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植《美女篇》整篇
美女篇
曹植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
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B. 對比分析漢樂府《陌上桑》與曹植的《美女篇》
今存曹植比較完整巧派的詩歌有80餘首,其中樂府詩體佔一半稍多。這表明詩人與他的父親曹操遲寬液、兄長曹丕一樣,也很重視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如《美女篇》對美女的大段描寫,就是借鑒了漢樂府古辭《陌上桑》對羅敷的描寫;漢樂府的《陌上桑》碼物語言純朴,曹植《美女篇》講究詞藻。曹植的這種傾向代表了建安詩人注意詞藻華美的風氣。
答案補充
<<美女篇》,其描寫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細,辭藻更加華麗。
C.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 雜詩·南國有佳人 》
作者: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注釋 :
1、南國:古代泛指江南一帶。容華:容貌。
2、湘沚:湘水中的小洲。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沚,水中小洲。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應取意於屈原《九歌》。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3、薄朱顏:不重視美貌的人,這里指不重視有才德的人。
4、發皓齒:指唱歌或說話,這里是指推薦、介紹。
5、俯仰:低頭揚頭之間,極言時間之短。
6、榮耀:花開絢艷的樣子,這里指人的青春盛顏。久恃:久留,久待。
翻譯 :
在南方,有一位美麗的女子,
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艷,如李花般清麗。
早晨她來到江北岸邊遊玩,
夜晚她到蕭湘的小島中休憩。
當世的風氣輕視美麗的容顏,
貝齒輕啟的微笑為誰而發呢?
轉瞬間,歲月消逝,
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難以永遠存在的。
賞析 :
蕭統《文選》選錄曹植《雜詩》六首,獲得歷代詩評家的贊賞和肯定,是曹植詩歌中的著名篇章。此詩是其中的第四首。
這首詩是曹植後期所作,採用比喻手法,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負,希求建功立業,垂名青史。曹操一度想立曹植為太子,結果沒有實現。曹操死後,他因此備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壓抑,屢徙封地,連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談不上實現政治抱負。這首詩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艷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傑出;「時俗」二句,說知櫻轎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為時人所賞識,比喻自己懷才不遇;「俯仰」二句,說時光流駛,佳人的容華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無法施展抱負的深沉慨嘆。
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從屈原的辭賦開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賢能之士的傳統。曹植這首詩,在構思和寫法上明顯地學習屈賦。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蹤大致在沅、湘、長江一帶,《湘夫人》篇中有「聞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曹植這首詩中的前四句,其構思用語,大約即從《湘君》、《湘夫人》篇生發而來。《離騷》雲:「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曹詩末二句又是從它們脫胎而出。這種繼承發展關系,可以幫助說明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元代劉履《文選詩補注》(卷二)釋此篇題旨說:「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閑散之地,不見顧重於當世,將恐時移歲改,功業未建,遂湮沒而無聞焉。故借佳人為喻以自傷也。」清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九)也說:「此詩傷己之徒抱奇才,僕僕移藩,無人調護君側,而年將老也。通體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韻長。」劉、張兩人的解釋都是頗為中肯的。曹植在《求自試表》一文中,強烈地表現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願望,文中後面部分有雲:「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這段話的意思與此篇「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二句的內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的主題不是作者自傷,而是為曹彪鳴不平。「佳人」蓋指彪,時為吳王也。《魏志》:彪於黃初三年,徙封吳王,五年改封壽春縣,七年徙封白馬。朝游夕宿,喻遷徙無定也。」(見黃節《曹子建詩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異母弟,曹植與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壓抑,有同病相憐之感,黃節的看法可備一說,但證據畢竟不足。徐公持同志說:「按曹彪雖膺過吳王的封爵,其封城卻並不真在吳地。當時自江以南,全在孫氏控制之下,曹彪無由得至江南。他這個吳王封在壽春附近,此點曹植不會不知。所以詩寫『南國』『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辭的意境和成語,來抒發頌或自己對『時俗薄朱顏』的搭肆感慨,其主旨是懷才不遇。」這樣講比較合乎情理。
