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於韓國美食的介紹(做法),日本美食的介紹(做法),容易看的,我要去列印的!O(∩_∩)O~~
韓國美食
一、醬湯泡飯
醬湯泡飯歷史悠久。相傳憲宗(1834~1849)皇帝也曾吃過。醬湯泡飯是趕集日在市場飯店裡架上一口大鍋﹐用劈柴燒起來的火熬出來的。趕集人走幾十里路後﹐以醬湯泡飯喝上幾杯馬格利酒(韓國的一種米酒)﹐馬上就可以解除疲勞。
材料﹕牛排骨和肉600g﹐蘿卜200g﹐水20杯﹐蕨菜100g﹐桔梗100g﹐黃豆芽100g﹐ 牛肉150g﹐ 熱飯5杯 肉佐料﹕醬油1.5大勺﹐蔥1大勺﹐蒜1/2大勺﹐芝麻1大勺﹐香油1/2大勺﹐胡椒面1/2大勺﹐清醬5大勺
做法﹕
(1)把牛排和肉用涼水洗凈﹐與蘿卜一起放在水裡煮爛。
(2)把煮爛糊的肉撈出來切厚﹐並與切好的蘿卜一起用蔥﹑蒜﹑醬油調味﹐再放在湯 里燉。
(3)把蕨菜﹑桔梗洗凈加佐料炒出來。
(4)然後黃豆芽煮出來﹐加佐料拌好。
(5)把牛肉切好加佐料烤成圓形﹐再切成四角形。
(6)把米飯盛在沙鍋里﹐放上醬湯﹐然後把肉與拌菜放勻。
(7)吃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愛好可以加蔥﹑芝麻﹑辣椒面等
二、牛雜碎湯
傳說世宗大王在先農田親耕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步也不能動又非常俄﹐為了充飢殺了一頭牛﹐ 將牛肉煮熟後﹐只放蔥﹐以鹽調味道後喝去。從此﹐將此湯稱為牛雜碎湯。喝牛雜碎湯時吃的蘿卜塊兒泡菜﹐有除去異味兒和助消化的作用。
材料:牛頭2Kg﹐牛足1個﹐牛膝蓋骨1個﹐腔骨1個﹐牛排骨和肉500g﹐水20L﹐蔥4棵﹐蒜1頭﹐生薑1粒﹐適量鹽﹑辣椒面﹑胡椒面。
做法﹕
(1)把牛頭﹑牛足﹑腔骨﹑牛膝蓋骨切成塊﹐在涼水裡泡1小時左右後撈出來。把牛排和肉等做湯用的肉整個洗凈後撈出。
(2)在大鍋里放一定量的水﹐把牛頭﹑牛足﹑腔骨﹑牛膝蓋骨放進去﹐等煮沸以後將火調弱﹐漂去在上面的油和沫﹐並在煮的時候﹐把蔥﹑生薑﹑蒜切成大塊放進去。 (3)肉煮至半熟時﹐把牛排骨和肉整個放進去煮爛後撈出來﹐等湯涼後再漂去油。
(4)颳去骨頭上的肉,再切小﹐排骨肉撈出來切成薄肉片。
(5)把肉片放在海碗里﹐把湯燒熱後澆上。再放上切小的蔥和鹽﹐胡椒面﹐辣椒面。
三、燉牛尾湯
將牛尾巴用文火熬熟後取出﹐並用鹽﹑胡椒面﹑蔥﹑蒜﹑清醬調味道後放進去再熬。另准備鹽﹑胡椒面和切好的蔥。 為除牛尾巴味兒﹐放月桂樹葉﹑芹菜﹑西洋芹﹑胡蘿卜﹑洋蔥熬熟後取出。 用於除味的芹菜含有豐富的纖維素﹐除?味的同時有補充維生素﹑無機物的效果。
材料﹕牛尾巴2Kg(水10L﹐蔥3棵﹐蒜5塊)﹐鹽﹐胡椒粉﹐蔥適量。
肉的調料﹕醬油1大勺﹐鹽2小勺﹐切好的蔥2大勺﹐搗好的蒜1大勺﹐香油1大勺﹐少量胡椒粉。
做法﹕
(1)把牛尾切成4-5cm大小﹐或者在買來整塊的時候﹐把刀插入骨節之間的軟骨部分切斷﹐把外面的艮膜剃掉泡在水裡放血後撈出。
(2)把牛尾放在開水裡加火煮一會兒﹐再把火調弱,煮3小時左右。煮的時候﹐把蔥和蒜切成大塊放進去﹐並漂去在上面的油和沫。
(3)煮出湯來﹐牛尾上的肉爛糊時撈出﹐等湯涼後漂去浮在上面的油。
(4)牛肉加佐料拌好。
(5) 把湯再熬一次﹐並放加佐料的牛尾煮一會兒盛在缽子中﹐另放上准備好切好的蔥和鹽﹐胡椒面
四、荏子雞湯
荏子雞湯是用熬大雛雞後的涼湯加磨好的芝麻粉調味﹐再加雞肉﹑蔬菜﹑肉丸子﹑木耳﹑雞蛋﹐是適合夏季食用的一種營養飲食,雞肉是低脂肪﹑高蛋白並且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營養食品。
材料﹕ 雞1/2隻(600g)﹐水10杯﹐蔥1棵﹐蒜2頭﹐白芝麻1杯﹐鹽1大勺﹐白鬍椒粉少量﹐牛肉100g﹐雞蛋3個﹐水芹菜50g﹐麵粉﹑油適量﹐黃瓜1/2個﹐香菇中2個﹐紅辣椒1個﹐澱粉適量。
