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女鋼琴家
鮑蕙蕎:中國第一女鋼琴家
「華人音樂大師·2005新年音樂會」大師素描鮑蕙蕎:中國第一女鋼琴家新商報首席記者旭濱
「華人音樂大師·2005新年音樂會」將於本月21日在市人民文化俱樂部奏響華章,繼昨日的姜克美後,今日記者將向讀者介紹第二位出現在本場音樂會上的女藝術家,她就著名鋼琴家鮑蕙蕎。
提起鮑蕙蕎,人們總會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她在國際鋼琴大賽上屢獲大獎的輝煌經歷,和由她演奏、根據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她與曾蟬聯三屆世乒賽冠軍的庄則棟的那段有喜有悲的婚姻。目前,鮑蕙蕎已從中國交響樂團退休,但她依然忙碌,除了經常應邀赴各地參加演出,還有繁重的教學任務,但她坦言,這十多年來是讓她感覺最幸福、最輕松的美好時光。據說,1985年剛與庄則棟離婚時,她經歷了很多的痛苦和壓力,那時她反反復復得過很多病:肝炎、結核、腎炎、甲亢、癌症等。而現在這些病都好了,近年來,喜歡旅遊的她曾去過20多個國家,最喜歡的還是義大利、法國的藝術氛圍和智利的南美風情。提起現在和未來,鮑蕙蕎曾語氣堅決地告訴過友人:我肯定不會再結婚了,因為我太喜歡現在的這種生活了,很舒服。
鮑蕙蕎曾有句名言「鋼琴是我生命中的圓心」,經歷了早年的輝煌,已過花甲之年的她對中國鋼琴事業的發展非常關注,她曾說:「現在的鋼琴人才很多,他們各有風格,可以按自己的意願發展,比起我們上一輩鋼琴演奏家更幸運。」幾年前,鮑蕙蕎在北京開了家鮑蕙蕎鋼琴行,她說:「現在買鋼琴的人比較多,鋼琴近年來得到普及而且長盛不衰。人們購買鋼琴已經克服了以前的盲目性、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變得非常理性,不少家長為孩子買琴,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出於個人愛好自己買琴。這是個可喜的現象。」
據了解,鮑蕙蕎此次來連將再次奏響《黃河》。在《黃河》多個版本的鋼琴協奏曲裡面,鮑蕙蕎的演奏被評論界譽為:「技術嫻熟,剛柔相濟,光彩奪目,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聽過她演奏此曲的聽眾,無不為她高超的技藝和恢弘的氣勢折服。」讓我們一起期待這激情澎湃的音樂史詩吧。
㈡ 中國十大青年鋼琴家
中國十大青年鋼琴家:唐麗玲、周廣仁、巫漪麗、李名強、顧聖嬰、劉詩昆、鮑蕙蕎、殷承宗、孔祥東、陳薩等。
1、唐麗玲
唐麗玲是第一代中國鋼琴家、音樂教育家,她是中國早期德奧鋼琴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民國時期德奧鋼琴音樂作品的權威演奏家,被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稱為「天生的演奏家」和「中國明日的一流鋼琴家」,是中國最早享有國際聲譽的女鋼琴演奏家之一。
她是較早將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引入中國的演奏家,為推動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㈢ 甜馨成最美星二代,顏值更像爸爸還是更像媽媽
李小璐和賈乃亮兩人對應自己的女兒的照顧還是非常,兩個時不時合體共同照顧甜馨。眼看著曾經那個假小子甜馨已經變身為亭亭玉立的小美女了。
甜馨小甜馨的情商與同齡相比高很多。知道誇奶奶做的飯好吃,問候媽媽工作辛苦,安慰平衡爸爸失落的心,還把自己的棒棒糖分發給身邊的人自己一支不留,還安慰別人說自己剛吃過了!
