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寧靜而致遠」是什麼意思
寧靜而致遠的意思等同於寧靜致遠。
寧靜致遠,讀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只有內心平靜,才能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的用法示例如下:
(1)外面紅塵滾滾,我自風清月朗;他人忙於應酬,我只寧靜致遠。
(2)高老師常用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作為自己言行的准則。
(1)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寧靜致遠的關聯詞彙:淡泊明志、厚積薄發。
(1)淡泊明志是一個成語,讀音是dàn bó míng zhì,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只有內心平靜,才能有所作為。
(2)厚積薄發,糧食要囤積充分,以備不時之需,每次取的時候要少取避免浪費。後來被解讀成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出處:「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譯文:大量的看書,多多閱讀,了解事物才能少量的慢慢的拿出來,厚積薄發。
⑵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寧靜致遠 [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出處: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1、諸葛亮 《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2、道士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2)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
高風亮節 [ gāo fēng liàng jié ]
也說高風峻節。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堅貞的節操。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出 處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例 句
但就是這么一個,也可以讓我們見到千千萬萬革命母親的~。
⑶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意思一個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誡子書》【作者】諸葛亮【朝代】三國時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白話釋義: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整體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⑷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淡泊其實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致遠,致,有實現的其實,遠,即遠大的目標,合起來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4)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古人較之於現代人,似乎對讀書學習更為重視,而且這讀書的目的也不是後來人們所說的「黃金屋」、「顏如玉」那麼的不堪,那時候的讀書,既是經世濟用的需要,也是傳承家學、安身立命、維系家族和提高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對學習的重視,可以從林林總總的家訓中隨意看到,那也是家訓的主體內容之一,即使早年頑劣放縱,鄙薄讀書的漢高祖劉邦,後來在給太子的手書中,也對自己早年輕視學習進行了反思。這位討厭讀書、也討厭讀書人的開國皇帝,曾經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後來是這樣告誡太子劉盈的:「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又說:「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沒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這里就可以看出孫叔通、陸賈對他的影響了,而字里行間則又體現出平和親切的親情意味。
⑸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詞意: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出處: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5)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恬淡寡慾
[成語解釋]恬淡:安靜閑適,不求名利;寡:少;欲:慾望。心境清靜淡泊,沒有世俗的慾望。
[典故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五回:貧道原是恬淡寡慾的。
譯文:我原本是安靜閑適,不求名利的。
[近義詞]恬淡無欲
[反義詞]追名遂利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不追名遂利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古代
⑹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誡子書》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