牛肉佐料﹕鹽1小勺﹐切好的蔥2小勺﹐搗好的蒜1小勺﹐香油1小勺﹐胡椒粉少量。
做法﹕
(1)把有肉的雞骨頭洗干凈放在開水裡煮﹐煮的時候把蔥﹑蒜﹑生薑切成大塊放進去。
(2)待雞肉煮至爛糊時﹐撈出來撕小﹐等湯涼後漂去在上面的油。
(3)白芝麻加水﹐並壓碎去皮炒出來。
(4)將炒芝麻和雞湯磨好做成芝麻湯﹐再用鹽和白鬍椒粉調味。
(5)牛肉切碎加上佐料﹐做成直徑1cm的丸子﹐包一層麵粉和雞蛋在平鍋里煎出來。 (6)洗凈切好水芹菜﹐並串在竹簽上。
(7)把2個雞蛋分成蛋清﹑蛋黃放點鹽煎薄﹐割成2×3.5cm大小的長方骨牌形。把黃瓜用鹽水洗一洗﹐刨去皮蘸澱粉後放在開水裡燙出來。
(8)把泡好的香菇摘楹﹐切成骨牌形蘸澱粉後放在開水裡燙一下。
(9) 把紅辣椒割開後去除種子﹐切成骨牌形蘸澱粉後放在開水裡燙出來﹐用涼水漂一漂。
(10)把撕好的雞肉放在缽子中﹐上面放雞蛋丸子﹑木耳﹑黃瓜﹑辣椒﹐再加上涼芝麻湯。
五、艾蒿湯
艾蒿湯是用嫩艾蒿和牛肉做成丸子﹐放在醬湯里熬出來的湯。 是散發著艾蒿香味的別有風味的春季食品。 艾蒿是代表春天的野菜﹐香味很濃。含有豐富的鈣﹑燐﹑鐵等的無機物和維生素A﹑C
材料:牛肉(做醬湯用)100g﹐艾蒿60g﹐牛肉(做丸子用)100g﹐水8杯﹐清醬適量﹐麵粉2大勺﹐雞蛋1個。
醬湯肉佐料﹕鹽1小勺﹐香油1小勺﹐胡椒面少量﹐蒜1小勺 丸子佐料﹕鹽1小勺﹐香油1小勺﹐胡椒面少量﹐蒜1小勺﹐蔥2小勺
做法﹕
(1) 把用於做醬湯的牛肉切成片以佐料調味﹐加水熬湯並以清醬調味。
(2)把嫩艾蒿在開水裡燙出來﹐用涼水漂一漂﹐除水份弄碎。
(3)做丸子的牛肉要用脂肪含量少的牛肉﹐把牛肉和艾蒿搗好放在一起加佐料後做成1.5cm大小的丸子。
(4)在丸子上蘸一層白面泡在雞蛋里﹐再放入開鍋的醬湯里煮至漂在上面為止﹐熟後盛在缽子中。漂一些艾蒿葉也可以。
六、魷魚卷
主料:魷魚 配料:大頭菜葉、紅辣椒、綠辣椒、胡蘿卜
做法:
(1).將魷魚洗凈,劃刀,在沸騰的水裡燙一下
(2).紅辣椒、綠辣椒、胡蘿卜分別切絲
(3).將大頭菜葉鋪在魷魚卷內,卷上紅、綠辣椒絲、胡蘿卜絲,卷好後切成2厘米高4~5厘米長即可
七、韓葯參雞湯
材料:童子雞1隻(去頭、爪、內臟後不超過600克為佳),江米適量,大棗、板栗、大蒜、高麗參1根 調料:鹽、味精、雞粉適量
做法:
(1).將泡好的江米、大蒜、去皮板栗放入雞腹內,將口封住。
(2).砂鍋加水,燒開後將童子雞放入砂鍋中,加大棗、高麗參燉到雞肉與雞骨分開為止。 (3).加入精鹽、味精、雞粉調味即可。
八、盪平菜
主料:涼皮100克
配料:胡蘿卜、黃瓜、香菇、牛肉、綠豆芽、雞蛋、紫菜少許 調料:蒜、味精、鹽、香油、芝麻少許
做法:
(1).胡蘿卜、香菇、牛肉切細絲,分別上鍋加少許蒜末、味精、鹽煸炒,備用。
(2).黃瓜切成6厘米左右的段,削下表皮,將表皮切成細絲,拌上少許味精、鹽、香油備用。
(3).綠豆芽去頭去根洗凈,沸水中焯一下,拌上少許味精、鹽、香油備用。
(4).雞蛋打開,蛋清、蛋黃分開。分別上鍋攤成薄薄的蛋餅,將蛋餅切成細絲。紫菜切成2毫米的細絲。
(5).將涼皮切成3毫米的細絲,在沸水中過一下再用涼水沖涼,加入少許鹽、味精、香油及適量芝麻拌好。
(6).黃瓜切片,沿盤擺一圈,將拌好的涼皮鋪在盤中,上面將胡蘿卜等6種配料擺成圈,再撒上紫菜絲即可。吃的時候將各種主配料拌在一起食用。
九、泡菜炒飯
主料:泡菜
配料:米飯、雞蛋、牛肉末 調料:味精、牛肉粉、辣椒面、白糖、香油、芝麻少許 做法:
(1).將泡菜切成小丁,炒鍋上火放底油,加入泡菜炒1分鍾後加米飯再炒2分鍾。
(2).在米飯中放入調料繼續翻炒3分鍾,然後加香油裝盤。
(3).雞蛋做成荷包蛋(可根據個人口味做成蛋黃半熟或幾分熟),擺在米飯上,最後撒些芝麻即可。
十、泡菜餅
主料:泡菜 配料:雞蛋、糯米粉、炸粉 調料:辣椒面、牛肉粉、白糖 做法:
(1).將泡菜切成細絲,放在容器中加入配料、調料拌勻。
(2).煎鍋上火入油,加熱後放入剛調好的面,將其攤平。
(3).煎熟一面後翻轉面餅,將另一面煎熟即可。
十一、韓式泡菜
主料:大白菜2棵、辣椒面100克
配料:白蘿卜半個、梨半個、蒜5、6瓣、姜少許、小蔥5、6根 調料:味精3克、鹽20克、粗鹽150克、白糖10克、牛肉粉2克、湯圓粉10克、蝦醬3克
做法:
(1).擇去白菜外面較臟較粗的葉子,從中間切成左右兩半。
(2).松動一下每片葉子,這樣製作時容易入味;洗干凈白菜。
(3).白菜放入桶中,加水沒過白菜。將白菜葉片展開,均勻撒入大粒鹽,腌制4~6小時,洗凈後瀝水。
(4).白蘿卜、梨都切絲,姜、蒜切末,小蔥切小段;然後把調料和配料放在盆中一起均勻抓拌成醬,腌料就做好了。
(5).將腌料均勻塗抹在白菜葉上,打開一層,塗抹一層,每一層都要抹到,直到大白菜全部變紅。(此時就可食用)
(6).再將白菜整齊地放入桶中,蓋好蓋,開始發酵。兩天後即可食用。若想長期保存,可將其放進冷藏室。
十二、晉州拌飯
在飯上面放各種拌菜和紅燒牛肉﹐與鮮血湯一起吃。鮮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鐵﹐是對貧血的預防和治療有效果的食品。
材料﹕飯2杯﹐湯(牛排和肉200g﹐肺臟100g﹐牛胃100g﹐牛血100g﹐黃豆芽100個﹐蕨菜20g﹐芋艿莖30g﹐蘿卜200g﹐清醬2大勺﹐胡椒面1/2小勺﹐補湯(蛤蜊100g﹐鹽 1/2小勺﹐香油1小勺﹐水1/4杯)﹐拌菜(茼蒿200g﹐蘿卜100g﹐綠豆芽150g﹐黃豆芽 150g﹐蕨菜100g﹐紫菜3張)
拌菜佐料﹕蔥2大勺﹐蒜2大勺﹐清醬3大勺﹐香油2大勺﹐芝麻1大勺﹐牛肉100g﹐清脯涼粉100g﹐麥芽辣醬3大勺
肉佐料﹕醬油1大勺﹐蔥2小勺﹐白糖1/2小勺﹐芝麻2小勺﹐香油1小 做法﹕
(1)熬湯
1). 牛排骨和肉﹐牛肺﹐牛胃燉至爛糊﹐100g蘿卜整個放進去﹐並把泡好的芋艿莖﹐蕨菜桿也一起煮。
2).煮黃豆芽的湯與a的湯混在一起﹐把辣椒面1小勺﹐香油1小勺﹐醬油1小勺拌好放在湯里。
3).把牛血放在開水裡煮﹐熟了時切塊放在湯里。
4).蘿卜(100g)切成片﹐放在湯里並以切的蔥﹑醬油﹑胡椒調味。 (2)熬補湯﹕
挖出蛤蜊肉用香油炒後加1/4杯水煮。以鹽調味。
(3)拌菜﹕
1). 把黃豆芽去尾﹐並在1/4杯肉湯里放1/2小勺鹽炒出來﹐用香油拌。
2). 綠豆芽和茼蒿燙出來﹐以香油﹑蒜﹑拌均。
3)卜切成絲﹐放醬油炒出來加佐料。
4)蕨菜洗凈﹐以香油﹑醬油﹑蔥加佐料炒出來。
5). 紫菜烤一下﹐撕碎並在醬油里加水﹐以芝麻﹑香油﹑白糖拌好。
(4)把牛肉切成絲﹐加肉佐料做生肉片。
(5)青脯涼粉切成絲。
(6)在缽子中盛做稠的飯﹐並把拌菜﹑紫菜放均﹐盛一勺補湯。青脯涼粉和生肉片端上去﹐也放一勺麥芽辣醬。
(7)把湯盛在缽子中﹐與拌飯一起搭配。
十三、通英拌飯
與其它拌飯的做法一樣﹐只是在熬湯時在淘米水裡放裙帶菜和菜燉熬。菜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等無機物﹐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並含有既能提高新陳代謝功能﹐又能作為減肥食品的碘。
材料﹕ 飯5杯﹐蕨菜100g﹐黃豆芽100g﹐綠豆芽100g﹐葫蘆150g﹐菠菜150g﹐青脯涼粉 100g﹐紅蛤蜊100g﹐蛤蜊100g﹐牛肉100g﹐雞蛋1個﹐湯(羊棲菜50g﹐海青菜50g﹐ 泡的海帶100g﹐豆腐100g﹐蘿卜150g﹐淘米水10杯﹐鰣魚醬油2大勺)
牛肉佐料﹕蔥2小勺﹐蒜1小勺﹐醬油1大勺﹐香油1小勺﹐芝麻2小勺 拌菜佐料﹕鰣魚醬油2小勺﹐蔥2小勺﹐蒜2小勺﹐芝麻2小勺﹐香油1小勺
做法﹕
(1)紅蛤與蛤蜊去皮並能好﹐用香油炒出來。