這首詩與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題相當,在藝術描寫上卻有豐腴與簡約的區別,可進行一下比較。《美女篇》全詩較長,節錄如下: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獨長嘆。
《美女篇》的主題,過去不少評論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懷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如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三)說:「子建求自試而不見用,如美女之不見售,故以為比。」《美女篇》與《雜詩》「南國篇」的主題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與南國佳人,都是曹植自比。《美女篇》「佳人慕高義」以下四句,說城南美女不為眾人所理解,意思與「南國篇」的「時俗」二句相通,點明了「懷才不遇」的主旨。「盛年處房室』二句,也與「南國篇」的「俯仰」二句一樣,在結尾表現了深沉的慨嘆。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這十句連同「攘袖」二句都是寫城南女的姿態和裝束,從各個方面來刻劃她的美麗,而「南國」篇寫佳人之美,僅用了「容華若挑李」一句,非常簡括。《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寫也較「南國」篇豐腴,但寫美女姿態裝束的一段尤為突出。這兩首詩同用比喻法寫同一個主題,但使用了詳略不同的寫法,「南國」篇簡練爽朗,《美女篇》華贍生動,在藝術上各擅勝場,用詞造句毫無雷同之感,這里表現了曹植高超的寫作才能。
鍾嶸《詩品》評曹植詩雲:「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這是對曹植詩歌很深刻的評語。「情兼雅怨」是論思想內容,指出曹植詩具有「小雅怨誹而不亂」的特色,曹植後期的不少詩作,傾吐牢愁,的確多近似小雅的怨誹之詞,《雜詩》「南國篇」、《美女篇》都是其例。骨氣即氣骨,也就是風骨。骨氣奇高,是贊美曹植詩富有風骨,即富有爽朗剛健的風貌。詞采華茂,是贊美曹植詩語言華美豐富。鍾嶸主張詩歌應當「干之以風力(即風骨),潤之以丹采」(《詩品序》),即以爽朗剛健的風骨為骨幹,再用華美的辭采加以潤飾,二者結合起來,達到優美的藝術境界。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符合於他的藝術標准,所以獲得極高評價。明胡應麟在評曹植《五游》、《升天行》諸詩時雲:「詞藻宏富,而氣骨蒼然。」(《詩藪》內編卷一)也是承襲了鍾嶸的批評標准。
曹植的詩,總的說來是風骨、詞采二者兼備,但仔細分析,不同的詩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側重,有的風骨更遒勁一些,有的詞采更宏富一些。他的部分詩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長,對偶句與鋪陳語較多,其詞采華茂的特色就顯得更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風骨。另外有一部分詩,像《野田黃雀行》、《泰山樑甫行》、《雜詩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寫較簡練,對偶句與鋪陳語少,這類詩篇更鮮明地顯示出骨氣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詞采。王世貞評曹植詩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藝苑卮言》卷三)王世貞認為曹植詩成就低於曹操、曹丕,意見未必公允,但曹植詩在詞采華茂這方面的確大大超過其父兄,特別如《箜篌引》、《美女篇》一類詩表現尤為突出。王世貞又說:「子桓之《雜詩》二首,子建之《雜詩》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同上)又從風格的質朴剛健方面對曹植的《雜詩》六首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可與漢代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並駕齊驅。王世貞不喜華麗文風,所以對曹植作出這樣的評價,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詩篇,在風骨和詞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確有所側重。
《雜詩》「南國」篇這首詩,其中「時俗薄朱顏」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體說來,其藝術上的主要特色是簡練峭直,語短情長,含蘊豐富,意境深邃,它雖然不像《美女篇》鋪陳細致,詞藻華美,但也自具一種爽朗自然之美,經得起吟詠咀嚼。
D. 曹植的美女篇是什麼意思
釋義:那個容貌美麗性格文靜的姑娘,正在鄉間岔路口忙著採桑。
桑樹的枝條柔柔的垂擺,採下的桑葉翩翩飄落。
挽起的衣袖可見她的手,潔白的手腕上戴著金色的手鐲。
頭上插著雀形的金釵,腰上佩戴著翠綠色的玉石。
身上的明珠閃閃發光,珊瑚和寶珠點綴其間。
絲羅衣襟在春風里飄舞,輕薄瞎亮的裙紗隨風虧慎旋轉。
她那回首顧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時流出的氣息彷彿蘭花的芳香。
趕路的人停下車駕不肯走開,休息的人們傻看時忘記了用餐。
有人打聽這個姑娘家住哪裡,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門。
青漆的樓閣緊臨大路,高大的宅門用的是兩道門栓。
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陽,誰不愛慕她動人的容顏?
