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美女 » 潮州美女刺綉視頻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潮州美女刺綉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1-02 18:53:30

Ⅰ 潮州刺綉有哪些鮮明的藝術特色

潮綉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5個字,即鋪、墊、釘、接、綴。

所謂鋪,就是在一張畫稿上,將需要薄墊或墊底的地方用粗紗平鋪一層;墊,就是用紙棉絮進行墊底,呈浮雕狀,突出物象;釘,就是在鋪線或者在墊釘、墊棉上釘上金線、銀線;貼,就是將物象拆分成小塊釘綉,而後把已經綉好的各個部分進行拼貼成整體,成為整幅;綴,就是在整幅作品組合完成之後,進行調整修飾,點綴配物,如同國畫調整修飾畫面一樣。

這5種綉藝的技術處理,常常使綉品呈現像浮雕似的藝術效果:立體、金碧輝煌、構圖飽滿。潮綉的藝術特色具有與蘇綉、湘綉、蜀綉不同之處,是潮綉具有立體感。

Ⅱ 潮州刺綉一條街在哪裡

太平路西50米處。潮州位於廣東省,該地區的刺綉一條街位於太平路西500米處,可乘坐路公交車直接到達,該街的刺綉品種類多樣且價格實惠,深受群眾喜愛。

Ⅲ 潮州刺綉有哪幾種綉法

潮綉由於綉制材料的差異,可以區分出五種綉種,即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絨綉、線綉以及洋金銀線綉。用金、絨相結合叫混合綉;以金銀線為主、色絨線為輔叫釘金綉;以及用頭發綉的,叫頭發綉。總之,潮綉所用材料比別人多。

Ⅳ 美女一襲真絲刺綉旗袍,端莊優雅不失魅力風采,你覺得高雅嗎

我覺得美女一襲真絲刺綉旗袍,端莊優雅不失魅力風采,意外穿出高級感。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你非常的心動,非常的期待,但是從來卻不敢嘗試的穿搭,那會是什麼呢?對小編來說,那就是旗袍了,旗袍可以說是每個女人都非常的心動,每個女人都會非常的想要一件很適合自己的旗袍,但是又怕自己的身材不好,沒有辦法襯托出旗袍的美,同時用因為價格的昂貴而始終都在猶豫,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旗袍到底有多美。快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這件旗袍上的印花也非常的漂亮,顯得非常的逼真,深色和淺色的漸變,顯得這些花瓣格外的迷人。雖然這條旗袍並沒有很短,它已經到了腳踝,但是卻沒有顯得十分沉悶。因為他有一個高開叉的設計,高開叉也是旗袍非常顯著的優點之一,它可以把我們漂亮的腿部展露出來。顯得氣質高貴,優雅而又時尚迷人。小姐姐還搭配了同色系的高跟鞋和手包,高跟鞋可以說是把旗袍的氣質襯托得更傷了一個檔次。高跟鞋和旗袍可真是非常優秀,非常有默契的一對好搭檔,快快get起來吧!

Ⅳ 潮綉,作為我國民間工藝之一,其特點是什麼

潮綉,作為我國民間工藝之一,其特點是什麼?

一般來說,簡單的刺綉是刺綉的主要特點,而潮綉的主要特點是墊綉。刺綉,也被稱為潮綉的立體技術,是在刺綉前使用紙和棉製品。既有獨特視角的構成,也有多視角的構成。第一幅像是掛著的卷軸,第二幅像是長卷軸。作品突出了「人」這個詞,這是主要的傳統和手工藝術作品,在同一主題上表現手法不斷變化,注重平衡。潮綉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刺綉,因為它的特點是金綉,生而有力的金指甲。

因此,袁在流行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技巧和濃厚的地方色彩。其中大部分是基於流行故事或花鳥主題。其藝術特點可概括為:線條多樣,色彩鮮艷,金銀絲多用,裝飾圖案豐富,刺綉面料清晰等。來自流行藝術家。袁也受到潮州雕塑的瑤族潮色的影響潮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粵綉」的主要流派,以金線、銀線、絨線、花線獨立... 形成在全國刺綉領域中獨一無二的藝術。