(2)把牛肉切成絲﹐以佐料拌成生肉片。
(3)黃豆芽放水煮出來﹐綠豆芽和菠菜用開水燙出並以鰣魚醬油拌好。
(4)把蕨菜洗凈加佐料拌後用油炒出來﹐並且葫蘆也炒出來。
(5)拌菜用鰣魚醬油調味﹐並按拌菜佐料份量調味。
(6)青脯涼粉切成絲﹐雞蛋分蛋白蛋黃攤成雞蛋皮後切成絲。
(7)在缽子中盛上做稠的飯﹐上面放生肉片﹑紅蛤﹑蛤蜊﹑拌菜﹑涼粉﹑雞蛋。
(8)蘿卜切成絲﹐豆腐切成四方塊﹐把海帶泡好﹐芋艿莖和海青菜洗凈。
(9)熬淘米水時放蘿卜﹑芋艿莖﹑海請菜﹐並用2大勺鰣魚醬油調味。煮熟時放豆腐。
(10)拌飯配湯。
十四、假祭食
把祭祀用的拌菜放在飯里拌著吃﹐特點是不加辣醬。相傳從前安東地區的首領覺得祭祀後的飯菜非常好吃﹐以後總想吃﹐人們就在平時也做好供上去。實際上﹐祭祀用的飲食都帶有香味道﹐但因不是祭祀用的飲食﹐所以稱為假祭食。
材料:米2.5杯,牛肉200g,鮐魚100g,鯊魚100g,豆腐1/2塊,雞蛋1個﹐蘿卜300g,海帶30g,蕨菜50g,山菜50g,菠菜50g,黃豆芽100g
佐料醬﹕醬油5大勺﹐鹽10大勺﹐芝麻1小勺
做法﹕
(1)淘米做飯。
(2)把牛肉按紋理反方向切成橫豎3cm﹑7cm大小串在簽子上﹐使之不卷屈捶後﹐以鹽調味蒸出來。烤也不錯。
(3)把鮐魚和鯊魚洗後,蒸或煎時以肉脯串起來煎。用別的魚也可以﹐要小且短。
(4)將以鹽調味的豆腐放在平鍋上煎出來。
(5)將煮蛋切半。
(6)蕨菜和山菜泡在水裡除水份後用油炒出來﹐黃豆芽去頭截尾煮出來拌。蘿卜切成絲用鹽腌一下除水份炒出來﹐菠菜燙出來炒。
(7)把飯盛在缽子中﹐在上面放拌菜﹑牛肉﹑豆腐﹑熟雞蛋。以鮐魚﹐鯊魚做肉脯煎煎餅﹐與飯一起上桌時﹐盛在祭器里更好。
(8)搭配湯和佐料醬。
(9)蘿卜切成薄四角形與海帶一起燉湯。海帶撈取切成四角形。切蘿卜條炒後以醬油和鹽調味﹐並與飯協調。准備肉湯﹑魚湯﹑菜湯等3湯與飯一起端上桌或把這3種湯混在一起做雜湯。
十五、全州拌飯
全州拌飯中,黃豆芽最重要。特點是用在林室(音譯)出產的鼠眼豆和好的水泡成﹐即使煮很長時間質感也很好,是色味華麗的全羅道鄉土飲食。
材料: 飯(大米4杯﹐肉湯4.5杯)﹐牛肉600g﹐香油100g﹐青脯涼粉50g﹐松子1大勺﹐麥芽辣椒醬5大勺﹐拌菜(黃豆芽150g﹐綠豆芽100g﹐菠菜100g﹐茼蒿100g﹐蕨菜100g﹐桔梗100g﹐水芹100g﹐香菇5個)﹐湯料(黃豆芽200g)﹐雞蛋﹐水4-5杯。
做法﹕
(1) 把牛排和肉煮熟冷涼後撩去油﹐在肉湯里放米﹐將飯做得硬一點並在熱的時候放香油攪。或做普通飯並用荏子油炒。
(2) 把黃豆芽﹐綠豆芽﹐水芹各燙出來﹐以香油和清醬拌。桔梗用鹽腌一下﹐並在洗後炒﹐蕨菜也在煮後炒著吃。
(3) 牛肉切成絲﹐並以佐料醬拌成生肉絲。
(4) 清脯涼粉切成條﹐雞蛋煎成黃﹑白雞蛋並切成絲。
(5) 把飯盛在碗里﹐並以各色材料配色放在上面﹐麥芽辣椒醬另放在小碗里。
(6) 拌飯要配黃豆芽湯。熬湯時﹐先煮一會兒水放黃豆芽蓋好鍋蓋煮5分鍾左右﹐再添加4-5杯水﹐並以鹽調味﹐最後放搗好的蒜和切好的蔥再熬一會兒盛在碗里。
十六、韓國海帶湯
在韓國是女人生孩子之後吃的!因為可以補血,而且象徵著平安。過生日的時候也必吃,沒人給做海帶湯的話沒人疼的感覺
原料: 泡水的海帶200克,牛肉100克,醬油2勺,香油、蒜沫1勺,胡椒粉,豆油
作法:
(1).海帶在水中泡一下
(2).牛肉切沫與醬油、香油拌勻
(3).在鍋中放入香油,炒牛肉和海帶
(4).炒後加入水煮一下,然後放入醬油、蒜沫、胡椒粉即可
注意:會吃大蒜的請放大蒜(很重要!)
十七、紫菜包飯
准備:米飯,要在米飯里加上些香油,還有些韓國特有的鹽因為咱們的鹽比較咸,最好能在米飯里放一些熟的芝麻就更棒了啊 ,在超市裡買一些紫菜,可能會附帶竹板
做法:
把紫菜放在竹板上,然後把米飯放在紫菜的中間大概能佔五分之一,然後把米飯攤開注意要留些空間,不要把米飯鋪得太滿 然後把韓國辣醬或者是色拉醬塗在米飯上,切一些黃瓜細條還有胡蘿卜細條,根據自己口味可以加些肉鬆,火腿,魷魚松,最後把竹板捲起即可。
日本美食
天婦羅
特點: 天婦羅是指一種日式的煎炸方法,無論是大蝦、冬菇、蘆筍還是洋蔥、南瓜都可以裹上
原料: 天婦羅粉,也可用少許白面加一個雞蛋、一碗水代替,煮熟的大蝦、蘆筍、洋蔥片、香茹,面條一碗
製作: 將天婦羅粉和水以1:1.5的比打糊,.把大蝦、蘆筍、洋蔥片、香菇放在天婦羅粉糊中沾裹,再放入滾開的油鍋中煎炸,至金黃色即可撈出。
海鮮刺身壽司
特點: 日本料理
原料: 海鮮:新鮮的加吉魚、三文魚、金槍魚、北極貝,裙帶菜,白蘿卜,切成均勻的細絲,調味品:綠芥末、日本醬油
製作: 把海鮮放在飯上即可
日式炸豆腐
特點: 日本家常料理
原料: 板豆腐或中華火鍋豆腐
製作: 先把醬油、清水、味淋、薑汁、沙糖煮滾備用(豆腐汁)。 火鍋豆腐(1塊)切成8小塊沾上低筋麵粉,油熱至140℃左右,把沾好麵粉的豆腐下油鍋炸至金黃色起鍋,放在皿中,豆腐上放少許蘿萄泥淋上調好的豆腐汁,加少許海苔絲即可食用,以利刀將水滴壽司切薄片,排列於盤中。
日式燒肉
特點: 日式燒烤
原料: 牛肉
製作: 將牛肉放在鐵板上燒1-3秒即可,食用時可加入其它的調味料。
日式燒餅
特點: 日本常吃的下酒小食
原料: 小麥粉,雞蛋,番薯,洋蔥,蝦,豬肉,魷魚,海苔,湯
製作: 小麥粉,番薯加入湯攪好,鍋底投入1裡面, 不時翻動,加入海苔
拉麵
特點: 日本人的日常食品,味道很好。
原料: 拉麵,上湯,其他
製作: 先把上湯煮好,這是拉麵成不成功的關鍵,煮好面,加入上湯,配上料。
Ⅱ 春節民間習俗有哪些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貼畫雞
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祭財神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范蠡、比乾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禁食米飯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Ⅲ 韓國炸醬面為什麼這么黑
民以食為天,這話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懷疑過,就算生活過的太不如意,還是要吃法的,只要能吃的上飯,一切困難都變的小了。現在人的生活了好,但是關注吃飯問題的人卻更多了,不過關注的都是怎麼樣吃好,不再關注能不能吃的上飯,所以這個時候小編就出現了,為大家介紹好的美食,還有一些新奇的美食。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什麼吧。
中國人吃面條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面條在中國的歷史不少於2000年。盡管阿拉伯和義大利作為同時聲稱自己為面條的起源之國,但從中國的歷史文字記載來看,面條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據考證,我國面條起源於漢代,當時所有的麵食皆稱之為「餅」,在湯中煮稱為「湯餅」。早期的湯餅呈片狀,以後逐漸由片狀演變成條狀。面條在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形成。
小編會每天將為您推送不同的優秀文章,歡迎大家參與我們的討論,對我們的文章點評,如果你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可以在文章的下面進行評論,小編歡迎大家進行吐槽!
