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奔跑吧秧歌腰鼓哪一期
《跑男》秧歌隊和腰鼓隊是第五季第六期,也就是20170519期。《跑男》全名《奔跑吧兄弟》,從第五季開始,該節目正式更名《奔跑吧》。換一句話來說,《跑男》第五季第六期更標準的叫法是《奔跑吧》第一季第六期。
2017年5月19日,《奔跑吧》第一季第六期節目首播,除了鄧超、李晨、陳赫、鄭愷、王祖藍、鹿晗、迪麗熱巴幾位固定主持人之外,節目組還請到景甜、賈玲、王嘉爾擔任嘉賓。
腰鼓隊代表紅隊,成員包括鄧超、李晨、鹿晗、賈玲、景甜。秧歌隊代表藍隊,成員包括鄭愷、王祖藍、迪麗熱巴、王嘉爾。選擇隊員的環節,腰鼓隊負責人表示,他們要腿長的,秧歌隊負責人表示,他們要臉小的。陳赫調侃,按照這種標准,他兩邊都可以去。一邊說,他一邊露出燦爛笑容。
⑵ 秧歌隊的資料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而熱鬧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於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編輯本段]特點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編輯本段]秧歌益處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編輯本段]秧歌起源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編輯本段]鬧秧歌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形式簡便,生動熱鬧。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著秧歌隊進入其內,觀賞各種秧歌表演,此活動具有消災驅邪的含義。 [編輯本段]東北秧歌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朴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朴、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編輯本段]解放前的秧歌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編輯本段]解放後的秧歌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 [編輯本段]芫莛里的秧歌芫莛補註:秧歌,是從鄉人儺到地方戲的中間形態,它一頭連接著驅儺者(儺神,其實就是巫),另一頭連接著戲曲演員。本章擬具體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徵,秧歌與鄉人儺、戲曲、傀儡戲的關系等問題。流行於各地的秧歌,均與上古鄉人儺──沿門逐疫活動有血緣關系。這種軌跡,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難找到。 [編輯本段]陝西的「神會秧歌」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顯然,「沿門子」就是沿門逐疫活動, 只不過儺人摘下了鬼臉殼。 [編輯本段]傘頭秧歌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民間傳說,傘和響環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編輯本段]秧歌的儀式一些偏遠山區凡鬧秧歌必先祭瘟,然後是跑院禳瘟。秧歌結束時(一般都在日落之後),要舉行送瘟儀式,由社家事先製作一隻小船,多為高粱稈紮成,並糊上白紙。講究的地方則用木頭做成。船上置燈和一紙人,象徵瘟神。或只寫個牌位「瘟神老爺之靈位」。由秧歌隊護送至河邊,人們梵香叩拜之後。傘頭唱一首送別秧歌,當即將紙船放入水中漂走。這和古代的驅儺儀式非常相似。 [編輯本段]秧歌與插秧的關系「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稻田插秧的關系。但是,在沒有水田、不種稻、不插秧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於南方。這說明,北方的秧歌與插秧無關。
