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美女 » 美女教授講蘇東坡視頻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美女教授講蘇東坡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2-10 04:36:07

Ⅰ 《康震評說蘇東坡》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康震評說蘇東坡》(康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af3QJAAekBy4bwTxDp68Aw

提取碼:wj97

書名:康震評說蘇東坡

作者:康震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8-1

頁數:249

內容簡介:

《康震評說蘇東坡》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電視台10頻道《百家講壇》所講《蘇軾》的基礎上增訂潤色而成。對一代詩人蘇軾那千回百轉、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進行了精彩的講述。

作者簡介:

康震,1970年3月生,陝西省綏德縣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曾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詩詞散文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與文學研究。

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出版《長安文化與隋唐詩歌》等學術著作、教材多部。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寶鋼教育基金理事會全國優秀教師獎、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等多項獎勵。主持、參與「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與文學的生成、發展與傳播」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項目。

2005年至今,在中央電視台CCTV-10頻道《百家講壇》主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蘇軾》、《李清照》等專題講座,獲得觀眾的廣泛好評。

Ⅱ 蘇軾簡介

這是一個全能型的文化巨人,這是一個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時空當中,感染、感動著他身邊周圍、生前身後無數的人。

公元1037年,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此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呱呱墜地的新生命,在未來將會以盪氣回腸、精彩絕倫的人生,影響著世間的人們。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樣,自始至終震撼和撞擊著每一個走進他的看客。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是《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自覺深受其父影響。母親程氏是當地的大家閨秀,蘇洵游學在外,程氏在家中主持家務,教育子女。她對蘇軾兄弟要求很嚴格,親自教他們讀經史等書籍。不僅教其識字,更特別注重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據《宋史》記載,一次,蘇母教蘇軾兄弟讀《後漢書》時,讀到了《范滂傳》,蘇母為范滂母子不畏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年幼的蘇軾也深深被感動,他問母親:「如果我長大後,跟范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蘇母肅然答道:「如果你能學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親一樣嗎?」假若沒蘇洵的發奮讀書,沒程氏的言傳身教,也許就不可能蘇軾幼年承受的良好家教,不可能年未及弱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不可能其剛直不阿的人品,更不可能日後的文學大家、士林領袖。

蘇軾曾經創造了北宋科舉考試歷史上的「最高分」,擁「全民偶像」的殊榮。

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1057年,即嘉佑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後與士林領袖歐陽修、范鎮等結為忘年之交。歐陽修曾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歐陽修這句話中提煉出來的。蘇軾就此步入當時中國最頂尖學者行列。

蘇軾人才了得,其弟蘇轍亦不遑多讓,蘇軾曾評價他弟弟說天下飽學之士才智能與其相匹敵的為其弟而已。他門下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蘇門六君子」(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 )譽滿天下。朋友中歐陽修、范鎮、趙忭、司馬光、王安石都是政壇及文壇的雙料領袖,道潛、佛印、參廖均為名重一時的得道高僧。三任妻子王弗、王閏之、王朝雲雖然秉性各異,但都不失為賢內助,伉儷情深,早為世人傳誦。蘇軾之幸,世人瞻望。

再來看看蘇軾的頭銜吧。蘇軾,北宋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天下第行書」《寒食帖》即為蘇軾所寫,第一為王羲之《蘭亭集序》,第二為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畫學文同,善畫枯木、怪石、墨竹,論畫主張神似,「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學方面,是當時「關學」、「洛學」、「蜀學」中「蜀學」的代表人物;史學方面,也頗見地。著《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當中寫了2700多首詩,三百多首詞,4800多篇文章,總計將近一萬首篇」(語出百家講壇,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蘇軾》。

蘇軾是一個全能型的文壇領袖,也是銳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經青雲直上,指點江山,也曾經幾起幾落,生死未卜。四十五歲,被貶黃州,五十九歲,被貶惠州,六十二歲,被貶儋州。他的經歷中,似乎多了幾分坎坷與折磨,但是也許恰恰是這樣的苦難經歷,造就了他獨特而鮮明的魅力。當我們回望他六十六年(虛歲,實為六十四年的人生,就會發現,青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達觀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結合在蘇軾的身上,連綿千年,依然餘音繞梁。

蘇軾是當時公認的「大宋第一才子」,仁宗皇帝曾遺言「蘇軾、蘇轍兩兄弟,是我為子孫准備的兩位太平宰相」。但他的仕途並不平坦,幾起幾落,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黃州團練副使、翰林學士、吏部尚書、杭州知州、潁州知州、揚州知州、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等職務。「烏台詩案」險些丟了性命,晚年更是被發配到惠州(今屬廣東、儋州(今屬海南。不過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他銳意改革,但從不莽撞突進,所行政策從來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每一任期都頗政績。在鳳翔任通判,為安置流民,他不懼太守反對和朝中官員惡意中傷,私放官糧、租賃土地、修建新村;在黃州任團練副使,為救治棄嬰,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孤兒院;在杭州任知州,瘟疫橫行,為了抵制奸商惡醫哄抬葯價、見死不救,他又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公立醫院,而後更西湖蘇堤造福後世;在儋州任瓊州別駕,當地百姓目不識丁,病不求醫反訴諸神靈,他效法孔孟,傳道授業,此後才海南的第一位進士符確。

蘇軾為人剛直,從不趨炎附會。他與王安石、司馬光是摯友,但見其執政方略或太過冒進誤國誤民、或太過保守不合時宜,他勇於直言,數遭貶謫亦不以為意。蘇軾談過他的為官之道「做小官時,想大事;做大官時,想小事。做大官時不忘小民,做小官時亦不忘社稷。」

提起蘇軾人生中的變故,「烏台詩案」是不得不提的。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後,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詳見余秋雨《山居筆記》中《蘇東坡突圍》篇)自此,蘇東坡進入了他創作生涯的最高峰。余秋雨先生這樣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的光線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 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蘇軾一生屢遭貶謫,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達者。五十九歲被貶惠州,僧友道潛曾修書勸他保重身體以免客死他鄉,但蘇軾回信說他在惠州很好,又說京城每年也會死很多人,他在惠州就像是遊方的高僧一般自在逍遙。蘇軾晚年曾做過一首自嘲詩「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問汝平身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人這般評價「一生的心境,一生的成敗,都在這里了,這樣的傳奇,幾人能夠?」這就是我們熟悉和喜愛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大江東去」、「日啖荔枝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東坡。

