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幼兒園科探室實驗步驟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幼兒園科探室實驗步驟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1 02:07:07

㈠ 幼兒園科學發現室的介紹

幼兒科學教育作為科學搏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十基行辯年來,廣大幼教工作者在嘗試進行科學教育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困惑與問題。「幼兒園科學發現室」,旨在推動幼兒科學帶肢教育的提高和發展,也讓幼兒在科學素養方面有所提高。

㈡ 科學區與科學發現室的異同

科學區是提供給幼兒一個自我與自主探究學習的活動區域,它能開發幼兒潛能,滿足每個幼兒的不同探究需要,是最受幼兒歡迎的區域之一。

科學發現室,又稱科學探索室、科學活動室、科學發現區等,是指在幼兒園里建立的專供幼兒進行選擇性科學活動的場所,幼兒園科學發現室讓幼兒源通過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圍首慎世界的奧秘,發展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區的環境創設:為幼兒創造寬松、自由、合理的環境有利於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教師要在語言上讓幼兒感覺放鬆,運用語言幫助幼兒將直觀形象的認識上升到抽象邏輯。在區域活動這個游戲的平台上,幼兒可以增長知識、獲得經驗、學習方法,養成認真觀察、積極嘗試、努力探究的好習慣。

幼兒園科學區角活動的意義

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不易開展,它對教師的理論水平,各方面能力要求較高,整個活動場面教師不易把控,這導致很多幼兒園更願意著力發展語言、藝術等傳統的、反響熱烈的領域。

科學區角游戲的出現可以緩解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頹勢,科學區角游戲將科學教育寓於科學游戲之中,情節性、趣味性更濃,能引胡芹前發幼兒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幼兒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習慣,感受褲清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㈢ 怎樣做實驗簡單方法

做一個實驗,最重要的是確保安全和科學性。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實驗步驟:

1、選擇實驗主題: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實驗主題,比如水的沸點、葉片的光合作用等。

2、收集材料:根據實驗主題,根據實驗步驟准備各種材料,包括實驗器材、試劑、器材等等。

3、制定實驗步驟:根據實驗主題和收集到的材料,制定具體賣罩吵實驗步驟,包括操作順序、加入時間、溫度等等。

4、進行實驗: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5、實驗注意安全:在進行實驗時,必須盡可能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的試劑、避免攝入或吸入實驗物資,同時要注意實驗室通風和防爆安全。

6、公正准確記錄實驗結果: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時,要公正、准確、詳細,在實驗報告中精細地描述實驗結果。

7、清洗、辣手工作後安全設備:實驗結束後,要對實驗器材和工作場所進行及時清洗、消毒,同時歸位和存放好實驗器材。注意關閉氣源、水源和電源等安全設備,確保實驗室的安全。

除了以上這些外,實驗者還需要多加留意其悶悉他與實驗相關的注意事項,以確保實驗的成功、安全和科學性。

㈣ 幼兒園科學發現室的教育方法

一、選擇最接近幼兒發展水平的教學素材。
在內容選擇上,我們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科發展的需要、幼兒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加強科技素質為核心,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選擇具有時代性、科學性、趣味性較強的幼兒易於理解和熟悉的內容。
二、選擇不同形式的活動。
採取不同形式的活動能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我們在科學發現室中選擇了實驗操作法、游戲法、問題情鉛前景法等多種形式,使幼兒能系統地掌握知識,喚起幼兒想像和思維,以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讓幼兒體驗學習科學的緩並快樂。
三、以情感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師建立充滿寬容、熱忱和科學的指導態度,創設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同時以對科學活動充滿喜愛的情緒去感染幼兒,以好奇的神情、生動槐哪清的語言、有趣的形式指導幼兒參加科學活動。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成為幼兒科學的幫助者,材料的提供者,成為幼兒的朋友,這樣幼兒就會願意把自己的探索、發現,獲得的成功、感受和需要告訴教師和同伴,互相交流共享科學活動中的樂趣,這對提高幼兒的學習、探索興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幼兒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科學活動中去。