Ⅵ 民間藝人的刺綉

李淑英(第二屆中國民間藝人節 中國十佳民間藝人)——廣東,潮綉
李淑英出生於廣東潮州,祖輩四代人從事刺綉藝術,祖父李錦泉在清末潮州西馬路李錦泉,是潮州鐵枝木偶的著名作坊,木偶產品遠銷東南亞和閩南粵東各地,稱「木偶李」。
李淑英八歲隨父親李文龍學藝,現擅長粵榜傳統刺綉藝術又拿手木偶製作技藝。退休多年來,堅持不懈從事刺綉工藝美術,自籌資金辦刺綉工場,整理頻於失傳的潮綉針法技藝,並將個人整理的技藝匯集成編,發表論文「論潮綉的針法技藝」。 張庭珍(第二屆中國民間藝人節 中國十佳民間藝人)——貴州,苗綉
張庭珍苗族貴州台江縣人。著名民間傳承刺綉藝術大師,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特聘兼職民間刺綉藝術大師,是貴州省十個民間藝術大師之一。台江縣苗族民間刺綉能手,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女能手,全國勞模,黨的十六大代表,是台江縣苗族刺綉開發的帶頭人。曾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民間藝術表演、展銷、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獲得一致好評,多次獲得大獎。

Ⅶ 四大名綉詳細資料大全


在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的,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綉",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綉",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綉"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中國的刺綉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國四大名綉是中國刺綉的突出代表。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四大名綉 產地 :中國 種類 :蘇綉、湘綉、粵綉、蜀綉 類型 :傳統刺綉工藝品 歷史 :2000多年等 古稱 :針綉 文化 :民俗文化 綜述,刺綉,蘇綉,粵綉,悠久的歷史,再度輝煌,老樹新花,特點,蜀綉,湘綉,聯合申遺, 綜述 四大名綉指的是中國民族傳統刺綉工藝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 蘇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綉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綉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綉是在吸收蘇綉和其它刺綉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綉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綉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綉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綉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粵綉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綉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刺綉 古稱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除了四大名綉,在我國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依次:湘,蘇,粵,蜀) 四大名綉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綉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蘇綉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蘇綉 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 粵綉 ,粵綉(Guangdongembroidery)是廣綉和潮綉的總稱,以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為生產中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番禺)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綉《法華經》七卷」的記載。唐代廣東刺綉的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綉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綉欣賞有加。到明中期,因廣東沿海貿易交往便利,粵綉已揚名海外。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購買了廣綉藝人綉制的龍袍袖片獻給葡王,葡王大喜,賞賜厚。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綉,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綉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綉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後,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工業和工藝,使廣綉藝術傳播到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粵綉。粵綉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 廣綉《紫荊孔雀》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上世紀50年代,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熾光等多人綉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存綉堂絲綉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綉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綉,且每一圖上必綉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綉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 悠久的歷史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足見其技之精。到了宋代,民間日常已廣泛套用刺綉品,其中的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明代中後期,廣綉已揚名海外。 