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術鑒賞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則圓激:畫的是什麼?畫得像孫襪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藉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准。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腔中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青少年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獲。
⑵ 美術鑒賞四步法
美術鑒賞四步法可以歸納如下:
美術鑒賞: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感悟鑒賞: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李頃感。
社會學鑒賞: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攔鉛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
比較簡擾好式鑒賞: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
⑶ 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
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
美術欣賞的方法多種多樣,哪一種方法都不能定於一尊。小學階段欣賞的基本方法步驟有:觀看——查找資料——分析——討論——表達。
亂陪凳欣賞美術作品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老師最好給足了時間看,讓學生反復地觀賞。涉及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作者的創作意圖與過程、作品的風格特色等時,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老師要引導怎麼查找資料,要學會從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畫家的個人資料等方面去查找。
分析作品主要是對作品語言形式的分析,還有對作品意義、價值的分析評價,比如造型、構圖、色彩、線條、明暗、肌理、材質等,作品的歷史背景、它的意義、對社會的影響。這是欣賞的深入,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至關重要。分析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學生們互相啟發,各抒己見,有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
表達是實現「欣賞·評述」目標最後的環節和最重要的方式,課標在本「學習領域說明」中,提出了「用語言、文字、動作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的感受和認識。動作表達也是很重要的表達方式,學生有時候一看見作品就有些動作,或手舞足蹈,或語言交流,或模仿作品,尤其是小嘩旅學生,他們內心更加天真一些,所以情不自禁地就把作品中的動作模仿出來。老師在美術課上可以讓學生說,用文字來寫,也可以讓他們用動作來表達。
費德門提出了亂模美術批評四個程序,這四個程序是:描述、分析、闡釋、評價。提出這四個程序以後,很多的國家都採用了這種方法,而且他是針對著教學來提出的。課標在初中階段已經明確了運用描述、分析、闡釋、評價等方法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評述。這四個程序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比較強。按照費德門的四個程序,描述是第一步,這一步主要讓學生在反復觀賞的基礎上客觀地把畫面上的內容說出來,不用加主觀色彩,看見什麼就說什麼。
費德門的第二步是分析,這是一種更加深入的欣賞,要進一步地分析作品的美術語言,如造型、構圖、色彩、線條、明暗、肌理、材質等,如果是國畫,還要增加題字、印章甚至裝裱的形式,這是中國畫特殊的地方,在一張畫上有的時候有不同歷史時期人物的題字,反映了這張畫的流傳過程,這是很有歷史價值的。這些主要是形式語言的分析。
第三步是闡釋,對作品的歷史的背景、它的意義、對社會的影響,還有畫家的生平等,要加以解釋。第四步是評價,這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一個活動,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欣賞能力後,很多同學對作品的喜好和排斥是比較明確的,而且也有了自己的見解,讓他們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是提高欣賞能力最重要的方法。
費德門的四程序是美術評論的程序,更具專業性,與小學的欣賞課有一定的距離,在高年級初步地用四程序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