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祖母綠型加工步驟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祖母綠型加工步驟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4 11:30:39

Ⅰ 祖母綠 買刻面還是素麵呢

這個要看個人喜好,同等質量大小祖母綠刻做侍滑面要比素麵貴。刻面與素麵祖母綠的不同之處

寶石的切割分成兩大方面,素麵和刻面。要選擇哪種純臘切談賀割方式,這得看寶石本身的特點,它的凈度、顏色、透明度以及寶石本身的物理特質都是要在切割過程中考慮的。選擇不同的切割方式,寶石呈現在世人眼前的面目就會大不相同的。

Ⅱ 寶石是怎樣切割的

刻面切割的寶石更加閃耀。

1、刻面型又稱棱面型、翻光面型和小面型。它的特點是寶石由許許多多具一定幾何形狀的小面組成,形成一個規則的立體圖案。

2、階梯型琢型中的祖母綠型主要用於祖母綠的切磨,也適合於所有透明的寶石,尤其是顏色美的有色寶石。在這種琢型中小面的數目和階梯數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顏色美放在了首要位置,而火銷旅御彩則居於次要位置。

3、混合型琢型可使寶石的火彩、顏色和重量達到最佳效果,但由於加工復雜,不利於大批量生產,因此只局限於高檔寶石的設計與琢磨。

(2)祖母綠型加工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寶石的分類

1、寶玉按其成因類型(即是天然成因還是人工製造)分為天然珠寶玉石和人工寶石。

2、天然珠寶石按成因和組成分為天然寶石、天然玉石、有機寶石。天然寶石: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等。2.天然玉石:如翡翠、軟玉、岫玉等。3.有機寶石:如珍虧岩珠、珊瑚、琥珀等。養殖珍珠也屬此類。

3、人工寶石是完全或部分由人工生產或製造用做首飾及裝飾品的材料,包括合成寶石、人造寶石、拼合寶石和再造寶石。

4、珠寶玉石的定名原則如下:以礦物、岩石名稱作為天然寶石材料的基本名稱,如鈣鋁榴石、透輝石等。

Ⅲ 祖母綠這種寶石,為什麼內部看上去都有雜質和裂縫

祖母綠在生成的過程中,有多種其它元素如雲母、黃鐵礦、方解石等混入其中,故多雜質。另外,因其縱向生長解理豐富,且性脆,在開采中也產生裂。

祖母綠的主要成分為鈹鋁硅酸鹽同時含微量元素「鉻」。由於一部分「鋁」被「鉻 」所代替而形成祖母綠。從化學角度講,「鉻」和「鋁」不能化合到一起。因此這種置換反應需在極特殊,極復雜的地質條件下進行。

擴展資彎侍料:

挑選祖母綠:

1、顏色:以綠色帶藍的顏色為佳,綠色帶灰者質量較差。

2、透明度:以清澈明亮、晶瑩通透者跡局為佳品,半透明者屬普通品。祖母綠的內部常有一些內含物的存在,如純凈者,為罕見的上品。

3、切工:規范的切工稱為祖母綠型,能夠把寶石的光澤完全徹底地反射出來。

4、重量:一般祖母綠的晶體不大,經切磨後,質埋州吵量極優,重量在2克拉以上者,已屬罕見,如重量在5克拉以上更是難得的珍品了。

Ⅳ 祖母綠的人工合成

祖母綠的綠與其他天然綠寶石的顏色不太一樣,加上其大量的內含物特徵,較有經驗的人可以分辨出來。 至於合成寶石方面,想合成祖母綠的努力可說是前仆後繼。基本上,合成祖母綠是以水熱法而非維紐爾法製成。 以維紐爾法製造合成寶石本身有一個限制,就是此法只適合合成以氧化物為成神察褲份的寶石,如剛玉和尖晶石,此乃因維紐爾法在由液滴結晶成梨形結晶的過程時,只有氧化物可以快速結晶。祖母綠屬於硅酸鹽,因而不適用維紐爾法。 公主式切割(Princess Cut)的合成祖母綠,其實應該沒告是尖晶石型的合成品,因為幾乎觀察不到其二向色性,也看不到有助熔劑產生的內含物。
收藏清祖母綠寶石: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祖母綠寶石,清,高1.26厘米,長1.9厘米,寬1.4厘米。重26.48克拉。
祖母綠寶石翠綠色,玻璃光澤,採用階式變型切磨技術成型。
祖母綠,礦物名稱為綠柱石。由於其晶體結構中含有鉻和釩元素而呈現純正美麗的綠色,被視為寶石中之珍品。上乘祖母綠產於哥倫比亞,其他產地有印度、奧地利、澳大利亞、南非、埃及、巴游簡西、美國、巴基斯坦、挪威和辛巴威。祖母綠以青翠悅目的色調備受世人喜愛,被譽為五月誕生石,象徵仁慈、信心、善良和永恆。

