真實姓名是
小天一架子鼓真實姓名就叫天臘睜一。
鼓手小天一,別名小天一,山西太原人,華語小童星,快手紅人直播時間不定時。鼓手小天一目前為止在快手上獲得了1017.5萬粉絲的關注,共發出視頻作品771個,作品獲贊無數,可見鼓手小天一在快手備受歡迎!
鼓手小天一個人簡介:你們家的小天一 喜歡打鼓和唱歌!謝謝大家的鼓勵和陪伴 每次發的段子帶來大家能開心和快樂!傳播正能量讓更多的小朋友為自己夢想去努力 。
個人經歷:
2018年山西省少兒形象大使 。
2019年,參加太原青奧會 。輪悔歲
2019年,參加山西省魅力中國前腔行晉級選手。
2020年,參加快手官方大年夜。
2020年,參加小小達人秀。
H.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樂史上永恆的靈魂人物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簡介記載他於1900年7月4日出生在美國一個貧民區里,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拋妻棄子不知所蹤。但這臘猜些心酸的經歷並沒有影響到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對音樂的執著追求。雖然他曾生活在食物鏈最底端,並在年少時進過少年感化院,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這種環境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利用偶然的機會學會了吹短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簡介中提到,由於他在感化院學會了吹短號,所以他從那以後便愛上了音樂並嘗試著接觸音樂,這段經歷為他以後在音樂之路上的成功做好了鋪墊。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短號手時,他才僅僅十八歲,成為當時美國最紅的一個團隊的短號手。因此,有人稱他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大的成就,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必然的。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簡介指出,他於1992年加入Joe King O live樂團,而且他在奧利弗的指導下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讓他在成為偉大的獨奏者的道路輪氏型上越走越遠。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簡介記載,他的演出總會帶動聽眾的內心、使聽眾感到無限興奮,在舞台上表演時他整個身體都有一種特殊的、強大的感染力。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演奏時臉上的汗珠和閃亮的微笑照亮整個劇場時,他擁有的是強烈的自信,帶給別人的是最美的音符。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出生於1900年7月4日,雖然出身貧窮但他卻並非是一個平凡的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故事有哪些呢?資料中有許多關於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故事的記載,其中有個他年輕時候故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從小是在一個陰暗並且是一個拉皮條客、 *** 充斥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但是由於他不受外界因素干擾並且恰時的吹起了他的小號從此他的命運發生了轉折。他曾經被作為「美國友誼大使」參加了歐洲王公貴族的宴會並且演奏了節目。很多年來他的生活和演奏活動是異常坎坷的,在五十年代早期他曾經背井離鄉到芝加哥去,1930年他和他的樂隊製作了一些令人終身難忘的唱片。
但是還有一些關於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故事,這些是並不利於他的發展的,由於他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並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捧,所以這就遭受到同行排斥和非議,他們認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節目沒有創新而且他們的節目太商業化,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聽後並沒有生氣,而是做出了實際行動來彌補他的缺點。他努力去爭取觀眾們的喜愛,經過後來他不斷的創新與努力,一個偉大的獨奏者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誕生。以上便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世人,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敢於追夢,總會有夢想實現的那一天。
1900年7月7日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出生,他是一個音樂天才。雖然家境貧寒,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並沒有放棄對音樂的喜愛與追求,也正是因為這份執著,後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音樂家。音樂方面,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成就有很多。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稱為爵士樂史上永恆的靈魂核敬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把一生都奉獻給自己所熱愛的爵士樂,那麼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成就有哪些呢?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成就在於其對爵士音樂、爵士樂管號的貢獻。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生前證明了New Orleans集體即興技巧不是爵士樂管號演奏的唯一方法,他開創了個人即興演奏的先河。他利用自己對於旋律富有創意的想像,為爵士樂增添了寶貴片段及即興演奏的革新方法,成功開拓了爵士音樂的全新演奏方法。1972年,在他去逝之後美國唱片藝術及科學學會通過唱片協會國家受託人投票決定授予其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之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專輯被選入格萊美名人堂。這項榮譽始創於1973年,是對性質上和歷史上重大意義的舊專輯進行指令。1928年,西方終結布魯斯被美國搖滾名人堂列入影響搖滾樂的500首歌曲之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成就貫穿整個爵士樂史,為爵士樂獨奏的成型與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所以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成就是極具影響力的。