㈤ 請簡述科學探究的7個步驟.______

科學探究的七個環節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思考上,進行初始化的提問,力求問題得到最原始的提問。

猜想與假設:對於一個未知事物進行咐滑猜理論性上的猜想,以便於接下來進行情景的假設。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符合一定科學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猜想與假設的實施,幫助這些猜想得到證明。

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嚴謹的進行實驗,並且在過程中記錄足夠的數據,來完成最終論證的可靠性。

分析與論證:對所收集讓做的數據衡型進行科學性的討論,幫助證明自己的假設。

評估:對自己實驗中的不足,進行一定的誤差分析,判斷自己的數據是不是可以嚴謹的驗證猜想。

交流與合作:把這份實驗的結果進行大眾交流,讓更多人來分析自己的猜想與論證。

拓展資料:

科學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㈥ 幼兒園科學發現室里應擺哪些物品

1首先是環境的打造。如果能專門開辟一個空間作為永久的科學室是最好的。可以對裝修、牆面做到全方位。 2 陳設可按照科學的原理分區域 光學的:放大鏡、三菱鏡、七彩燈、彩色半透明紙 力學的:彈弓、高山流水、原木,摩擦力,空氣動力,彈力,重力:天平。 生物學:動植物標本。 模型類,地球儀、火箭,動植物模型。 愛迪可 有不少科學的東西,都是盒裝。另外兒童玩具店也可以淘淘。

㈦ 如何在科學小實驗中激發小班幼兒科學探究的

科學現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慾望。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我們應以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為宗旨,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慾和探索慾望。因此,教師要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進行科學教育契機的捕捉,從而能隨時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能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並從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幼兒科學活動中探索能力的培養,也就是通過幼兒的觀察、操作、討論等實踐活動,讓幼兒自主活動,主動地進行探索活動,從而來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 一、培養探索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杜威說:「興趣是生長中能力的信號和象徵。」興趣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動機、力量,興趣使幼兒敢於冒險,並使活動得以維持。幼兒沒有興趣,就缺乏真正的動機,而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求知慾望的生長點。因此,我們在提高幼兒興趣的同時,首先必須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1.結合自身的體驗和特點,引導幼哪帶棚兒探索。 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電,下至花草樹木、魚蟲鳥獸,幼兒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他們問這問那,什麼事都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為了培養幼兒不怕說錯、做錯,沒有顧忌地展開思維活動,讓幼兒的思維處於開放的活躍的狀態,在自由活動的時間,我總是與孩子們一起聊天:「為什麼一天中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麼人在冬天呼吸時會呼出白氣來?」「宇宙、天空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在與教師沒有顧忌、相當寬松的環境中,逐漸養成了敢說敢表達自己心中想法的習慣。如:在秋天,我帶孩子們到野外秋遊,讓孩子們尋找大自然中的「秋寶寶」,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們格外興奮,紛紛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寶寶」。有的說:「我發現梧桐樹葉落下來了」;有的說:「美麗的菊花開了」;有的說:「秋天的田野里,到處是金閃閃的」;還有的說:「秋天的空氣最新鮮、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願都得以體現。又如:為了讓幼兒辨別生熟雞蛋,我先給每個幼兒提供了生熟兩個雞蛋,引導幼兒自己旋轉雞蛋玩,從中發現生熟雞蛋的轉速不一樣,轉得快的是熟雞蛋,也可引導幼兒把雞蛋放在耳邊搖晃,了解有聲響的是生雞蛋,沒有聲響的是熟雞蛋。通過動手操作,積極動腦而獲得的經驗總是令人難忘的,而成功的喜悅又會激起幼兒更高的探索熱情,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養成積極探索的習慣。還如科學小實驗「乒乓球為什麼不會掉下來」,我提出只用一隻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兒嘗試了一下,有的說用膠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說把瓶子倒過來放,還有的說用膠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從老師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圓周運李則動時就不會掉下來的現象,他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同時對現象產生了興趣,激發了動手探索的願望,在他們探索嘗試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觀察操作直到獲得成功。他們從中了解了生活中的離心力現象,孩子們也就越來越喜歡探索科學現象,養成了探索事物的興趣,培養了敏感、好奇、好問的習慣。 2.創設創新的環境和氛圍,鼓勵幼兒探索。 環境是一種氛圍,環境具有熏陶影響潛移默化的作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萌發幼兒的創新精神,特別需要營造鼓勵和強化幼兒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的氛圍。幼兒對他所生活的環境會非常關注,因此,我們在活動室內設置了科學活動區、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環境,張貼一些生動、直觀的科技掛圖,配備一些試管、量杯、顏料、天平,放大鏡、溫度計、指南針、電線、開關、磁鐵以及製作的萬花筒、搖筒、響筒等。使幼兒能時時處處處於觀察探索的環境中。在認識磁鐵時,我在科學區里提供了大量的鐵製品和行祥其他材料製成的物品,先讓幼兒用磁鐵去吸各種各樣的東西,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磁鐵的奧秘,再提供材料讓幼兒去探索:為什麼有的東西磁鐵吸不起來,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塊鐵,那麼布片就會被吸起來呢?從而讓幼兒了解磁鐵的傳導性。在活動中我常對幼兒說:「讓我們試一試」「當然可以」一類的話,在鼓勵、表揚、支持、肯定的環境中,幼兒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機會。而幼兒的活動更積極、更主動。我還經常圍繞主題活動,布置諸如「風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鏡子」等,讓幼兒感知科學的奧妙,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我為幼兒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鏡子,有使圖像變大的放大鏡,有看得遠的望遠鏡,有變化多端的多棱鏡,有使人發笑的哈哈鏡(凹、凸面鏡),還有色彩斑斕的萬花筒。幼兒在擺弄這些鏡子時,不僅了解到各種各樣的鏡子及其產生的許多科學現象,而且使他們的觀察力、想像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開設自然角,選擇一些常見且易於管理的樹木、花卉、蔬菜,如小麥、蠶豆、水仙花等,還可以飼養一些小雞、小兔、小金魚、小烏龜等,讓幼兒經常地親近自然,認識自然,讓幼兒在觀察中不斷發現新情況,增長新知識。