Ⅳ 素麵祖母綠 請教什麼是素麵祖母綠呀,不懂

素麵就像翡翠蛋面那種樣子的,如下圖:

一般來說刻蔽銀面切割比素麵切割凈度要好一些。好的凈度的寶石毛坯,會根據毛坯瑕疵位置的晌含情況,大部宏謹宴分打磨拋光加工成刻面,會更加美觀,賣價也會更高。

Ⅵ 寶石的加工款式

寶石的加工款式是指寶石的造型,它是寶石原石經琢磨後所呈現的式樣,也稱為琢型或切工。常見的寶石琢型可分為四大類:凸面型、刻面型、珠型和異型。

一、凸面型款式

凸面型又稱弧面型或素麵型,其特點是寶石的琢磨面為弧面。凸面型切工常用於琢磨半透明到不透明的寶石。如玉髓、冊陪綠松石、軟玉、翡翠等玉石,以及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寶石。根據凸面型寶石的截面形狀和腰部的形狀可劃分為以下類型

1.根據凸面型寶石的截面形狀劃分

(1)單凸面型:這種款式由頂部的圓凸面和底部的平面組成(圖11-2-1a)。頂部弧面的弧度可變化,適用於琢磨半透明、不透明寶石或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寶石。

(2)雙凸面型:頂部和底部都由凸面組成,但一般上凸面的弧度比下凸面高(圖11-2-1b)。適用於琢磨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寶石。

(3)扁豆凸面型:頂部和底部均由凸面組成,但上下凸面的弧度不一樣,下凸面弧度較小(圖11-2-1c)。歐泊一般採用此款式。

(4)空心凸面型:該琢型是在單凸面型琢型的基礎上,從底部挖一凹面空心(圖11-2-1d)。適用於琢磨顏色深、透明度差的寶石,如鐵鋁榴石就常用此琢型。

(5)凹面琢型:該琢型是在單凸型琢型的基礎上,從頂部向下挖一個凹面(圖11-2-1e),目的是為了在凹面中再鑲嵌一個較貴重的寶石,如在黑色瑪瑙上鑲嵌一顆星光紅寶石等。這種琢型較少見。

圖11-2-12 珠型切工

根據幾何形態的不同,珠型可分為:圓珠型、橢圓珠型、扁圓珠型、腰鼓珠型、圓柱珠型和稜柱珠型等(圖11-2-12)。

四、異型

異型包括自由型和隨意型(簡稱隨型)兩種款式。

自由型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喜愛,或者根據寶石原石形狀、顏色及色形等特徵將原石琢磨成不對稱或不規則的造型,也有寫實的形狀,如樹葉、魚、昆蟲等近似形狀。琢磨自由型寶石的難度較大,產品量很少,多數情況下只適用於琢磨一些高檔寶石(如鑽石、歐泊、翡翠等)。

隨型是人們基本上按照大自然所賦予原石本身的形狀,進行磨棱去角、拋光等簡單的加工而成的款式。

隨型寶石的形態千變萬化、離奇古怪,表現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和神秘莫測,具有其他寶石造型所沒有的特殊魅力,因而很受追求新奇的人們鍾愛(圖11-2-13)。如著名的南京雨花石即為隨型石。

圖11-2-13 異型

Ⅶ 鑽石的琢型

鑽石的琢型是指鑽石被切磨加工成的形狀,通常分為兩大類:圓鑽和異形鑽(圓鑽以外其他所有形狀的鑽石)。

(一)圓鑽

1.標准圓鑽型

標准圓鑽型各種比例名稱見圖5-1-1。

圖5-1-1 標准圓鑽型各種比例名稱

第一個提出現代圓鑽琢磨比例標准參數的是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1899~1991年),時值1919年。按照托氏的設計,設腰棱直徑為100%,則檯面大小為53%。全高為60%~61%(其中腰棱厚度0.7%~1.7%,冠部角度16.2%,底部深度43.1%),冠角為34°30′,底角為40°45′。按照上述參數加工出來的圓鑽,稱為托爾科夫斯基標准工。在美國,一直把它作為理想工的標准,GIA至今還是把它作為評價鑽石切工比例的標准尺度。