I. 一個爵士女歌手,高手速來!!!
你說的不是 瑪利亞。。腔態
叫坦圓岩 Alicia Keys 。。
另外你說的歌讓御 叫 no one 吧。。大概是。。
J. 誰知道「爵士樂第一夫人」
ella fitzgerald 艾拉.費茲傑拉(埃拉 菲茲傑拉德)(1918--1996)
國籍:美國
出生地:弗吉尼亞 紐波特紐斯
音樂風格:波普爵士樂 搖擺樂
樂隊中的工作:歌手
樂手簡介:
mmmmella fitzgerald 於 1918 年出生於 virginia 。歌聲如水晶般清澈的她,音色中充滿了女性萬般風情的魅力。ella 是一個孤兒,從小在紐約長大。30年代初期,因為 ella參加一場比賽而結識了 big-band leader,chick webb。1938年他們的樂隊以一首 " a-tisket,a-tisket"在紐約打下一片江山。 ella 的 swing vocal 不僅是獲得黑人的認同,連白人也為之風靡。
mmmm在 decca records 時期,ella 的風格是 pop多過於 jazz。在1953年,norman granz (verve records的創辦人) 成為他的經紀人 , 1955年ella 加入 verve records , ella 的潛質便整個被norman granz發掘出來 . 她的轉變完全呈現在她唱" cole porter"的songbook專輯中 . in late 1956, granz began 安排她與 ke ellington 合作 ,此後更陸續演唱 " rodgers & hart , the gershwins , jerome kern ,harold arlen 等大作曲家的songbook.這一系列實是珍貴的爵士歷史紀錄 .
mmmmella 的溫暖 , 甜蜜 , 純真的風格 , 替他贏得了 " first lady of song"的稱號 , 與哀怨十足的 billie hoiday 和 端莊典雅的sarah vaughan並稱三大爵士女伶 .
mmmm現今許多經典範例的准則,幾乎也是設在 ella 一人身上。ella 的歌聲不時牽動聽者的心弦,即使以低啞的歌聲模仿 louis armstrong 的〔hello,dolly!!〕也叫人莞爾不已。她的幽默,心聲都是近半世紀美式風情的詮釋者。
*** 摘自jazzmore ***
aaaa作悉差為一位偉大的爵士女歌手,ella fitagerald似乎永遠不確知自己到底有多好,曾她步下舞台,喝
采聲從四面八方傅來,全場觀眾起立給予她最高的敬意與歡呼時,她總會轉向她的朋友,好象在請求寬恕似的問道:「我表現得還可以嗎 ?」ella fitagerald的音色充滿了女性的特質與魅力,當她綿密、輕柔的聲音敘唱著的時候,沒有人能將目光移開,如果我們以憂郁來 形容billie holiday,那麼ella代表的便是一抹陽光。
aaaaella fitzgerald 1918年出生於維吉尼亞,在紐約揚克斯成長。小時候她並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歌星,直至1934年在哈斯門歌劇院所舉辦的一 場業余歌舞比賽中,ella報考舞蹈一項,卻因太緊張雨腿一直無法站穩,只得轉報歌唱項目,唱的是connee boswill的歌「the object 0f my affecition」,櫻埋並得到首獎。曾晚chick webb大樂團的主要成員bar ai也聽了她的歌聲,激動不已,一直在webb面前推薦這位女孩,webb終於達成協議:如果學生喜歡她,她便可以留下來。毫無 疑問她被留下來了。
aaaa往後十年,她以爵士女歌手的身份享譽樂壇,男歌手mel torme曾說:「我常想如果有爵士靈葯之類的東西的話,ella fitagerald在一出生時便已吞下它了。」她decca唱片錄育,在爵士俱樂部演唱,並在著名的經紀人與唱片製作人nor manbranz的安排下巡迴演出。
