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工收割水稻的效率是不是非常低
按照水稻畝產800公斤計算,1.5%的損失率換算成重量,是12公斤,3%的損失率是24公斤。相當於機收的減產量是人工收割的兩倍,多出了12公斤(24市斤)。這還是收割機理論的理想數據,實際減產量估計可以多出20現在受曬場的局限性,比如收割後脫料,揚塵加晾曬都需要一個合適的場地。再者稻梗等附屬品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比如現在不用材火做飯,牲畜少了也不吃稻梗等。所以人工收割已經不被大眾所接受了。
估計大概每畝地最多也就是浪費一:二十斤左右吧。為什麼這么估計呢?因為收割機收完後看地上掉的麥粒多少就能估計的差不多。另外,還有一方面也能估計的差不多少。就是種完下茬以後,看小麥
② 水稻收割的過程
先把水稻割倒, 一般先丟地上。收割的天氣通常驕陽似火,而收割的速度又要快,不然穀子很快會從稻子上脫落下來,太陽剛升起就要開始,因為中午實在太曬了,盡量利用早晚的時間幹活。割的時候彎腰弓背,手上臉上經常被鋒利的禾葉割傷,有時眼睛還會被刺傷。
然後把它們捆紮成便於挑運的大小。水田很多都建在不平的地方,田埂修得狹窄而上面很多還留有種過作物的土壟。有的要挑很遠才能到打穀場。
在平原上,很多把打穀機拖到稻田中間,這樣節約挑的路程,但有的人家裡沒打穀機。共用的也要講究先後次序對吧。
然後用打穀機進行脫粒,將穀子從水稻上打下來。這個比較簡單也不怎麼費力。
餘下的禾桿再捆紮起來或堆放,如果打穀在田中進行,那麼就直接堆成稻草堆。這些東西可以用來燒火或者直接返田做肥料。
對於有聯合收割機的地方,可以上面的步驟全部在一台機器上完成,省事。但通常只適合北方的麥田。稻田的田埂限制了機器的進入,而且很多稻田沒建在平原。而且也不是所有農民都用得起收割機的。
脫粒之後的穀子運到曬谷坪去曬干,不然很容易發芽。曬干之後,基本就結束了整個收割的過程。
曬乾的穀子可以長期保存,但還不能吃。 准備吃的要進行打米。有專門的椿米機,現在都機械化了。椿完後還要用風車——北方很多直接利用自然風——吹去脫落的谷殼,餘下的白米,就是我們吃的大米了。
這還沒有完,脫落的谷殼就是糠了,對於機械打米機,可以直接脫出細糠,老式的還得再磨碎,這個糠可以做飼料。
③ 關於割麥的圖片和歌曲
這個可以在網路里找、還有電視劇《白鹿塬》里邊就有割麥的圖片
④ 現代化的農場是如何高效率收割小麥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中國的農業化也在隨著一起發展,以前彎腰手工收割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迎來了現代化設備高效率的收割機來收割小麥,收割機具有收割、並自動將麥穗與麥桿分開,並且將脫下來的麥粒集中放入倉中,然後將農作物運送到車上。現代化的農村是採用機械一體化運作,提高了效率又解決了人們勞累之苦。
科技的進步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好處,提高了農作物的效率又減少了物品的消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高科技的農業技術不僅僅給生產帶來了便利,也改進了農業生產的條件,推動了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⑤ 機器收割逐漸代替手工收割,收割工人會逐漸失業嗎
一般情況下來說,就社會發展趨勢來說,手工收割是肯定會被機器收割來取代的,所以說手工收割是非常耽誤時間的,而且效率也是不高的,這些也是遠遠落後於機器收割,因此正是因為在高效率的趨勢下,機器收割必將會取代手工收割,所以說手工工人會逐漸失業,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總的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考慮。
3,工業化的發展機器必將代替手工收割。不得不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啊,逐漸取代了人工正,是因為這樣高效率的前提下,而且大多數人都會提高足夠效率,而且機器的優點遠遠高於了人工,所以說從多方面考慮機器收割是肯定會超過手工收割,而且也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總的來說社會發展趨勢就是機器收割大於人工收購,而且人工收割肯定也會隨著需求的減少而導致逐漸失業,這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⑥ 收割機收割麥子,有人說污染空氣。你認為呢
糧食一直以來都是農民的命根子,對我們農業大國來講更是關乎民生大計,為了擴大種植面積,並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收割機應運而生,然而正直農民「雙搶」收割和種植季,某些關於收割機污染環境的話題便被掀開了鍋,鬧得沸沸揚揚,那收割機收麥,真的污染環境嗎?
