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美女 » 麋鹿旁邊拍視頻的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麋鹿旁邊拍視頻的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1-25 17:01:33

❶ 麋鹿的相關資料

麋鹿別名「四不像」,屬於偶蹄目鹿科麋鹿屬,學名為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Pere David』deer。是中國特有物種。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產於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布。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產1仔。

原產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18世紀我國野生糜鹿種群已經滅絕,僅在北京南苑養著專供皇家狩獵的鹿群,後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隻,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的外形習性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像」。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麋鹿受威脅的因素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我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是僅產於中國的動物,我國古代先民對麋鹿的行為有過不少的研究與認識。

1.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的注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沖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郡國志三》的「廣陵郡……東陽」條注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的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系。

2.麋鹿是濕地動物。麋鹿在濕地生活,善游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朽曰:『鴿有六翮,氣則沖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

4.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台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使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只是人類的干擾不要太甚。

麋鹿的身世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故土絕跡;20世紀80年代,它又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曲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窪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盡管麋鹿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里麋鹿化石密集分布,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考古發現,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塗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向滅絕。到清朝初年,中國已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只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沖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飢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佔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庄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庄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七家動物園里選出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塗。

現在,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目前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目前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現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