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晚會開場中國大鼓的節奏
建議找這幾首……
鼓詩 閻學敏
秦王點兵
中國大鼓 胡偉立
② 中國大鼓表演音樂有哪些
向你推薦這張專輯!
《絳州大鼓》[MP3!]
http://www.verycd.com/(上這里把以上專輯名稱復制粘上,點擊搜索即可找到)
也可以留個郵箱號!我精選一些鼓樂給你……
③ 請問哪裡有中國那種大鼓,咚 咚 咚 咚咚咚逐漸加快這種聲音啊
電子音樂,比如水果編曲(FL studio),一切電子音樂都要,或找到比較好的音源,不過大師級別的,可以在混音里自己調。我也是聽FADE才想學一下電音的,自己娛樂玩。希望可以幫到你。
④ 大鼓書的河南大鼓書
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鼓而得名。流行河南全省。主要演出形式為一人打鼓擊板而歌。但具體演唱時各地藝人有站有坐,所用書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質的勻板或簡板。也育用鐵質或銅質月牙板的。唱腔曲調亦不盡相同,因而,在各地有多種稱謂:如豫東叫單大鼓或豫東大鼓;豫西南的南陽和省內其他地方叫鼓詞或鼓兒詞。有的唱腔尾帶哼音者,又叫鼓兒哼;豫北等地藝人以北方口音說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稱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稱南口、蠻口或淮南大鼓。
河南大鼓書與河南漁鼓道情(靈寶道情除外》的唱腔有諸多相似,井嚴格按道教龍門派的一百個字型大小論師排輩。因此,多數大鼓書藝人認為道情是其前身。近人徐柯在《清稗類鈔》中說:「今俚俗之鼓兒詞,有寓勸戒之語,亦謂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為多。而鄭州則有婦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搖鐵板,口中喃喃然。」
清乾隆時,寶豐舉人李綠園在其長篇小說《歧路燈》中,寫有祥符縣(今開封》說唱鼓兒詞的活動,可作為當時河南已有這一曲種的佐證。但就現有的調查所知,河南最早的大鼓演唱者。為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豫西汝陽縣鐵爐營村的劉登雲。繼至道光年間(1821―1850),該村李干榮也成為大鼓書名家。此時,豫南的大鼓書藝人,如正陽的陳黑皮、商城的常和斌、新蔡的李永明等,也均仁噪一方,並課徒傳藝。其中陳黑皮的弟子,羅山具的孫立金在當地亦頗有影響。道光年間,先後有山東鼓詞藝人張萬年、丁海州來河南演出,張以勻板擊節,稱「木板鼓詞」:丁則以鐵板擊節,用北方口音說唱,被稱之為「大鼓京腔」。咸豐年間,豫南的大鼓書藝人魏元宗、劉元巾、劉元鵬曾涉足湖北演唱,並授徒傳藝。安徽大鼓藝人高教濡也曾到淮濱縣進行演唱活動。時,南陽縣的張小個己在該縣唱木板鼓詞享名。豫北較知名的藝人有林具的原平、趙米貴、郝同保和傅安邦等。他們中有不少為二人班,即一人擊鼓板演唱,一人彈小鼓三弦伴奏,人稱「小鼓弦」。後因收入微薄,難維生計,便棄去三弦,仍由一人擊鼓演唱。
光緒年間(1875一1908),豫東、豫東南地區的大鼓書藝人與相鄰的山東、安徽等地的同行之間交流頻繁。其中豫東夏邑縣的大鼓書藝人大部分為山東大鼓的傳人。睢縣、拓城、永城一帶亦常有山東大鼓及安徽大鼓藝人的足跡。光緒二十二年(1896),山東大鼓藝人楊明坤隨師到豫東南正陽縣行藝,後來不僅落戶於該縣油坊店鄉,還廣收門徒,精心傳藝,成為該縣大鼓藝人的一代宗師。此時,豫南固始、息縣等地的大鼓藝人除在當地演出外,還常到鄰省湖北的麻城、大悟、黃安(今紅安)和安徽的金寨、六安、霍邱、阜南一帶獻藝。南陽的鼓詞藝人也與安徽淮北、湖北北部的大鼓藝人經常交流演出。所以,他們所使用的鼓和鼓架子的尺寸都較為統一,即「三寸鼓(鼓高),七寸面兒(鼓面直徑),鼓架二尺七寸半兒」。就在這種相互交流演出、彼此互為影響之中,河南大鼓書的隊伍逐步壯大和發展。清末民初,南陽鎮平縣的鼓詞藝人趙文秀,因演技高超,受人愛戴,其扶鼓演唱的形象被人畫於該縣城隍廟東廊房的牆壁上,畫像左側還題有「勸善警惡」四個大字。此時,商城縣的大鼓藝人常和斌廣收門徒,精心傳藝,巳成為豫南大鼓中的一大門派,號曰「常門」。民國初年。有山東大鼓女藝人到開封相國寺及鄭州、信陽等地演出,但其他地方尚無大鼓書女藝人出現。