潮綉得獎名作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得到國王厚賞廣綉之名遂傳至歐洲,綉品從此輸出國外。 廣綉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清初,英國商人拿服飾圖樣到廣州綉坊訂綉品。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綉工為綉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綉線種類及改革綉法,豐富綉品的表現力,使廣綉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 清中葉是粵綉出口的全盛時期,大幅的綉畫納稅也要白銀1.2兩,可知價值不菲。當時的廣綉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濃艷且非常光影變化。今故宮仍保存著當時廣綉掛屏可證其藝術高超。 清代,廣州的刺綉作坊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綉品的特色是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鮮艷、富麗堂皇,高檔綉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畫家參與廣綉設計,使技藝更有發展,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東省工藝局聘畫家高劍父任賓華藝術學校校長時,設繪畫、刺綉、雕刻等習藝班,高劍父紅顏知己宋銘黃(1877~1940,後為高夫人)任刺綉班教師。該校又設濱華綉品陳列館,陳列廣綉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緻無比,不見針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國初,宋銘黃隨高劍父到上海,創辦「上海女子刺綉院」,宋以高的花鳥畫作為刺綉畫稿,改進刺綉針法,被譽為「改革刺綉工藝的範本」。 刺綉頂級作品、潮綉名作《金龍魚》 潮州編織的刺綉一直是朝廷貢品,如今也是國家領導人贈送海外友人的上等佳作,潮綉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賽會和1923年的倫敦賽會上,就曾獲得很高的評價。現今粵綉,大件手工刺綉綉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綉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綉,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考工記》很早就將刺綉列在繪畫之內,有「五彩備,謂之綉」和「畫綉之工,共奇職也」的記載。宋室南遷之後,大批民間藝人(包括陶瓷、刺綉、泥塑等)從中原地區,走江浙,過福建,他們把先時的技藝帶客店潮州,而潮綉彩眉亦原自中原流入,近百年來又在原創基礎上發展了墊高立體的綉藝。 明代,潮綉形成專業性的生產區域,民謠曰:「東門曬漁網(織漁網),西門擺花規(刺綉),南門削竹箸(竹藝),北門挲腳腿(即用手掌在大腿上推壓成製鞋的鞋索,指製鞋業)。」時至今天,潮州市區的西門仍是刺綉工藝的基地。 清代,刺綉在潮州民間更為盛行。康熙《澄海縣志》記載:百金之家,婦女不盡出;千金之家,婦女不步行。勤於女工,帛雖盈箱,不棄其治麻。乾隆年間,潮州西門外天地壇、布梳街以及開元寺附近,已有綉庄20多家,綉品輸向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一帶,佔領南洋市場,特別是帶有民間濃厚地方特色的廳堂、佛廟擺設的綉品更是供不應求。至咸豐年間,潮綉品每年銷往東南亞的出口總值在1000萬兩銀以上,可見潮綉在清代已經大規模出口。19世紀英國藝術家波西爾在其所著《中國美術》中寫道:」中國人長於刺綉花鳥而廣東人於此技術尢為專長。」廣東刺綉多輸入歐洲,對歐洲也影響頗大。 《潮州府志》載:「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凡女子十一、二齡,其母即為預治嫁衣,故織紉刺綉之功,雖富貴不廢也」。數十年後已身為潮州抽紗刺綉傳承人的祝書琴,童年時和鄰里街坊的同齡姑娘們一樣,放下書包便是個「小綉娘」,劈線、穿針、綉花,一邊給大人幫忙,一邊夢想學會刺綉的每道工藝。 民國時期,在抗日戰爭前,潮綉生產仍很旺盛。單在潮州城,較有名的綉庄就有西門黃金城、仙街頭林萬合、開元街廣成興等20多家,綉工約2000多人,最大綉庄每年銷售量達200大洋。 古時綉工大多是潮州、廣州男子,為世所罕見。其分布地區即潮州府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澄海、饒平、惠來等地)「潮綉」和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的「廣綉」。《嶺南叢述》載:「清代粵綉工人多是廣州人和潮州人,特別是潮州綉工為上,皆男子為之,精於女工,為其他省市所罕見。」 再度輝煌 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潮州綉品曾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南洋第一次勸業會,展出並獲獎的計有:大幅刺綉掛屏《蘇武牧羊》、《丹鳳朝陽》、《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頭》、《鵪鶉鳥》等。這些參展的潮綉品,由24名男綉工通力合作刺綉。一時潮城轟動。這24名綉工被譽為「刺綉狀元」。據目前能夠考查出名字的有林濤生、蔡戍子、尾仙、張桂泉、林件、如伯、王炳南、王釧南、蔡鍾、林新泉、李和彬、盧海清、冬瓜師、本江寧、洪鍾、吳坤、吳欽、托伯、烏糖、白糖等人,全都是男綉工。20世紀50年代,仍有杜進茂等20餘男工在刺綉。 在民國四年(1915年)的美國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十四年(1925年)的英國倫敦賽會上,潮綉作品均有參展並獲較高評價,余德的綉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綉花王」1922年,余得的綉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1923年,黃妹(漢光)的綉掛畫《菊花貓蝶圖》、《半浮沉金魚》、《雞冠花》在廣東省國貨展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譽為「綉花狀元」。此時,黃妹用旋紋針法代替直紋針法綉老虎、獨創八面旋轉針法綉雞冠花,以及陳荷影用二針企麟法綉大龍,用虛凸法綉龍鳳,皆聞名於國內刺綉行。 1929年,莫傅精綉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1926年,余德、黃妹等組織錦綉工會,有會員900餘名,產品多為鏡畫、褂群、會景(大幅綉畫),遠銷海外。 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之後,藝人改行謀生,廣綉一落千丈。抗戰勝利後雖稍有恢復,但元氣大傷。解放後,市政府扶持藝人組織起來,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1954年8月,全市刺綉業有557戶、932人(包括綉戲服、珠綉)。黎沾、余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綉畫精品。