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英語:Socialism)是一系列經濟體系,社會體系(英語:social system),其特點為社會擁有(英語:social ownership)、民主控制的生產資料(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
所謂的「社會擁有」可以通過國家擁有、集體擁有(英語:Collective ownership)、勞工合作甚至公民持股達成。雖然社會主義種類千千萬萬,沒有一種定義可以概括,但是每一種都認為應該由社會控制生產資料。
現代社會主義理論始於19世紀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發起的批評工業化與私有財產對社會影響的政治運動。
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諸如羅伯特·歐文曾試圖建立一個自給自足並脫離資本主義社會的公社;而聖西門則創造了名詞socialisme,提倡技術官僚與計劃工業的應用。
(1)什麼是社會主義擴展閱讀
類別:
1、空想社會主義又稱烏托邦社會主義。是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狀況和階級狀況尚未成熟時期的一種社會主義學說,現代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空想社會主義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識形態社會,並為之不懈努力奮斗。
2、科學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是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中的合理因素而發展的理論。
之所以是「科學」,是因為找到了實現社會主義的階級力量——無產階級、從「各盡其能,按勞分配」到「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的經濟方案和為此進行奮斗的階級組織方式——具有共產黨性質的政黨。
社會主義從「空想」轉變為「科學」。巴黎公社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次嘗試。共產主義社會是沒有國家機器的,是自由人的聯合體,但它與資本主義之間有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階段。
3、民主社會主義,是一種把現代民主憲政和社會主義經濟合為一體的政治意識形態。在經濟上實行完全的或者大體上的公有制,分權式計劃經濟、參與型經濟或者市場社會主義;政治上實行普選、多黨制、三權分立、政治自由、憲政是其經典形式。
⑵ 什麼是社會主義
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就是資本的社會化!
不要因為有了資本主義這個「對立面」,就否定資本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中的存在價值;就否定資本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從資本中引伸出來的剩餘價值理論,只是揭示了資本,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中,所產生的消極作用的這一方面。
何也?這就是在認識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如何看待生產力和生產資料,在資本價值以及由這個資本價值,所構成的資本(社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
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的精髓,就是從可變資本中,引伸或揭示了資本剝削生產力——勞動力——人的價值——即資本的消極作用的一面。但是,當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信息時代的時候;當人類的商品經濟社會,已經大力提倡知識經濟的時候;也當人們開始把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發明、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才智,作為股份、作為投資,而使生產力獨立成為資本的主角的時候,誰還會懷疑生產力,作為資本的積極作用呢?!
資本是一種剝削價值的工具!
資本也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工具!
答案所反映出來的結論,完全取決於你認識資本的角度。
如果,以生產資料為本位去認識資本,那麼,你所認識和掌握的資本,就一定是剝削價值的工具。
如果,以生產力為本位去認識資本,那麼,你所認識和掌握的資本,就一定是創造價值的工具。
資本社會化的核心涵義,就是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中,公有與私有的對立統一。這個對立統一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在物質方面,就是生產資料資本公有的普遍性,與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二是在社會方面,就是資本公有的絕對性,與資本私有的相對性的對立統一。
首先,從物質方面來講,生產資料與生產力,是構成資本的兩個最基本的物質要素。把生產資料與生產力,直接「標的」為資本,是為了資本創造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做必要的物質准備——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就是為資本創造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做必要的理論准備。
生產資料公有的普遍性,並不是什麼深奧的哲學或政治經濟學命題。而是人類社會(更不用說是人類商品經濟社會),最普遍和最現實的物質與社會常識。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最殘酷的生產資料私有,莫過於奴隸主義社會;最黑暗的生產資料私有,莫過於封建主義社會;而最「冠冕堂皇」的生產資料私有,莫過於資本主義社會。在這些社會里,無論用什麼「進步」或「文明」的方式,據生產資料為私有的人,他們所佔有的私有的生產資料,真的就能夠「世襲」制般地私有了嗎?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把這首詩,送給那些自以為其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就是「永世」私有的人,則再恰當不過了。
至於,要找什麼現實的例證,哪真是舉不勝舉了。
所謂的生產資料私有,說白了,就是生產力的私有。因為,無論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還是使用權,其權利的大小、運用的質量和得失的結果,都不是取決於生產資料本身。而是取決於生產力,是否有能力、有才智或有條件,去獲取和保障這份權利的獲得、擴大與享有。
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當今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不難看出——所謂的不變資本,恰恰就是生產資料資本;所謂的可變資本,則恰恰就是生產力資本。只不過在詮釋生產力資本的社會作用、地位與價值時,應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及其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而有所豐富、有所發展。