第三,懂事。我們都知道在《爸爸回來了》節目之前,賈乃亮沒有跟甜馨兒相處這么長時間。難免開始的時候甜馨兒會對賈乃亮的照顧比較不習慣,但是久而久之父女倆的感情越來越好,甜馨兒也會心疼爸爸,這種感情在小孩子之中是最真實最可貴的。
愛總是質量守恆的,別人給與你更多的愛,你就會更多的去傳遞這份愛。甜馨兒的種種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她是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裡的。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希望甜馨兒能被保護。
㈣ 大家知道美女鋼琴家封穎嗎有人有她演奏的鋼琴曲目么
她在去年12月14號是在上海大劇院舉辦了獨奏音樂會,但是由於郎朗、李雲迪上海獨奏音樂會的前後「夾擊」,加上她在國內並不是非常出名,所以她的光芒有點被那兩位帥哥掩蓋了一下下,目前沒有見到關於她的音像資料。
我的朋友有幸觀看了她的演出,都說她演奏的《黃河奏鋼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還是非常棒的,中國的是中國的味,西方的是西方的感覺。
拍賣3架鋼琴捐給希望小學雖然是好事,但是有的人懷疑是作秀,多少有點負面影響。
㈤ 旅美女鋼琴家揚方是哪裡人
旅美女穗灶配鋼辯慶琴演奏家方揚樂,1988年5月31日出生於四川成都。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師從猜指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副主任鄭大昕教授。
㈥ 琴鍵飛舞自信、譜寫電影情節,美女鋼琴家謝世嫻的跨界人生
5歲時就嶄露音樂天分,國小畢業後到瑞士留學,謝世嫻以出眾的琴藝進入印第安納大學,與世界名師學習,而後跨界電影配樂、舞台劇與電影劇本創作,聽聽她如何從音樂出發,涵養自信,開啟跨界人生。
憑借著絕對的音感,美女鋼琴家謝世嫻的音樂天分從小就被看見,因為兒時無師自通的精采表現獲得肯定,讓她開啟了後來的音樂之路。
「無論是發掘孩子的天賦,或是培養興趣,父母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回顧自己的學習經驗,謝世嫻認為讓孩子愛上音樂的方式,就是鼓勵他們多彈、多聽、多接觸,利用比傳統鋼琴更進階的數位類平台鋼琴,讓優美的樂音融入生活。
站上世界舞台,靠的是堅持、努力與自信
國小畢業出國留學,謝世嫻12歲時就因為傑出的琴藝獲得英國親王菲利浦接見、在國際巨星奧黛莉赫本的葬禮上演出,後來進入鋼琴學系首屈一指的大學,就讀博士班時又受到已故大師安東尼巴納范杜拉(Anthony di Bonaventura)青睞,成為他最年輕的學生。
謝世嫻的音樂之路走來看似順遂,但成功的背後必須付出的是不間斷的苦練,內心更有過不為人知的掙扎。曾經,波蘭籍鋼琴老師因為看好她的天分,用非常嚴厲的方式要求她;後來既使不斷挑戰自我、與世界名師學習,她卻一直對上台充滿恐懼,因為在傑出音樂天才齊聚的世界舞台,她完全喪失自信。
直到遇見良師,「他常對我說:『You can do it!』無條件地相信我,讓我重拾信心。」謝世嫻深信好的老師帶來的影響力,「音樂就和運動一樣,技巧再好,如果沒有自信,也沒辦法奪金牌或破紀錄。」
因此在音樂學習的路上,謝世嫻也建議家長,「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想要更上一層樓,除了良師的嚴謹教學與不斷的練習外,別忘了要給孩子滿滿支持與鼓勵,有自信才能成功。」
抓住稍縱即逝答數的靈感,培養跨界力、創造力
而後,謝世嫻因生涯規劃的考量,放棄了學術深造之路回到台灣。她曾經頂著高學歷擔任鋼琴老師,更跳脫框架、結合中西,嘗試作曲,大膽嘗試的跨界風格讓她獲得金曲獎最佳作曲人及最佳跨界專輯提名。
她更以一個單純的鋼琴家身分,跨界向奧斯卡金獎大師路易斯巴沙羅夫(Luis Bacalov)學習電影配樂,不僅獲得大師的肯定,為電影情節展現更細膩的情感表現,更開啟了她後來為電影、戲劇、游戲、廣告等配樂的跨界合作。