南、北方「秧歌」名同實異。南方「秧歌」乃插秧時演出,以「歌」為主,而北方則為農閑時或新年時的一種游藝性化裝表演。
流行於三北地區的、在元宵節時化妝表演的秧歌,與種稻插秧時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個藝術品種。它們使用同一名稱,只不過是由於語音相近而比附的結果罷了。後文討論的秧歌,除特別註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編輯本段]秧歌的歷史據《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從秧歌發展、演變成的戲曲劇種,在全國劇種中所佔的比例之高,是相當驚人的。可以說,秧歌為百戲之源。
按《柳邊紀略》的記載,秧歌的演出時間是在元宵節夜晚,有一裝扮「持傘燈賣膏葯者」為前導,後面跟著三四名「童子」裝扮的婦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參軍」,他們手中,都持「尺許長」的「兩圓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數民族的成份,最遲在元代已經形成。
民國河北《滄縣志》提供的資料信息價值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一,它懷疑秧歌「命名之義」乃「南人種稻插秧而歌」,並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稱──「陽歌」。其二,它具體描述了與東北秧歌大同而小異的華北秧歌的形式特徵,其中各角色的裝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樂子」,上可聯繫到宋雜劇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牽涉到「落子」(評劇)的形成,是解決戲曲史上有關問題的重要資料。至於「長袍短褂,皂靴羽纓」,亦當是少數民族的裝束。 [編輯本段]華北秧歌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葯」,東北和北京都有。 [編輯本段]西北地區的秧歌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並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藉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編輯本段]秧歌的特徵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編輯本段]湖北的秧歌燈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來」說,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歌、花燈、採茶、花鼓等,是從北方傳入的,起碼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響而形成的。 [編輯本段]秧歌又名陽歌在陝西河北等地,秧歌又叫「陽歌」。有人認為,因秧歌起於鳳陽,故又名「陽歌」。又有人認為「陽歌」起源於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實際。
當我們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揚高、羊高這些名稱,再向南看到英歌、鶯歌、因歌等諸多同音名稱。 [編輯本段]「女子之歌」清黃濬《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 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海《西行見聞記》:「新疆纏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詞。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又記新疆民謠:「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 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像,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義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調笑的內容,便是最有力的證據,「飾童男女相對唱跳」是秧歌的本質特徵之一。