㈧ 從科學發現室看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

21世紀初,中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確定為科學課程的核心目標。同一時期,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在《綱要》的指導下,幼兒教育界對探究式學習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南師大學者張俊認為,科學發現室作為「集體課堂教學之外給孩子提供一塊自主探索和發現的空間」,其自主探究的意義和價值分外明顯。

我國幼兒園設立科學發現室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南京師范大學王志明老師等幼兒教育專家從美國進修回國,開始鼓勵和引導我國幼兒園建立科學發現室。科學發現室的主要作用是給幼兒的科學發現和科學探究提供專門的空間和設施。到90年代中期,科學發現室已經在我國幼兒園得到普及,科學發現和探究一時成為幼兒園科學教育領域的一股新潮。

那麼,歷經了20多年的摸索,科發室在促進兒童科學探究上起了怎樣的作用呢?

就這個問題,記者展開了采訪。在采訪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對比現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如果讓孩子自選活動室,他們的去向幾乎驚人地李哪一致――科發室。

如果讓教師自選公開課主題,他們的迴避方向也驚人地一致――科學活動。

曾看過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一本書――《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說的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世界的強烈的探究本能和慾望。這一點被許多科學家和教育學家所認可。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對科發室的選擇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而追隨孩子的興趣和天性被認攜搜為是幼兒園課程選擇的一個重要依據。那麼,問題出現了――教師對科學活動的迴避說明了什麼?

