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說明文
、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
什麼是事物的特徵呢?特徵就是這一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象徵和標志。它往往表現事物的顏色、質地、空間位置、形狀、溫度、成因、原理、變化過程、內部結構、習性、性能、風格等。
怎樣把握事物的特徵呢?一要認真觀察。用眼、耳、口、鼻、體、膚等感覺器官,對要說明的事物進行看、聽、嘗、嗅、觸,以准確、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徵。二要深入思考。將說明對象和類似的事物進行多方面比較,深入分析其異同,抓住其「異」,就把握了該事物的特徵,也就抓住了說明的重點。
2、要合理地安排說明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如果是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進程,就採用「時間」順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如果是解說事物的方位、形貌,就採用「空間」順序。可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如果為了闡明某些操作過程,就以「程序」為序,即按操作行為的先後標明序號逐一加以解說。若說明的目的是闡釋事理,就要採用「邏輯」順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關系來安排順序。如《中國石拱橋》對趙州橋和盧溝橋的說明採用的是地理位置、修建時間、結構特徵的邏輯順序,《故宮博物院》對故宮建築物的說明採用的是空間順序,《大自然的語言》對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的說明採用的是時間順序,而對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的說明則採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邏輯順序。
3、要採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作比較、作詮釋、摹狀貌、引用、下定義等。比如要說明沙漠地區的日照時間長:「那裡日照時間長,一年達到3000小時,而長江流域只有1500小時,華北地區也不過2500小時。」通過列數據、作比較,就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區日照時間長的特點。再如,要說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漿比較一下。水同豆漿一比較,白色的是豆漿而不是水。水,什麼顏色都沒有。
4、語言要准確、簡潔、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