aaaa 1955年起,granz以兼具音樂性與商業性的作法,有計劃的經營ella的歌唱事業,睜頌皮並讓她為他自己的verve唱片錄音, 塑造她成為國際樂壇的頭條人物。他深知ella擁有不凡的爵士天份,但必須更進一步拓展演唱的歌曲,才能將這股天份發揮得更完美 。於是他讓ella從比較世俗的tin pan alley曲調中走出來,開始演唱更具格調的音樂劇歌曲,第一部灌錄的便是cole porter的歌曲集,ella說:「這是我演唱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之後,她又陸續錄了蓋希文、羅傑斯與哈特、艾文·柏林、 艾錄頓公爵以及哈洛·艾倫等人的音樂劇作品,她後來吐露說:「演唱這些曲子,幫助我注入以前我所達不到的境界,而更好的是我能為 那些從未聽過這些曲子的人演唱。」而她自己最喜歡的又是什麼?她說:「我喜歡美麗的事物,喜歡演唱那種能讓人全然放鬆象說故事一 樣的歌曲,我喜歡聽別的歌手演唱,並去體會這些人唱歌時內心的感受。」ella演唱時最重視的是與聽眾之間的心靈交流。
*** 摘自e-tang ***
當新奧爾良爵士樂發展到即興演奏之時,爵士樂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形式在美國日趨風靡起來。20年代的美國,爵士樂充當的更多 的是為舞者伴奏的角色,這時每支樂隊都周旋於各類酒吧。「搖擺樂」 [swing]大概從louis armstrong於1924年加入「fletcher handerson」管樂隊的那天起宣布誕生的,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benny goodman在1935年開創了這種音樂。在1940年之前,「搖擺樂」是作為一股重要音樂勢力在美國流行樂壇中佔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搖擺爵士樂」與先前的新奧爾良爵士樂,迪克西蘭爵士樂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搖擺樂」精簡了合奏部分而突出了個人的即興 演奏,音樂水準在提高的同時「搖擺樂」樂隊中的樂手在即興演奏時依然嚴格遵循和聲的變化,但他們的獨奏是極富挑戰性的。一些忠愛 「搖擺樂」的音樂家們在「搖擺樂」時代結束之後,依然堅守這塊音樂陣地並使其演變成今天的mainstream 爵士樂。
「搖擺」歌手ella fitzgerald擁有了一名爵士歌手應具備的一切才華,她的演唱事業幾乎貫穿她的整個一生。ella1918年4月25日生 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newport news,ella在紐約城的北部長大,起初她只是想成為一名舞蹈家,30年代中期,在「harlem」劇場的一次天才歌手比賽 中,ella由於出色的演唱而脫影而出,並引起了爵士鼓大師chick webb的注意。1935年,應webb之邀,ella加入了其領導的樂隊,正因為她極其傑出的表現而在短期內一舉成名。web b與ella配合默契並且還一起改編了許多兒童歌曲。當webb由於嚴重的肺病去世後,ella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樂隊的領導直至 1941年樂隊解散。
1948年,ella通過她當時的丈夫貝斯手ray brown結識了爵士樂界鼎鼎大名的人物norman granz.從那以後,granz便成為了ella的專職經紀人,並為她安排了多次重大演出。1956年,ella開始在gra nz唱片公司「verve」的旗下錄制專輯。
ella在「verve」唱片公司的11年也正是她事業的顛峰期,她優美,輕靈的歌聲有如一件旋律樂器在樂曲中穿梭。ell a演唱的曲目內容廣泛,甚至包括一些老布魯斯和「甲克蟲」的歌曲。當然更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為其定身創作,如jerome kern,johnny mercer等。
離開「verve」之後,ella周遊世界各地並進行演出,70年代末期,由於她在電視上的頻繁「暴光」而使其近乎家喻戶曉。
ella在爵士樂壇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她總是把痛苦的經歷留在心靈最深處,帶給人們的卻是最優美的旋律,這位傑出的爵士 演唱家於1996年不幸去世,享年78歲。
午夜時分,我伴著ella的歌聲入睡,在夢中我飛上了最美的天國......