Ⅳ 韓國炸醬面怎麼做
食材:花肉肉餡250g、胡蘿卜1個 、土豆2個 、洋蔥1個 、紫茄子1個 、黃瓜絲適量 、料酒2勺 、鹽0.5勺 、油4勺 、冰糖適量 、春醬300g 、味精1勺 、白芝麻適量。
做法:
1.五花肉肉餡,加入2勺料酒,0.5勺鹽,拌勻入味15分鍾,將所有蔬菜切成小丁備用。
2.鍋內加2勺油,待油溫升高,加入土豆,胡蘿卜,炒制。然後放入茄子,出香味後盛出備用。
3.鍋內加2勺油,炒肉餡,直至肉色變白。加入洋蔥碎和剛炒過的胡蘿卜,土豆,茄子繼續炒制。
4.加入春醬,翻炒均勻,炒大概兩分鍾。鍋內加水,煮醬,加入冰糖,大概20分鍾左右,出鍋前可加適量澱粉勾芡。
Ⅳ 中國各地名吃都有什麼
廣西小吃
廣西菜點由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菜和壯族、瑤族、京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菜組成。少數民族的小吃、點心非常有特色。菜餚取料奇特,製作也極有個性。城市菜以野味烹調最為著名。而且刀功精細,製作考究,講究原料鮮活。烹調方法受粵菜影響很深,口味清淡爽嫩而又喜好辣味。廣西地區出產許多名貴中葯,廚師巧妙地將補葯與菜結合,因此廣西的食療菜也很有特色
特色菜
八仙粉 -- 白果燉老鴨 -- 冬筍炒牛肉
蛤蚧燉全雞 -- 桂林田螺 -- 桂林荷葉鴨
桂林水糍粑 -- 桂花炒肉鬆 -- 荷葉粉蒸肉
馬蹄蒸肉餅 -- 尼姑素麵 -- 檸檬鴨 -- 酸野
玉竹煮牛肉 -- 桂林米粉 -- 捲筒粉 -- 干撈粉
烤乳豬 -- 荔浦芋扣肉 -- 羅漢汽鍋雞 -- 馬蹄炒雞球
小吃
八寶飯 -- 糍粑 -- 豆蓉糯米飯 -- 粉利
狗肉 -- 桂林松糕 -- 桂林粽子 -- 老友面
馬蹄糕 -- 酸品 -- 湯圓
4》雲南小吃
雲南十八怪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買:雞蛋如此包裝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藝術品。
雲南第二怪,粑粑餅子叫餌塊:搗一搗再烤一烤,抹點醬還特別香,這種攜帶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餌塊」。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炒盤菜:森林裡草溝中,枝葉茂盛,養育出的蚊蟲個頭非同一般。
雲南第四怪,石頭長到雲天外:石林風光天下絕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儀。
雲南第五怪,摘下草帽當鍋蓋:用草編織而成的帽子當鍋蓋不僅捂得嚴,而且還能給食物一種清香。
雲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長年溫度不變的氣候造就了人們衣著的多姿多彩。
雲南第七怪,種田能手多老太:險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婦女尤為能幹。
雲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煙袋:這玩藝頗具科學性,既保持了旱煙的醇香,又用水過濾了其它雜質,而且聲音很好聽,「咕咚,咕咚」。
雲南第九怪,袖珍小馬有能耐:這里土生土長的牲口個頭小,但是能馱能爬山,本事非凡。
雲南第十怪,螞蚱能做下酒菜:把螞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黃,張嘴一咬:「咔嚓——」。
雲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幾乎任何時候都能出產任何蔬菜。
雲南十二怪,好煙見抽不見賣:雲南人為自己出產的第一流卷煙感到自豪,卻也為在自己家門口買不到而感到困惑。
雲南十三怪,茅草暢銷海內外:山裡的東西樣樣都是寶,改革開放使它們獲得了新生。
雲南十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山高路險,常常使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勁使不上。
雲南十五怪,娃娃出門男人帶:這里的漢子愛妻愛兒成為風尚,「模範丈夫優秀爹」在街頭比比皆是。
雲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賽:近年開發出來的溶洞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美。
雲南十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滾燙的雞湯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漿做成的米線構成了雲南最有名的風味:一種「線」,「過橋米線」。
雲南十八怪,鮮花四季開不敗:呵,美麗的雲南,祖國的邊疆,永遠盛開的鮮花迎接著更燦爛的明天!