蘇軾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寫詩、填詞、作文章,也揮汗彎腰種過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是一個真誠、純粹得讓人心碎的人,一個得到了最大多數人發自內心的喜愛的人。

後記:此文僅是拋磚引玉,蘇軾的一生遠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詳盡的,如興趣了解更多,可以去看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百家講壇康震教授講述的《唐宋八大家之蘇東坡》,或者陸毅主演的電視劇《蘇東坡》。

Ⅲ 康震講蘇東坡的第一張和第二章叫什麼名字

康震講蘇東坡的第一張和第二章叫什麼名字

答:第一章 少年成名

第二章 步入仕途

資料:《康震評說蘇東坡》康震著, 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電視台10頻道《百家講壇》所講《蘇軾》的基礎上增訂潤色而成。對一代詩人蘇軾那千回百轉、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進行了精彩的講述。

Ⅳ 《蘇軾》第七集天倫之樂

【畫外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誰,讓蘇軾如此魂牽夢繞?「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又是誰,讓蘇軾這般悱惻纏綿?自古風流才子總要配多情佳人,那麼,蘇大才子將會與家人唱出怎樣的歡歌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繼續帶您走進蘇軾,解讀蘇軾家庭生活之《天倫之樂》。

  在前面的系列講座中,康震老師帶領我們走近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蘇軾,跟隨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帶給我們的積極與無奈。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分專題來探討蘇軾人生的各個側面。蘇軾做為中國古代一流的才子和文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歷來備受人們關注,那麼,蘇軾究竟擁有怎樣的家庭生活?流傳千古的悼亡之詞「十年生死兩茫茫」究竟為誰而做?這期間,又寄託著蘇軾怎樣的哀思與惆悵?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將帶您走進蘇軾的家庭生活,為您精彩講述百家講壇系列節目蘇軾第七集「天倫之樂」,敬請關注。

【康震】: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鄉,都是眉山人,她比蘇軾呢小三歲,結婚的時候蘇軾十八歲,她十五歲。她給蘇軾生的兒子叫蘇邁,是蘇軾的長子。根據蘇軾給王弗所做的《亡妻王氏墓誌銘》中的記載,蘇軾對王弗的評價很高,主要有兩點:第一說她夫人「敏而靜」。就是非常的聰敏,同時呢又不事張揚。第二是什麼呢?叫「有識」,有見識。為什麼有這兩個評價呢?在這篇墓誌銘裡面,蘇軾展開了一個漫長的回憶。剛結婚的時候,蘇軾其實啊不大看得起他這個妻子,覺得他這個妻子沒什麼文化,十五歲嘛,還是個小女孩,就在家裡做做家務,伺侯伺侯公婆,足矣。後來這種看法有轉變,為什麼呢?有時候蘇軾在讀書的時候,在溫習功課的時候,她這個夫人在旁邊,靜靜地做針線活兒,也不吭聲。蘇軾雖然聰明,可是有時候背書背著背著也有卡殼兒的時候啊,哎,有那麼幾次一卡殼想不起來了,她這個夫人在旁邊悄沒聲兒地給他提個詞兒,悄沒聲兒地提個詞兒,提完詞兒之後,就接著做她的針線活兒。哎?這蘇軾覺得很奇怪,她給我提詞兒?指著滿屋子的書,挑了幾本書就問她。沒發現這個夫人,全都能回答上來,呃唷,大吃一驚,沒想到自己娶了一個特別有文化,特別有知識,特別聰明,特別有智慧,但是又不吭聲的這么一個好妻子。這是蘇軾對他的夫人呢,在認識上一個很大的轉變,不是個笨丫頭,是一個聰明女孩,可是問題在哪兒呢?蘇軾自以為現在對夫人有了新的認識,他錯了,他夫人對他的認識比他對他夫人的認識要深刻得多。王弗對她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數了。他有文化,他有知識,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樣,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不會待人處世。他夫人就發現這個人啊,能分得清什麼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麼是好人和壞人。他做了官以後家裡邊經常來朋友拜訪他。哎,王弗呢經常躲在這個屏風後邊兒細細地聽,這個蘇軾跟這客人怎麼說話。有一天哪,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後面出來就跟他說,這種人你跟他浪廢什麼時間啊,你看他跟你說話的時候從來沒有標准,說話總是模稜兩可,你想怎麼說,你有什麼意見,他就迎合你。象這樣的人,你不要跟他交往,不要跟他說話。蘇軾說是是是,但是可能是有點不以為然,心中說,官是我做,又不是你做,對不對?有一次,來了一位,這位是個見面熟,一見蘇軾之後簡直就跟老朋友,顯得特別地親密,什麼話好聽就給蘇軾說。走了以後啊,王弗就出來說,這樣的人就不能跟他交朋友,屬於什麼呢?來得也快去得也快。那麼夫人的話到底應驗不應驗呢?在給夫人寫的墓誌銘裡面,蘇軾非常慚愧地回憶道:每次夫人都說對了,他不能不服這夫人的判斷力比他要准確。所以你說這有時候這事很奇怪,你說蘇軾,是當代的大才子,一流的文人,很關心天下的大事。她的夫人有文化,但是比不上他,只關心身邊的小事。問題在什麼地方呢?生活當中沒那麼多大事,基本上是由小事組成的。所以蘇軾基本上在這類問題上都得聽他夫人的。夫人經常告訴他說:現在你的父親不在你的身邊,可沒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情一定得慎重。所以蘇軾的這個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特別聰敏,特別有智慧,特別精明的一個女性。

【畫外音】:王弗嫁給了少年天才的蘇軾,在多年的生活中,王弗曾經陪伴蘇軾紅袖添香,熬過了寒窗苦讀的寂寞,也曾經歷了蘇軾春風得意、感受金榜題名的風光,他們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不僅僅是一對少年夫妻,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伴侶。然而,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由於身體抱病,王弗不幸於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於京城開封,年僅二十六歲。王弗的早逝,帶給了蘇軾巨大的傷痛。那麼,才華蓋世的蘇軾將會唱出怎樣哀怨纏綿的輓歌,來悼念這位亡妻呢?