托氏當年設計標准參數時的指導思想是力求使鑽石的「火彩」達到最大,同時還具有很強的亮度。鑽石的亮度主要來源於反射光和折射光這兩種光線。實踐證明,照在鑽石上的入射光線一部分會從鑽石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則會透過鑽石表面折射到鑽石內部;入射角越小,反射光也越少,折射光卻越多,反之,入射角越大,反射光也越多,折射光卻越少(見圖5-1-2)。

圖5-1-2 入射角大小同反射光、折射光多少的關系

反射光以靜和動兩種不同的方式在鑽石表面形成反光和閃爍光(即鑽石轉動或光源晃動時鑽石表面或明或暗的閃光)。反射光和閃爍光的多少主要取決於鑽石外露表面面積的大小(即:鑽石小面數目的多少、大小及其排列勻稱與否)。

折射光與鑽石的比例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大部分從成品鑽石冠部進入鑽石內部的光線,在鑽石亭部發生兩次反射之後,又從冠部最大限度地透射出來。托爾科夫斯基經過反復計算,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比例(見表5-1-2),其中實現全內反射最關鍵的一個比例就是亭角的角度40°45 ′。圓鑽如此,異形鑽縱向的剖面圖底角也應該是40°45′左右。亭角太大或太小,換句話說,亭部太深或太淺,都會影響經過全內反射之後再從冠部溢出的光的總量,即影響鑽石的「火彩」(見圖5-1-3)。

表5-1-2 圓鑽主要品種各種比例比較

此外,從冠部溢出的光實際通過的是兩個不同的途徑:一部分從檯面溢出,另一部分從冠部的刻面(即冠部主刻面、星刻面和上腰面)溢出。從檯面入射又從檯面溢出的光是不發生色散效應的純全內反射光,而鑽石冠部的刻面實際上相當於棱鏡的作用,從冠部刻面溢出的光線將發生色散。這兩部分給人感覺不同的光線的相對主次嫌畢關系,就取決於檯面的大小和冠部的厚薄(冠角的大小),如圖5-1-4所示,左圖:檯面過大,導致亮度大而「火彩」不足;右圖:檯面過小,導致「火彩」強而亮度不足;中圖:台寬比適中,保證「火畢胡彩」和亮度的均衡。

圖5-1-3 亭角大小對鑽石「火彩」的影響

圖5-1-4 檯面大小和冠角大小對鑽石「火彩」的影響

從目前國際鑽石行業的情況看,美國GIA是以托爾科夫斯基標准工為標准,歐洲多半是以Scan DN標准工為標准。

2.其他圓鑽型

(1)瑞士工

一般適合於成品重0.03~0.05ct的鑽石。上下共34個刻面:正八邊形檯面1個,冠部小面16個,底小面1個,底部小面16個,其中三角形小面佔多數(見圖5-1-5(a)。

(2)高亮工

其明顯不同於標准圓鑽的地方在於:兩個主面之間的腰小面(包括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不是兩個,而是三個,從而在標准圓鑽的58個小面數目上增加了16個,總共有74個小面(見圖5-1-5(b)。

(3)王牌工

由紐約「王牌鑽石大師」公司研製。它的特點在於檯面不是八邊形,而是正十二邊形,從而使冠主面和底主面的數目相應地增加到各12個,同時使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的數目相應地增加到各24個,總共86個小面。其他特點還有:檯面小於50%,星小面比冠腰小面高,底腰小面只為底主面的一半左右(見圖5-1-5(c)。

(4)馬格納工

它以正十邊形的檯面為特點,並且將冠主面一分為二,將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一分為三,使小面總數達到102個,即檯面1個(正十邊形),星小面10個,冠主面20個,冠腰小面30個,底主面10個,底腰小面30個,底尖1個(見圖5-1-5(d)。

(5)美國圓鑽

被認為是最早的圓鑽,19世紀中葉盛行於英國。其冠小面的排列已芹數芹經接近現代標准圓鑽,惟其全高幾乎與腰棱直徑相等(現代標准工僅為60%),出成率雖高,但火彩不好。此外,其檯面小,約為腰棱直徑的三分之一,而底尖面反而較大。近八邊形檯面的任一邊同鄰接的星小面和冠主面的棱線接近成一直線(見圖5-1-5(e)。

(6)葡萄牙工

一種檯面呈正十六邊形,冠底部各5層,每層16個小面,加上底尖,合計162小面的放射型圓鑽。主要適用於大鑽石(見圖5-1-5(f)。

(7)公主144工

這種磨工是在馬格納工、王牌工和高亮工的基礎上綜合開發出來的。它同標准圓鑽顯著不同的是:把每一段與16個冠腰小面對應的腰棱都磨成了三個小棱面,在腰棱和底腰小面之間增加了一圈16個三角形的小面和一圈16個菱形的小面,從而使鑽石的「火彩」更加強烈生動,這一點在鑽石轉動的時候尤其明顯(見圖5-1-5(g)。