過往的點滴,匯聚成就她的跨界人生。現今,她在大學授課、成立電影公司、推出創作專輯。「有時候靈感來了,要趕快抓住。」謝世嫻笑說,數位類平台鋼琴以最新開發出的Air Grand專利音源技術,表現出鋼琴細膩的強弱變化,更可隨時儲存燒錄,既保留了傳統鋼琴的優點,還有更多創新。
為了讓更多樂迷感受古典與電影跨界的音樂魅力,謝世嫻也將在7/1於卡西歐頂溪門市,以及7/15於松菸誠品舉辦的卡西歐「一鍵鍾琴-古典X跨界的對話」音樂會上,和日本知名鋼琴家赤松林太郎同台演出,精彩可期。
(2015年演奏會現場)
CASIO集合了三大傳奇平台鋼琴音色,同時擁有印象派色彩豐富的音色、浪漫派明亮寬廣的音域,以及古典的剛柔並濟,讓原音完美重現,還能讓一台琴變成兩空舉唯台琴使用,讓兩人演奏相同音域,既滿足老師到家上課教學,又可以雙鋼琴演奏;同時內建多種音色,以及雙耳機插孔設計,讓琴聲不幹擾他人,滿足現代家庭空間有限的需求,讓孩子在家就能彈出與鋼琴同等級的好音色。
「音樂可以打動人心,喚醒曾經的記憶與美好感動。」謝世嫻在每一次的表演或作曲過程中,全心演繹,為聆聽者帶來正面溫暖的感受,她也深信音樂的美好能啟發孩子的跨界力與創造力,豐富他們的人生。
「CASIO音樂斗培中心」歡迎親子一起賞琴、彈琴、玩樂器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54號 近捷運頂溪站
電話: (02)-2929-8388
粉絲專頁>> 卡西歐音樂中心
一鍵鍾琴-古典X 跨界的對話 音樂會
日本知名鋼琴家赤松林太郎 VS 台灣金獎作曲鋼琴演奏家謝世嫻
地點:7月15日松菸誠品
活動詳情請見>> 愛樂電台
電話:(02)-8768-3399
㈦ 郎朗吉娜官宣生子,靠細腰出圈的美女鋼琴家有多不簡單
大家都知道郎朗是著名的鋼琴家,並且他的鋼琴實力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非常的有名,讓人關注郎朗的同時,也不得不說一下郎朗的妻子,郎朗的妻子吉娜也是一名鋼琴家,並且也是郎朗的粉絲,粉絲能夠和自己的偶像結婚,相信吉娜也是非常的高興了,並且在平時的生活中吉娜也非常照顧郎朗,覺得郎朗不應該去做一些雜務,包括有記者拍到,兩人在機場下飛機之後,也是由吉娜推著行李箱走,郎朗兩手空空,而這一行為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表示郎朗作為一個大男人,居然不幫自己的老婆拉行李。
甚至德國的媒體報道,吉娜在彈鋼琴的時候就像是在表演一樣,而後來郎朗和吉娜在德國認識了,在剛認識的時候,郎朗就對吉娜非常的有好感,並且能吉娜也被郎朗的才華所折服,後來兩個人在在法國舉行了婚禮,也是讓人感慨,真的是才貌雙全的一對璧人,兩個人在結婚之後也是讓網友們表示紛紛的圈粉,在參加綜藝的時候也可以看出來他們倆感情很棒。
㈧ 女鋼琴家有哪些名人
縱覽世界鋼琴演奏的發展史,在男性鋼琴家為主導的鋼琴天地中,女性鋼琴家是演奏家隊伍中的奇珍妙珠,但女鋼琴家其實並不少。
作為女鋼琴家,她們一顰一笑,黑白琴鍵上靈動飛舞的音符以及生平故事都對後來的鋼琴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No. 1(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王羽佳)
01
克拉拉 · 舒曼
德國馬克「三姐妹」之一,音樂史上最動人的才女——克拉拉·舒曼(1819—1896)。
▲ 印有克拉拉·舒曼頭像的100馬克面值的德國馬克
02
旺達 · 蘭多芙斯卡
波蘭女鋼琴家旺達·蘭多芙斯卡(Landowska,Wanda 1879-1959),猶太血統,被認為是20世紀大鍵琴藝術的復興者和20世紀早期J.S.巴赫大鍵琴音樂權威的演繹者,法雅、普朗克等作曲家為她寫過20世紀首批用大鍵琴演奏的樂曲。
Chromatic Fantasia &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Fugue Wanda Landowska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etc.