最後,我們分析看看收割機到底對環境產生何種影響。
一、收割機造成揚塵。揚塵均為短期影響,而且在責任田局部范圍,並未對大環境造成影響。
二、收割機漏油。收割機以柴油提供燃助力,而漏油屬於收割機的質量問題,並非收割機本質的環境破壞,即便漏油也同樣是局部影響,而污染地位於農民責任田,但凡有地的農戶,都會鏟除油土,進行處理。
三、收割機噪音污染。一般住宅區距離咱們農民的耕地都有很遠的距離,噪音遠遠傳不到那麼遠,即便能聽到作為農民本身,對這個特殊的搶收時期,都會理解。
四、收割機排煙污染大氣。收割機僅為收貨季短期使用,而相對收割機,道路上的大量汽車尾氣常年直排,危害更大,全部停用,顯然不可能。
⑦ 割稻子有什麼訣竅
收割技巧一
將撥禾輪位置向前、向下調整,使彈齒在最低位置時盡量靠近地面,以便抓起秸稈,但不接觸地面。可根據倒伏情況,調整撥禾輪彈齒向後傾15~30度,以便能從地面抓起秸稈並送人收割台,同時應卸下撥禾輪壓板,水稻倒伏嚴重的,要盡量使割茬高度低於10厘米。
必須注意的是,一定要降低機械前進速度,力求操作準確,並適當增加風量,調好風向和篩子開度。
改裝方法:①改裝扶倒器。有些水稻收割機器在出廠時已經配備,如果收割機沒有配備扶倒器,可以自行安裝:作業時收割機要盡量直線行駛,避免左右扭擺,以防扶倒器碾壓水稻植株,造成更大的損失。②安裝分禾器。保證割台兩端有效分禾,避免部分穗頭在切割後散落於地面。
注意事項:降低割茬高度。可以更大程度的收割倒伏的稻穗?減緩前進速度。在收割倒伏水稻過程中,情況比較復雜,為了收割准確,減少損失,應降低收割機前進速度。
⑧ 村民們過去常用手工把麥穗從麥稈上收割下來 英語
The villagers used hand harvested from wheat straw
⑨ 大衣哥有收割機不用,反而親自下地用鐮刀割麥子,是故意作秀還是勤儉節約
眾所周知,大衣哥朱之文是草根歌手,雖然成名多年為自己賺得了不菲的身價,但是他一直不願意搬離農村,並且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永遠都是「愛唱歌的農民」。雖然如此,但是常年熱度不減的大衣哥,經常引起爭議。
至於大衣哥親自割麥子也並非是擺拍,因為地頭必須人工收割,方便收割機進出轉彎從而避免麥子被壓倒。面對個別網友提出的質疑,有熟悉農村生活的網友解釋,其實大衣哥割的麥子是收割機不方便機器收割的地頭,並不是故意有機器不用。顯然,大家對農村生活不太理解,所以引發了誤會。
⑩ 關於收割麥子的作文600初一
這個季節,這個季節,五月,我喜歡五月,農歷來說。
因為五月可以割麥子。
麥子黃了,一浪一浪翻滾洶涌,看上去暈暈的。卻看得人眉開眼笑汗珠子直淌。五月的太陽已經很熱辣了,已經不象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而是三十郎當的少婦了。而且是絕不裝嫩的本色少婦。那熱情真的就象一把火,不過不會燃燒沙漠,倒有可能燃燒脂肪。誰要再說減肥難,彎腰撅腚去割上三天麥子試試。
