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鄉村道路的修建,到底是水泥路面好還是瀝青路面好
隨著新農村建設,目前農村基本上已經實現了路路通,路面得到了硬化,有柏油路也有真正的水泥路,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每個村莊的道路基本上都是以鋪設水泥路為主,鋪柏油路的雖然也有,但是並不多。
柏油路相比水泥路而運伍叢言,橘尺它的優點就是車輛走在上面具有一定的減震效果,這一點是長期開車的司機都有感知,並且柏油路對於農村那些起伏不平的道路有更強的適應性,能夠讓有坡度的道路得到一定的緩沖。
由於農村修路的經費限制,在修路當中首先要考慮造價問題,柏油路的造價相比水泥路要貴,因此農村即便是修築柏油路,往往由於柏油層厚度欠缺,也是導致路面易損的原因,水泥路相比柏油路要廉價了不少,因此農村以水泥路為主,也就見怪不怪了。
綜合以上水泥路和柏油路兩種路況的對比,根據農村現有的條件,水泥路造價低,施工相對簡單,後期保養少,又能夠為農民提供晾曬糧食的場所。所以說這兩種路面沒有更好之分,只有因地制宜,相比較而言,水泥路更加適合農村的道路,這也是目前農村水泥路多於柏油路的主要原因。
『貳』 什麼是基耕道
機耕道是鄉以下可通行機動車輛和農業機械的農村道路,包括鄉村道路、村組道路和田間道路。行車速度不超過20km/h,路基寬度3.5~4.5m,行車道寬度2.5~3.5m,路肩寬度0.5m;在200~300m范圍內要設置錯車道,路基寬度不小於6.5m,有效長度一般不小於10m,相鄰錯車道之間應盡可能通視。特殊路段可減為3.0m,錯車道處路面寬度為5.5m。
補充:
機耕道是農機具(拖拉機,收割機等)出入田間地頭進行農田操作的通道。它能否有效投入利用,直接涉及農機的迅宴卜推廣速度、普及程度、以祥叢及各種效率和作業質量。解放後,為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1956年起,開始在全國有關縣、鄉(公社)自籌資金,先後築起供拖拉機行駛的機耕道路。機耕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連接外界的經畝穗濟命脈通道,是農村脫貧致富的生命線。
基耕道圖片:
『叄』 農村修路為什麼不修柏油路,而是修水泥路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基本上所有的農村都實現了通暢化。記得小時候村裡沒修路的時候,每到下雨天,小村的路就成了 "泥巴路"。出門的時候,鞋子和褲腿都會沾滿泥水。但朋友們卻發現一個問題,農村的路只有水泥路而沒有瀝青路,這是為什麼呢?
相比之下,水泥路具有施工工藝簡單、建設成本低、使用周期長等優點,這些優點改岩是瀝青路所不具備的,再平衡之下,還是水泥路更適合農村,所以農村公路最常見的是水泥路,而不是瀝青路。
『肆』 農村修的水泥路為何「只有3.5米寬」,有的甚至更窄
首先,規劃不夠科學。對國家和人民來說,農村地區有道路是件好事。然而,這些道路已經好幾年沒有修建了,不能滿足農村地區經濟和生活告塌枯發展的需要。道路太窄了,只有3.5米寬,有些地方仍然夠不著。事實上,3.5米寬的標準是國家以前制定的農村公路的特殊情況,但現在許多地區已經將這種特殊情況作為一般標准。
在一些衫森路段修建道路也很困難,尤其是在山區。例如大別山的腹地。基本都是盤山路,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山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拓寬道路,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農民自己無法修復。看著這條狹窄的路,農民們不知道他們應該快樂還是不快樂。
『伍』 現在農村修路都是修水泥路,為什麼不修成柏油路
農村道路建設標准寬3.5米,土路肩每邊500毫米,厚度180毫米,底層為12公分混合料(碎石和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不象市政道路底層有4%的厚度為15cm的級配水穩層和6%的級配厚度為15cm的水穩層。農村道路底層混合料設計標准很低,平時設計過車速度慢,有人類活動。瀝青混凝土路面成本很高,聽說2000年時瀝青路面成本很高,高速路設計雙向雙幅路面加急車道1億元/公里,當然只是聽說,我不看過市政道路的預算書,只共參考。
『陸』 鄉村水泥路為何還沿用彎彎曲曲的老路基,而不是盡量走直線
鄉村水泥路為何還沿用彎彎曲曲的老路基,而不是盡量走直線?如果為了拉直線而改變道路,可能會影響農村居民的出行習慣,也可能會遭到村民的反對。因此,更多的水泥路使用原有的舊路基。當然,現在有人認為農村的入口道路應該修得筆直、暢通。局斗事實上,它不像彎曲的道路那樣安全。因此,農村地區修建的硬化道路沒有選擇新路基來修建更方便的道路純圓,這是有原因的。一切都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
3很多人會想,既然新的水泥路已經建成,為什麼不走直線呢?這不僅可以縮短公路里程,還能節約成本,為什麼不呢?首先,農村公路建設的主要原則之一是盡量不佔用農村地區的基本良田。雖然這條老路過去是彎曲的,但它是根據農民耕地的分布而形成的。現在如果你想換線,一定會佔用一些農民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