【康震】:他夫人去世了以後,蘇軾的父親跟他說,說你這個夫人跟你是同患難的,將來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親埋葬在一起。蘇軾在過了十年以後啊,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歷盡了宦海的風波,有一天晚上他作夢,夢見了他的這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傷,寫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詞《江城子》。這詞說: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應該說十年的陰陽隔絕,都沒有能夠斷絕蘇軾對他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誼,為什麼呢?你看他在這詞裡面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夫人遠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無法跟她相見,多麼地凄涼。而他自己現在要找一個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現在心中的苦悶講給她聽,沒有了,再也不會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風的後面,聽到他和客人的談話出來勸他兩句,沒有了。這個時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見面,他已經變了樣子了,再也不是十年前那個翩翩少年,而是一個塵滿面、鬢如霜的中年人。這些年的宦海的風波,這些年在仕途上的種種的不順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地讓他想起、他的妻子是多麼地寶貴。所以在晚上他做夢的時候,夢到了他妻子永遠地留在他腦海當中的,就是那個小軒窗、正梳妝的妙齡的妻子。「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見了面之後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有不停地哭、不停地哭,為什麼呀?千言萬語都說不出來,這些年互相之間的彼此的思念。這個偉大的詞人偉大的文學家,他在描寫一種人類最基本的情感的時候,卻往往能夠使用異乎於常人的藝術的手段,使得陰陽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卻從而更加容易撥動我們內心那個非常脆弱的心弦。「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當明月再一次地照到那一片松林的時候,照到了你的墳塋之上的時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流下了眼淚。所以蘇軾他可以寫「大江東去」這樣超邁的作品,同時他對於那種非常微小的、非常細微的男女之間的戀情,男女之間的相思的這種感情,也寫得非常地動人。所以總的來說這第一位夫人王弗,在蘇軾的心中是什麼呢,是聰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給他留下了長久的、多情的回憶。

【畫外音】:原配夫人王弗的早逝帶給了蘇軾巨大的哀慟,那麼,在以後的歲月中,誰將為蘇軾續寫生命的樂章,成為續弦夫人?她和王弗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蘇軾對待她,又有怎樣的情感呢?

【康震】: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蘇軾要小十一歲,二十一歲那年嫁給了蘇軾,也就是說蘇軾在三十二歲那年娶了這個王閏之。他給蘇軾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蘇迨,一個叫蘇過。王閏之跟他這堂姐的性格完全不一樣,她沒有堂姐那麼聰敏、那麼智慧、那麼精明,但她非常地溫柔體貼。她去世的時候也只有四十六歲,蘇軾在給她寫的這個墓誌銘里邊,對她有兩個評價,第一個是「 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於天。」這評價很高。她做母親做得最好。對她堂姐留下來的這個長子蘇邁,她看待他就好象是自己的兒子一樣,對三個孩子的愛完全是平等的,一樣地深厚。這是第一。第二說什麼呢?說「得失如一,隨遇而安」啊,王閏之跟王弗不一樣,因為王弗去世得很早,當時正是蘇軾還沒有完全在仕途里邊展開翅膀飛翔的時候。王閏之不一樣,她跟隨了蘇軾二十六年的時間,經歷了什麼呢?經歷了蘇軾在朝廷里邊做官,後來怎麼樣呢?又被貶到黃州。後來又回到朝廷做官,經歷這么好幾個階段,起起伏伏,那麼她跟著蘇軾的時候毫無怨言,而受苦的時候她沒有怨言。但當蘇軾回到朝廷發達的時候,她也沒有那種耀武揚威,始終保持一顆很平常的心態。蘇軾在這一點上對她評價很高,而且她對於維持蘇軾這個和諧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王閏之肯定沒有她姐姐那麼聰明,這是可以肯定的啊,比如說吧,我們知道蘇軾在湖州的時候,不是被那個朝廷的官員抓走了嗎?後來蘇軾給他的朋友文彥博寫的信裡面說,說了什麼呢?說他被抓走了以後啊,王夫人非常憤怒,把蘇軾寫的那些書稿啊、詩稿都拿出來說,寫這些東西有什麼好處?幾乎把我們全部都嚇死。「嚓」打火機一點,火柴一點,就全燒了,所以等到後來蘇軾回來之後,一查發現「十亡其八九矣」,燒掉很大的一部分。但你也不能怪她呀,就是什麼呢?她這個王閏之啊,她是一個非常溫柔的非常體貼的很多情的這么一個夫人。但她受不起這種政治風浪的驚嚇。他的夫人(王閏之)去世的時候,蘇軾非常難過。因為這個王閏之啊,陪伴他的時間特別長。他在這個祭文裡面寫道「 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說你去世了以後再也沒有人站在門邊迎候我回家了,再也沒有人去照顧我們的田園了,嗚乎哀哉我非常地難過呀,為了你,我流幹了我所有的眼淚。對於王閏之,蘇軾也是無比地留戀,表達出一種非常深厚的感情。

【畫外音】:王弗、王閏之姐妹倆,先後陪伴蘇軾走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歲月,王弗的聰敏智慧,幫助蘇軾走向成熟;王閏之的細心照顧帶給了蘇軾最溫暖的體貼。但是,在蘇軾的生命中,還有另外一位值得書寫的女子,她的出現,完滿了蘇軾風流才子和多情美人的傳說。她的存在,豐富了蘇軾灑脫不羈的人生。那麼,她究竟是誰呢?