實質上,對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最簡明的解析,就是——只有生產力資本,才能保證資本的增值;也只有生產力資本,才能造成資本陷入保值的窘境,和貶值的困境。因此,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里,承認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才是從經濟基礎的角度;才是從物質的角度;才是從根本的角度,去尊重生產力——勞動力——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對於「無產階級」來講,生產資料的公有,為自已享有利用生產資料,來創造自身與社會價值,提供了必要的、更為主動的物質與社會條件;而對於「資產階級」來講,生產資料的私有,同樣也是為自己利用生產資料,來創造自身與社會價值,提供了必要的、自主的物質與社會條件——只不過,前者是側重於生產資料的使用權;而後者則是側重於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但是,無論是「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保證和提高自身的生產力資本的物質質量和資本價值,是其獲得、擴大和享有這份權利的核心或基礎。不是嗎?是什麼原因造成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其國有資本(生產資料資本)的投資效益低下?又是什麼原因造成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企業,面臨其企業破產或被兼並的困境?這個道理,恐怕就不需要太多的解釋了吧。
明確生產資料資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對立統一的原理,就是為了明確地指出——生產資料資本的所有權,以及建立在這個所有權基礎之上的使用權,其資本價值的存在與發展,都需要與生產力資本,形成或構成一個必然、穩定和持續的資本價值體系。否則,生產資料作為資本,意圖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中獲得、擴大並享有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目的,就根本不可能實現;而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則恰恰給資本——包括生產資料資本,牢牢而深刻地打上了「自己」的價值烙印。這個烙印,對於豐富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價值內容、價值結構,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與歷史作用。同時,也對人類商品經濟社會(包括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的指導作用。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講,生產力資本對生產資料資本的關系,是一種責任(義務)和權利的對立統一的關系。所有的人——勞動力——生產力,都可以或有條件據生產資料所具有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為私有;但是,所有的人——勞動力——生產力,都必須為所據有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這個權利,而承擔必要或必然的責任(義務)。因此,生產資料資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對立統一,是寓意於生產力對生產資料的權利與責任(義務)之中的。
其次,資本社會化的核心涵義,在社會方面,就是資本公有的絕對性,和資本私有的相對性的對立統一。
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把自己的生產力;把自己的生產資料,毫無條件地給公有了——這個「真理」至少是對大多數,生活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人來講,是適用的。
問題的關鍵是——你可以認為,你自己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產力的物質質量,與自認為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產力的社會價值,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你也可以認為,你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物質質量,與其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是世上的「無價之寶」。可是,你千萬不要拿你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生產力,和你所擁有的「無價之寶」的生產資料,去轉化為資本,以便去與構成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其他的生產力、其他的生產資料,形成價值交換或價值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否則,你認為或認定的,你所具有或所特有的生產力的物質質量及社會價值;你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的物質質量與社會價值,就不再是由你「單方面」來決定了——而是由產生或發生價值交換或價值的相互作用的各方——也許是雙方,也許是多方——來決定了。
因此,作為表現物質質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社會價值的價值工具,沒有任何人,可以把資本(包括生產力資本和生產資料資本)置於私有的保護傘之下——除非你只是把它作為自己的資產,不去以商品的生產、交換,來進行其社會價值(包括資本價值和商品價值)的創造和實現。
就資本的私有的相對性而言,可以反過來,從以上對資本公有的絕對性的簡述中,得到啟示。在這里,只是從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空間與時間的角度,來進一步闡述資本的私有的相對性。
人們把自己所具有或所擁有的物質質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商品。而商品的價值,並不是由某個單一的物質質量來決定的。在人類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里,任何物質都可以轉化成為商品;但任何商品的價值創造與實現,都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質的相互作用,才能達到——因為,商品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不僅取決於商品價值的生產,更取決於商品在商品流通的各個領域中,價值的相互作用。
而從資本私有的時間性的角度來看,誰能夠「確保」自己所具有或所擁有的一切資本——不管是生產力資本,還是生產資料資本,可以「自此」而成為「世襲」萬世的「始皇」呢?!