媒人干什麼去了呢?為什麼不及時送來聘禮,訂下婚約。
姑娘偏偏愛慕品德高尚的人,尋求一個賢德的丈夫實在很困難。
眾人徒勞地議論紛紛,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青春年華在閨房裡流逝,半夜裡傳來她一聲聲的長嘆。
E. 陌上桑和曹植(美女篇)對主人公的刻畫手法及效果
在人物形象採桑女塑造上,曹植的《美女篇》明顯受陌上桑影響。
首先,開篇出場的都是一個正在採桑的女子形象,對於女子的美貌,兩篇詩文都極力渲染。《陌上桑》以流行的發式、漂亮的耳飾、光鮮亮麗的衣服這些外物的華美來襯托出羅敷的貌美。而曹植不僅僅繼承了這種用服飾鋪陳排比來側面襯托美女的方式,寫女子「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而且還進一步發展到了對美女體態的正面描寫,提到了女子的素手、皓腕和「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的神態。與秦羅敷相比,曹子建筆下的的美女更加生動形象,動態鮮活。如果說羅敷的美是靜態的,猶如一幅掛在牆上的美女圖,那麼曹美人則是站在你面前了。看她隨著採桑的動作「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於衣衫襟袖浮動間顯現出人物的風神氣韻。
其次,關於以外人評價來側面烘托美人形象方面,曹植很顯然是完全臨摹《陌上桑》了。羅敷有「行者」「少年」「耕者」的傾慕,曹美人則完全魅惑了「行徒」「休者」。
關於抒情,兩篇文章側重點及其方式不同。從《陌上桑》到《美女篇》,可以看出漢樂府發展到文人五言詩由敘事性到抒情性的明顯的改變。
讀《陌上桑》,我們可以當作是聽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層次清晰,從誇美到羅敷抗暴再到自述誇夫,結構簡潔明了。我們可以找到故事的起因、經過和預料的結果,可以感受得到主人公情緒的變化。官吏見色起意打聽羅敷姓名、年紀、「寧可共載不」,隨著其行為的越來越離譜,羅敷的怒氣也一點點被點燃,勇敢的當面呵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其後智斗官吏,虛構誇耀丈夫的權勢,藉以諷刺無禮的官吏,保全自己。整首詩在敘事過程中,貫穿了民歌特有的淳樸直率、格調歡快的、簡單直白的抒情呢風格,贊揚了勞動婦女不懼強權、堅貞明毅及聰慧的高潔品格,譴責了官吏的卑鄙無恥。
而在《美女篇》中,我們找不到這樣的情節。所看到的是「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在最美好年華不能覓得有情郎的幽怨女子。本詩以美女的盛年不嫁暗喻志士懷才不遇,這位盛年美女正是子建的自比,美人的一切美好象徵曹植的才情,而「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的地位,正式曹植出身高貴的化寫。這樣的美人卻沒有媒人上門,傾慕高義賢良卻求之不得。眾人議論紛紛卻難以明白美人所求。感嘆的是曹子建空有一番才華,卻飽受曹丕父子的迫害而英雄無用武之地。清人王堯衢說:「子建求自試而不見用,如美女之不見售,故以為比。」美女「採桑歧路間」,也暗示了曹植政治路途的艱難。此文通篇用比,藉以抒情,表達起感情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可見其表情達意方式與陌上桑迥然不同。
F. 傳統文化點滴—閑讀曹植《美女篇》
①曹植,因為七步成詩,堪稱知名度最高的詩人之一。戲劇化的一面是,縱然如此出名,我們也只會背他的七步詩。這很正常,畢竟吾等詩詞埋亂迅知識主要來源於9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教材沒選不賴我們。曹植最出名的是《洛神賦》《白馬篇》等,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建安文學又稱建安風骨,詩歌文化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代表人物是曹氏3父子和建安七子,換句話說曹植不屬於建安七子。之所以敢稱風骨,想想曹操的《短歌行》詩詞風格。
③曹植是才華的代表,後人多有評價,最出名的是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即成語才高八斗的來源。
為啥謝靈運這么狂?這樣說把李杜擺在哪裡?很簡單,因為運哥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南朝人,還沒到唐宋彎此八大家的時代。很明顯,他沒有劉禹錫情商高,劉禹錫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另,眾人熟知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出自《增廣賢文 上集》,後一句是「世上新人趕舊人」。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啟示:因為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自謙意識,要想詩詞廣為傳誦,需要要麼委婉要麼直白的表達自謙之意。
正文開始
首句:
註:妖指妖嬈,閑通嫻,舉止優雅。從漢字會意的角度,不那麼忙才能優雅。看來我們無法陪枝優雅,都是因為繁重的工作。
註:攘指捋起袖子,約指纏束,此2字距離近義甚遠。
註:爵通雀。這里不太理解,從造字的邏輯推理,曹植時代還沒有雀這個字?