【康震】:在蘇軾的情感生活里,還有一個人也很重要。就是他的侍妾朝雲。這朝雲哪他要比蘇軾小二十五歲,原來是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那時候朝雲才十二歲,收進來的一個小妾。她跟蘇軾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關於朝雲哪,民間的傳說很多了,應該說蘇軾關於朝雲,所留下來的文字,是最多的,紀念朝雲的文字,也是最多的。他給朝雲有兩個評價,兩句話,一個叫「敏而好義」,一個叫「忠敬如一」。敏而好義是說什麼呢?就是說朝雲不但很聰穎,而且具有丈夫一樣的義氣。忠敬如一,是對我,對我這個家,始終保持一顆忠心,換句話說,她做為一個侍妾,她所應該給(這個)家庭承擔的責任,遠遠其實不應該是那兩位妻子所承擔的那麼重,但她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來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北宋的時候,士大夫啊他可以招很多這樣的歌妓和侍妾,她們並沒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要為這個家庭付出什麼。那麼原來可能有一些召進來的這個歌妓啊,她們主要的作用是什麼呢,有客人來了之後跳舞啊,或者給他們敬酒啊,但是如果這個家庭敗落了,很多這樣的侍妾都離開了家庭。但是朝雲沒有。朝雲曾經給蘇軾還生過一個孩子,叫蘇遁。但是呢很快夭折了,這件事情對朝雲的打擊非常大,但是她也沒有離開蘇軾的家,包括蘇軾被貶到惠州,過著非常窘困、非常艱難的生活的時候,朝雲都始終如一地陪伴在他身邊。那麼我們說,朝雲跟前邊兩位夫人,有什麼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朝雲應該說,在蘇軾看來,更多的象是他的一個志同道合的知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有一天下午啊,這個蘇軾在院子里散步,當時正是暮春時節,陽光普照,很舒服,家裡邊的人都忙忙碌碌地,蘇軾在院子里轉,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拍了拍就問,你們說,我這里邊都裝的是什麼呀?旁邊有一個奴婢就說,您這里邊裝的都是錦綉文章。蘇軾一聽,太俗了吧。本身就是一肚子錦綉文章,還用得著你說嗎?是吧,不對,另外一個奴婢說,那都是滿腹的經綸哪,治理國家的滿腹的經綸。蘇軾一想這也用不著你說啊,這個也不對。最後只有朝雲說,您這一肚子裝的都是不合時宜。蘇軾聽了哈哈大笑,確實是紅粉知己。所以朝雲對於蘇軾,在人生上、在信仰上,包括在政治上的坎坷,都更多了一份理解。

這種理解跟一般的家庭主婦在生活上的照顧和體貼,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說,在惠州的時候,朝雲給予蘇軾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家安頓下來以後,她陪著蘇軾參禪悟道、談詩論文,在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蘇軾這樣的大文人當然需要生活上的照顧,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精神上的知己,這是朝雲能夠給予他的。蘇軾寫過一首詞叫《蝶戀花》,應該說這首詞跟朝雲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但是在很多的史料筆記里邊,人們往往喜歡把這首詞跟朝雲聯系起來。這首詞是怎麼寫的呢?說: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很典型的婉約詞,寫的是男女之間的那樣一種很模糊的很敏感的很細膩的情感。那麼據說,蘇軾寫了這首詞之後,要請朝雲給我們唱一唱吧,朝雲還沒開始唱呢,淚滿衣襟啊,蘇軾很奇怪,說,我就讓你唱一首詞,你至於嗎,就哭成這個樣子。朝雲講了一番道理,什麼道理呢?說:「奴所不能歌者,惟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二句,」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常的觀念。你想想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眼見得柳枝上的柳絮,柳枝上的柳葉,一年一年的來,一年一年的少,作者又寫,天涯何處無芳草,可你翻過來想呢,那就是說,今天你是芳草,明天你就不是芳草,既然何處都有芳草,那麼這一刻的芳草,也許就不是那麼珍貴了。所以這里邊透露出一種什麼呢,對生命的深刻的一種無常的感覺,正是這種無常的感覺,觸動了朝雲的心思,讓她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蘇軾都將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因此她不願意唱,她覺得唱這個東西好象是唱自己的哀歌一樣,沒過多久朝雲就去世了。所以這首詞,就好象是寫給朝雲的一個讖詞一樣。朝雲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後,蘇軾在寫給她的祭文里邊,沒有一句話表現出來男女之間那樣一種非常柔情的、非常思念的兒女情長的話,一句都沒有,他的那個祭文寫得更像是給一個同道者,給一個知己,給一個朋友的一個祭文,這非常充分地說明了朝雲在蘇軾心目當中的一個重要的位置和獨特的位置。

【畫外音】:侍妾朝雲讓蘇軾的人生充滿了浪漫與多情,她雖然身分卑微,卻能夠帶給蘇軾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悅,蘇軾也因為朝雲的存在而為旁人所艷羨。蘇軾生命中的三位女子,各個不同卻又個個精彩,正因為她們對蘇軾的愛,蘇軾才得以成為我們今天所推崇的蘇東坡。

  在前面幾集中,康震副教授為我們講述了傑出的眉山蘇軾三父子,蘇軾和弟弟蘇轍的成功,來源於從小受到父親蘇洵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中國古代文人傑出代表的蘇軾,追求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高境界,那麼在「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上並不順利的蘇軾,將怎樣「齊家」呢,他的兒子是否也象他那樣才華蓋世、滿腹經綸呢。

【康震】:蘇軾這一生啊,前後一共有過兩位正妻,一位侍妾,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蘇遁夭折了。那麼他的這個三個兒子,老大叫蘇邁,老二叫蘇迨,老三叫蘇過。老大是在蘇軾二十四歲那年出生的,蘇迨是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出生的,蘇過是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出生的。蘇軾對待這三個兒子在教育方面啊,有個總的原則,這個總的原則是基於自己自身的教訓而提出來的。他有一首詩怎麼說呢?他說啊: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

  這什麼意思啊?人家養了孩子,都說孩子多聰明啊,越聰明越好,但是我不,我不願意讓我的孩子聰明,我這個人一輩子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希望我的孩子呀,笨笨的、慢慢的,不要顯示出聰明來,就這么無病無災地長大成人最好。所以蘇軾呢他對孩子是這樣的要求,這就決定了,我前面曾經講過,他被貶惠州、被貶到儋州的時候,他都不希望連累孩子,他自己這一輩子,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苦難,他再也不願意讓這種苦難讓自己的兒子來分擔,盡可能減輕他們的痛苦,(所以)這個就體現出什麼呢?就是一個天才的人物,由於自己的這樣一種在時代的天才的文學的文化上的才華而遭受的各種的厄運,反映到他兒子的教育上,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過分聰明,這真是時代和歷史跟蘇軾開的一個很大的玩笑。我們先來看他的長子蘇邁有些什麼特點。這蘇邁是家裡的頂樑柱,為什麼這么說呢?蘇軾在湖州被抓的時候,只有蘇邁被允許陪伴他到開封。後來蘇軾被抓到開封監獄里邊,又是蘇邁天天給他送飯,後來,被貶黃州之後,又是蘇邁首先單獨陪伴他的父親先到黃州把家安頓好。等到蘇軾被貶到惠州之後,又是蘇邁到後來率領家裡二十多口人趕赴惠州與蘇軾匯合。所以他這個老大呀,是家裡邊的一個頂樑柱。蘇軾對他這個老大有個評價,四個字,叫:天資朴魯。他很淳樸,很治實,不是那麼聰明,但是都乾的是實事。所以老大蘇邁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非常地質朴,整體上他是家庭的總管,為人不事張揚,這是他性格的特點,也是蘇軾對他的期望。這個老二叫蘇迨,蘇迨從小發育有點慢,到四歲的時候還不會跑,所以蘇軾就很著急,請了個和尚叫辯才,專門為他落發摩頂,據蘇軾講一落發摩頂這孩子立刻跑得跟別的孩子一樣快了,這個孩子從小發育比較慢。後來他娶了誰呢,蘇迨娶了歐陽修的孫女為妻子,兩家是世交。