無論秧歌,還是花燈、採茶,都把少女作為主要角色;這少女,多是男童裝扮的。
我們曾強調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成分,現在可以進一步說:秧歌乃上古鄉人儺即沿門逐疫與西域娛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編輯本段]《新疆游記》的記載謝曉鍾《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後,「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又,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龐大的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葯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後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山東鼓子秧歌的五種角色
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其中「傘」分「丑傘」與「花傘」,「丑傘」又稱「頭傘」,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鼓」為武生打扮,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人數多,動作復雜,邊舞邊擊鼓,舞起來氣勢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為男性青年,雙手執兩頭有五彩條的木棒而舞。「花」為女性青年,服裝仿戲曲中的花旦。「丑」人數可多可少,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即興表演逗趣。
膠州秧歌的角色
膠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種角色均為一對,共五對十個。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們所持道具和化妝、表演特色叫起來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麼「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於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東部傳播時遇上了帶有驅儺因子的漢族的元宵社火,於是在東、西部結合處,具體說,是在青海、甘肅、寧夏、陝北及內蒙一帶,產生了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化妝表演形式。當這種民間歌舞向東南傳播時,由於姎哥、羊哥、揚高等不易理解,於是便借用了南方種稻插秧之歌──秧歌之名。
秧歌的產生
秧歌大概產生於宋代,最初可能叫「訝鼓」(迓鼓)。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的時間是宋代,地點是中西部結合區域甘肅陝西一帶。
秧歌與潮州英歌的區別
英歌也並非不說唱,只是將擊鼓舞蹈(武迓鼓)與「戲裝」表演(文迓鼓)分作兩個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訝鼓的名稱 「鶯歌」,而將戲劇性的表演稱「後棚」。上文所說山東的「鼓子秧歌」,其實與潮州英歌沒什麼區別。還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屬於同類。
「宋江陣」