20世紀,迎來極其珍貴的影像與錄音資料,記錄鋼琴大師們對樂曲的無與倫比的詮釋。
03
伊莉 · 奈伊
伊莉·奈伊
Elly Ney
1882–1968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 27, 2 'Mondscheinsonate': Adagio Sostenuto Elly Ney - Beethoven: Sonatas No. 14, 17 & 21
德國女鋼琴家伊莉·奈伊是鋼琴家裡的鋼琴家,里赫特與肯普夫都對她推崇備至。
04
密拉 · 海絲
密拉·海絲
Myra Hess
1890-1965
Préludes, CD 125, L. 117: X. 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Myra Hess - The Passage to Wonder
海絲是英國人為之榮耀的女英雄,宛如赫斯提亞火焰女神,內斂之中透著奔放與熱情。她是少有的能把貝多芬彈到如此境界的女鋼琴,音樂里有瘋狂的一面,亦有著極端的一面。也許那位老兵說得對,他的口哨吹的不是巴赫,而是這位蜜拉·海絲。
05
哈絲姬爾
哈絲姬爾
Clara Haskil
1895-1960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2. Romance Clara Haskil;RIAS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Ferenc Fricsay -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13 & 20; Piano Sonata K.280
羅馬尼亞女鋼琴家克拉拉·哈絲姬爾被譽為'鋼琴聖女」,藝術生涯充滿傳奇色彩,演奏風格清純潔凈,如希臘雕塑般單純精確,她是著名的莫扎特專家,演奏到了美輪美奐的境界。
她一生坎坷,甚至到了50歲,才擁有屬於自己的鋼琴。想起牛馱鋼琴,在山洞裡驅趕老鼠練琴的越南鋼琴家鄧泰山,感嘆你所輕而易舉擁有的,對於別人是一生極力追求的。
06
瑪莉亞 · 尤金娜
瑪莉亞·尤金娜
Maria Yudina
1899-1970
Four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2 in A-Flat Major Maria Yudina - Schubert: Four Impromptus, Op. 90, D. 899, Maria Yudina vs. Clifford Curzon (Compare 2 Versions)
俄羅斯女鋼琴家尤金娜表現的音樂張力是熱切的,極具狂飆式的戲劇性,坦白直率猶如信徒對宗教的虔誠。
07
莉莉 · 克勞斯
莉莉·克勞斯
Lili Kraus
1903-1986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II. Andante con moto Wiener Staatsopernorchester;Lili Kraus;Victor Desarzens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Lily Kraus vs. Gina Bachauer (Compare 2 Versions)
匈牙利女鋼琴家克勞斯最著名的是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她演繹的莫扎特以強韌、明快的觸鍵表達,奏出了絢麗的彩虹般的色彩。鋼琴大師施納貝爾對克勞斯的評價是:'只有莉莉·克勞斯才是我真正的繼承人。'
08
吉娜 · 巴考爾
吉娜·巴考爾
Gina Bachauer
1913-1976
2. Adagio un poco mosso Gina Bachauer;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Stanislaw Skrowaczewski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Nos. 4 & 5
希臘女鋼琴家巴考爾曾師從科爾托和拉赫瑪尼諾夫,二戰期間她是歐洲、北美紅極一時的鋼琴才女。她去世後,為紀念她開始舉辦的巴考爾國際鋼琴比賽,吸引了我國好幾位後來成為新一代鋼琴家的選手參加,如李雲迪、孔祥東等。
09
安妮 · 費舍爾
安妮·費舍爾
Annie Fischer
1914-1995
Piano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III. Gesangvoll, mit innigster Empfinng.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Annie Fischer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0, Annie Fischer vs. Ernst Levy (Compare 2 Versions)
匈牙利人安妮·費舍爾被稱為殿堂級猶太女鋼琴家,以高超的技巧和精神深度聞名於世。
她歷時十五年錄制完成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在追求唯美近乎苛求的安妮·費舍爾生前也從未出版發行過。
10
羅莎琳 · 圖雷克
羅莎琳·圖雷克
Rosalyn Tureck
1914-2003
V. Sarabande Rosalyn Tureck - Goldberg Variations etc
美國女鋼琴家圖雷克是俄羅斯流亡者的後代,她是巴赫女祭司,從整體的觀點透徹理解巴赫的音樂美學。
晚年的視頻,她穿著一身大祭司般的暗紅長袍,老而彌堅,深情內省。你嘗試過沒有——頭枕著她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也是很容易心懷美夢安然入眠的
㈨ 世界和中國第一女鋼琴家是誰
中國第一位女鋼琴家是:周淑安 世界上第一位女鋼琴家是:艾琳*喬依絲
麻煩採納,謝謝!