自民國八年(1919)起,河南大鼓書在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地方特色。如豫南常門傳人張明元,自江浙回到光山縣,除帶回《永慶昇平》、《三門街》和《劉公案》三部長篇大書外。還吸收大別山山歌和南方語音,改革了唱腔,被稱之為南口唱法,恢得了聽眾。自此,豫南大鼓逐漸形成北口、南日兩個地域支派。北口,用北方語音說唱,是豫南大鼓的傳統唱法,又叫倚口或淮北大鼓。唱腔剛健有力,渾厚粗獷,重說少唱;南口,是在北口基礎上逐漸形成,又叫蠻口或淮南大鼓。唱腔委婉柔美,有濃郁的大別山山歌風味,重唱少說。在曲(書)目上,有「北口唱案(公案書)南口唱傳(《水滸傳》、《白蛇傳》等)」之說。豫東夏邑縣的周治信、張治信以及唐東彪、唐志修、唐志軍等,對流入的山東大鼓進行改革,去掉山東語言,融入河南地方音樂曲調和方言俚語,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特別是唐氏三兄弟,更是名嗓一時,被譽為「唐家三盤鼓」。豫西南一帶的鼓詞藝人則廣泛吸收地方戲曲及其他曲種唱腔為己所用,如唐河、社旗、南陽縣東的鼓詞藝人唱腔中吸收河南墜子因素較多,稱「墜子口」,鎮平及南陽縣西的鼓詞藝人唱腔中吸收大調曲子因素較多,稱「曲子口」。此外,還有吸收河南越調、河南梆子及漢調二簧的,分別被稱為「越調口」、「梆子口」和「二簧口」等。
河南大鼓書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藝人有「一人一腔,百人百調」之說。但在演唱中大都由一種板式為主,有的叫〔平腔〕,有的叫〔平板〕或〔二八板〕,在此基礎上。又發展衍化出一些附屬性的板式,如「引子」(亦稱「引腔」)、〔起腔〕、〔落腔〕、「寒韻」、〔滾口白〕、〔三字錦〕、〔五字坎〕等。演唱中所用的鼓點,有長鼓點、短鼓點、散鼓點和行腔鼓點四種。在大鼓書的藝術革新中,這時又出現了部分藝人試用弦樂器伴腔。如豫北有的大鼓京腔藝人,不僅增加了大鼓三弦伴腔,還仿照墜子的腳梆,將書鼓和單鈸置於一個木架上,藝人懷抱三弦,一邊蹬擊鼓、拔,一邊自彈自唱。另外,黃河以南也出現了一人擊鼓板並演唱、另一人彈三弦或拉墜琴伴腔的「二人班」,在豫東南新蔡、上蔡一帶叫「大鼓弦」;而豫西南的南陽、鎮平一帶則稱「鼓碰弦」。但就全省來說,如上所述,大鼓演唱中使用弦樂器伴腔的,仍屬少數。
民國十四年(1925)以後,河南各地又涌現出不少大鼓書名家,汜水(今榮陽縣)的程至寬,新安的董金秀,光山的張明元和蔡明玉,信陽的何士林,汝南的王成功,睢縣的高成彬,永城的劉福昌以及林縣的侯石喜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豫南的一些大鼓書藝人積極投身革命。如光山縣大鼓藝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張進霞、婁良成等,在當地爆發的「殷區農民武裝起義」中。借演唱行藝作掩護,進行起義的宣傳和聯絡工作。經扶具(今新縣)的大鼓藝人還編演了反映白沙關暴動的曲目《三打白沙關》。1936年國共二次合作,豫南蘇區的大鼓藝人又編演了宣傳抗日的曲目《半籃花生》,應邀到國共兩黨駐軍營地演唱,受到歡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光山縣大鼓藝人張祖常、李明山、殷仲理等投身於劉明榜同志領導的光山抗日游擊隊,一邊戰斗,一邊宣傳演出。豫西葉縣、寶豐一帶的大鼓藝人還編演了《白朗起義》、《蘆溝橋事變》等曲目。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多數大鼓藝人仍沿舊習,出師後先唱「拍門」(即沿門乞唱),然後「點棚打場」(即撂地)演唱。一些技藝較高的藝人則到城鎮碼頭演出,叫「干明地」,唱夜場叫「咬燈花」。為適應城鎮觀眾的需要,藝人們在致力於說唱的同時,均加強了表演,有的還改變傳統的坐唱為站唱。所演唱曲(書)目,除豫北大鼓京腔藝人仍以小段為主外,其餘多演唱中長篇書。因而,藝人們極為重視「條子」、「贊子」和「書串」的使用,如「十八景」、「三十六歌」、「七十二贊」等。此時期,武俠、傳奇類的書目,如《三俠五義》、《五劍三俠十六義》、《水戰泅州》、《人頭案》等,明顯地增多。1946年至1948年,河南大鼓書的不少藝人改唱河南墜子。