、雲南小吃
過橋米線
太師餅
石屏燒豆腐
重陽糕
冰豌豆粉
金錢洋芋餅
鱔魚涼米線
都督燒麥
夾沙蕎糕
蘿卜餅
玫瑰米涼蝦
抓抓粉
梅花青豆糝
小雞煮稀飯
5》西安小吃
城市如人,有長相、有個性,當然也有看家本領。每個城市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長相,如北京的大而宏偉、上海的博而多元、杭州的秀而阿娜。但凡城市聞名於世的,多都有著或自然或人文的象徵,在人類文明的進程里,他們無疑構成了一個個文化的豐碑。
西安,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城池,在中國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他,是一個圖騰。而在民間百性心中,他卻是另外一個感受。如同我們提到上海就想到外灘、提到蘭州就想到拉麵,提到西安自然就是小吃。
西安的小吃,其種類繁多,花樣百出。但都不離幾樣東西,那就是面和肉。只是一個面,就有百種之多,先不說有關中八大怪之稱的褲帶面,單就說一個涼皮,就讓無數美女競咂舌。在西安,從小姑娘到老嫗,幾乎每周都有那麼三四頓飯是涼皮,尤其是上班族,很多人以涼皮為日常主食。其實這涼皮,也就1.5元一碗,一般女孩也就一碗就飽了。涼皮是用麵粉和水和在一起成稀湯,澆在鐵制的圓形蘿蘿里,在沸水中蒸出。由於吃者甚眾,涼皮經營者也將其發展成用直徑1米的大鍋載以數層蒸籠進行製作。切涼皮一定要用鍘刀,就是過去農村鍘草用的刀,這種刀寬背薄刃,1米多長,重達3-5公斤。切涼皮的時候,涼皮放在濕布上,刀的一端固定在對頭,這邊手如疾風,一指多寬的擀麵皮就出世了。調制涼皮更是一絕,一定要用關中的辣椒炒制的辣椒油與辣椒面,用陝西的柿子醋配之以在沸水中燥過的嫩豆芽,吃起來爽口潤心。所說世界小姐候選人到西安第一件事就是吃涼皮。
大家聽到這,其實有些急了,都說西安著名的是牛羊肉泡、肉夾饃,怎麼到你這就成了涼皮了。關鍵是肉夾饃、牛羊肉泡太有名了,大家都知道,所以這里就不再多講。我這里只想說些咱老百姓愛吃的東西。說起西安小吃,絕不能沒有烤肉。西安的烤肉絕非新疆的羊肉串,這里的烤肉一吃就是幾十串、上百串,當然也沒有新疆的一串那麼大。西安人吃烤肉已經當成了晚飯、夜宵的重要內容。幾個好兄弟相聚,如果沒有烤肉、啤酒,那簡直是遭罪。不信你問問西安的小夥子。西安的烤肉一定要在夜市上吃,這里的夜市,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一般都長達數百米,一鏟(can)子的紅頂小燈籠招牌,全是烤肉。這里的烤肉分烤筋、烤肉與烤腰子三種吃法,肉類上又分為烤牛肉與烤羊肉兩種。近來又興起了烤魚。這里的烤爐絕非普通超市裡所見的燒烤爐,他們都是定做的長達1米到3米、寬約30厘米並在上方懸空架出抽風扇的烤爐,形式大方,頗為實用,可同時進行烤肉、烤魚、焙油饃的工作。烤肉全部串在鋼簽上,烤的時候一定不停的抖動、散開、合起,不停地涮油、酒鹽、抹醬。烤好時,一把烤肉放在鐵盤中,一次兩只手各拿兩三串,相互交叉一捋,肉就都擠到鋼簽尖上,這兩三串起吃,真是香爽呆了。
不過在西安,如果你很講究,那麼你肯定吃不到正宗的西安小吃,一定要去小地方,一定要去鼓樓坊上的回民街,那裡應該說是西安小吃的展覽館,但是涼皮還要在其它夜市吃才行。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涼皮是大學南路的,大家有興趣到西安的時候一定要去的。
西安的小吃太多,一時半會難以盡述,還是大家自己去看看比較好。對了,外地很多西安小吃都不太正宗,大家千尤別信啊
1、西安名小吃總匯
泡饃---老劉家泡饃(北廣濟街內)
小炒----西羊市中段的「天下第一碗」;
雜羔湯----(建設西路旅館村內)
烤肉----里木烤肉(麻家十子西50米)
肉夾饃----秦豫肉夾饃(柏樹林南口)
孜然炒肉夾饃----(灑金橋十子東南角)
臘牛肉夾饃---- 北梢門紅碼頭老旦隔壁「李老四夾饃」,他家的雜肝湯也不錯
水盆大肉----老宋家(柏樹林十子西南角)
葫蘆頭----鐵蛋葫蘆頭(柏樹林十子西北角)
蒸碗----(建西街東口向西100米路南)
煎餅----頂頂香煎餅屋(龍首村十子向南50米路西)
醬大骨頭---骨頭庄(吉祥村十子向東100米路北)
麻辣粉----牽人(粉巷)
火鍋----竹園 (和平路)
蒜蘸面----綠螞蟻對面
牛肉麵----馬虎面(西七路)
臘汁肉揪面片----建設西路西頭路南第一家
羊肉面----建設西路西頭路南「陝北老二面庄」
高新的老王面
小雁塔門口的羊肉面
建國路的梆梆面
尚勤路的歧山面