㈩ 誰有克拉拉舒曼(德國女鋼琴家)的資料
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舒曼,德國女鋼琴家。生於萊比錫。五歲隨父親學鋼琴,八歲就能開獨奏音樂會,十九歲的女孩子就登上了維也納的樂壇。婚後曾與丈夫一起去俄羅斯和義大利旅行演出,後定居柏林,並在法蘭克福高等音樂學院教授鋼琴。早期以演奏貝多芬的作品聞名,後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稱。作有鋼琴協奏曲,特性曲,藝術歌曲,曾編輯《羅伯特·舒曼全集》。克拉拉的父親威克先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音樂老師,因他在克拉拉年幼時即與妻子離異,所以加倍疼愛並且刻意栽培這個從小就失去母愛的孩子。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克拉拉小小年紀就嶄露頭角。
中文名: 克拉拉·舒曼
外文名: Clara Schumann
國籍: 德國
出生地: 萊比錫
出生日期: 1819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 1896年5月20日
職業: 女鋼琴家
代表作品: 鋼琴協奏曲,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多首鋼琴獨奏曲。
逝世地: 法蘭克福
所屬時期: 浪漫主義
擅長類型: 藝術歌曲,鋼琴獨奏曲,室內樂
克拉拉的父親
父親為佛列德‧維克,是萊比錫最有名的音樂老師,母親瑪麗安娜則是位鋼琴家,即使瑪麗安娜身體不舒服,維克還是要求她上鋼琴及聲樂課程,瑪麗安娜於克拉拉5歲時離家,爾後在克拉拉9歲時娶了第二任妻子葛蕾蜜蒂,對於克拉拉的一生,其父親無疑是影響最深的關鍵人物。 雖然克拉拉的父親強烈反對克拉拉與羅伯特‧舒曼的亮拿婚事,但是他也是位信念堅定,個性剛強的教育家。當時克拉拉使用的維克鋼琴練習曲集,現也已出版,對於鋼琴學習者有許多的幫助,內容主張真正的音樂家應培養個人的情操和感受力,不只是一味的學習機械性的技術。 克拉拉也承認自己到了晚年還能持續熱愛的演奏工作,這都得感謝父親從小的教導。將女兒以天才鋼琴家之名送上音樂舞台,原是希望她功成名就,並且得到全歐洲人的贊賞,難怪這時候羅伯特‧舒曼的出現會引起她父親的堅決排斥。更何況舒曼是個內向、愛幻想、神經衰弱又缺乏謀生技能的音樂工作者。
克拉拉的童年
克拉拉從小便接受父親佛列德‧維克的嚴格訓練,並遺傳自母親瑪麗安娜的鋼琴才華,12歲便在布商大廈以「音樂神童」之姿首次公開演奏,之後就以天才少女鋼琴家揚名於音樂界了。 克拉拉精湛的鋼琴彈奏技巧,除了在少女時代接受指導,並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還經歷了非常專業的訓練。 克拉拉在8歲時遇到比她年長十歲的舒曼後,由於彼此的愛慕,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份感情在克拉拉的父親百般阻撓下,兩人嘗盡了相思之苦,終於在1840年有情人終成眷屬。當時因為克拉拉經常外出演奏旅行,兩人難得見面,於是藉由書信往返以維系情誼。
第一個情人
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組成,這部套曲說起來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內容的不會太多,一般人們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夢幻曲》。這是一首美麗溫馨的小品,如同搖籃曲一般恬靜安詳,它的曲調在世界各國家喻戶曉,即使不太關心音樂的人,聽到《夢幻曲》也能隨著哼唱,人們常說的膾炙人口,大約就是這個境界。《童年情景敬悉搭》之所以成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於《夢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確切地說,是舒曼寫給他熱戀中的情人克拉拉.維克的情書。舒曼18歲從家鄉茨維考到萊比錫大學法律系學習,同時,跟鋼琴家弗里德利希.維克學鋼琴,這時維克的女兒克拉拉只有9歲,父親的精心培養下,鋼琴已經彈得很出色了。兩年以後,舒曼的母親不再阻撓他學習音樂,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他住到老師維克先生家裡,專注於鋼琴演奏。在維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維克對這位入室弟子視為己出,舒曼與克拉拉也結成兄妹般的友誼。他們在鋼琴上彈四手連彈,做有趣的音樂游戲,一起讀書、郊遊,舒曼還給她講離奇的故事。舒曼每寫出新鋼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試奏。隨著年齡的增長,克拉拉與舒曼之間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友誼變成了愛情,這時的克拉拉16歲,已經是頗具才華的青年鋼琴家了。維克先生覺察到女兒的感情變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兒與舒曼有同學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兒成就為一位偉大的鋼琴家,而感情游戲將毀掉一個人的遠大前程。維克粗暴地干涉女兒的愛情還有一個說不出來的原因,舒曼此時已愚蠢地弄傷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為演奏家了,不得已他開始走上創作道路,而作曲家顯然是個很沒有保障的職業,多少有才華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認的大師往往一陸嫌生貧困潦倒,維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給一個待成名的作曲家。