值得指出的是,下文還會提到一種正方或長方形的公主工,通常是57個小面,偶爾也有144個小面的,莫把它們與「公主144」工混淆。

(8)螺旋工

檯面為正十二邊形,冠部的小面有5層,底部有8層,以檯面和底尖為中心呈螺旋狀排列(圖5-1-5(h)。

(9)帝王工

帝王工是近年由香港裕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研製的,其特點是以標准圓鑽型為基礎,將標准圓鑽型的星刻面、上下腰面均做了兩分割,並在腰部切出了96個面,這樣構成了194個面。帝王工即使在光線弱的地方,其外周部分也能閃爍出光輝(圖5-1-5(i)。

(10)「八箭八心」工

屬於標准圓鑽型的變體,近年來較為流行。其特點是對稱性很強,切磨角度略有變化,比例不在理想范圍內(見圖5-1-5(j)。

(11)單翻圓鑽

常見於分鑽的切磨,冠部僅有一個檯面和八個主面,亭部只有八個面,共17個面(見圖5-1-5(k)。

圖5-1-5 不同的圓鑽型切工

(二)異形鑽

1.常見異形鑽

常見的異形鑽主要有七種:馬眼鑽、心形鑽、梨形鑽、橢圓鑽、祖母綠鑽、長方鑽和公主型鑽(見圖5-1-6)。

圖5-1-6 常見異形鑽品種

(1)馬眼鑽

馬眼鑽也稱「橄欖鑽」、「船形鑽」,在現代鑽石磨工中素有「琢形王後」之稱。

馬眼鑽的長與寬的比,以1.75:1~2.25:1為最好,2.25:1~2.50:1次之,大於2.50:1或小於1.50:1則較差。

(2)梨形鑽

梨形鑽,又稱淚滴鑽。梨形鑽的長寬比,最好是1.50:1~1.75:1,1.75∶1~2.00:1或者1.50:1~1.25:1亦可,大於2.00:1或小於1.25:1則較差。

(3)心形鑽

心形鑽是一種將圓鑽和梨形鑽的加工工藝相結合的放射型琢形,為古代印度工匠所發明。三角形薄片雙晶原石最適宜做心形鑽,出成率因石而異。

心形鑽的特點:①不算心頂的缺刻,底尖應位於幾何中心處;②冠主面傾角為33°~34°;③心肩部的底主面的傾角應為41°,腹部的傾角應稍大,約為42°;④長寬必須基本相等;⑤完工之後,腰棱一般都磨成了一連串的小腰棱面。

(4)橢圓鑽

橢圓鑽有標准型和瘦長型兩類。標准型的長寬比為1.3:1~1.5:1;瘦長型的長寬比為1.5:1~2.0:1。

(5)祖母綠型鑽

祖母綠型切工是一種倒角的多邊形階梯型切工,通常為長方形,其小面的層數標準的是上下各三層,也有各兩層和各四層的。祖母綠型鑽是僅次於圓鑽的最流行的切工和琢形,被譽為現代異形鑽群體中的「灰姑娘」。

祖母綠型鑽的長寬比根據原石大小為1.1:1~1.50:1不等。

(6)長方鑽

長方鑽通常是長方形,其長寬比值往往比祖母綠型磨工大。因為切磨長方鑽側重於考慮保重,所以它們腰棱形狀和各種比例都可以有不同尋常的伸縮度:有的可以很長很薄,有的也可以很短,長寬比接近正方形,兩條短邊也可以不一,從而形成一個帶點錐度的等腰梯形。

長方鑽被列入常見異形鑽,主要是因為它被廣泛地應用於首飾的群鑲,所以一般尺寸都不大。

(7)公主型

腰棱一般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冠部小面呈放射狀,底部小面呈山峰形,通常有57個小面,偶爾小面數也可以多達144個。注意不要與「公主144」工鑽混淆。另外,齒形工也曾一度稱為「公主工」,注意區別。

2.少見異形鑽

少見的異形鑽品種很多,可歸納為三大類型、12個系列:

放射型玫瑰系列、鞍墊系列、「貴婦人」系列、星形系列

階梯型檯面系列、多邊形系列

混合型拜麗思系列、絢爛系列、公主系列、齒形系列、「五朵金花」系列、任意形系列。

(1)玫瑰系列

玫瑰工起源於400多年前的印度,世界名鑽中的「莫卧兒大帝」、「奧爾洛夫」和「光之山」都是玫瑰工。

玫瑰工是現代放射型磨工的始祖,一般都採用平底,不磨小面,冠部是圓拱形,其拱高低不一,但均磨有小面。所用的原石大多數較薄,加工時但求保重,不太講究比例,故不太「出火」。

