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手工染紙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手工染紙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7 00:52:40

A. 幼兒平面手工活動的形式是

幼兒平面手工活動的形式是粘貼、剪貼、撕貼、染紙。

平面手工活動:是幼兒通過手工活動製作出平面的手工作品。主要有粘貼、剪貼、撕貼、染紙、刺綉等形式。

「染紙」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藝術,由於其色彩艷麗、易於創作,操作簡單而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更全面的接觸我國傳統民間藝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去體驗其中的趣味與魅力,孩子們一同走進染紙的藝術世界。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B. 少兒藝術知識――染紙的製作方法是怎樣的

染紙手工的製作方法,主要可以分為折疊、染色、打開、粘貼四個相互銜接的步驟。折疊 根據製作的需要,可把紙裁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也可以把紙剪成生活用品的形狀,如衣、裙等。折疊方形紙時,可將方形紙反復對邊折,再對角折,折成一個小三角形;還可以將方紙分成9等分或16等分的小正方形;折疊圓形時,首先將紙以直徑為折位線對折,折成半圓形,然後再以半徑為折位線,反復地對折,折成小扇形。由於折疊的方式不同,最後染出的效果也是多種多樣的。染色 將折好的三角形、方形、小扇形的紙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中指隨在食指的後面,先把一個角蘸到盛有顏色的碟內。由於所用的紙吸水性強,顏色就自然滲透到裡面去,這樣就出現了暈染的藝術效果。蘸染對,如果先蘸黃色,再在黃色的基礎上蘸藍色,這樣就會產生綠、草綠、黃等不同的色調變化;一個角染完了再染另一角或另一邊,依次蘸染,直至完成。注意蘸色時,除了注意色調搭配以外,還要適當留出空白。為了使花紋圖案更富變化,還可以用手指、棉簽、毛筆等蘸染顏色在紙上點點、畫畫。將染好的紙,按紙的折縫一層一層地輕輕打開鋪平待干。

C. 求一些極簡單而有創意的手工

D. 什麼叫染紙畫需要染紙畫操作程序

染紙畫,顧名思義是將紙揉搓折疊後,用顏料塗染並用塗染後的紙,裁切拼貼形成的畫。
是低年級同學手工的理想方法。
下面介紹一些工具
幾種紙效果比較
單光紙
很薄,但吸水力差,也無法暈染,較類似吸油麵紙。
面巾紙
紙很厚,有顆粒狀的突起,吸水速度快,但容易破。
宣紙
比棉紙吸水力低,較棉紙厚,效果比棉紙差,而且暈染效果不佳。
棉紙
吸水快,而且暈開效果好,效果最佳,而且不易破。
無紡布
吸水力強,暈染效果不錯,不過需要較多的染料,且極不易干。
濕巾
吸水佳,不過顏色暈染不明顯,顏色較鮮明。

部分顏料效果比較
廣告顏料
顏色鮮明,較明亮,暈染效果明顯。
水彩
有透明感,不過顏色淡,較不清楚,效果不是很好。
彩筆色
顏色鮮明,但暈染不明顯,且成本較高。

顏料濃度比較
顏料不能太濃稠,會無法暈染,也不能太稀,使暈染開的都是水分。

裝顏料的容器
底部平坦的寬口容器較佳,因為廣告顏料易沉澱,要時時的攪拌,底部平坦攪起來比較容易,且不能太窄,如:免洗杯,因為紙會卡住,沒辦法放進去染;而要有一定的深度,不可以太淺,如小碟子。