作品:
75th birthday celebration
the complete ella fitzgerald songs books
the complete ella in berlin
ella in london
1918年出生於弗吉尼亞、在紐約成長的艾拉自幼喪父,生活並不寬裕,小時候就顯露了歌唱的天賦,但是艾拉本人當時比較希望成為一個舞蹈家。1943年,十五歲的她參加在哈斯門歌劇院所舉辦的一場業余歌舞比賽,報考舞蹈一項,卻因太緊張,兩腿一直無法站穩,只得轉報歌唱項目。她唱的是Connee Boswill的歌「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並得到首獎。當晚Chick Webb大樂團的主要成員Bar Ai也聽了她的歌聲,激動不已,一直在Webb面前推薦這位女孩,Webb終於同意讓她於次年的耶魯舞會中與樂團同台演出,並協議:如果學生喜歡她,她便可以留下來。毫無疑問她被留下來了。
艾拉職業演唱生涯剛開始的時候是和著名的"小雞"韋白爵士大樂隊一起演出,30年代末,韋白去世之後,她繼續領導樂隊到1940年代初期,接著以個人身份單飛,和當時許多不同的樂團合作錄音。1950年代是她事業的高峰,艾拉加入名製作人諾曼葛蘭茲的VERVE唱片公司,在葛蘭茲的規劃安排下,以一系列"歌曲輯"作品,詮釋多位美國作曲家包括喬治蓋西文、科波特等人的作品,逐漸建立她爵士樂天後的地位,媒體和聽眾習慣稱她為爵士樂的"第一夫人",可以印證她多麼受到尊崇與喜愛。
1955年起,Granz以兼具音樂性與商業性的作法,有計劃的經營Ella的歌唱事業,並讓她為他自己的Verve唱片公司錄音,塑造她成為國際樂壇的頭條人物。他深知Ella擁有不凡的爵士天份,但必須更進一步拓展演唱的曲目,才能將這股天份發揮的更完美。於是他讓Ella從比較世俗的Tin Pan Alley曲調中走出來,開始演唱更具格調的音樂劇歌曲,第一部灌錄的便是Cole Porter的歌曲集,後來Ella說:「這是我演唱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之後,她又陸續錄了格什溫,羅傑斯與哈特,艾林頓公爵等人的音樂劇作品。她後來吐露說:「演唱這些曲子,幫助我注入以前我所達不到的境界,而更好的是我能為那些從未聽過這些曲子的人演唱。」而她自己最喜歡的又是什麼?她說:「我喜歡美麗的事物,喜歡演唱那種能讓人全然放鬆,像說故事一樣的歌曲,我喜歡聽別的歌手演唱,並去體會這些人唱歌時內心的感受。」是啊,Ella演唱時最注重的是與聽眾之間的心靈交流。
艾拉的嗓音一直保持一種年輕清亮的韻味,即使到老年也沒有改變,她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對節奏的掌握在所有歌手之中無人能及,演唱時往往能夠變化節奏強弱,有時拖曳,有時突襲,就是不會死死板板一成不變,特別有一種"搖擺"的味道,原本簡單平凡的歌曲,在她的演唱下彷佛一下子"活"了過來,爆發出無窮的深度與生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她著名的SCAT(吟唱)唱法,把歌詞拋在一旁,完全不以歌詞的文意來傳達情緒,直接以人聲當主奏,有時也和樂器即興應答。
做為一位偉大的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似乎永遠不確知自己到底有多好,當她步下舞台,喝彩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全場觀眾起立給予她最高的敬意與歡呼時,她總會轉向她的朋友,好像在請求寬恕似的問道:「我表現的還可以嗎?」Ella Fitzgerald的音色充滿了女性的特質與魅力,當她用綿密,輕柔的聲音淺吟低唱時,沒有人能將目光移開,如果我們以憂郁來形容Billie Holiday,那麼Ella代表的便是一抹陽光。
男歌手Mel Torme曾說:「我常想,如果有爵士靈葯這類東西的話,Ella Fitzgerald在一出生時便吞下了它。」她為DECCA唱片錄音,在爵士俱樂部演唱,並在著名的經紀人與唱片製作人Norman Granz的安排下巡迴演出。
艾拉的演唱影響了後世無數的爵士歌手,她所詮釋的許多歌謠都已是愛樂者心中的經典,艾拉在爵士歌壇的聲望地位到現在仍然沒有衰退的跡象,今年葛萊美獎提名的年度爵士樂唱片,由迪迪布里姬沃特所演唱的"親親艾拉",正是向爵士樂"第一夫人"致敬的作品。
推薦最近兩首《The Girl of Ipanema》,《Lets Do It (Lets Fall In Love)》。
Ella Fitzgerald,號稱爵士樂第一夫人,Ella的人生並不坦盪,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貧窮中地度過,但她掩蓋了自己的悲傷,在舞台上總是表現出樂觀和明媚的一面,她擁有自己獨特的擬聲唱法,將黑人歌手善於模仿其他聲音的專長發揚光大,Ella和Armstrong(Jass Master)是爵士樂歷史上最完美的一對男女二重唱組合。他們兩人的合作集中在1956和1957年,主要專輯《Ella Fitzgerald & Louis Armstrong 》。
下載:http://lib.verycd.com/2004/12/15/000003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