福建、台灣有一種名為「宋江陣」的娛樂形式,亦即英歌,卻索性連「英歌」、「秧歌」之名統統舍棄,換上了在漢族人看來名實相符的新名稱。然而,漳州、泉州卻把飾童男女巡遊稱作「迎閣」,仍帶有秧歌、訝鼓的印記。因為,秧歌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童子化妝、男扮女裝。
《武林舊事》的記載
此處言以傀儡裝扮婦人,令我們想起秧歌舞隊中的童子化妝、男扮女裝。秧歌的這種形式,當與傀儡戲有傳承關系。《武林舊事》卷二在「元宵」條後載有「舞隊、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細旦、夾棒、男女竹馬、男女杵歌、河東子、瞎判官、旱劃船、抱鑼裝鬼、村田樂、鼓板、耍和尚、貨郎等。這與盛大的秧歌舞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來自秧歌的戲劇-----陽戲
湘西有一種地方小戲稱陽戲來自秧歌,陽戲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陽戲又叫「柳子戲」。無論南、北路陽戲,都移植過木偶戲的劇目。
貴州天柱一帶流行的「天柱陽戲」,演出往往以丑角為主,「起步時要抬腳」,「走邊轉彎轉身抬腳,類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場都要開四門,鑼鼓伴奏。」在湖南,稱人戲為「高台戲」,傀儡戲為「矮台戲」。丑角「起步時要抬腳」,正是福建小梨園戲中「傀儡腳」的動作,純系模仿傀儡而來。
值得提出的是,貴州、四川等地的儺戲,也稱為「陽戲」或「揚戲」。通常對「陽戲」名稱的解釋是:娛人的「陽戲」與娛神的「陰戲」相對而稱,故名。其實,無論陽戲、陰戲,都是儺戲,在演出場所、時間、形式、目的諸方面,都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陽戲」又可以寫作「揚戲」,用陰、陽相對而稱是無法解釋的。
儺戲稱「陽戲」,與傀儡戲稱「陽戲」原因相同。湖南儺戲《大盤洞》第四場,有「櫻哥」教「桃花」唱蓮花鬧的場面。這「櫻哥」相當於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⑶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況
秧歌隊的表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綢等道具,踩著鑼鼓點,口中唱著當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詞,步履輕盈,邊扭邊舞。二是走場,一般開始和結束時為大場,中間穿插為小場。大場是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組合的大型集體舞,表演出「龍擺尾」、「雙過街」、「九連環」等各種圖案的舞蹈。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如「劉海英戲金蟾」、「車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婦」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類型有文武公子、少婦、丑婆、貨郎、漁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隨著嗩吶、鑼鼓聲,由歌手演唱當地的民間歌謠。秧歌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多則八、九十人。既可以統一表演一個大型節目,也可以分別表演各自准備的小節目。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是這支秧歌隊的總指揮。他手持一把傘邊舞邊唱,象徵著風調雨順。他唱的內容基本上是即興發揮,也有當地民間小調。他後面跟著裝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類的各種人物,走出各種隊形。走鑼鼓、嗩吶的伴奏下,邊扭邊舞。那些動作詼諧有趣、朴實可愛,具有廣泛的娛樂性和群眾性,很受人民大眾的歡迎。