這位固執的德國老頭挖空心思拆散年輕的一對,他帶著女兒離開萊比錫,不準他們會面,禁止他們通信,甚至不準克拉拉彈舒曼寫的曲子,舒曼這時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了。有一次克拉拉在德勒斯登演出,舒曼偷偷跑去與她見了一面,維克知道後立即宣布,他們要是再敢見面,就要用手槍幹掉舒曼。這件事在當時的音樂界幾乎成了一樁丑聞,在經歷過啟蒙運動並呼喊著個性解放的歐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輕人的愛情會被認為是極不道德的。維克帶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時,肖邦對此事表示了不滿,維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與之絕交,抗議他的暴行,在萊比錫的門德爾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1837年到1838年,舒曼到維也納居住了一段時間,他想在這座音樂名城感受一下維也納樂派的文化氛圍,但是在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後,維也納的音樂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經典音樂傳統遭到冷落,四處彌散的上蘭納和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當局需要這類歌舞生平的音樂,當局也禁止言論,舒曼在維也納出版《新音樂雜志》的申請沒有獲准。這時舒曼很久沒有克拉拉的音訊了,克拉拉的情況他一無所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會上演奏了他的作品,這無異於發出一個信號,克拉拉還在等著他。希望重新燃起,回憶起與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舒曼便寫下了幾十首鋼琴小品,這些小品像一幅音樂素描,記錄著舒曼最初與克拉拉相識時的生活片段,那時克拉拉還是只有9歲的小女孩。
根據舒曼自己的說明,他當時共寫了30首小品,從中挑選13首,每首都加上標題,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瀏覽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標題,就知道音樂是描寫兒童生活的,如《木馬騎士》、《驚嚇》、《捉迷藏》、《奇怪的傳說》,等等,這些都是普通兒童生活場景。但是,舒曼在描繪這些情景時,是有很具體的生活事件為根據的,作曲家不說,外人是無論如何無法猜測的,只有舒曼和克拉拉兩人在彈起這些小品時才會在妙趣橫生之處彼此送上會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給遠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愛人遺忘。
有一些音樂賞析文章說《童年情景》充滿了童稚之趣,這話自然不假,但接著說這是作曲家回憶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這部套曲大致描寫的是克拉拉9歲到13歲之間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長般的眼光對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的觀察印象。套曲里到處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過分認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時候整天淘氣和傻笑,有時卻忽然躲進牆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認真思索的樣子。舒曼後來對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說:「由於回憶起你的童年,我在維也納寫下了這部作品。」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從各個側面描寫兒童生活,有的是游戲場景,有的只描寫一個神態,有的描寫孩子的心理活動,合起來便構成了一個生動的兒童世界。生動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點,例如第9首《木馬騎士》,用切分音和低音節拍模仿小孩子搖木馬的「格登登」的節奏,既形象又生動,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騎在木馬上前後搖擺的動態。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躍閃動的旋律刻畫出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心情地歡樂。全部作品裡流行最廣的當然要屬《夢幻曲》,這首曲子常拿出來單獨演奏,並改編成各種樂器的獨奏於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簡單,便於記憶,樂曲起伏回轉,富裕浪漫的幻想,有一種朦朧美妙的憧憬蘊含其中。
傑出成就