也有一些藝人投身於革命的宣傳活動,如南陽的鼓詞藝人杜長川等所編演的《王凌雲罪行》、《白毛女》等新書,就曾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豫東、豫南以及豫西南等地,還擁有較多的大鼓書藝人。他們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通過學習,提高認識,相繼挖掘整理出一批傳統曲(書)目,其中有的經過推陳出新,使其內容起了質的變化。如新縣的大鼓藝人將原來封建迷信色彩很濃的《白龜記》。整理改編為別有新趣的《三樹奇花》,深受群眾歡迎。同時,還有不少藝人根據小說等改編了一批現代曲(書)目,如《肖老漢翻身記》、《不能走那條路》、《小二黑結婚》等。1964年後,在說新書唱新書的高潮中,又有一批根據長篇書目改編的書目問世。如《紅岩》、《山鄉巨變》、《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平原槍聲》、《烈火金鋼》等,被廣為傳唱。與此同時,各地曲藝演出場所的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改善。當大鼓藝人紛紛進入城鎮曲藝廳及固定的書場演出後。不少人在唱腔和演出形式上又作了程度不同的革新,如豫東永城縣的大鼓藝人革除了以往慣用的在拖腔時抖動嗓音的「綿羊腔」,井吸收墜子、像劇、柳琴及山東琴書的優美旋律,豐富自己的唱腔。1964年。在河南省現代曲藝會演中。該縣十五歲的女演員牛秀麗所唱的大鼓《三催勞模》以其新穎的唱腔與表演轟動一時。豫南的大鼓藝人劉明星、蘆學林等,則在南口、北口的基礎上,吸收民歌及皮影戲丑角的唱腔,逐漸形成了一種俏皮輕快、幽默風趣的「花口」唱法,在同行中很快流傳開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大鼓藝人曾一度停止演唱。1970年後,有些藝人開始演唱根據「革命樣板戲」改編的曲(書)目。商城縣文化館曾把女聲群口「鼓曲聯唱」的形式搬上舞台演出,並且加用了二胡、秦琴等樂器伴奏。平頂山礦區的大鼓藝人唐甲申邊擊鼓邊彈三弦自唱。曾參加全國煤礦系統文藝調演。
1978年後,傳統曲(書)目開放,大鼓書演出活動迅速恢夏並有所增加,同時還出現了不少家庭班組,如豫東拓城出現了一個「曲藝村」,全村大鼓藝人超百人。此時,一些專業曲藝團隊演員的藝術與文化素質較過去有明顯的提高。詞曲創作也有了專業人員,如南陽市說唱團的李國全與方城縣大鼓演員劉建民合作,改革唱腔,增加大三弦伴奏。伴奏者採用三弦書中「說二話」的形式,與主唱者一唱一和,插科打諢,大大強化了演出的藝術效果。他們創作並演出的新曲目《粉碎江青女皇夢》、《吃餃子》、《滾油桶》等,被一些專業曲藝團隊廣為傳唱。豫南息縣說唱團的作者魯成貴,在豫南大鼓」花口」的基礎上編創新腔,並加入三弦伴奏,由青年女演員鄒紅演唱的《計劃生育好》,演出百餘場,到處受歡迎。到1985年,大鼓藝人仍多在廣大農村活動。其中半職業藝人佔多數。如豫南的息縣、光山、新蔡等縣,都還有近百名的河南大鼓書藝人。
⑤ 女評書演員都有誰
一、石連君
石連君,評書演員。北京人。作品大多錄制於鞍山人民廣播電台。
代表作品:《左傳春秋》、《英烈春秋》、《走馬春秋》、《五虎征西》等。
二、連麗如
連麗如,女,中國煤礦文工團評書演員,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主要作品有:《水滸傳》、《紅樓夢》、《鹿鼎記》、《斬莽劍》、《康熙大帝》、《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龍圖公案》(《三俠五義》) 、《劉墉傳奇》、《智聖東方朔》、《大隋唐》、《東漢演義》等。
三、劉蘭芳
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代表作品:《楊家將》《呼家將》《包公巧斷螃蟹三》《三打烏龍鎮》《白牡丹行動》《趙匡胤演義》《劉金定大戰南唐》《小將岳雲》等。
四、袁田
袁田,女,營口市人,著名評書演員,評書大師袁闊成之女,自幼隨父學藝。
代表作品:《江姐上船》、《許雲峰赴宴》、《灞橋挑袍》、《明鏡高懸》、《戰國七雄》等。
五、張怡
張怡,女,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教師,著名評書藝術家連麗如先生唯一的女弟子。
代表作品:《東漢演義》《三國演義》《和氏璧》《贈綈袍》《康熙私訪》等。
⑥ 有一個節目,內容是有一個男的在大鼓上表演
中國好歌曲第二季第一期嗎?趙牧陽鼓手...