染的方法比較

濕染
將紙沾濕後染,紙易破不易攤開,不過暈染快,但顏色不明顯。

干染
直接染,顏色較鮮明,較易攤開。

E. 染紙需要先噴酒精嗎

染紙畫,因為它的變化無窮,最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一種適合少兒特點、富於游戲性的美術活動。通過對圖案設計,色彩配置和對多種技法的掌握,以及具體製作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審美情趣和動手動腦能力,從而激發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可以說,染紙是一項多方面開發智能的美術活動。
1、教學目標
(1)識知目標:了解和熟悉染紙藝術,初步掌握染紙的方法和特點。
(2)技能目標:掌握各種折紙的方式和常用的染紙技法。
(3)情感目標:通過染紙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審美情趣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染紙藝術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生活。
2、學習內容
通過學習掌握染紙的基本原理,學會染紙的基本方法,從而完成一幅漂亮的染紙作品。
教學重點:學會不同的折疊方式和基本的染色原理。
教學難點:色彩的選擇與應用。圖案花紋的形成與表現。
3、課時建議:
2課時
2、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活動的方式和方法(教學活動方式建議)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大量的染紙作品,《染紙》課件(中央教育電視台播放的百集手工製作中的),扎染實物若干件(手提袋、絲巾、服裝等等),宣紙、彩色墨水一盒、毛筆、酒精、吸水紙、抹布等。
學生准備:宣紙、彩色墨水、酒精、毛筆、水杯、抹布等。
教學思路:
①.本課主要是在欣賞大量的染紙實物和作品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們欣賞水平。
②.在教學中充分適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欣賞省電教館拍攝的百集手工製作中的染紙一課,讓學生充分認識和了解染紙。
③.在作業上,大膽地開動腦筋,嘗試與眾不同的各種折疊方式,從而染出有創意的作品.在色彩的搭配上,老師給學生們一些色彩知識和搭配原理,並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從而達到色彩艷麗,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④.在課後的拓展過程中,鼓勵學生們多動腦動手,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設計出更好更精的染紙作品。
方案1:
欣賞幾件扎染、蠟染和蘭印花布等工藝品實物,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慾望,教師示範二種染紙。由彩色染紙入手,邊染邊講解常用的色彩搭配知識,提醒學生配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如:兩種紅色不要同時出現,深色和淡色的搭配……)。在彩色染紙的基礎上再演示蘭色染紙,在掌握了二種技法之後,學生作業時就可任選一種,讓學生們從自己感興趣的一項先入手。
方案2:
由課件入手,讓學生們欣賞大量的圖片與照片,黑板上再多展示些老師和同學們的佳作,便於打開他們思路。老師帶領同學們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師生共同完成同樣的一張作業,打開後,各自會發現每個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從而了解染紙的偶然性與不可復制性,這樣不擔提高了學生們的興趣,更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2、解決重點與難點的要點
染紙作品的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折疊的方法與染色的均勻程度。也就是說一要折好,二要色彩搭配好,三要掌握好酒精的量,這是調節色彩的深淺與圖案是否均勻美觀的重點所在。
3、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是色彩的搭配。選色、用色是一張染紙作品是否成功的基礎。
第二是酒精用量的多少。它是一張染紙作品是否成功的保障。