扭秧歌的類型可劃分為「地秧歌」。踩著高蹺表演的叫「高蹺秧歌」。由於受川北地域條件影響,嘉陵區大都以表演「地秧歌」為主。「地秧歌」的難度不大,動作簡單,詼諧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體力,還可以通過這種娛樂活動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適應於山區不同年齡的人參與。過去嘉陵區人民大多數都可以在閑時扭幾步。逢年過節,只要一聽秧歌隊來了,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跟著扭起來。
⑷ 大秧歌劇情介紹第,60.61.62.63.64.65.66.
第60集
海貓游說黑鯊帶領所有海盜抗日,黑鯊一直想跟日軍大部隊較量,決定帶著妻子竹葉青一起上陣殺敵。竹葉青巾幗不讓須眉,早就想跟殘害中國同胞的日軍較量一番。黑鯊送走了海貓,將所有手下喚到大廳,慷慨陣詞,不希望所有人做一輩子海盜。國難當頭,眾人理應保家衛國上陣殺敵。榮六表面服從黑鯊,暗中拉攏七八個海盜,謊稱黑鯊想當官,把所有手下當成炮灰,被他拉攏的海盜信以為真,決定跟著他一起與黑鯊為敵。趙香月想參軍加入八路軍,海貓因與吳若雲成了親,在趙香月面前惴惴不安,又不敢說出成親的事情。趙香月一直渴望嫁給海貓,她這輩子認准了海貓。海貓硬起頭皮提起自己與吳若雲成了親,趙香月不相信海貓說的話,海貓平時為人油嘴滑舌說話不可靠,趙香月深信海貓是在欺騙她。海貓拿趙香月毫無辦法,暫時放下與趙香月的感情糾葛,前往海陽縣城找趙洪勝,商量繼續對付日本人。趙洪勝已經引起特務三浦注意,三浦懷疑趙洪勝隱瞞了一些事情,趙洪勝見三浦心如明鏡,嚇得趕緊把藤田去虎頭灣看扭秧歌的真相說了一遍。當時扭秧歌的族人用唱歌方式辱罵藤田,趙洪勝因擔心日軍對付不了虎頭灣的族人,於是沒有向其翻譯歌詞內容。三浦聽完趙洪勝解釋的前因後果,嘴上說相信趙洪勝對日方忠心,離開趙府之後向藤田打小報告,認定趙洪勝是貪生怕死之輩,只要被威脅到了性命,趙洪勝定然會出賣日軍。藤田打算殺掉趙洪勝,三浦深謀遠慮,勸其暫時留趙洪勝不死,如果日方殺害了趙洪勝,勢必引起虎頭灣百姓警惕,日後日軍若要攻打虎頭灣將會更麻煩,因此,日軍攻陷了虎頭灣之後再殺掉趙洪勝也不晚。海貓潛入趙府找到趙洪勝,逼迫趙洪勝繼續為八路軍效力,趙洪勝原本已經收拾行李准備逃走,准確的說,他已是八路軍安插在日方內部的眼線,他要再不逃跑,早晚被日方查出真相,到時恐怕想跑都跑不了了。在海貓的逼迫下,趙洪勝只得打消逃跑計劃,繼續充當八路軍的眼線。三浦返回道觀,讓吳天旺拉走一具日軍士兵遺體,返回族人身邊,假造英勇殺敵的假象,獲得吳乾坤的信任。為了把戲演得更逼真,三浦舉起軍刀在吳天旺背上砍出一道傷口。
第61集
槐花懷孕流產,劉婆子還不知道這件事情,以為槐花肚中的孩子正在成長。一時失語向春草透露槐花懷了孕。春草把自己當成吳家的掌權者,僅次於吳乾坤,槐花與吳天旺同為吳家下人,觸犯吳家戒律通姦,春草忍無可忍,不顧劉婆子勸說,獨自一人離開住處,前往山中尋找族人,打算處決槐花與吳天旺。山中道路崎嶇難行,春草在行走過程中遇到一夥日軍,帶頭者是藤田。藤田從一同隨行的趙洪勝嘴中弄清春草的身份,命令手下人綁住春草的雙手,系在汽車後面,逼著春草跟隨汽車一路小跑。藤田率軍向虎頭灣開拔之時,山中正在上演激烈槍戰。鮁魚取得族人信任,帶著父母悄悄離開營地,隨後帶著偵緝隊進山圍剿族人。趙大櫓讓婦女老人孩子先撤退,自己則帶領一夥精壯族人攔截偵緝隊。香月娘在撤退過程中摔下懸崖,抓住石塊命在旦夕,老斧頭讓人找來一根扁擔,一手抓扁擔一手往懸崖下方探去,將香月娘拉迴路上。香月娘有驚無險逃過一劫,心有餘悸,腿肚子還在打抖邁不開步。老斧頭猜測趙大櫓一行人抵擋不了有備而來的偵緝隊,於是指揮眾人逃到一處高地,利用高地上的石塊等侯即將到來的偵緝隊。老斧頭料事如神,趙大櫓一行人彈葯緊缺被迫撤退,吳江海帶領偵緝隊一路追來,從高地下方經過。守在高地上方的趙吳族人捧起石塊往下方砸去。砸死許多偵緝隊員,鮁魚亦被石塊砸中倒在地上,傷勢嚴重。吳江海見勢不妙,哪裡還敢戀戰,帶領餘下的部屬愴惶逃走。趙吳族人利用石塊打敗了荷槍實彈的偵緝隊,歡呼雀躍。眾人從高地上走下來,清理戰場撿拾槍支彈葯。鮁魚垂死掙扎想拿起身邊的一桿長槍,趙大櫓搬起一塊石頭快步上前,毫不手軟砸死了出賣族人的鮁魚。偵緝隊戰敗逃走,三浦的誘敵計劃正在悄然施行。吳天旺拖了一具日軍士兵的遺體返回山中,向族人謊稱想立功所以才偷槍找日本人拚命。一些族人信以為真,勸說吳乾坤放過吳天旺。吳天旺趁機向眾人透露吳江海還活著,棲身在肖老道的道觀中。吳乾坤原本不太相信吳天旺說的話,女兒吳若雲透露曾從海貓嘴中得知吳江海還活著,有女兒出面做證,吳乾坤帶領二十名家僕,在吳天旺的陪同下往道觀趕去。因在路上得知妻子春草落入日軍手中,吳乾坤改變計劃改道虎頭灣。虎頭灣已被日軍佔領,吳乾坤手下的二十人絕非日軍對手,八路軍方面接到情報,分出一部份攻打海陽縣城的兵力,指派海貓帶兵支援虎頭灣。