著名的有餘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 1979-1981年潮州刺綉藝術品為國家提供出國展禮品達到250件(套),其中僅潮綉廠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極高贊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潮州刺綉發展的鼎盛時期。潮州市開創全國之先河,成立潮州市刺綉工業總公司、潮州市刺綉研究所、潮州市刺綉學會。總公司直轄管國有潮綉廠和60個綉衣廠、4個機綉廠和珠綉廠,再迪這十幾個大廠,分管街道、農村的刺綉廠社超過500家,年產值超億元。 1982年在哈爾濱舉行的「全國綉衣產品質量評比(全國共有十個省,18個單位參加)」,潮州市綉衣石的汕頭市綉衣廠在原廠倉庫大批量產品中抽樣評比,潮州市綉衣廠的真絲、化纖綉衣評比,獲得總分93.5分,為全國第一名,汕頭市綉衣廠化纖綉衣獲得單項平均分92.5分,為全國單項第一名。 是年,潮綉釘金綉《九龍屏》、金絨混合綉(吹簫引鳳)和潮州市綉衣廠、汕頭市綉衣廠生產的「水仙花牌」女綉衣,分別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國家最高獎)金杯獎。 老樹新花 潮綉名家有國寶級大師、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林智成、康惠芳和魏逸儂,康惠芳被授予「聯合國文化大使」稱號,此外,有廣東省知名工藝美術大師蔡玩清、杜進茂、李淑英、黃偉雄。 廣綉大師有廣東省知名工藝美術家、傳承人:陳少芳、許熾光、梁桂光,其中陳少芳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特點 粵綉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綉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綉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綉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潮綉 「潮綉」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綉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綉、插綉、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綉」在 「綉、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1.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 2.釘金綉和金絨混合綉。釘金綉,又稱金銀綉;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綉。釘金綉針法復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綉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綉種所無。釘金綉運用墊、綉、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綉。純用絲線平面綉制。 廣綉 「廣綉」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綉、饒綉、變體綉等以及廣州釘金綉中的平綉、織錦綉、饒綉、凸綉、貼花綉等6大類10餘種針法。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蜀綉 蜀綉 ,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蜀綉 特點 蜀綉起源於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且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紗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綉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蜀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為蜀綉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湘綉 湘綉 ,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綉品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綉品。原先,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特點 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綉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綉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綉中,無論平綉、織綉、網綉、結綉、打子綉、剪絨綉、立體綉、雙面綉、亂針綉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綉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綉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朴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著湘綉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綉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綉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綉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綉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綉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綉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綉 聯合申遺 2010年10月在湘綉的原產地開福區沙坪鎮,「湘綉」、「蜀綉」、「粵綉」、「蘇綉」中國「四大名綉」的代表將宣讀「沙坪宣言」,啟動「四大名綉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記者今天從第三屆開福金秋經貿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此次文化節精心策劃了三大主題活動:首屆中國·沙坪湘綉文化節暨第三屆開福金秋經貿文化節開幕式、大城北兩型社會建設投資推介會、國際圖書館東亞文獻合作暨華文報刊數位化研討會。 沙坪鎮是中國湘綉原產地,被譽為「中國湘綉之鄉」,如今已發展成為集購、吃、住、行、娛、游為一體的湘綉風情小鎮。在此次文化節上,除發布「沙坪宣言」外,還將舉行沙坪AAA級景區和沙坪湘綉地理標志的授牌,市民們可以欣賞到千名綉工為「金牌綉女」而角逐、萬幅湘綉為「名作」而競爭的盛況。