第三是折疊方式是否有新意。它是一張作品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染紙的過程中老師應提醒學生們注意以上三點。這樣大家才能染出好的染紙作品。
三、學習評價建議
(1)學生的評價:
①、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們是否有了學習染紙的興趣,積極性是否高漲。有沒有激發學生們進行染紙的創作慾望。
②、學完了染紙課,你有多少收獲?學會了多少染紙的技法?你的折疊方式有創新嗎?你的圖案均勻美觀嗎?
(2)大家的評價:
①、是否掌握了染紙的基本方法與原理。
②、是否勇於嘗試不同的折疊方式。
③、染紙的圖案是否均勻?能否發現染紙過程中的問題,獨立完成?染紙作品是否有進步?
(3)評價的方式:
①、在初學過程中,以教師的評價為主,教會學生如何評價一張染紙作品的成敗。在學生有了染紙的感覺之後,以學生互評、自評為主,在學生個人自評的基礎上同學們互評,這樣同學們之間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在不斷的自評,互評,師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鼓勵,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個性差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典型案例參考
1、啟發引導
(1)欣賞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出示課前准備好的扎染服裝(自製的)、絲巾、提包等實物,它們圖案優美,色彩鮮艷。不光有彩色的,還有蘭色的。因為這些實物都是同學們以前見老師用過的,穿過的。這樣就更能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與興趣。這時老師簡單介紹一下扎染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讓學生有所了解,裡面有些技法在染紙中也是可行的。在欣賞過老師自製的扎染製品之後,再出示一些商店裡買的用品,還有老師到雲南旅遊時購買的蠟染製品,在學生欣賞這些實物的同時,老師邊講邊分析它們圖案的形成方法及要注意的問題。
(2)欣賞染紙錄像片,了解染紙的基本方法。
播放省電教館拍攝的百集手工製作片《染紙》,讓學生了解染紙,並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師生互動
讓學生以小組討論一下:1、染紙是如何做出來的?2、你認為在染紙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4)、揭示課題
染紙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民間美術。染紙起源於民間印染工藝。彩色染紙絢麗奪目,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蘭色染紙清新典雅,醒似蘭印花布。染紙的折疊方法多種多樣,有對折、輻射、揉紙等等。染色方法有點染、浸染、擦染等。在染紙的過程中適當用擠、捏等不同手法,使顏料浸透到紙的最里層。這樣一幅美麗的染紙圖案就完成了。
2、引申發展
①、欣賞作品,師生交流。
這時打開事先帖在黑板上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各種折疊方式所代表的作品,打開學生們的思路,讓他們觀察圖案是如何形成的?色彩是如何搭配的?
②、教師示範
A.將一張正方形的宣紙折成田(米)字格(最常用的折疊方式),用彩色墨水加酒精進行染制。染紙注意色彩濃淡變化以及酒精量的多少,在示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看清楚講明白,示範到位。染完後小心地按照折的順序用手或用嘴巴輕輕吹開一層層宣紙,這樣一張彩色染紙作品就出來了。將作品直接貼在教室的玻璃窗上進行展示評價。
B.教師小結染紙常用的方法
第一是折紙。折紙的好環關繫到染紙的成敗。常用的有對邊折、對角折、三折和四折等,以此類推。常見的折疊方法有:米字折、田字折、摺扇折、輻射折、卷搓折、任意折和綜合折等。
第二是染色。染色的基本技法有:浸染法、點染法、暈色法和流淌法。當然染色還有一些特殊技法如:噴酒法、潑染法、吹染法、刷染法、夾染法、對印法、揉紙法、塗蠟法、壓印法和吸附法等。這些特技在課堂上是不適用的,可以在染紙興趣小組中開展,或在家裡面進行嘗試。
板書:染色技法有:浸染法、點染法、滴染法、濃破淡法和留空白法。
浸染法:將宣紙的一個角或一個邊直接浸在顏料水中。
點染法:用毛筆將顏料點在宣紙上,此法適合染一些浸染法染不到的地方。
滴染法:滴染和點染有相同之處。滴染是指用顏料瓶口將顏料直接滴在滲透過酒精的宣紙上。
濃破淡法:這是國畫當中的一種技法。在染紙中應用是想使染色效果突出,色彩層次豐富,在同一個地方有深淺不同的顏料出現,增加染紙效果,使畫面有所變化。