【畫外音】:長子蘇邁和次子蘇迨並沒有繼承父親蘇軾的滿腹才情,讓我們不禁有些失望。究竟是孩子本身的資質愚魯,還是蘇軾仕途上的坎坷,耽誤了孩子的培養呢?在三個兒子蘇邁、蘇迨和蘇過中,蘇軾最喜歡誰呢?

【康震】:蘇軾最喜歡的是誰呢?是老三,就是這個蘇過。蘇過有一個外號,叫小坡。因為蘇軾號東坡,他叫小坡,這個孩子的性情最像蘇軾。又因為蘇過後來是唯一陪伴蘇軾在海南度過了那幾年最艱苦的生涯,所以蘇軾對這個最小的兒子最有深情。在海南的時候,蘇軾對這個蘇過,有三方面的教育,一個是人格修養,第二是學業文章,最後一個是辦事的能力。你注意啊,蘇軾對他幾個孩子的要求都很實在,並不過分,你比如說在海南的時候,因為這個蘇過陪伴著父親,走過了很多艱苦的歲月,自己養成了一種耿介不屈的一種性格,他自己在詩里邊說:不涉憂患那長生。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點苦難,那怎麼能夠長大呢?蘇軾對他非常的賞識,說什麼呢,說:某既緣此絕棄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兒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哈哈。)什麼意思呢?說我自己歷經了生活的磨難之後,已經能夠做到身心兩安,不為外物所動。沒想到我這個兒子,也象我一樣,能做到超然物外,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感到非常地欣慰。所以他在蘇過這個孩子的身上,總是能夠看到什麼呢,自己的影子。為什麼蘇過後來人把他叫做小坡呢,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但是遺憾的是什麼呢?他這三個兒子啊,由於蘇軾本人一生顛沛流離,特別是到了後來晚期的時候,在政治上總是陷入到一個又一個的波濤當中,所以也影響了他孩子的仕途。他這三個兒子里邊,都沒有誰做過很大的官,論起詩文創作,只有小兒子蘇過,後來很有一些詩文流傳了下來,也成為他這三個孩子里邊,應該說在文學方面才華最高的。

  所以後人說什麼呢?說蘇軾是很幸福的。為什麼幸福呢?說他在少年的時候,有好父母;到他中年的時候、壯年的時候,有好的伴侶;到他晚年最倒霉的時候呢,有非常孝順的、而且很有才華的子女陪伴著他。但其實呢蘇軾也是很不幸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年輕的時候、(那個)對他非常好的妻子,早早就去世了。到了中年的時候,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朝雲還有王閏之也都先後去世了。那麼到他晚年的時候,本來他這三個兒子在他的教育之下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事實證明,也正是由於他晚年遭到了政治上的很多的厄運,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所以無論怎樣講,就是在蘇軾這個人的身上,我們從他的家庭里邊能看出來,這個家庭的發展,這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命運,其實都跟蘇軾的命運息息相關。但同時,雖然由於蘇軾在政治上遭到了很多的不測的風浪,可是這些孩子、包括他的妻子,也都從蘇軾的身上獲得了很多精神上的幫助。那麼應該說,在蘇軾的一生的歷程當中,還有一個人也扮演了一個非常獨特而重要的角色。這個人呢,就是他的兄弟蘇轍。要講蘇轍呢,我們就要等到下一集《手足之情》的時候,再給大家講。這一集就是這樣,謝謝大家。

【畫外音】:蘇軾與蘇轍,北宋王朝的雙子星,兩個人深厚的兄弟之情,為什麼終生不變?是什麼讓蘇軾有感而發,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民間盛傳,蘇軾有個聰明美麗的妹妹蘇小妹,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繼續講述蘇軾的《手足之情》。

Ⅳ 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蘇東坡》第四集成竹在胸

蘇東坡寫出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引領了宋代尚藝書風的發展。告別黃州路過金陵,與王安石再次相遇,當年的政敵能否相逢一笑泯恩仇?

菊池隆村生活在日本的多摩市,他的祖父是日本著名的富商——菊池惺堂。除了積累財富,菊池惺堂喜歡收藏古董書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州寒食帖》曾是他最珍貴的藏品。

日本,菊池隆村:「我實在惺堂先生逝世後出生的,從父親那裡聽說惺堂先生買進《寒食帖》的故事。那個時候《寒食帖》經歷圓明園的大火,之後流落民間,惺堂先生買回來,拿到了那個時代的珍品。」

菊池隆村鄭重更衣,他將前往東京的家族神社祭拜自己的祖父。

日本,菊池隆村:「關於那間宅子,我是完全沒有記憶的。在我出生之前,由於關東大地震時候的一場火災,(宅子)已經被燒掉了。從那以後,由於種種事情,已經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這里是惺堂先生曾經住過的庭院的附近,這里開始全部都可以看作是當時的庭院,現在都重建了,所以什麼都看不出來了。惺堂先生曾經住在這里的時候,發生了令整個日本都陷入危險之中的關東大地震。他(菊池惺堂)像飛一樣沖進屋子,把《寒食帖》搶救了出來。當時我的祖父,他已經六十歲了。惺堂先生當時已經將《寒食帖》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了,也要讓後人好好保管。」

菊池惺堂對於《寒食帖》的搶救,造就了這幅名作大難不死的奇跡。後來,《黃州寒食帖》輾轉來到台北故宮,成為這里最受矚目的藏品之一。

公元1082年,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按照傳統,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蘇東坡凝望著窗外的雨絲,突然間有了寫字的沖動。他拿起筆伏在案頭,寫下了《寒食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若芬主任:「剛開始他寫『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自己到了黃州過了三年。」