Ⅷ 潮州刺綉的針法與技巧

在針法上,由於潮綉運用的基本針法有象形針法,如棉紋針、花形針、竹編針、松子針等,還有輔助性針法,如旋針、勒針等多達60多種,遠遠多於其他綉種。在工藝處理上,強調表現象形、質感、勒線。針法變化多樣,針腳勻稱整齊,針針見針腳。形狀層次分明,紋理清晰,使物象活靈活現。
尤其是釘金浮綉的二針龍鯪技法,既用金線作旋渦狀釘繞成比圖釘圓蓋還小的圓片,片片相迭蓋,鯪的下端可翻動,真如魚鱗一樣。這種立體針法是刺綉工藝中難度較高的技藝,在中國刺綉同行中,被連連稱道。
潮綉綉法程序是這樣的,以綉龍頭為例子,共分為四個步驟:第一,用白描勾畫出龍頭的輪廓和結構;第二墊棉、墊各種形制的紙釘,突出了骨骼鬃須;第三在墊料的上面鋪綉金線,目、眉、舌綉上絨線;第四用包上各色絲絨的紙釘勾勒出線條結構。
潮綉傳統人物綉「黑面闊嘴」技藝是中國刺綉中獨一無二的綉藝,也是潮綉技法中難度較高的一種,它的難度在於畫稿僅僅是畫上一個輪廓,刺綉者必須憑借自己的藝術修養、造型能力和嫻熟的刺綉技藝,在畫線內鋪棉、墊蓋,並且將臉部下半截拆開刺綉,兩邊將腮、嘴拼合成闊嘴狀。這項工藝在清代多由男綉工來完成。清代以來,潮綉的男工多數是能畫善綉的藝人,他們對於刺綉臉部的眉、目、嘴、鼻,不用畫筆,而是直接用針綉上去,熟能生巧。
清末「刺綉狀元」蔡戌子先生既是畫師,又擅長刺綉,他又是潮州音樂二弦的著名演奏家。潮州的男綉工大多專門綉闊嘴人物綉和高精綉品,是高級技師。男綉工擅長這類綉品,有一種優越感,他們能夠獲得較高的利益。在報酬高的情況下,他們大膽創新,標新立異,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技藝來。

Ⅸ 潮州刺綉傳統人物綉「黑面闊嘴」技藝是怎樣的

潮綉傳統人物綉「黑面闊嘴」技藝是我國刺綉中獨一無二的綉藝,也是潮綉技法中難度較高的一種,它的難度在於畫稿僅僅是畫上一個輪廓,刺綉者必須憑借自己的藝術修養、造型能力和嫻熟的刺綉技藝,在畫線內鋪棉、墊蓋,並且將臉部下半截拆開刺綉,兩邊將腮、嘴拼合成闊嘴狀。

這項工藝在清代多由男綉工來完成。清代以來,潮綉的男工多數是能畫善綉的藝人,他們對於刺綉臉部的眉、目、嘴、鼻,不用畫筆,而是直接用針綉上去,熟能生巧。

Ⅹ 潮州刺綉是怎麼形成

刺綉是我國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四川的蜀綉等因為刺綉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我國四大名綉。

粵綉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廣州刺綉和潮州刺綉兩大派系。潮州刺綉簡稱為潮綉,主要包括以潮州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

唐代蘇鶚的《杜陽雜編》記載:785年,南海奇女子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點劃分明,細如毫發」。

秦、漢時,潮州曾隸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縣,故上文之「微綉奇女」,其籍里應屬南海縣。不過唐代嶺南綉藝既已如此精細,同處一道的潮綉也應毫不遜色。

至明代,刺綉已經是潮州婦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戲文1566年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綉」一出,寫五娘在閨中思念戀人陳三,婢女益春請她刺綉解悶。

潮綉在明朝民間已經非常普及,民間用的枕頭巾、手帕、被、鞋、衣服以及官服、官袍等都可以看到潮州綉花。民間的迎神賽會,祭祀的神袍,不但數量多,而且工藝精美,這時縣府衙門已經設立了專職綉花匠,說明明朝時期潮綉已經非常發達。

潮綉就是在這樣一種厚實的民間工藝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時期,本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為潮綉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熱烈,與此並生的地方戲劇的繁榮,造成對刺綉的需求,以刺綉為業的店鋪應運而生。

潮州的刺綉工藝開始商業化。而商品競爭又促使刺綉藝人用心鑽研技藝,並學習吸收外地綉種的長處,潮州的刺綉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鮮明又比較穩定的風格特徵。潮綉這一流派於是形成。

精美的潮州刺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