1828年(9歲)10月20日在布商大廈首次舉行演奏會 1829年(10歲)在帕格尼尼面前演奏自己的作品波蘭舞曲 1830年(11歲)和父親前往德勒斯登展開巡迴演奏 1831年(12歲)9月25日前往德國各地及巴黎進行巡迴演出,並在威麥爾為哥德演奏而獲贈青銅牌 1832(13歲)4月在巴黎舉辦演奏會,卻因霍亂流行而影響演出,7月在度於布商大廈舉行兩次演奏會,秋天前往茲維克演奏 1835(16歲)在孟德爾頌和肖邦面前彈奏舒曼的曲子 1836(17歲)在德勒斯登攻讀音樂理論和聲樂 1841(22歲)3月,舒曼的「第一號交響曲一—春」首次公開演奏 1844(25歲)與舒曼前往俄國聖彼得堡巡迴演奏 1857(38歲)1月,舒曼死後首次在布商大廈舉行演奏 1878(59歲)開始在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教授鋼琴,10月舉行音樂生涯的50周年紀念演奏會編輯本段艱苦歲月
克拉拉21歲嫁給30歲的舒曼,婚後生活雖然充實卻很辛苦。她在16年之間生了8個孩子,還要照顧受病魔折騰的丈夫,再加上經濟困難,不得不再重新開始巡迴演奏以維持家計。這時舒曼因為精神衰弱問題而無法繼續工作,於是他們全家遷至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不久,20歲的布拉姆斯登門求教,三人深厚的友誼從此紮根。舒曼曾稱贊布拉姆斯為「貝多芬再世」,後來布拉姆斯也不負舒曼的期望成為浪漫樂派的巨星。布拉姆斯一直到去世前,一有新作完成,就會先請克拉拉批評指教。 37歲便失去丈夫的克拉拉,苦難並未因此停止。孩子的病痛和死亡仍不斷的考驗著她。但因有布拉姆斯及小提琴手尤阿席姆等人支持,同時她常藉彈琴來安慰自己的精神,在往後的四十年間,她又將生活重心轉移到演奏。布拉姆斯擔心克拉拉的風濕病情,曾勸她停止奔波的演奏生涯,但克拉拉卻因此受到傷害,並寄了一封信給布拉姆斯:「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會變得非常不好。對我來說,鋼琴演奏等於是我的生命。」雖然有許多傳說,中傷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間的種種,但他們周遭的朋友都認為他們只是因音樂結緣的好朋友。編輯本段投入教育
59歲時,克拉拉擔任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的教授,滿心喜悅的展開授課生活。她將自己長期演奏生涯中所得的經驗,熱切誠懇的投入教學,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她的學生不只分布在德國境內,還遍布了英國和美國,對後來的一些鋼琴演奏者仍有重要的影響。編輯本段最後的旅程
舒曼去世四十年後,克拉拉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她死前幾天,勃拉姆斯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四首最嚴肅的歌》。勃拉姆斯在寫給克拉拉的女兒馬利亞的信中說:「您演奏不了這部作品,因為您不可能理解它。請您把它作為一件祭品獻給您的母親吧。」 這就是克拉拉-舒曼豐富而辛勞的一生。 她是妻子、母親也是藝術家。這三個角色要扮演好任意一個都不簡單,而她居然身兼三職而都做得非常出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她的身邊有兩位志同道合的天才音樂家相伴,一個成為她的丈夫,另一個為了她的緣故一生沒有結婚。 六十五歲的勃拉姆斯坐錯了火車,沒能趕上克拉拉的葬禮。當他終於趕到時,已經見不到克拉拉最後一面了。他一個人站在墳前,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無人知曉名字的小提琴曲。[
傑出作品
Quatre Polonaises für Klavier op. 1 (1829/30) Caprices en forme de Valse für Klavier op. 2 (1831/32) Valses romantiques für Klavier op. 4 (1835) Quatre Pièces Caractéristiques für Klavier op. 5 (1833?, 1835/36) Soirées Musicales op. 6 (1834-36) Klavierkonzert a-moll op. 7 (1833-35) Drei Romanzen, op. 11 Variations de Concert sur la Cavantine Pirate de Bellini (1837) Souvenir de Vienne - Impromptu (1838) Trois Romances für Klavier (1838/39) Zwölf Gedichte aus Friedrich Rückerts "Liebesfrühling" für Gesang und Klavier von Robert und Clara Schumann op. 12 (Lieder Nr. 2, 4 und 11 von Clara) (1841) Scherzo für Klavier (1841) Quatre Pièces fugitives für Klavier (1840 - 44?) Präludium für Klavier f-Moll (1845?) Trio für Klavier, Violine und Violoncello op. 17 (1846)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Robert Schumann für Klavier op. 20 (1853) Drei Romanzen für Klavier (1853) Drei Romanzen für Klavier und Violine (1853) Sechs Lieder aus Jucunde von Hermann Rollet (1853) Polonaise No. 1 Polonaise No. 3 Polonaise No. 4 Prelude and Fugue Romanza