我不會割麥子,小時候不會,大了就在學校一擲千金(一寸光陰一寸金嘛),偶爾回家參加勞動也總象舊社會的大少爺一樣,什麼家什都提不起來,只能打打下手。比如捆麥個子,看麥場什麼的。雖然不會割麥子也不會打麥子,可我會吃麥子,真的。
麥子似熟非熟的時候,麥粒是軟軟的,但芯里並不是汁液而是已經漸趨飽滿的,這時候采一把來,再弄一堆離離原上草,點一把野火,把麥穗放在火上烤,邊烤邊轉,待到麥香四溢的時候,放在手心裡來回地搓上幾把,再吹一口氣,卟,麥皮飛揚之後,手心裡就剩下噴香的麥粒了。一把填到口裡,那個滿足啊,什麼麥當勞肯德基,比我小時候的燒麥差得實在太遠了。當然此燒麥非彼燒麥了(燒麥是什麼玩意兒嘛!)。
麥稈也是可以拿來玩的。編個小戒指戴在手上,折一隻螞蚱振翅欲飛,都是樂趣無窮的。大人把麥稈最好的部分收集了曬干,可以蒸饅頭的時候墊在箅子上,也可以編成扇子乘涼時用,或者做成長長的卷簾蓋草垛防雨。這些都是麥收的副產品了。
真正的麥收,以前都是純手工的。把鐮刀磨罷,戴一頂斗笠,於田間飛刀豁豁,麥子便齊齊地抓在手裡倒在地上。我對此類技術含量很高的操作一直心存崇拜。後面便有人將麥子一捆捆地紮好,置於田間。到一定數量時,牽來毛驢,一垛垛地撂到驢背兩旁,一條繩子飛檐走壁地捆紮結實,由小孩或婦女押送到麥場里,一拉繩子,刷地落地(由此看出如何捆紮也是絕對的技術活),驢子便一身輕鬆了。
麥收時節是顧不得回家吃飯的,午飯要送到田間地頭上,就著鹹菜就是一頓好飯。麥子在場里先曬上三兩天,待差不多干透,打亂了一大片地放在那裡,牽上驢子帶上碌碡,一圈圈地碾,麥粒就乖乖地落地。然後收起麥草,趁有風來時用木杴揚起麥粒,麥粒間的麥殼就飛出去,飛出去,只剩下黃澄澄的麥粒。也有用人工的,用摔用拉(陽平),總之要把麥粒折騰下來才算完。
麥粒在太陽底下還要曬上幾天,這時候就要有人看場,防止雞鴨牲畜糟蹋。不時還要翻場,就是赤腳走進去一圈圈地拖,拖出曲曲彎彎的溝谷,增加受光表面積,提高效率。一旦下雨,可就要耽誤麥子的脫水,甚至會捂得霉變,所以要爭分奪秒。看場是很枯燥的,不過也很休閑,想想看別人都在太陽底下割麥子,你捧本小說往樹蔭底下一躺,偶爾抬起眼往場院上一瞥,或者扔一塊石頭嚇唬嚇唬靠前貪嘴的麻雀和母雞,清風徐徐,那是何等的享受。
最辛苦的是割麥和打場,麥芒會刺得身上一道道地,又熱又累又癢又疼,若不是為了那些可愛的麥粒,才不會有人受這番苦楚。現在就好得多,有收割機脫粒機,大部分工作都被機器代替了,速度快質量高,省事得很。麥子可以拿去磨坊換面,回家做饅頭花捲包子餃子隨心所欲大快朵頤時,想起那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過往所有的一切辛勞便都有了回報。而城裡的人們,鈔票遞過去,便有饅頭拿過來,又哪知道小麥是怎麼來的,麥苗和韭菜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