台灣實踐大學:「就春天走得好快!還來不及看花,然後整個(海棠花)因為大雨,就造成了紅白花瓣散落在泥污裡面了。所以他自己很感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若芬主任:「講到了寒食節不停地下雨,甚至這個雨呢還流到了他的家裡,讓他的家就好像是一個小舟一樣,慢慢地他的情緒就產生一種波動。」

山中無日月,時間早就被遺忘了。對於寒食節的到來,蘇東坡更恍然無知,直到看見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錢悄然飛過,他才想到這一天是寒食節。

書法家,劉正成:「他書寫的時候,先是比較平和地書寫,隨著他的感情的起伏的時候,這個字逐漸變大,推向高潮。」

蘇東坡把一個流放詩人的沮喪與憔悴寫到了極致,心如死灰,不能復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若芬主任:「想要去掃墓,沒辦法去他的一些想法也沒辦法好好地傳遞給朝廷,他也表現出來對人生的一種無力感,那個時候真的是心如死灰。」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東方藝術部,馬麟主任:「蘇軾想要表達的東西是非常個人的,他在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是非常強烈的,感覺他似乎一直在掙扎,感覺有點像西方的歌德,他是中國的『歌德』。」

飽經憂患的蘇東坡在四十六歲終於了悟,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而是難在不粉飾、不賣弄,難在能夠自由而准確地呈現一個人的內心處境。

美國國立亞洲博物館中國藝術部,司美茵主任:「看蘇軾的書法,你能看到他的坦誠、直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若芬主任:「因為《寒食帖》比較像是一個寫給自己看的作品,所以其中有一些字,比如說多餘了或者是寫錯了,他就很率性的在上面做一些記號,所以更可以看得出來那樣的一種真性情。」

美國斯坦福大學,艾朗諾教授:「他不希望自己受到之前書法大師的限制,他沒有一個『法』。」

十八年後,這幅《寒食帖》輾轉到黃庭堅的手上,他揮筆寫下這樣的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台灣實踐大學,盧延清教授:「他(黃庭堅)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這是非常高的褒揚,說他(蘇軾)詩寫的很好。」

台灣書法家,傅申:「他(黃庭堅)認為說《寒食帖》是蘇東坡最好的,再寫也不一定寫得出來。」

黃庭堅的題跋論語精當、書法絕妙,與蘇東坡的《寒食帖》可謂珠聯璧合。

吉林大學文學院,由興波副教授:「有一次黃庭堅很蘇東坡開玩笑就說,說您的字一個個胖呼呼的、扁扁的,就像石壓蛤蟆,拿一個石頭把一個蛤蟆壓扁了。」

台灣書法家,傅申:「因為黃庭堅是大字,時常有一長豎。那蘇東坡也很詼諧地回答,他說你的字像樹梢掛蛇,有的時候拉長拉的不好,像一條死的蛇掛在那裡沒有生命。」

在繁華的東京街頭,有一家名叫榮豐齋的書法教室,每個周末書法愛好者都會來這里上課,臨摹《黃州寒食帖》是今天這堂課的內容。

日本榮豐齋書法教室教員:「這幅作品裡,字與字連續的部分非常的多彩,所以在書寫的時候途中盡量不要停下。如果不連續的話,寫字的心情也會中斷。書法是人的內心畫像,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心,這些都可以通過書法來表現出來。」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板倉聖哲教授:「我認為蘇東坡,給日本書法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蘇東坡作為現代日本書法的一個憧憬而延續著。」

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淺見洋二教授:「有一句有名的話,『東坡、山谷、味噌、醬油』,也就是把蘇東坡與黃庭堅(山谷)比作如同味噌、醬油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日本從古至今出現了很多「東坡迷」,在京都這個古老的城市,便住著一位「東坡迷」。

日本書法家,杭迫柏樹:「我非常喜愛蘇東坡,一度甚至想要收集一切關於蘇東坡的東西,想要臨摹他的所有作品。」

十幾年前杭迫柏樹來中國時,看到一幅落款為蘇東坡的墨竹圖。雖然他知道不可能是真跡,但還是因為太喜愛蘇東坡,便買了下來。

日本書法家,杭迫柏樹:「雖然不是真跡,我非常珍惜這個卷軸。」

直到今天,年近古稀的杭迫柏樹依然一遍遍地臨摹著蘇東坡的書法作品,希望通過這些優美的線條,來完成自己與偶像的心靈對話。

公元1082年,年輕的米芾從遙遠的湖南來到黃州拜望蘇東坡。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熱之際,蘇東坡拿出一張宣紙,叫米芾貼在牆上,自己面壁而立,懸肘畫了一幅《枯木怪石圖》。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文人畫主要不是以技法取勝,以這種寓意取勝,像枯木,你不(會)感覺到蕭索、落寞、死亡,按照中國人古代的理解,冬季萬物皆枯,但是大地在孕育著生機。」

蘇東坡用自己獨具功力的書法功底,引領了中國「文人畫」的潮流。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履生副館長:「蘇東坡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文人畫的美學標准,在這樣一個主流價值觀中,人們對於繪畫評判的標准已經不在於你畫的像與不像,重要的你是表達畫面的意趣。」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東方藝術部,馬麟主任:「同時代的歐洲,其實還是很原始的狀態,只有宗教畫,沒有表現、沒有委婉的書法,不會更加細膩地表現。但是中國在當時的藝術就已經有了很高的美學標准,一種對於美的品味。」

除了喜歡畫石,蘇東坡也愛畫竹,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美國國立亞洲博物館中國藝術部,司美茵主任:「竹子在風中、雪中彎曲,但是雨雪之後,它有挺拔回來了,那是一種『正直』的代表。竹子身上有堅持和不屈服的品格。蘇軾自己經歷了很多挫折,覺得自己和竹子有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追求。」

有一次,米芾發現蘇東坡畫的竹子沒有竹節,而是一筆從底部畫至竹梢,就好奇地問為何不一節節分著畫?蘇東坡回答,竹子生長時哪裡是一節一節長的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履生副館長:「他(蘇軾)提出的『成竹在胸』的理論,對於竹子的這種基本的觀察,他是至為重要的一個內容。」