長樂路的牛肉拉麵
6》福建小吃
福建風味-----起源於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著稱。烹調方法擅長於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產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因此,多以海鮮為原料烹制各式菜餚,別具風味。
福建小吃目錄
干炸鱘蓋
翡翠皇上皇
彩蝶繞蟠龍
西施浣紗
松子明蝦
龍宮水晶蚌
泡炒香螺片
綠帶鱘包
南煎肝
炒魷花
白片鱘
韭菜盒
加力魚煲白菜
7》貴州小吃http://sjlg.anyp.cn/31.aspx
黔味有別於川菜、粵菜等系列,風味獨特。其區別在於:
一:黔味善於辣椒,辣香是其主要的特點。著名的菜點大多數與辣椒有密切的關系。貴州人吃辣椒全國首曲一指,這並不是指貴州人吃得辣,吃得多,而是說貴州人在吃辣椒上,加工成系統,口味獨特。
二: 黔味突出酸味。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民謠,酸菜是家家腌制,食之口舌生津,開胃消食;酸湯更有爽口提神、殺菌消毒去油膩化脂肪、建胃等功效,因此您來到貴州不可不品嘗一下貴州酸味系列。
三:黔味的火鍋自成特色,做發多樣,都有其自身的風味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四:黔味講究醮水。醮水的調料主要有辣椒、蒜泥、薑末、蔥花、花椒等,酌情添減。而不同的菜又配備不同的醮水,各自都有講究,花樣繁多。
貴州小吃種類多樣,風味獨特,不僅保持了貴州人愛吃辣的習慣,在做工上面還以精細見長,也許你看上去不復雜的小吃做法卻讓你大吃一驚。
貴州小吃不僅吸取了中國南方小吃的精髓還溶入了黔味的精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享有盛名的腸旺面、絲娃娃、雷家豆腐圓子、戀愛豆腐果、遵義羊肉粉、花溪牛肉粉等,風味特別,價廉物美,曾容獲第一、二屆「中華名小吃」稱號。
貴州地方特色的風味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苗族的姊妹飯、屯堡的農家飯、各種民族習俗讓人不僅感嘆農家飯的美味更讓人沉醉於少數民族特有的風情之中。其中安順屯堡及革家人的「扣飯」讓人堪稱一絕,為了留住客人多吃一碗飯,在幾米遠的地方將飯扔向空中,待飯落下時正好在客人碗里……
1、貴陽名吃目錄
貴陽雞肉餅
軟哨面
花溪王記牛肉粉
豆腐腦
香煎黃糕粑
蛋黃酥
貴陽絲娃娃
清鎮黃粑
米豆腐
馬鞍面條
黃燜野兔
陳年道菜
酸菜餌塊粑
涼拌折耳根
魔芋鍋巴肉絲
宮爆鱔魚
糟辣脆皮魚
宮爆雞
酸菜孜耳面
糖麻圓
雞肉餅
碗耳糕
砂鍋飯
石榴卷
絲娃娃
一品大包
雷家豆腐園子
戀愛豆腐果
腸旺面
2、黔南名吃目錄
開水面
片雞粉
清明粑
雛雞覓食
香炸玉米餅
3、黔西南名吃目錄
貞豐糯米飯
興義烤鴨
刷把頭
舒家杠子面
泡蘿卜
4、畢節名吃目錄
引子煎軟餅
荷葉糍粑
威寧炒蕎飯
威寧火腿
威寧蕎酥
5、安順名吃目錄
蕎涼粉
梅花香芋
紅油脆哨糯米飯
南瓜包
付油小包
6、黔東南名吃目錄
烏米倒提粽
酸湯龍骨面
糕粑藕粉
陳年道菜
施秉狗肉湯鍋
7、遵義名吃目錄
鴻運南瓜酥
菊花酥
蕨菜雞餅
金魚餃
山葯葫蘆
8、六盤水名吃目錄
沓哨餛飩
涼拌米皮
雞絲香菇洋芋粑
蘋果酥
明蝦金魚酥
9、銅仁名吃目錄
桂花桐葉果
刷把頭
三香包子
玉米窩窩頭
蕎面葡萄
8》南京小吃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夫子廟便是孔廟的俗稱。在這里,你能尋覓到南京地道的風味小吃:板鴨、小籠包、酥燒餅、鴨血湯等。
夫子廟的點心小吃許是緣於當年的秦淮畫舫,手工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永和園的開洋干絲, 蟹殼黃燒餅;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鴨油酥燒餅;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貼;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等等,每一個老南京幾乎都能毫不費力地報出這些小吃的花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