正在流失的探索空間

按理說,在科發室里哪隱碼,兒童通過各種操作活動,觀察、思考、比較、推理、判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充分發展。但現實狀況是很多幼兒園的科學發現室缺乏目標性、科學性,隨意性較大,已成為幼兒園教育管理中的軟肋。

科發室正在演變為如下幾種類型:

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在一些地區農村優質園的驗收過程中,驗收組專家發現很多科發室內配置的操作器械嶄新如初,其上積灰厚厚一層,可見這些器材基本上或者很久都沒有給幼兒使用過。

昂貴的科學裝備室。大大小小的星空儀和各種標本琳琅滿目,走進科發室,彷如進了科學博物館。一些參與優質園驗收評估的專家認為:「這樣的標准配置,像小學的科發室,沒有更多地體現出幼兒的特點。」

科學材料儲藏室或者科學教室。據一些園長的觀點,現在教師之所以不太願意上科學活動,是因為給每個孩子准備一套探索材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果將教師平時製作的科學探索教玩具堆放在科發室里,上課時拿去用,或者將班級科學活動轉到科發室來,則可以避免各班教師重復勞動,這樣既節省人力,也能調動教師上科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表面上看,此舉減輕了教師開展科學活動的負擔,但科發室作為兒童進行自主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陣地就此失守了。

科發室里應該做什麼?

南京市實驗幼兒園的科發室在90年代就已經聞名於南京了,近幾年,為了解決入園難問題,幼兒園忍痛將科發室改造成教室,擴班招生。但他們的.科學活動開展有條不紊,兒童的科學素養照樣發展良好。通過對科發室和科學活動的多年潛心研究,實驗幼兒園對兒童科學素養的培養途徑已經擴大化,集體活動、區域活動也在相應地發揮部分科發室功能。南京市科學教研組組長、南京市實驗幼兒園園長章麗告訴記者,孩子之所以狂熱地喜歡科發室,是因為那裡給了他們一種自由的探索和發展的空間和氛圍,到了這個空間,孩子可以無所禁忌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通過動手動腦操作去發現、去思考。而同一種材料,孩子每一次探索都能獲得不一樣的感受或發現。這才是科發室真正吸引孩子的地方。

所以,探討科發室的功能,其實質就是在探討科發室如何真正成為孩子最喜歡也最能滿足其探索慾望的地方。

其中,讓很多幼兒園困惑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內容的選擇。什麼樣的內容適合放在科發室?一個是材料的更新。多長時間進行調整適宜?根據記者調查,很多幼兒園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僅從南京地區來看,少量幼兒園能夠考慮小中大班的差異,從操作程序的復雜性上、從原理的深淺性上,盡量兼顧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能力和心理需要特點,分類提供材料,但是更多的幼兒園除了在材料損耗時進行更換,對小中大班都提供同樣的、固定的材料。整體而言,科發室欠缺對內容、材料提供的科學性方面的考慮。

張俊認為,建立科發室,材料投放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什麼樣的材料適宜兒童探究的特點?關鍵是看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科發室可以與教室科學區角功能適當區分,配備一些大型齒輪、機械運動類的材料。這與有相關研究經驗的幼兒園觀點高度一致,南京市實驗幼兒園曾經做過對大班幼兒科學活動興趣的研究,結論是材料如果能夠讓幼兒帶來不斷反復操作的慾望,並能從中獲得多方面的體會,持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跟探究慾望,那麼,孩子們將滿心歡喜地來到科發室。

其次,要將材料與課程結合。張俊建議科發室活動應與集體教學互相彌合,也就是說科發室的活動內容應該與課程建立相應的內在聯系,在這樣聯系基礎上的材料投放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兒童的發展。

南京市實驗幼兒園曾對科發室的材料投放進行了專門的課題研究――《科學發現室材料結構的研究》,結論是:聲光電、機械、理化等一系列適合放在科發室內的材料,它們看似凌亂,實則是有內在結構和序列的;看似與集體活動分離,實質上是可以建立內在聯系的。比如大班進行熱水怎樣變冷的探究,如果需要工具測量就在科發室進行。這種聯系可以是主題前期經驗的調查、可以是主題後期的進一步探究。由此,他們尋找到了科發室探究內容與集體課程建立的一種初步關聯。