註:嘯指蹙口出生,李連傑之黃飛鴻引用的經典詩詞「深宮蹙蛾眉」的蹙。這個解釋意味著,假若你遇見一個名字帶嘯字的女生,別看不上別人名字,很可能別人父母比你想像的更有文化。
註:青樓指塗飾青漆的樓,代表富貴之家,不是於謙祖宅八大胡同的意思。
G. 淺談曹植《美女篇》
我們去品讀一份優秀的文學作品時,要試著深入挖掘它的深層涵義,通過作品輻射整個時代。
曹植,又名曹子健,建安七子之一 。他也是李白筆下:「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的陳王。少有鴻鵠大志,曾以《白馬賦》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著名批評家鍾嶸評論他的詩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緻、體被文質。盡管在文學上成就斐然,然而他並未完成政治上的宏願。最終他的弟弟曹丕稱帝。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他性情過於狂放易導致選才用人方面的弊端。如此看來,曹操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說到曹丕,他提出的「文以載道」思想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具有啟蒙意義。一篇好的文章並非是無用噱頭或者是娛娛樂品,它應是文質兼備的。此外,他開還創了七步詩。詩歌題材的開拓是頗為重要的,因為中國長期被儒家文化所熏陶浸染著著。而開拓一種新題材,無疑不是給僵化的中國文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中國文學有一個方面總是被世人所詬病,那就是文章多無病呻吟、文章無實際內容。 同樣一篇好的文章是要講究精雕細琢的,在文章尤其是詩歌方面對仗與押韻方面也應當考慮。延伸到了詩歌那麼來談談詩歌吧。詩歌主要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七言律詩更考驗詩人的功底,因為它在韻腳和對仗方面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由此看來,杜甫和李商隱的詩歌的確成就很高 。而李白陶淵明等人則相比較而言缺少了那一份精雕細琢。談到詩歌必談風騷,其開創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我們分開來看:詩經中所提倡的賦比興對當今的中國文學依舊有深刻的影響。就拿這篇文章來說,賦:即為敘述文章,文章通篇用比,而興這個手法影響了數千年來文字創作者的寫作風格:含蓄婉轉。
詩經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首詩為:《蒹葭》,這首詩被王國維評價稱:「最得風人深致。」這首詩在高中也學過。老師說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曾經的我以為這只是一篇單純表達男女之間愛戀之情的詩歌,但其實它是中國第一首朦朧詩。也就是說它想要表達的情感是朦朧不定的。讀者只能自己去臆想自己去猜測。自古以來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眾說紛紜 ,認可度最高的則是朦朧說:此伊人非美人。它象徵著美好的理想,這種理想有些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美好。老師用:「花開未全半未圓」來表達這種美好的心境。誠然,我們所嚮往追求一樣事物往往是期盼的過程最值得我們懷念。而當我們正真得到這件事物時,心中那份熱忱卻也逐漸變淡了。而騷體,我們接觸最多的是屈原。但其實在那個時代騷體寫得最出眾的並不是屈原,而是屈原的弟子:宋玉。然而中國人講究名族氣節。因此在我們受到的教育中,傾向性地將屈原列為騷體第一人。
中國在如此悠久之前就創造了如此燦爛的文明。突然聯想到帕斯卡的派閉兆那句:「給文明以歲月,而不是給歲月以文明」。正真的文化不會被歷史所淹沒,它會在歷史的滾滾巨輪中不斷沉澱、不斷焠煉。
此外,還說到了曹植的《洛神賦》。古代的人們因為思想還未開化,信奉河神。「翩若驚鴻 婉若游龍 」,其文字可謂精雕細琢、字字珠璣。扯遠了。還是繼續來聊聊曹植吧。鍾嶸在《詩品》中把曹植的父親曹操的詩分為下品詩。因為曹操詩歌中寫實性過強。東漢末年可謂一個徹底的亂世,外族入侵中原地區。態渣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背景里曹操又怎能寫的出那種精雕細琢的文章呢?這是不現實的。曹植天資聰穎,從小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卻也在後期鬱郁不歡 ,寫出《美女篇》以盛年不嫁的美女自喻表達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愁苦之情。
閱讀一篇作品時,讀者的閱讀不能浮於表面。應當深入作品本身,通過一個作者的作品折射整個時代的發展軌跡。讀書是令人身心愉悅的一件事。彷彿明白了「生命被革新、靈魂被填滿的心境」 。希望自己是保有閱讀習慣的塵租,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價值觀與認知體系。
寫於二零一七年11月18日
9.57am 圖書館
H. 賞析 曹植《美女篇》