第62集
日軍佔領虎頭灣,吳乾坤帶領族人趕回虎頭灣,與日軍在廣場上發生激烈槍戰。日軍已在虎頭灣各處要道布下重兵,吳乾坤難以突破日軍防線,進退兩難。吳八爺帶領一部份族人改道潛回村中,被守在村中各處路口的日軍攔截,死傷慘重。埋伏在虎頭灣外面的黑鯊依稀聽到槍聲,猜測虎頭灣的族人正與日軍激戰,海貓曾經叮囑黑鯊打伏擊戰,等侯日軍從山路上經過,因日軍遲遲不出現,再加上虎頭灣槍聲不時響起,黑鯊沉不住氣了,陪起笑臉向竹葉青請示調兵直奔虎頭灣。竹葉青已經是黑鯊的妻子,夫唱婦隨聽從黑鯊指示,夫妻兩人帶領所有人馬往虎頭灣走去,留在後方的榮六產生殺意,舉槍對准黑鯊開槍。黑鯊在行走過程中回頭瞧見榮六為首的少量海盜造反,趕緊趴在地上,手臂中彈受了輕傷,大罵榮六忘恩負義。竹葉青非常理解榮六叛變原因,榮六的弟弟榮七死在女海盜們手中,他遷怒到黑鯊身上,欲置黑鯊於死地。幸好黑鯊在行走過程中無意回頭看到榮六開槍,否則他的性命已經交待在山上了。榮六因人手太少,開了幾槍帶頭逃跑。竹葉青想追擊榮六,被黑鯊攔下,當務之急是支援虎頭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黑鯊決定來日方長再找榮六算賬。黑鯊一行人趕到虎頭灣的時候,海貓為首的八路軍也趕來了,加上趙吳族人,三方兵力匯集聲勢浩大,勢如破竹攻破日軍各處陣地。在海貓帶兵趕來之前,吳乾坤為了救回妻子春草,獨自一人提著祖傳狼牙棒,面無懼色回家見藤田。藤田強暴了春草,穿著一件白襯衣決定與吳乾坤一對一決斗。吳乾坤雖已步入花甲之年,使起沉重的狼牙棒卻呼呼生風,打得使軍刀的藤田愴惶避閃,狼狽不堪。饒是如此,藤田依然不給翻譯開槍殺掉吳乾坤。翻譯因八路軍大兵壓境,焦急不安勸說藤田擊斃吳乾坤。藤田崇尚武士道精神,認為使槍不光彩,雖然身上傷痕累累,卻堅持與吳乾坤博斗。吳乾坤瞅准一個機會擲出狼牙棒,打死翻譯官,徒手殺害藤田,進入房中見到了已經上吊自殺的春草,此時,吳八爺趕了過來,神色焦急催促吳乾坤趕緊去廣場。吳江海在日軍戰敗之後企圖逃跑,被吳天旺認出,情急之下劫持吳若雲,與眾人對峙。吳乾坤趕到廣場的時候,吳若雲從身上掏出手槍出奇不意擊中吳江海,吳乾坤因為死了妻子,再加上母親死在吳江海手中,一臉憤然打算殺掉苟延殘喘的吳江海。
第63集
吳江海賣國求榮,罪不可恕。吳乾坤揮起祖傳狼牙棒,對准吳江海的身體連砸三次。狼牙棒重達數十斤,再加上吳乾坤手中的力道,就是石頭也得被砸碎,何況還是血肉之軀。吳江海死在吳家祖傳狼牙棒下,死有餘辜。海貓趕了過來,拉住還想砸屍的吳乾坤,提醒吳乾坤沒有必要再砸一個死人。吳乾坤心痛的是懷有孩子的妻子春草身亡,所以才把所有憤怒發泄到吳江海身上。春草已經上吊自殺,吳乾坤命族人將其厚葬。虎頭灣軍民聯手,消滅了藤田為首的部隊,三浦帶領二三十個下屬離開道觀,在回城路上接到八路軍攻佔了海陽縣城的情報。日軍兵敗如山倒,三浦已是無處可去,成了散兵游勇。吳天旺曾向吳乾坤謊報軍情,稱吳江海藏在道觀內,意在誘殺吳乾坤。因藤田帶兵攻打虎頭灣,吳乾坤改變計劃返回虎頭灣,他懷疑吳天旺是奸細,與族老商量擊斃吳天旺。吳若雲心思單純,趕緊向吳天旺通風報信,勸說吳天旺一走了之。吳天旺見吳若雲擔心他的安危,欣喜若狂向其表白,卻遭拒絕。吳若雲早已跟海貓成了親結為夫妻,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她帶著吳天旺進入還未撤下紅布的洞房,吳天旺看著一屋子的紅色,情緒激動不肯接受事實,露出真面目企圖侵犯吳若雲。緊急關頭槐花沖了進來,吳若雲趁機找到一把手槍打算擊斃吳天旺,槐花站在吳天旺面前苦苦哀求,吳若雲怒氣難消命人將兩人關押。吳八爺將吳天旺押到廣場上,宣布吳天旺是奸細,打算將其處決。八路軍領導趕了過來,阻攔吳八爺私自剝奪平民百姓的性命,吳八爺在虎頭灣地位高貴,無視八路軍領導勸阻,執意殺掉吳天旺。海貓趕了過來,充當調解人,說服雙方放下武器停止對峙,因是吳乾坤掌握吳天旺的生殺大權,海貓到吳家拜訪吳乾坤,為吳天旺說情。吳乾坤看在海貓的份上放過吳天旺,宣布從此以後吳天旺不再是吳家族人。吳天旺撿回了一條性命,已為吳家所不容。八路軍領導打算招收吳天旺,海貓對此提出異議,吳天旺是瘸子行動不便,不適合從軍打仗。八路軍領導的觀點則不同,只要是願意保家衛國的,瘸子一樣也可以從軍。
第64集