玫瑰工的種類繁多,主要品種見圖5-1-7。

圖5-1-7 玫瑰工的不同種類

(2)鞍墊系列

古鞍墊形鑽石呈圓角的長方或正方形,且四邊稍微向外凸出。現代的鞍墊鑽除保留以上風格外,冠部瓣面排列接近標准圓鑽,底部差異較大(見圖5-1-8)。

圖5-1-8 鞍墊系列

(3)貴婦人系列(見圖5-1-9)

圖5-1-9 貴婦人系列

(4)半邊系列(見圖5-1-10)

圖5-1-10 半邊系列

(5)星形系列(見圖5-1-11)

圖5-1-11 星形系列

(6)檯面系列

檯面工是一種最古老的磨工,只在正八面體原石上稍加修飾而成。從晶頂開面磨出一個較大檯面和一個較小的底尖面,再把各個晶面拋光即可(見圖5-1-12)。

圖5-1-12 檯面系列

(7)多邊形系列

同屬階梯型磨工,但腰棱外廓形狀各異,見圖5-1-13。

圖5-1-13 多邊形系列

(8)拜麗恩系列

1970年10月由南非磨鑽大師巴茲爾·沃特梅耶先生創制,他用自己姓名的第一個字母「B」只換了其妻子姓名Marian中的第一個字母「M」,以表示他們之間愛情的結晶。

拜麗恩工冠部採用階梯型磨工,底部採用放射型磨工,皆在提高成率和增加光彩。四方形的拜麗恩工鑽石有62個小面,祖母綠型有70個小面(見圖5-1-14)。

圖5-1-14 拜麗恩系列

(9)齒形系列(Profile cut)

齒形工是一位名叫阿帕德·雷吉的人1961年在倫敦首先創制的,舊稱「公主工」。它採用一般不為首飾行業所用的薄片狀原胚製作,底部做成一排挨一排的41°的「V」形槽,腰棱形狀則可以隨意「裁剪」,拼出各種美麗的圖案來(見圖5-1-15)。「靈活有餘,而火彩不足。」

圖5-1-15 齒形系列

(10)「五朵金花」系列

1988年由鑽石中央統售組織(CSO)顧問蓋比·托爾科夫斯基創制,共五款,均以花名命名。主要針對低色級、晶形欠佳的原石設計(見圖5-1-16)。

圖5-1-16 「五朵金花」系列

(11)象形系列

這個系列的磨工主要根據原石腰的形狀,因材制宜地琢磨出馬頭形、蝴蝶形、花朵形、魚形等形狀,小面的排列自然無規則可循(見圖5-1-17)。

圖5-1-17 象形系列

Ⅷ 有沒有想過,祖母綠為何大多都是切那樣的形狀

祖母綠一般磨成四邊形階梯狀,四個角猛耐常常被磨去,稱為祖散孫母綠型切工。這種切工可將祖母綠較深的綠色很好地體現出來。質量好的祖母綠一般都採用祖母綠型切工。

當然沖知鏈,祖母綠也有切磨成明亮型和混合型,但是混合型很少採用,主要看似有玻璃狀外觀。

對於質量差或裂隙多的祖母綠一般切磨成弧面型或做鏈珠。

Ⅸ 刻面祖母綠和素麵祖母綠的區別是什麼

刻察運面祖母綠和素麵祖母綠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就是光滑平面的多少,刻面祖母綠有很多的光滑平面,讓更多的光線進入寶石內部產生折射,使寶石看起來更加璀璨。巧鍵素麵就是單一的弧面,沒有多餘的平面。(第一張是敗寬梁刻面祖母綠,第二張是素麵祖母綠)

Ⅹ 怎麼分辨祖母綠原石

  • 祖母綠質量鑒定四項標准:

    (一)顏色:以綠色帶藍的顏色為佳,綠色帶灰者質量較差。

    (二)透明度:以清澈明亮、晶瑩通透者為佳品,半透明者屬普通品。

    純凈度:祖母綠的內部常有一些內含物的存在,如純凈者,為罕見的上品。價格低的祖母綠主要是因其凈度不好。

  • 6

    仿製者會在製程中,加入一些助熔劑,使人造祖母綠在結晶後,能產生狀似天然雲霧狀的內含物,由於助熔劑的種類不同,內含物的形狀也各異,往往能構成極有趣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