無論是把自己的生產力,作為資本也好;還是把自己的生產資料,作為資本也好。如果,你要想或意圖以之在人類的商品經濟社會中,去獲得、擴大並享有自身及其社會價值,最終,都必須面臨兩種現實與歷史的選擇或「註定」——一種是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物質質量——資本價值——以及商品價值的相互作用中,被淘汰;而另一種,則是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物質質量——資本價值——以及商品價值的相互作用中,得以持續地存在與發展。
所以,綜上所述,資本私有隻是滿足了掌握其的,人的現實需要,但決不會滿足掌握其的,人的歷史需要——因為,資本的公有是絕對的,而私有則是相對的。
資本公有的絕對性,和資本私有的相對性的對立統一,就是從整個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角度,去客觀認識資本的社會化。從而,為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的具體的社會實踐,提供強有力的、科學的和系統的理論基礎。
而生產資料資本公有的普遍性,和生產力資本私有的特殊性的對立統一,則是從構成人類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物質——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角度,來為社會主義的資本社會化,提供最基本的物質條件。
在中國的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兩個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就是沒有為兩個對立統一,建立一整套系統、科學的理論標准和實踐法則(或稱之為游戲規則)。其中,最違背資本的物質的對立統一原則的,就是在強調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嚴重忽視了生產力私有的特殊性,在人類商品經濟社會建設中積極作用。由於這一根本性的理論缺陷,從而,造成當前對生產力的主觀限制與不尊重的現象,普遍存在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社會實踐當中。
最後,在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由於,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而社會主義也要走商品經濟社會這條路,因此,就必須拿起或利用資本,這個建設人類商品經濟社會所必需的價值工具,來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此其一。
其二,則是由於,中國要想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把自己的社會主義理論,作為資本,輸出到世界——美國人不是這樣做了嗎?在中國,實質上有一系列相對完整的社會(包括經濟與政治)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只要將這些理論,系統、科學地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客觀、具體地加以結合,那麼,就一定會將之升華成為指導人類文明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指南。只是,當前的中國的理論工作者,和自詡為政治家的中國人,太急功近利;太「商業化」了。這就使得有關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政治經濟學理論,不具備系統性、科學性。其直接的後果,就是各種社會政策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約。因此說,如果,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及其商品經濟的發展,不能實現上述的兩個對立統一,那麼,中國在當今國際上,想要謀求更大的社會(資本)權利與地位,將「隨時」會因各種內部的矛盾的相互影響,而有所停滯——甚至倒退。
-----------------------------------------------------------------------------------------
「社會主義」一詞的由來
「 社會主義」一詞源於拉丁文,一說由socialis(同伴的、同夥的)一詞引出,一說由socius(喜歡社交的)一詞引出,原有社會的、共同的、集體的生活之意。
關於「社會主義」一詞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最早使用的是德國神學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爾姆。德辛在1753年與人論戰時把遵循自然規律的人稱為社會主義者。第二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先使用的是義大利傳教士,表示一種上帝安排的傳說制度。後來與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相聯系而獲得了政治意義。第三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初出現於19世紀20至30年代歐文主義的刊物《合作》雜志和聖西門主義的刊物《環球》雜志上。空想社會主義者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而期望實現的集體主義理想。
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起初,這個詞含有為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財產不平等存在。而當時的「共產主義」一詞,則一般是指通過生產資料(有時也包括生活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財產不平等。所以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於科學社會主義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理論,有時統稱為「社會主義」,有時則加以區別。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作了科學解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無產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以後,資產階級經常利用「社會主義」來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恩格期曾指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寫的《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寫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分別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賦予了科學的含義。不過在當時,馬克思、恩格期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來使用的。
從此以後,作為思潮的名稱,「社會主義」通常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即關於消滅一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但是,「社會主義」仍有各種各樣的含義和用法。馬克思、恩格期在《共產黨宣言》中,把除了科學社會主義以外的19世紀中葉在歐洲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歸納為反動的社會主義(包括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真正」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
19世紀70年代,西風東漸,「社會主義」一詞才開始在日本、中國書刊中出現。日本學者加藤弘之於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譯西方「社會主義」一詞,西周於1871年在《百學連環》中意譯為「會社之說」,福地源一郎於1878年6月《東京每日新聞》上第一次用漢字意譯為「社會主義」。我國的《西洋雜志》於1878年音譯為「索昔阿利司」,《萬國公報》於1899年意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康有為、梁啟超從1901年至1902年意譯為「人群之說」、「人群主義」。梁啟超從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叢報》第18期開始,把當時日本人通用的「社會主義」一詞移植過來。從些,「社會主義」一詞在我國書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梁啟超是最先把社會主義學說介紹到中國來的人,李大釗是第一位在中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人。
⑶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ACDE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之所以再三強調一定要把「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因為:
首先,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都要遇到的普遍問題。搞清楚這一問題,不僅關繫到怎樣在新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且關繫到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其次,這是20世紀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經驗教訓。長期以來,我們對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即有些清楚,有些不清楚,甚至存在著某些片面的、歪曲的理解,結果導致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彎路。搞清楚這一問題,關繫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第三,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的分歧和困惑,主要是圍繞這一問題進行的。
第四,鄧小平理論就是在初步系統地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
⑷ 什麼是社會主義呢
