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陶器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陶器的製作方法
揉泥。
揉泥是陶藝創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訓練的方法,是成型創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制時容易破裂變形。
『貳』 怎樣區分建水紫陶機制壺和手工壺
你好!很高興看到您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從文化價值、工藝的角度、歷史的角度做個簡單答復:
從工藝的角度:
建水紫陶壺泥料手感較為細柔,目數為200-350,泥料細膩,成型不易,機器很難直接成型,需要靠全手工拉胚才能成型,同一個器形的紫陶器皿燒制前和燒制後的收縮比可以高達15—20%,而且不同的器皿收縮不盡相同,這就是影響紫陶成品率的主要原因。
建水紫陶泥料要晾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用於拉坯,揉泥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讓泥料的干濕度均勻。過程中泥料會經常暴露在空氣中,其泥料的表面和中心的水分含量就會不一樣。如果直接將泥料澆鑄或者倒模壓製成陶坯,陶坯各個部位的干濕度就會不同,燒制時收縮程度就有差異,進而導致坯體被收縮撕裂。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因素讓紫陶作品成為了陶藝匠人們的手作,也正是因為紫陶是陶藝匠人門雙手製作而成,紫陶才有了他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價值。
『叄』 中國出現的最早陶器在什麼年代
陶器歷史悠久,中國出現的最早的陶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距今約兩萬年。
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
仙人洞遺址坐落於萬年縣大源鄉境內,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先後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
2009年,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團隊決定對萬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採集了系列碳十四測年樣品和地層微結構樣品,證實以前發掘的考古地層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原生堆積,不存在自然過程或者後期活動的攪擾,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層位陶器的年代。
由此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萬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發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3)手工古代陶器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陶器的起源:
一、中國南方早期陶器
目前南方早期陶器均發現於長江以南、雪峰山以東的中國地勢第三階梯的丘陵地區,包括南嶺以北的江南丘陵區(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武夷山以東的浙閩丘陵(浙江浦江上山、嵊州小黃山)和南嶺以南的兩廣丘陵區(廣東英德牛欄洞和廣西境內的桂林大岩、桂林廟岩、桂林甑皮岩、柳州鯉魚嘴、邕寧頂螄山)。
這些丘陵地區海拔較低,相對起伏較小,喀斯特地貌發育。現屬於亞熱帶氣候,水、熱條件優越,且季節分配比較均衡。該區域內植被豐富,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層次結構復雜。
二、中國北方早期陶器
目前,中國秦嶺-淮河地理屏障以北地區的早期陶器多發現於華北平原西側,處在從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區的低山丘陵區域或丘陵外緣向平原的過渡地帶。
該區域現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資源雖豐富,但氣候比較敏感,冬季寒冷乾燥,受西北季風的影響較為明顯,易受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夏季高溫多雨,植被為落葉闊葉林,水、熱條件及植被情況不及南方地區。
三、中國早期陶器的南北分異
中國早期陶器的出現是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偏後階段的重要文化現象,在不到1萬年的時間內在我國中東部現今秦嶺-淮河南北的廣大區域先後不斷被使用。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陶器在其濫觴階段,就已經形成了區域體系,大體能夠以現今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以長江中下游的江南丘陵區的萬年仙人洞和道縣玉蟾岩為代表,陶器出現的時代早,器形為圜底釜類器;
北方以華北平原西側的東胡林和李家溝為代表,陶器出現的時代較晚,器形為平底直腹罐類器。由於陶器製作的復雜性和器形的多變性,南北方早期陶器區域體系的形成,顯示出舊石器時代晚期後段人群社會網路的復雜性,不同社會網路內部的交流比較頻繁,進而形成了南北有別且各自穩定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