公元1083年,在黃州生活了三年後,蘇東坡見到了自南國北歸的好友王定國。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冷成金教授:「這個『烏台詩案』以後,受牽連的人很多,其中王定國就是受牽連的一個人。被貶回來的時候呢,在蘇軾給王定國接風的席上,王定國的這個妾啊,也叫柔奴,唱的非常好,她的歌聲非常地美,使人心靜。本來(蘇軾)以為(王定國)貶到嶺南去,應該回來非常憔悴吧?」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他(蘇軾)覺得很奇怪,他就問這個柔奴,就說你這個心態為什麼能調整的這么好?這個柔奴就回答他幾個關鍵詞——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柔奴的回答觸動了蘇東坡的內心,當即作詞一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你到了那個地方,你就把自己當作本鄉人,只有這樣,你才能去掉那個陌生感,你才能讓自己的身心獲得一種舒適感。這並不是說強迫你便認他鄉做故鄉,(而是)因為你得生活,你得活下去,而且要想辦法活得好一點。他從這個柔奴的身上,提煉了一種價值觀。而蘇軾自己事實上也是這么做的。」

臨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晝夜,一晃,四年過去了,就在蘇東坡把黃州當作自己的故鄉,決心做個安然的農夫時,他的命運再一次發生轉折。公元1084年的春天裡,蘇東坡收到了調離黃州的一紙詔令。天高地遠的黃州,將他生命中的悲苦、艱辛、安慰與幸福都推到了極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創作,幾乎都在這里完成。

湖北省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塗普生會長:「黃州成為了蘇東坡的精神地標,那麼東坡文化又成為了黃州的文化標識。」

黃州的鄉親好友同樣不舍,紛紛攜酒相送。

湖北省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談祖應副會長:「四月一號決定走,他又給鄉親們留下一些紀念品,給他寫這個前後《赤壁賦》,花了好長時間。四月七號離開黃州,黃州有十幾個人,十九個人把他送。」

蘇東坡就這樣離開了黃州,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以後的日子裡,每當他遭遇政敵迫害,痛苦無解時,他都會想起黃州,甚至打算逃回黃州去,在東坡上重新開始耕種生涯。

湖北省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談祖應副會長:「黃州是蘇東坡先生最美好、最溫暖的人生記憶,是他夢魂縈繞的精神家園。這里有臨皋亭,這里有東坡,這里更有雪堂,這里給他的記憶太多太多。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痛並快樂著的地方。」

蘇東坡辭別了黃州,過金陵時他要去拜見隱居多年的王安石。當年王安石力主變法,希望藉由變法富國強兵。初入政壇的蘇東坡挺身而出反對變法。

湖北省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談祖應副會長:「王安石和蘇東坡之間,他們都是君子之爭。」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冷成金教授:「我們的政治觀點可以不同,但是我們的人格都是高尚的。」

王安石雖曾掌握相權,但晚年命運坎坷,經歷了親信的背叛,變法失敗,又經歷了喪子之痛。王安石選擇了歸隱金陵,從此不問世事。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但是他很關注蘇軾,特別是(對)蘇軾在黃州的動向是非常關心的。那麼,有一次黃州有人來,來人告訴他,最近蘇軾喝醉了,醒了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寫的非常好。王安石說那趕緊去拿來啊。這個拿來的時候離掌燈還有一段時間,可是呢夕陽已經西下,外面的院子已經很昏黃。王安石等不及,立刻就著晚霞的昏黃的日光,在這個地方閱看,一邊看一邊說:蘇子瞻(東坡)真是人中之龍啊!說這個文章寫得實在是太漂亮了!」

聽聞蘇東坡過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趕往江邊,去等待蘇東坡的到來。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蘇軾應該算是王安石的晚輩,而且從官職上來講,他(蘇軾)是他(王安石)的下屬。蘇軾開玩笑說,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見大丞相,作揖。王安石挽著他的手說這世間的禮俗豈能適用於我等二人。(就是)我們這樣的人溝通是沒有障礙的,甭跟我來這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趙冬梅副教授:「兩個人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當世兩大才子之間的一次會面,兩顆最耀眼的星星,論學問、論性情,都是最出色的兩個人。在金陵,那也是屬於千古一遇的這樣一個會見的場面。」

在金陵相會的日子裡,蘇東坡與王安石唱和詩文,談佛論道,從前的爭論也都成了過眼煙雲。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教授:「蘇軾跟王安石兩個人在政見上是有不同的,甚至是有相悖之處的。但是宋人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有時候有這種意氣之爭,或者政見之爭,這不奇怪,但是好像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影響到私人的關系。政事於他們而言反而是低一個層次的問題,他們有一個更高的一個層次的溝通渠道,在這個渠道上(溝通)是暢通無阻的。在這個渠道里邊,盡力地展示的是他們的才華,他們在才華上彼此認同度是非常高的,引以為自己的友朋。」

那是蘇東坡在羈旅困頓中最痛快酣暢的一段時光,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彌合著橫亘在兩個人之間的鴻溝。那一次金陵相別時,王安石慨然發出這樣的長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蘇東坡回到汴京後,慢慢地在動盪中離散的朋友們又重新聚集起來,他們在駙馬王詵的西園舉行一次雅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諾芬主任:「宋代的文人他們本身文化的品味非常地高,而且喜歡彼此交流對於文化的或者是藝術,包括書法、詩歌和繪畫的看法。」

李公麟作畫描繪當時的情景,這就是《西園雅集圖》。在北宋,一個小小的私家花園就成為融匯那個時代輝煌藝術的空間載體。

台灣實踐大學,盧延清教授:「雖然有十六個重要的文壇的人士,其實整張畫是以蘇軾為中心的。因為這些人幾乎都是跟他有密切關系的人。」

《西園雅集圖》後來也如「夜訪赤壁」一樣,成為被歷代畫家不斷回放的經典場景。當西方文明的光澤隱遁在中世紀的幽暗裡,中國則在宋代迎來了自己的「文藝復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衣諾芬主任:「有人問我,你最想回到中國的哪一個時代?我常常說我最想回到的是宋代。」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冷成金教授:「大學者陳寅恪先生曾經說中國的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

東京大學,小島毅教授:「在日本,大約一百年前,一位叫做內藤湖南的學者曾經說過,宋代以後就是近世了。」

在這個時代里,個性個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舒展,而所有藝術種類的變化,都在蘇東坡的身上匯攏交織。在政治漩渦里掙扎沉浮的蘇東坡,雖然在藝術上並無野心勃勃的構想,卻在無意間爭得了那個時代的文壇首席。

