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谷回響苗族舞蹈講的是什麼
苗族歷法從信風歷、斗柄歷、連山歷、天索易歷、候蟲歷、候鳥歷、物候歷、星象歷發展到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合歷,一脈相承。但信風歷、斗柄歷、連山歷、天索易歷、候蟲歷、候鳥歷、物候歷是歷法的初始形式,星象歷、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合歷是歷法的高級形式。太陽歷、太陰歷、陰陽合歷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星象歷
苗葯
苗族音樂可包括聲樂和器樂兩種。苗族聲樂一般都是真人聲歌唱,不用器樂伴奏[20] 。
苗族民歌根據其內容可分為遊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喪歌、勞動歌、時政歌、兒歌、謎語歌等幾類
苗族舞蹈
吊腳樓、苗寨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請採納
Ⅱ 什麼是苗族蘆笙舞
朋友,你知道何謂蘆笙舞?簡言之,就是由舞者持蘆笙邊奏邊舞,故而得名。苗族蘆笙舞,也稱「踩蘆笙」。尤以貴州台江、丹寨、黃平、雷山、大方、水城及湘西等地苗族民間盛行。多在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重陽等傳統節日及造房、豐收、迎親等喜慶日舉行。樂、舞合一,舞姿多重於下肢變化,以四步最為常見,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及左右轉動等步法。較為規范常見的組合有攪稀飯、客(蛤)媽(蟆)曬肚、翻刀、燕子耍、抽天柱、滾刀、滾坡等數十種。苗族蘆笙舞有多種形式:一種是群眾性蘆笙舞(即踩蘆笙)。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或均為女子,或全為吹笙男子)分別成圓圈,人數不拘,無蘆笙者或女舞者手拉手(或手搭前舞者戶上)踏樂而舞。場面極其壯觀,氣勢熱烈。夜晚舉行則在圓圈中燃篝火助興。雙膝顫動為動作特點。每首樂曲均有邀請、感謝、號召、贊美等特定程序。競賽性蘆笙舞。在集會或節日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子表演。參賽蘆笙隊各列「一」字形。輪流由集體或個人競賽表演。舞者一般為二至四人,動作以腿部為主,兼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難度動作。風俗性蘆笙舞(即跳花)。以青年男女相交為內容,以討花形式共舞。在舞蹈進行中,姑娘可將精心刺綉的花帶搭在意中人的蘆笙上以示定情。女子蘆笙舞。20世紀80年代發展形成。往日,苗族有女不吹笙的習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吹笙並與男子同舞已屢見不鮮。其動作、樂曲均與男性蘆笙舞大同小異。另外,大鼓蘆笙舞流傳於黔西一帶,在舞者圍成的圓圈中央橫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司槌,其他人圍鼓起舞。據傳,源於古代哀悼御敵陣亡者的儀式。今已鮮見。
Ⅲ 北舞才女暑期丹寨扶貧,領舞《錦秀丹寨》,你去看了嗎
跳舞的女孩個個是女神。她們在舞台上展現身姿,不自覺地挺直腰和脖頸,收下巴,肩膀下壓、肩胛外開,挺拔無比,氣質出眾。那一刻,所有舞台上的舞者都會不停地對自己說——你是最美的。
為丹寨加油吧,為舞者周安琪打call吧!濃郁的民族風情,好玩的景,好吃的食,更有好看人為你帶來好看的民族表演秀《錦秀丹寨》!哎呦不說了,訂票走起,快來丹寨看北舞才女“鎮長”現場演繹娜悠啊!