⑦ 有一個抖音視頻,是一個短發美女在晚上敲鼓演出,應該是類似於農村的戲班子,標題好像是:你們要看的美女
我個人認為抖音這款app裡面的這些視頻有一個短發美女說晚上。我就敲鼓的話,我覺得演出這種是類似農村的戲班子,我覺得這個並不是的吧,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可能是拍攝的人角度問題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他這個像是樂器。
⑧ 東北大鼓名家唱段有哪些
東北大鼓名家唱段有瀋水晚渡,老阿姨。
張娃佳是沈陽曲藝團優秀青年演員,師從曲藝名家劉蘭芳先生。她表演的奉派東北大鼓新作《瀋水晚渡》《老阿姨》,曾獲得東北三省曲藝大賽,遼寧省優秀曲藝節目調演一等獎、金獎和遼寧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她的嗓音高亢激昂,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
東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古曲藝術,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一度盛行於沈陽,故又稱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調大鼓、遼寧大鼓。
東北大鼓名家介紹
東北大鼓主要由文學故事、音樂唱腔、表演三大部分組成。觀眾在欣賞東北大鼓時,既能聽到情節曲折動人的故事,也能品味曲調優美的唱腔,還能看到惟妙惟肖的表演。
在中國鼓曲藝術舞台佔有重要地位。東北大鼓名家輩出,各顯風韻。代表人物有朱璽珍、繆潤紱、劉問霞、霍樹棠、劉蘭芳、霍大順等。
⑨ 名家層出不窮的東北大鼓是什麼
清代以來,在沈陽流傳的各種大鼓中,東北大鼓與西河大鼓兩個曲種影響最大。要說東北大鼓,還得先從「弦子書」講起。弦子書又叫「一人班」。劉世英在《陪都紀略》中記述的「一人班」是:
手處口,兩相應。
打傢伙,手亂動。
二黃梆,生旦凈。
樂不拘,世俗稱。
從這段記述看,「一人班」是一個人自己打傢伙,學唱二黃、梆子戲的生旦凈各種角色的唱段。所以,弦子書俗稱「一人班」。光緒二十三年(1896年)盛京文盛書房刊行的清音子弟書《絕紅柳》中有:「一人班弦子書他腿上綁著兩塊板。接骨斷筋的架式(勢),還捆著一根犯法繩。滿把擼的弦子彈的總是老八譜,嗓子別(憋)的紅頭仗(漲)臉恰似出恭。」這也說明「一人班」就是弦子書。
弦子書又叫弦子果,一人操三弦演唱,桌角上有兩塊板,有繩牽動,另一頭綁在藝人腿上,可擊打節奏。這個曲種以說唱中篇曲目為主。有《回龍傳》《劉公案》《回杯記》等幾十個曲目。
學大鼓書的青少年
在歷史曲目中,多為宣傳愛國主義的唱本,如《火牛陣》《花木蘭》《甘州城》(楊門女將故事)、《梁紅玉》《崖山淚》(南宋亡國,君臣投海自盡的故事)等作品。現代曲目,題材很廣。有宣傳辛亥革命的《民國成》《共和魂》;倡導民國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的《新國民》《從軍樂》《義勇少年》《民國捐》《上學堂》;有宣傳科學,反對迷信,提倡實業的《談地說天》《地球談》《破迷信》《斗風鑒》《蠶桑談》《田家樂》《漁家樂》《牧牛談》《崇儉方》;有宣傳移風易俗,反對塵俗惡性的《剪辮子》《天足樂》《小腳淚》《早婚害》《煙鬼嘆》《賭棍嘆》等。其中許多唱本都被奉天大鼓(東北大鼓)藝人採用,成為世代相傳的保留曲目。現有藝人口述本為證。
偽滿時期,奉天東都石印公司翻印出版過上百種小唱本,主要是傳統鼓詞、子弟書曲目。奉天大鼓藝人張青林、李青泉都在偏僻山村演唱過自編的《還我河山》《盧溝橋事變》等現代曲目,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共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後,中國共產黨中央派出一些文化幹部來到東北。同年11月初,東北書店在沈陽成立,1946年轉移到哈爾濱,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後又遷回。東北書店在東北解放戰爭時
⑩ 中國大鼓鼓譜演奏視頻教學
這方面是行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