東南大學幼兒園園長陳育琴認為,兒童的思考是不間斷的,出現問題,引起共鳴的時候是最好的科學教育契機。因此科學教育應該在生活和教育中隨時進行。在東大幼兒園,科學完全被生活化了,在科發室內,記者沒有看見一件標本和展品,抽屜和儲物格里擺放的是各種各樣、隨時可以拿出來使用的操作材料,藏著影子的暗箱、各種神奇變化的「魔鏡」……不斷給他們帶來新鮮和有趣刺激的各類「玩物」,以及他們正在感興趣急著尋求答案的多元探究材料。對孩子而言,這個不起眼的教室是解開他們心中謎團和產生新謎團的地方,充滿著神奇的魔力。

基於這樣的功能定位,什麼樣的活動形式更適宜科發室呢?教師創設主題活動與兒童自由分組相結合,被不少幼兒園認為是最佳選擇。這樣既滿足了班級內大部分孩子的主題探究興趣,也給孩子自由探究預留了空間。

但對於在科發室常見的實驗操作和手工製作類的活動,進行過相關研究的學者似乎並不認可。教育部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負責人周建中認為,在科發室常見的實驗步驟演示圖。類似於傳統的實驗課,兒童跟著步驟操作來驗證結論,其實質是驗證型探究,不適合幼兒階段進行。他建議科發室在給出實驗步驟之後,將結論改成問題。教師提供多層次和結構的操作探究材料,讓兒童觀察現象,搜集證據,自己來總結結論,並進行相應記錄。這種探究方式被稱為結構化探究。它不僅能讓兒童獲得實驗技能,也有益於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兒童可以自己去設計一些簡單實驗。搜集證據、實驗探究、形成結論,最終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思維發展過程。而當兒童在一個群體當中,與大家共同去設計完成一項活動時,他們的科學探究興趣往往是最濃郁的。

關於科發室活動頻率問題,一周一次、各班輪流的常規做法是否合適?南京市實驗幼兒園亦對此進行過專門研究。結果發現這種方式對孩子經驗的連續積累不利,因為活動間隔較長時間之後,孩子的興趣點可能就此消失。調整後實驗幼兒園一個班級的孩子可以到科發室持續探索兩三周時間,他們認為這對保護孩子的科學探究熱情和興趣非常重要。章麗提及自己班上的一個孩子,他一直在科發室玩沙漏,直到有一天他非常興奮地跑過來告訴老師,小沙漏漏四次正好大沙漏漏一次,這說明他通過探究發現了物體之間的關系和規律。而這樣的發現一定是在連續探究之後才會發生的。兒童腦科學的相關研究結論亦證明,兒童對規律的發現或對概念的探究獲得,必然是在有一定時間保證的連續探究之後才能夠出現的。

因此,我們說,科發室應重點保證兒童所經歷的探究時間和過程。

為了保證這個過程的價值,教師同樣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

在科發室.教師必須是一個間接的指導者,只能對孩子進行隱形的幫助,給他提供合適的材料,引導他思考和解決問題。過於關注活動目標,不由自主地把結果告訴孩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為在科發室,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而在於不斷打破幼兒建立的錯誤的前概念。

兒童探索的進程不可避免經歷各種各樣的錯誤概念。教師首先不應該成為錯誤概念的製造者,其次,當兒童出現錯誤概念的時候教師不能夠直接否認,但必須干涉。

周建中認為,幼兒在科學探索上的進展是不斷地形成概念並建構更高級概念的過程。一旦幼兒建立了牢固的錯誤的前概念,要想糾正困難重重。因此,防止幼兒錯誤概念固定化,巧妙地創設條件和情境,讓他自己去領會,才是教師的責任所在。

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趙憶卉老師參與幼兒園科學課程的開發近十年時間,她認為科發室只是科學教育的冰山一角,不能將兒童科學教育的功能完全寄託在科發室身上。因為對兒童來說整個世界都是他們期待和可探索的,一間小小的科發室遠遠無法滿足兒童的探究慾望。只有當教師真正理解了科學教育的內涵,才會發現,發展孩子科學素養不是光靠科發室或者實驗操作等等一些形式就能做到的。不管是科發室,還是科學課程,這些都是問題的「外殼」,我們應關注的核心是如何滿足兒童對思考過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