F. 幼兒園有哪些動手製作課程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在他的《兒童心理》專著中指出:「幼兒從4歲開始,精細動作技能已開始發展,主要表現在兒童的手部上,同時這一時期兒童的觀察力、想像力等也都能發展起來。」作為教師,要從幼兒這個年齡段開始,挖掘幼兒巨大的學習潛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讓幼兒掌握多種技能技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撕貼教學可發展小班幼兒小手的靈活性
撕貼是發展幼兒手部肌肉靈活性的有效形式。此方法比較簡單,對剛剛入園不久,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可作為首先選擇的教學內容。如:撕貼蘋果樹。老師畫好蘋果樹圖樣,並准備紅色紙撕成細長條形,讓幼兒練習把長條紙撕成小碎塊,然後粘貼在蘋果樹上。從撕到貼,需要幼兒手的靈活、協調。幼兒對撕貼很感興趣,撕得快,貼的干凈,雖然都將蘋果樹貼滿了蘋果,但出現的效果卻不一樣,有的畫面雜亂無章,而有的畫面卻一目瞭然,清新爽意,每個小蘋果都貼的位置恰當。在幼兒有了撕貼的經驗後,可以加入一些稍難一點的撕貼教學,比如撕貼秋天的大樹、熱帶魚等內容。老師示範後,讓幼兒自己完成撕貼的整個過程,幼兒都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趣,不但小手越來越靈活,而且撕貼的技能也逐步提高。
二、剪紙教學是培養小班幼兒創造力的較好手段
剪紙教學往往被人們認為是中大班幼兒的手工活動內容,小班幼兒根本不會使用剪刀。然而事實證明,小班幼兒不僅能學會正確使用剪刀,而且在教學中還能通過剪刀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這關鍵在於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初上剪紙課教幼兒使用剪刀,可先讓幼兒剪直線,即老師可以在紙張上折出痕跡或畫出直線,讓幼兒沿著折出的痕跡或畫出的直線進行練習,如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幼兒會使用剪刀後,可讓幼兒按畫好的輪廓線剪紙。如老師在彩色紙上畫好星星的輪廓,讓幼兒先沿線剪後,再貼在剪好的月亮旁邊,組成了一幅「星星和月亮」的畫面。
為了鞏固幼兒使用剪刀,還可要求幼兒回家後在舊圖書上找喜歡的圖樣,把他們剪下來貼在一起,組成一本「畫書」。新年到了,為了增加節日氣氛,教師可以教幼兒學剪窗花,上課時,重點教幼兒折的方法,因為折是剪得基礎,再教幼兒怎樣剪,在什麼位置上剪,結果出乎教師的預料,在參與剪紙的幼兒之中,只有兩位幼兒不會剪,其他幼兒都剪出了有規則的圖案。經過幾次練習後,大多數幼兒都掌握較好,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還剪出像大人一樣整齊、精細的圖樣。
由此證明,小班幼兒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紙過程中,幼兒的手和腦並用,想像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三、染紙教學可發展小班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力
染紙是一種較復雜的手工活動,通過染紙可以讓幼兒體驗到顏色的奇妙變化,發展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及興趣,激發幼兒學習色彩的積極性。
初進行染紙活動時,可先讓幼兒做「染紙玩色」的游戲,為幼兒准備了白紙,紅、黃、藍顏料,毛筆等材料。教師先示範在白色紙的一邊用毛筆任意蘸上三種顏色,然後將紙對折壓平,打開後,竟然神奇的出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幼兒被這種有趣的形式吸引,很快投入到自己動手操作中去,教師啟發他們在紙上按不同方向塗不同顏色。
在塗色過程中有一個重點問題要讓幼兒掌握,那就是塗色時動作一定要快,不然,顏色幹了,再對折壓平也無濟於事。幼兒經過練習,染出了許多畫面,有的畫像機器人,有的畫像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棵古老的樹干……孩子們一會兒說像這,一會兒說像那,連老師看了孩子的畫也要琢磨一會兒。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完全體現在他們的染紙作品中。
四、泥工教學可培養小班幼兒對手工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智力
在人們的思想中總認為3、4歲的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差,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泥工內容,如:搓根小棒,壓個圓餅乾等,其實這樣做不能發掘孩子真正的智力潛能,上簡單的泥工課,幼兒對泥工興趣也不大。
小班的幼兒手指小肌肉尚未發育好,動作不靈活,沒有足夠的力量和能力將泥捏出需要的形象來。因此,我們幼兒園通過反復實踐和尋找,發現泡泡泥不但柔軟容易揉捏,而且易於保存,最終將泡泡泥確定為我們幼兒園手工課活動的使用材料。
剛入園的幼兒,上泥工課時我們應該給幼兒一團泥,他們一定會非常高興地反復捏弄著玩。讓幼兒任意玩弄泥塊的課題,符合幼兒泥工亂捏階段(無秩序階段)的發展規律,正好與繪畫上的塗鴉期並行。這樣,他們在手工的天地里成了生活的小主人,不但認識了材料性能,還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從而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智力通過玩泥迅速提高。
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游戲性的主題課,讓幼兒在游戲中掌握基本技能。如「請娃娃來我家」的課題,以游戲形式讓幼兒任意做一樣點心招待娃娃,就比只做一樣糕點更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如在教幼兒做「梨」時,讓幼兒有節奏地念兒歌來模仿動作:
一二三四團呀團,
二二三四搓呀搓。
三二三四壓呀壓,
四二三四抹抹光。
隨著兒歌的節奏,幼兒很快就做好了「梨」。下課後,還不時地念兒歌做各種動作。就這樣,幼兒在游戲中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能。
教師還可根據節日的特點,從製作節日食品入手,來選擇有趣的泥工教學內容,讓幼兒在玩中掌握團、壓、捏、柔、串等多種泥工技能。如在國慶節後,重陽節前夕,可選擇泥工「糖葫蘆」作為幼兒手工課的內容,紅紅的泡泡泥被孩子們團的圓圓的,用小棒細心的將「山楂」串起來,還真像「糖葫蘆」。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了,可選擇泥工製作月餅這個內容,讓幼兒把各種各樣的泡泡泥團圓壓平後,用瓶蓋、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壓上花紋,孩子們的想像力得到發揮,做出了花樣各異的月餅。通過以上活動,培養了幼兒動手製作的興趣,動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五、總結總之,在小班開展各種手工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能否使幼兒的小手更靈巧,想像力更豐富,色彩感更強,興趣更高,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去培養。我們應該讓幼兒多參與各種手工活動,讓孩子在手工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勇於實踐,大膽嘗試,從而達到培養幼兒良好習慣,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