一、正視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這一表述,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為先進的中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試圖按圖索驥,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把中國富強的希望寄託於實行和發展資本主義。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曾在大陸搞資本主義,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願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佔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並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於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封建主義舊統治又延續不下去。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裡?正當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感困惑的時候,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中國新的出路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是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當時的出路有三條:一是限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走資本主義道路;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干,長期平行發展;三是限制、改造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三條道路中,中國的近代歷史已經表明,第一條道路走不通;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也行不通,不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二者之間沒有調和的餘地;惟有第三條道路,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新民主主義革命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這條道路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和加強了工農聯盟。在經濟上,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轉化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我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所以,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
二、正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目前還處於實踐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上述認識,還是十分傳統的,是不全面的、膚淺的。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對其優越性必將會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正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基於以下前提:
1、由於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遵循,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對其優越性的理解我們不可能是「先知先覺」,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的描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驗、去總結。
2、衡量和比較哪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決不能離開具體國家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片面地從現有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而應當主要看它是不是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面是資本主義制度遠遠無法比擬的。雖然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會主義國家要高,這是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各自發展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造成的,決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是由於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所決定的。
3、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相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還比較短暫,還處於實踐和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制度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社會主義制度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幾十年的歷史。所以,相比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還不充分,還處於初級階段,其應有的優越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我們不能拿擁有幾百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來比擬和衡量只有幾十年歷史發展經驗的東西。
4、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新社會制度代替舊社會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種社會制度,從來不會是歷史的瞬間,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與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要基於上述前提,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乃至挫折就會有客觀、公正地認識,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及其優越性就不會產生信仰危機。
三、正視偉大成就: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鄧小平同志指出:「建國以後,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我們解決吃飯問題,就業問題,穩定物價和財政統一問題,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人們說,你們搞什麼社會主義!我們說,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現在落後的狀態下,走什麼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這就是一代偉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我們說,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否符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盡管在一段時間,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經歷了嚴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實踐。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的道路;
是一條堅持全面改革和開放的道路;是一條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歷時70年,跨越兩個百年、兩個千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振興中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的經濟建設成績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業日益進步,國防建設更加鞏固,人口素質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發展,外交事業譜寫新的華章,「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成功實現。全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振奮、生活幸福。十多億人口的中國,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無憂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切靠什麼?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靠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探索的結晶,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理想的追求。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實現。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結論。
⑸ 什麼是社會主義
指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種社會學思想,誕生於16世紀初,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的概念在西歐廣為流傳,發展出不同分支。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提出了他們的理論體系,亦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形態。
2.指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是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斗爭,奪取政權後產生的。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⑹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一種經濟社會學思想,主張或提倡整個社會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並作了科學解釋,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而且社會主義需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作基礎才能實現。
第一、抓住發展生產力這一特徵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圍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理念,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第二、堅持不要爭論「姓社」「姓資」的信念,用實踐檢驗一切,只要能發展生產力就去試,就去闖,就去干。
第三、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僅供參考!