其他介紹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國女鋼琴家。生於萊比錫,羅伯特·舒曼之妻。五歲隨父親學鋼琴,1831-1832年隨父首次旅行演出,李斯特等人對其演奏贊嘆不已。1840年結婚後,曾與丈夫一起去俄羅斯和義大利旅行演出,後定居柏林,並在法蘭克福高等音樂學院教授鋼琴。早期以演奏貝多芬的作品聞名,後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稱,據傳演奏內在而格調高雅。作有鋼琴協奏曲,特性曲,藝術歌曲,曾編輯《羅伯特·舒曼全集》。 下面是舒曼兩夫妻十三年的家庭生活:夫妻二人定居杜賽爾多夫市並履行著做父母的責任。但青年時代放盪不羈的生活方式已使舒曼患上梅毒;他同時也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憂鬱症;在勃拉姆斯造訪五個月後中,舒曼就試圖投入萊茵河自殺。兩年後,他死於精神病醫院。 然而,事實遠不僅如此。克拉拉直到丈夫去世後才再次見到他。此前舒曼病情好轉時,本可以將他接回家中調養,但她並沒有這樣做。作家貝蒂娜·馮·阿爾尼姆(Bettina von Arnim)前往安德尼希療養院探望時,發現舒曼的狀態良好,不幸的是,有一幫虐待狂的大夫對他「照料有加」。舒曼被人為的禁錮後,失去了生存的意願,最後慘死於絕食。 熱愛舒曼的大提琴家史蒂芬·依瑟利斯(Steven Isserlis)認為,克拉拉對舒曼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舒曼創作了許多大提琴和鋼琴浪漫曲,深受勃拉姆斯和小提家約瑟夫·約阿西姆(Joseph Joachim)的喜愛,並經常為哪一首是自己的最愛爭得面紅耳赤,」他說,「舒曼去世後,克拉拉以這些浪漫曲質量不高為名,將其悉數銷毀。」 他還提及 1854 年發生的一樁事。在當時舉辦的一次多人參與人的音樂會中,女高音珍尼·林德(Jenny Lind)頂替克拉拉登台。克拉拉寫道,去年冬天發生的一切紛爭事故都不及今晚這樣讓她損失慘重,令她如此感到羞愧難當。依瑟利斯說,「正在那個冬天裡,舒曼曾試圖自殺,克拉拉的心裡卻只想著自己的事業。」 舒曼身患重症後,克拉拉不得不負起支撐家務、撫養子女的重擔。這樣一來,她重操舊業也許是形勢所迫?「許多人都主動提供幫助,」依瑟利斯指出,「克拉拉卻只願接受保羅·門德爾松(Paul Mendelssohn)一個人的資助。如果了解克拉拉的成長歷程,就不難理解她這個人的個性特點。」曾有一天,克拉拉 10 歲的哥哥在父親面前演奏。他彈得亂七八糟,維克怒了,將兒子暴打一頓。克拉拉在一旁面帶微笑地看著,然後走到鋼琴邊,流暢地彈完那首曲子。「她從小就被當作獨奏型鋼琴家進行培養,因此,當自己的職業受制於種種局限而不能為繼時,她感到非常沮喪。」依瑟利斯說。 伴奏家格林漢姆·約翰遜(Graham Johnson)持不同觀點,克拉拉的態度具有那個年代的特點。她那樣做主要是為了逃避流言蜚語,而舒曼的精神病正是個令人生畏的話題。她一生熱愛音樂,例行演出對她而言,就像一日三餐和空氣一樣重要。通常,人們希望女性是優雅的、溫順的,而克拉拉與此毫不沾邊。如果她是個男人,她的所做所為絕不會被人們認為有什麼出格的地方。」 約翰遜已創作了一部音樂劇《母親克拉拉》。該劇著重描寫克拉拉與女兒尤金(Eugenie)的緊張關系。尤金與同性戀女友移居倫敦,直到母親去世後,才回到身邊。「克拉拉作為生活坎坷的女性的一面要比她作為涉世不深的少婦的一面更吸引人,」 約翰遜說,她曾經不顧兒子的死活,只是為了不耽誤自己的音樂會。」 尤金算是舒曼悲慘家族中最幸運的一位了。勃拉姆斯追求過的朱莉,二十歲便死於肺結核;最小的費利克斯青年時也死於同一種病;費迪蘭德因嗎啡上癮而死;最年長的瑪莉作為母親的助手,度過了鬱郁寡歡的一生;艾米爾16個月便夭折了;更慘的是,路德維希三十年後也被送入瘋人院;他母親只前去看望過寥寥數次。 2006年舒曼音樂節總監露西·帕爾漢姆(Lucy Parham)這樣為克拉拉申辯:「從常人的觀點來看,如果必須經歷她所遭受的一切,必須面對那樣嚴厲的父親,這個人肯定會受極大的創傷。男性通常對克拉拉持否定態度;當今任何一位女性都會認識到克拉拉生活的艱難,會替她鳴不平。她很堅強;而且必須堅強。」 鋼琴家皮爾斯·拉里(Piers Lane)對此表示贊同:「她絕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經歷了那麼生活的坎坷,她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但是,他補充說,「如果不是她激發舒曼創作了《C大調幻想曲》那樣的作品,我才
德國馬克上的舒曼
不管她是哪種人。正是這首作品,彰顯了她對於丈夫的重要意義。」 「克拉拉簡直就是女超人,」抒情歌曲伴奏家羅傑·維格羅里斯(Roger Vignoles)說,「有趣的是,舒曼的歌曲集《婦女的愛情與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有時被人們認為對女性有些不敬,但主人公卻非常勇敢。那時,克拉拉很自然地陷入英雄崇拜,盡管舒曼身上缺點不少;這並不妨礙她日後變得堅強。」克拉拉是否對舒曼造成了創傷?「有可能。舒曼顯然很敏感,喜怒無常;與克拉拉這樣能幹、強悍的人在一起生活,舒曼逐漸走向自我封閉。」 依瑟利斯目前在創作舒曼音樂會台詞。「我很驚呀,這么多人支持克拉拉,」他說,「當然人們同情她:她有一位嚴厲的父親和不幸的婚姻。但舒曼之所以願意入住精神病院,就是不想傷害妻子,這也許顯示了舒曼對妻子的感受。克拉拉是位深受重創的人,雖然最終贏得了勝利,心想事成。但卻讓他人付出了多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