Ⅵ 百家講壇中康震老師講蘇軾的,當他念到十年生死兩茫茫時的背景音樂叫什麼是曲子

自我看百家講壇,10集的蘇軾是最喜歡的,每每重新觀之,不覺厭煩,喜愛猶深。 喜歡蘇軾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講解。北師大的教授個個另人敬佩,現在正在播出的《論語》就是北師大的教授於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幾首詞和蘇東坡這個名字。在看完節目後,在我的腦海中已經出現了一個生動的蘇軾:豪邁,開朗風趣,愛憎分明,愛國為民,做人達觀不拘小節,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蘇東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進之人生,又是終生追求隱逸之人生。這些正是東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對如此偉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實在有限,寫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後能對蘇軾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喜歡上這位千古難得的奇才。 先說蘇軾的父母,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見解的婦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養和學識。有一次她給蘇軾講《後漢書 范滂傳》。東漢名士范滂反對宦官專權誤國,漢靈帝大逮黨人,范滂鎮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訣別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程母講到這里,激動不已。蘇軾問:"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堅定的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蘇軾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為楷模,為官後清正廉潔,奉公愛民。他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秉公執法,斷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時,洪水將淹城,他"誓與城共存亡",發動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災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時,他關心民瘼,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掛其畫像,飲食必祝,並建生祠以紀念。由此可見,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蘇軾後來的道德節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覺得很感動,有這樣的母親,才有了這樣的蘇軾! 父親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求很嚴格,他一生沒做什麼大官,但卻培養了北宋文學的兩個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 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高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蘇軾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變法上意見相反,屬於保守派,官場上始終被捲入派系斗爭。 蘇軾的仕途開始於鳳翔縣,他的頂頭上司陳公弼對他總是挑刺,不給他好臉色看。讓蘇軾很生氣,其實陳公弼是用心良苦。蘇軾後來非常後悔年輕時對陳公的不敬,這是在經歷過許多人生波折後才體會到的,後專門為陳公作傳。陳公弼的兒子就是陳季常,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蘇軾第一次官場落難是因為"烏台詩"案,差點送命,已經退休的王安石上書懇請宋神宗不要殺蘇軾。最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在那裡蘇軾與民為樂,耕作為生,在黃州蘇軾得到了蘇東坡這個稱號。也是在黃州蘇軾做出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後來蘇軾重新被啟用,在赴任之前去見了一個人-王安石,這次會面兩個人象多年的老朋友暢談了一個多月,屏棄了政見上的不同。在蘇軾離開後,60多歲的王安石說:"不知在過幾百年後才能再出蘇軾這樣的人物。"蘇軾

Ⅶ 觀看百家講壇蘇軾的觀後感(2)

百家講壇蘇軾觀後感篇四

近日,看了《百家講壇之蘇軾系列》,聽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康震副教授精彩品讀蘇軾跌宕傳奇的別樣人生,走近蘇軾這位與眾不同的.文化巨人。

對於蘇東坡我們非常熟悉,他留給我們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他從小接受嚴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詢是大散文家,對兒子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在蘇軾六十多歲時,被貶到了遙遠的海南島,在艱苦的條件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回到了小時候,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情景,醒來後,他寫了一首詩記錄這個夢,詩中寫道:“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余,今乃粗及桓樁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蘇軾在花甲之年,猶夢到小時候被父親嚴厲監督讀書的情景,可見他的父親對他的要求是多麼嚴格。正是這嚴格的要求影響了蘇軾的一生,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

不管教育怎樣改革,家庭教育始終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關注人性,關注品格,既嚴厲又慈愛。

百家講壇蘇軾觀後感篇五

央視當紅欄目《百家講壇》,由康震教授再次“評說蘇東坡”。對於蘇軾自況人生情懷的詞句,康教授引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權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個年頭,一次途中遇雨後的追記。(註:古時黃州即海南島,蘇軾被貶後的發配地。)東坡公文才絕代,這首詩意泰然自若,任天而動,既不同於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孤冷,也不同於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的悠閑,此正是顯出蘇軾本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瀟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智慧。“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激情,這瀟灑智慧激情的詩句傾倒了千年來的讀書人,時至今日,學界仍在評品千年前的蘇東坡詞章與他的人品情操。

康震先生把“特別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別善於發現創造生活的趣味”作為蘇東坡給我們最強烈的第一印象。蘇軾在世俗生活中以佛教禪理為味,在一切平凡生活中發現人生的真諦,心存喜悅,人間便恆常是好時節。說到蘇軾“面對生活苦難,表現出超然曠達的境界”,更是折服天下人的一大亮色。與李白詩仙比之,李白思想中道家成份居多,蘇軾思想中佛禪思想為主。道家的“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天道道體的境界,並進一步提出“無不為”,人應效法天地,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做到無私而大公。佛法的精髓——大乘思想不僅要嚴守小乘的諸惡莫作,進一步還要積極奉行眾善,救人濟世。蘇軾“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稱得上“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處的“青雲”絕非“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中功名利祿的“青雲”而是一種境界。

《梁溪漫志》記:“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東坡自儋(海南島)北歸,小居陽美(今江西宜興)……買一宅,坡傾囊而償之,至一村落,聞婦人哭聲極衰,何其悲也!……遂與邵(邵民瞻。蘇的學生)推扉而入,則一老嫗,見坡,泣自若。坡問嫗為哀傷至是。嫗曰:“吾家有一居,相傳百年,保守不敢動,以至於我。而吾子不肖,遂舉以售諸人。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為之愴然。問其故居所在,則坡以五百錢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撫。徐謂之曰:“嫗之舊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即命取屋券,對嫗焚之,競不索其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把買來的房屋,無代價的還給老婦,並當面焚燒房契不索一文。當時的蘇軾剛從海南島流放幾年後回到江西,身文所剩無幾,只好借居朋友家。若以當代人看來,就是再富有也未必有此一舉了,當今人為房為宅是寸土必爭,為此打官司不屈不撓斗爭到底,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連放在牆腳的掃帚也常常會被人拿走,與古人相比,我們頓覺汗顏。蘇公後借居友人處,於當年病逝,逝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超然與曠達,是東坡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具大慈大悲,忘卻自我,深愛一切有情眾生,不為贊譽,不為受惠,隨緣放下,心境開闊。因此才在平和隨意的外表下,外呈灑脫而內心清醒,即不逃避社會現實,更不會隨波逐流,堅守一顆覺悟心,獲得超越時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