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做大熊貓手工
准備材料:一張黑白兩面的折紙、黑色畫筆。
第一步:將卡紙從右向左對折後展開,白色一面朝上,如下圖所示。
㈡ 大熊貓的全部知識有哪些
大熊貓概況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
截至2018年11月,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再創新高,全球圈養數量達到548隻。[1]2019年5月25日,四川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外發布全球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2]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
大熊貓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1、食性: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布區里,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如果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依竹而生的動物。
2、環境: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是一種喜濕性動物,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3、行為: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4、繁殖:大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5、撫育:大熊貓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母親體重的0.1%,初生幼仔體重很輕,初生重平均為145克左右,約為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照顧孩子對於雌性大熊貓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大熊貓的發展: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大熊貓圖片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谷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秘的"隱士"生活。而且形態構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學家們對這種動物的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類;有的又把它獨立地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100多年來,從大熊貓的形態解剖,化石材料,行為生態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結論。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方面進行研究,使分類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得出統一的結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分布,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翻開歷史的長卷,可以追溯出許多關於大熊貓的充滿傳奇的記載。由於在古代大熊貓的分布范圍比現在廣的多,其地方名竟有數十個之多,如貔貅、貘、貊、騶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鐵獸等等。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記》中記載,遠在4000年前,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黃帝,他利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助戰,在阪泉(今河南逐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匯編的《尚書》和《詩經》,記述了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皇帝進貢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樣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為貔一樣的威武英勇,以至軍隊打著「貔」、「貅」的旗號,象徵著戰無不勝。
春秋戰國時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經》中記敘,它很像熊,毛色黑白,產於邛崍山嚴道縣(今四川榮經縣),並說它食銅鐵,故稱食鐵獸。
漢代(2000年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記敘,漢武帝時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縣、戶縣界)方圓200里,放養很多禽獸,供皇帝狩獵,而貘(大熊貓)列為前茅。
西晉時(1700年前)稱大熊貓為騶虞,因為它只吃竹子,不傷害獵食其他動物,是一種能與友鄰和平共處的「義獸」,故在當時把大熊貓當作和平友好的象徵。當兩軍交戰,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時,只要有一方舉起「騶虞」旗,戰斗會嘎然而之,因為戰爭規則:凡使用「騶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沖突。
據日本《皇家年鑒》記載,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幽室靜養,感覺冷風颼颼,膚寒頭疼,有人送給他一個畫了大熊貓的屏風,果然有避風祛邪,驅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賦詩《貔屏贊》,詩人借大熊貓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才能生存,抒發他不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飢荒。
明朝李時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述了貘皮可作睡墊可防寒濕,驅瘟疫避邪氣;作為膏葯,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尿加水飲,可溶解誤食入人體內的金屬雜物。
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古籍和地方誌中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大熊貓就是神秘的傳奇式的異獸,十分珍惜。還可以確認,大熊貓曾廣泛分布於中國華北地區的河南,西北地區的陝西、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華南地區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和四川盆地的周邊山區等地。
在西方世界最早認識大熊貓的是法國的神甫、博物學家戴維(Armand Pere Ddvid 1826-1900),戴維從1862年至1874年在中國住了12年,先後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傳教,同時擔任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的通訊研究員。戴維在中國各地共發現了68種鳥類新種,100多種昆蟲和多種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麋鹿(四不象)、金絲猴和大熊貓。1869年3月,戴維輾轉來到四川穆坪(即寶興縣)東河鄧池溝天主教堂,擔任這里的第四任神甫,鄧池溝天主堂是1839年法國天主教會在四川秘密修建的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㈢ 熊貓面具手工製作步驟
製作熊貓面具的步驟: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稱:Giant pand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㈣ 全球唯一圈養的棕色大熊貓與公眾見面,與普通大熊貓有何區別
5月28號,我們國寶中的國寶,全球唯一一隻圈養的棕色大熊貓會在陝西西安周至縣的秦嶺四寶科學公園跟大家見面,這只棕色大熊貓叫做“七仔”,可以看到網上關於這只非常珍稀的大熊貓憨態可掬,動作神情都給人一種非常萌的感覺。跟別的大熊貓不同的是,別的大熊貓是黑色毛發的地方,“七仔”是棕色的毛發。
棕色的大熊貓跟普通的大熊貓是“有同有異”,可以看到有關專家通過對它們的頭骨對此得出,四川亞種頭大牙齒小,秦嶺亞種頭小牙齒大,四川亞種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頭圓更像貓。一般我們看到的黑白皮毛的大熊貓也就是四川亞種的。棕色、白色相間的大熊貓一般的棲息地是在秦嶺,歸屬於秦嶺亞種,所以很多人會在照片上面看到“七仔”從外貌上面來看更像貓,天庭飽滿、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