Ⅳ 苗族什麼舞很有名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里、谷隆、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苗族一級演員金歐領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攝成舞蹈藝術影片《彩蝶紛飛》,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眾喜愛。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僅苗族「鼓舞」一項,就近十種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僉載》上就有「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閭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載,由此可見苗族「鼓舞」歷史的悠久。
Ⅳ 苗族舞蹈一等獎有哪些
可多了啊,我只知道的有黔東南丹寨縣的錦雞舞(賞心悅目)、台江縣的反排木鼓舞(古樸震撼)、蘆笙舞(美不勝收),黔西納雍縣的斗雞舞(活潑有趣),黔南三都蓋賴的跺月亮(靈動婀娜)等哦。最著名的要算木鼓舞、錦雞舞了,這倆兒舞都舞到國外多回了。上網搜索可有一些的。
Ⅵ 苗族人的舞蹈有什麼
苗族,保存著一種源於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蘆笙堂》。表演時,由男子吹奏蘆笙,專人敲擊銅鼓,身著盛裝、頭戴銀冠的少女,微乍雙臂作鳥態款款起舞。這種情景與雲南省開化出土的2000餘年前銅鼓鼓面上的紋飾極為相似。此外,從雲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的「擊鼓歌唱圖」中,可進一步窺探到苗族與古代百越部族及銅鼓文化間的密切關系。 在苗族的自娛性舞蹈中,還有頭戴銀冠、身著彩條長裙模仿錦雞動態的《錦雞舞》;頭戴羽冠、模仿雉雞相鬥、跳躍、嬉戲,含有雜技技巧的男子雙人《蘆笙舞》和源於婦女刺綉、搓麻等家務勞動的《板凳舞》等。 中國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歌舞品種。除以上介紹者外,貴州省「花溪苗」的《蘆笙舞》、「紅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樹舞》、流傳在丹寨縣的《古瓢舞》、雲南省苗族的《蘆笙舞》、廣西壯族自治區苗族的《芒哥舞》,以及《鬥牛》、《牽羊》、《花棍舞》等,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新中國成立後,在苗族諸多種自娛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礎上,人們又創造出了由四人同時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這種「鼓舞」流傳在湘西的鳳凰縣和貴州省松桃縣苗族聚居的地方。該舞男女均可參加,四人分別站在鼓面前,雙手持槌擊鼓。在統一的節奏下邊擊鼓邊表演規定套路。每一套路動作完成後,大家按順時針方向換到下一鼓面位置,再進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娛樂性。 苗族演奏蘆笙、以蘆笙伴舞的歷史,自宋代已有記載。清代刻本《廣輿勝覽》中的舞蹈形象與「每歲孟春,擇平地為月場,男吹蘆笙,女搖鈴,盤旋歌舞,謂之跳月」,分明是對現在所謂《銅鈴舞》的記載。 曾生活於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鳥為圖騰,因而今日苗族婦女的頭飾銀冠與彩條長裙,仍充滿著錦雞羽毛的斑斕色彩和飛鳥圖案。至今貴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著一種源於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蘆笙堂》。表演時,由男子吹奏蘆笙,專人敲擊銅鼓,身著 盛裝、頭戴銀冠的少女,微乍雙臂作鳥態款款起舞。這種情景與雲南省開化出土的2000餘年前銅鼓鼓面上的紋飾極為相似。此外,從雲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的「擊鼓歌唱圖」中,可進一步窺探到苗族與古代百越部族及銅鼓文化間的密切關系。
Ⅶ 苗族錦雞舞的介紹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境內,主要流傳於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岩寨、桃江、干腦、南腦、等苗寨。錦雞舞來自錦雞苗族。錦雞苗族是苗族的一個分支,屬於亞族群,自稱旮弄(又寫嘎鬧),因崇拜錦雞(鳳凰圖騰)並在重要節日和祭祀活動中跳錦雞舞而得名,聚居在貴州東南部。他們的祖先來自古邦楚國,有自己的民族語言,遠祖系蚩尤。
Ⅷ 苗族的民族舞蹈是什麼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里、谷隆、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
Ⅸ 苗族姑娘跳什麼吳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
苗族舞《阿米朵》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里、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
Ⅹ 如何賞析民族舞蹈《苗女情》
沒有哦,就只是苗族舞蹈。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里、谷隆、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