⑺ 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蘇聯解體後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相關信息:
民主社會主義:這是在北歐等地盛行的以高度發達和高福利為代表的制度,較社會民主主義更為偏左,其依靠是原始積累,屬於一種典型的改良主義,是資本主義左翼的一種主張。但在西方語境中「社會主義」通常指北歐國家的制度。
市場社會主義:在西方用來形容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混合制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體制。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身。
⑻ 社會主義是什麼,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種社會學思想,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的概念在西歐廣為流傳,發展出不同分支。
社會主義必須具有的基本特徵:
第一,社會主義必須擁有發達的社會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是大工業的充分發展和發達的社會生產力。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客觀的物質根據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大規模發展。恩格斯也指出,在英、美、法、德這些國家裡,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工業較發達,財富積累較多,以及生產力較高。他們還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社會主義使生產力獲得更大的發展。經過這樣的發展後,生產力將達到極高度發展的水平。
第二,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公開申明:「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消滅私有制,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規律。《資本論》透徹地闡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鍾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作為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立的社會主義,將實現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即建立社會公有制。
第三,社會主義必須實行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馬克思認為,要對社會成員生活資料實行「等量勞動時間領取等量報酬」,即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經濟規律。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把未來新社會劃分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原則。而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地發展了,所有的產品充分涌流,實行的則是按需分配原則。
第四,社會主義必須消滅了階級、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階級、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不是從來就有的,階級的出現,僅僅是與生產力有所發展而有發展不足,存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或不同所有制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社會主義由於生產力發達,消滅了私有制,也就消滅了階級。階級沒有了,也就沒有了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階級斗爭的停止,擺脫了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便發展成為互相合作的、友愛和諧的關系。
第五,社會主義必須使國家的政治職能消亡。馬克思恩格斯探討了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國家的演進問題,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下,某些同現代國家職能相類似的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會保留下來,而國家的權力將失去政治性質,並最終使國家走向消亡,回歸社會。為了促使國家消亡,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必須利用民主共和國這種「現成的政治形式」,實現自己的政治領導,開創穩定的、民主的政治局面。
第六,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教育事業。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未來的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在強調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同時,馬克思還強調教育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為此,他特別提倡開辦各種類型的學校,不僅要辦正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學校,而且大力發展工藝學校、農業學校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學校。
第七,社會主義必須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就是為了徹底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社會主義就是「自由人聯合體」,人們獲得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條件和機會。當然,由於社會主義比起共產主義來說,還存在著差別,生產力還未高度發展,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還沒有消失。在社會主義結成「自由人聯合體」的人們,只有到了共產主義才會得到徹底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⑼ 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是指以公有制為基本的經濟基礎,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原則的社會形態。它是共產主義的一個初級階段。
資本主義社會是指以私有制為基本的經濟基礎,以三權分立為基本政治制度,實行民主政治的社會形態。
奴隸社會是指以奴隸主所有制為基本的經濟基礎,以奴隸主專制和等級制為基本政治制度,實行的是赤裸裸的剝削的社會形態。
封建社會是指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基本的經濟基礎,以封建等級制為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對農民進行剝削的社會形態。
歷史由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然後依次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統治階級佔有生產資料的程度越來越低,政治越來越民主和法治,文化越來越平等,剝削越來越少,並無限趨近於0。當然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是私有制產生的階段,應特殊看待。當統治階級佔有的生產資料不足以統治被統治階級,階級將會消亡,社會也會呈現以民主,平等和互利為特徵的完全契約和法制性的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社會形態,那時國家也已經消亡,生產力極大發展,人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相互協商,共享盛世,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全人類的最高理想,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