海貓不贊成上級招收吳天旺入伍,雖然他反對吳族人擊斃吳天旺,但對吳天旺持有戒心,吳天旺連日以來舉止反常,海貓總覺得不太對勁,擔心隊伍招來一隻狼。八路軍領導認為海貓多疑,堅持將吳天旺招入隊伍,何況海貓還是偵察排長,日後可以慢慢調查吳天旺。自從八路軍帶兵幫助虎頭灣的百姓消滅日本人,百姓們產生了當兵打仗的念頭,許多青壯小伙到廣場上登記報名,吳天旺也是其中一員。趙大櫓報完名回家向母親報喜,為當兵從軍自豪。大櫓娘雖然擔心趙大櫓上陣殺敵遭遇不測,但還是支持趙大櫓參軍。趙香月曾經帶領族人奮勇抵抗吳江海的偵緝隊,扭轉敗局救了所有族人。大櫓娘改觀了對趙香月的不良印像,贊成趙大櫓娶趙香月為妻。香月爹對大櫓娘沒有好感,大櫓娘曾經幾次羞辱趙香月,香月爹毫不客氣罵走了上門提親的大櫓娘。虎頭灣的百姓熱火朝天報名參軍,趙香月到海貓家中下廚做飯,把自己當成了海貓家的女主人。海貓於心不忍,說出自己與吳若雲結婚入洞房的事情。趙香月獲知之後如遭雷擊,心情沉重離開海貓家,獨自一人往海神廟走去。趙大櫓一路跟蹤趙香月,發現趙香月從廟台上跳入海中,嚇得趕緊跳海將趙香月救回到海灘上。趙香月沒有在趙大櫓面前承認自殺,稱自己想在海水中好好靜一靜。因海貓已經與吳若雲結為夫妻,趙香月同意嫁給趙大櫓。趙大櫓欣喜之餘,擔心香月爹不同意兩家結親,趙香月非常了解父親的為人,指點趙大櫓買了一壇酒和食物,上門賠禮道歉。香月爹其實非常希望趙香月出嫁,只是找不到台階下,所以始終不肯鬆口。趙大櫓投其所好買了一壇酒,與其把酒言歡,終於誘其開了金口,同意兩家結親。虎頭灣的族人成親需要族長主婚,趙洪勝曾經賣國求榮是漢奸,趙大櫓心知請趙洪勝主婚未免大煞風景。於是找海貓商量,打算讓海貓主婚。海貓在虎頭灣地位平平,而且只是一個小官,覺得自己為趙大櫓主婚不太合適,趙大櫓認為海貓過於多慮,海貓屢次救虎頭灣的百姓於水火中,已是眾人心中的大英雄,由他來主婚再合適不過。
第65集
海貓同意做趙大櫓與趙香月結婚的見證人,同時打算讓趙吳兩族一起扭秧歌,一來慶祝眾人聯手打敗了日軍,二來慶祝趙大櫓與趙香月的婚事,可謂是雙喜臨門喜上加喜。趙大櫓的腦子里依然殘留著封建思想的餘毒,秉承趙吳兩族勢不兩立的原則,不願意與吳姓族人一起扭秧歌。海貓苦口婆心教育趙大櫓要與時俱進,扔掉老祖宗傳來的一些損人不利已的規矩。日本人入侵中國,大家應該團結不分彼此抵抗日軍。海貓上門拜訪德高望重的吳乾坤,把想安排趙吳兩族一起扭秧歌的想法說了一遍。這種想法前所未有,趙吳兩族千百年以來水火不容,還從來沒有一起扭過秧歌。吳乾坤看在海貓的面子上,只答應送豬頭表揚趙大櫓為首的族人英勇抗日,不答應派出族人與趙族之人一起扭秧歌。吳若雲夫唱婦隨,公然違背父親吳乾坤的意願,帶頭在廣場上敲響鑼鼓,發動趙吳兩族一起扭秧歌。趙管家趕了過來,阻止吳若雲的行為,吳若雲興高采烈無視趙管家勸阻,執意做第一個發動趙吳族人一起扭秧歌的帶頭者,在她的感染下,趙吳兩族紛紛響應一起扭秧歌。趙管家阻擋不了吳若雲破壞老祖宗傳下的規距,急忙回家向吳乾坤告狀,不料吳乾坤不怒反樂,任由吳若雲肆意妄為,其實,吳乾坤打心裡支持趙吳族人一起扭秧歌,只是礙於吳家族老的身份,不便打破老祖宗傳下來的規距,正好女兒吳若雲做了帶頭人,吳乾坤求之不得。虎頭灣廣場迎來有史以來最熱鬧秧歌節,一部份趙吳族人上場扭秧歌,大部份趙吳族人站在場外看熱鬧,人人面帶笑容喜氣洋洋,比過春節還要熱鬧。蘇菲娜帶領一支女子秧歌隊,忽然出現在廣場上,令眾人措手不及,千百年以來,趙吳族人認為女子扭秧歌是大忌,因此從不允許女子扭秧歌,如今,蘇菲娜為首的女子八路軍堂而皇之在虎頭灣廣場扭秧歌,趙吳族人唯恐遭到海神娘娘責罰,人人一臉惶恐,無法接受女子扭秧歌。吳若雲與趙香月無視眾人指指點點,支持八路軍女子扭秧歌,在兩人的感染下,一些女族人紛紛出列,加入到扭秧歌行列。遠處的吳天旺與趙洪勝一臉嫉恨注視發生在廣場上的一幕,兩人各懷心事,見不得眾人過上團結幸福的日子。在海貓的見證下,趙大櫓與趙香月如願以償結為夫妻。
第66集
虎頭灣廣場熱鬧非凡,眾人齊跳秧歌慶祝趙大櫓與趙香月結婚。日軍特務三浦穿上秧歌行頭混了進來,出奇不意捅傷了海貓。海貓痛得叫不出聲來,仰面倒在地上,三浦趁機逃離人群,往虎頭灣外面跑去。吳若雲發現海貓倒在地上,趕緊沖上前扶起海貓,眾人回過神來,一臉驚鄂注視發生在廣場上海貓遇襲的一幕。兩年後,海貓帶隊守護陣地,與日軍發生幾次激烈戰斗,日軍幾次沖鋒皆被海貓為首的八路軍打退。海貓趁著日軍停止進攻,與王大壯坐在戰壕中閑聊,王大壯談起海貓晚上做夢念叨吳若雲,細聲細語模仿海貓呼喊吳若雲的腔調,海貓感概不已,非常懷念虎頭灣的戰友們,他已有兩年沒有返回虎頭灣,記掛著蘇菲娜的安危。