文學賞析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這是交代人物、地點。人物是一個美麗姑娘,她的容貌艷麗,性格嫻靜。地點是「歧路間」,即岔路口,她在採桑。「歧路間」是來往行人較多的地方,這就為下文「行徒」、「休者」的傾倒預作鋪墊。「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緊接「採桑」,寫柔嫩的桑枝輕輕搖動,採下的桑葉翩翩飄落。這里明是寫桑樹,暗是寫美女採桑的優美動作。景物的描寫對表現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主要寫美人的服飾,也寫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條」二句,美女採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見到潔白的手。為了採桑,素手必須高舉,這樣又可見到帶著金手鐲的潔白而光澤的手腕。用詞精當,次第井然。因為是採桑,所以先寫美女的手和腕,然後寫到頭和腰,頭上插著雀形的金釵,腰上掛著翠綠色的玉石。身上佩著明珠,還點綴著碧色寶珠和紅色的珊瑚。以上幾句寫美女身上的裝飾品,多為靜態的描寫。「羅衣」二句,寫美女輕薄的絲羅上衣,衣襟隨風飄動,是動態的描寫。動靜結合描寫美女的服飾,寫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輕盈的步態。形象十分鮮明。「顧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顧一盼都給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長嘯時呼出的氣息,芬芳如幽蘭。使人感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能不為之傾倒嗎?所以,「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見到美女停車不走了,休息的人見到美女忘了吃飯,從側面描寫美女的美貌。應該指出,曹植的這段描寫,顯然受了漢樂府《陌上桑》的影響。《陌上桑》描寫羅敷的美貌是這樣寫的:「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怨,但坐觀羅敷。」這是描寫羅敷的美麗,並不直接描寫她的容貌,而是描寫她用的器物(「籠系」「籠鉤」)和穿戴的服飾(「倭墮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四種人見到羅敷以後的反應,從正面和側面來烘托羅敷的美麗。這些描寫與《美女篇》的描寫對比起來,二者在內容上雖然基本相同,但是寫法卻不盡相同,表現了曹植詩的一些變化和發展。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交代美女的住處,點明她的高貴門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樓里。「青樓」「高門」「重關」,說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兒,而是大家閨秀。「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陽光,誰不愛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寫美女容貌之美,可與前半首合觀;下句說無人不為之傾倒,引起下文。這里寫美女高貴的門第和美麗的容顏,是隱喻詩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沒有施展的機會,所為他不能不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媒人都干什麼去了呢?為什麼不及時送來聘禮,訂下婚約呢?詩人對媒人的責怪,反映了自己內心的不平。媒人不來行聘,這是客觀上的原因。而美女愛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尋求一個賢德的丈夫實在很困難。這是美女主觀上的原因。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難於實現。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議論紛紛,他們哪裡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樣的人。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美女正當青春盛年,而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發出長長的嘆息。這是比喻志士懷才不遇的苦悶。
這首詩通篇用比,比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手法,《詩經》、《楚辭》多用之。《美女篇》以絕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懷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長。其實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
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美女篇》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曹植所創作的樂府詩。這首詩語言華麗、精煉,描寫細致、生動,塑造了一個美麗而又嫻靜的姑娘,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此詩以絕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懷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