蘇岩臨死之前把妹妹蘇菲娜托咐給海貓照顧,海貓這兩年以來東征西戰,沒有時間照顧蘇菲娜,覺得自己辜負了蘇岩的托咐。兩年前,海貓被三浦刺傷,失血過多奄奄一息,王大壯開來軍車,打算把海貓送往根據地,只有把海貓送到根據地,才有希望救活海貓。吳若雲眼含淚水注視眾人把海貓送到車上,叮囑王大壯無論海貓死活,都要回一封信,如果海貓死了,她打算將海貓的遺體安葬在虎頭灣。日軍的炮火聲把海貓從回憶中拉回來,海貓帶領眾人繼續抵擋日軍進攻。日軍沖到戰壕中與海貓為首的八路軍肉博,殺聲震天中,雙方互有損傷,轉眼功夫,地上橫七豎八躺著日軍與八路軍的屍體。海貓在肉博中發現幾個日軍士兵在不遠處架起一挺機關槍,趕緊投出手雷彈炸死幾人。許多日軍士兵從戰壕前方沖殺過來,海貓架起身邊的機槍,對准戰壕前方瘋狂掃射,一個躺在戰壕內的日軍傷兵摸到一把步槍對准海貓射擊,王大壯在槍聲響起的時候沖到海貓身邊,抵擋子彈倒在地上。慘烈的戰斗結束,日軍的進攻再次失敗,坐鎮後方的指揮官氣得暴跳如雷,命令炮兵轟炸八路軍駐守的陣地。許多炮彈如雨點般降臨到戰壕中,炸得飛沙走石山崩地裂,炮襲過後,夜幕降臨,大櫓爹與秧歌瘋子摸到陣地上,在屍堆中找到了昏迷不醒血肉模糊的海貓。秧歌瘋子堅信海貓有九條命,不顧大櫓爹反對,背起海貓離開陣地。
⑸ 海陽大秧歌之扭來扭去
族民間舞蹈,屬於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餘處鄉鎮,並輻射至周邊地區。
海陽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民風淳樸」、「士習嫻雅」,屬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交織的縣域。特殊的地域狀況和文化景觀為海陽大秧歌的產生、延續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據《趙氏譜書》之說,早在公元1425年,海陽已有秧歌活動於今鳳城。
海陽大秧歌以熱烈歡快、粗獷奔放、質朴坦率、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於世。其表演內容豐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
海陽大秧歌隊結構嚴謹,隊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由三眼槍、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其次是樂隊,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隨後是舞隊,一般扮有各類角色幾十人,其中又分為指揮者———樂大夫;集體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雙人表演者———貨郎與翠花,箍漏匠與王大娘,丑婆與傻小子、老頭與老婆、相公與媳婦等;排在最後的是秧歌劇人物或戲曲雜扮者。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詞,令人叫絕稱快。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老百姓總結了它的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一。五是走陣多變,布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
根據這些特點,海陽大秧歌形成了形式、內容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精粹,也是百姓過大年時一道豐盛的「大菜」。唐壽銳
貨郎與翠花
在海陽大秧歌中,貨郎與翠花是引人注目的角色,表現過去山區、鄉間貨郎送貨、村姑選貨的生動生活情節。貨郎戴黑禮帽,穿黑長袍、黑彩褲、黑便鞋,腰束彩色綢帶。翠花梳長辮,兩鬢插紅、黃各色絨花,戴綠耳墜,穿玫紅綢緞綉花偏襟襖、綠彩褲、彩鞋。
小嫚
在海陽大秧歌中,小嫚作鄉間姑娘扮相,梳長辮,右鬢插粉綢花,穿桃紅色偏襟褂,綠彩褲,綉花鞋。
原與花鼓結對表演,後逐漸脫離花鼓而獨立表演。
霸王鞭
海陽大秧歌中的「霸王鞭」表演者彩色綢帶包頭,外勒額子,穿鑲白色邊的黑色對襟上衣,黑色燈籠褲,黑快靴,扎白色寬布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