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漫美女 » 美女反串老旦全部視頻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美女反串老旦全部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5-24 17:31:40

⑴ 戲曲大舞台

戲曲大舞台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可以嗎??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⑵ 有女扮男裝情節或主角就是女反串男的電視劇或電影

《花樣少男少女》
《新白娘子傳奇》
《女駙馬》
《新女駙馬》

⑶ 求那些女的扮成男主角,反串的電視劇或電影或戲劇,是整部由女的反串男主角,並且和女主角發生愛情

電影
《金枝玉葉》 香港片 - 袁詠儀 飾演 林子穎
《金枝玉葉2》 香港片- 袁詠儀 飾演 林子穎 梅艷芳 飾演 方艷梅
電視劇
1995年 《刀馬旦》港劇- 蓋鳴暉 飾演 高一鳴
2001年 《新女駙馬》- 黃奕 飾演 馮素貞/馮紹民
2001年 《尋秦記》港劇-蓋鳴暉 飾演 龍陽君
2003年 《金牌冰人》港劇 -蓋鳴暉 飾演 令狐喜
2002年 《再生緣》港劇 - 葉璇 飾演 孟麗君
2005年 《肝膽昆侖》港劇- 蓋鳴暉 飾演董嵐
2006年 《花樣少年少女》台劇 - Ella 飾演 盧瑞莃
2006年 《再生緣》內地版- 李冰冰 飾演 孟麗君
2007年 《花樣少年少女》日劇 - 堀北真希 飾演 蘆屋瑞稀
2007年 《咖啡王子1號店》韓劇 - 尹恩惠 飾演 高恩燦
2008年 《帥男偶像》日劇 - 小嶋陽菜 飾演 陸, 高橋南 飾演 海, 峯岸南 飾演 空
2009年 《原來是美男啊》韓劇 - 朴信惠 飾演 高美男/高美女
2010年 《真假學園》日劇 - 宮澤佐江 飾演 學服
《風之畫員》韓劇-文根英 飾演 畫工
2010年 《愛在旅途》泰劇-vill 飾演 阿雅/潘雅蘭
2010年 《成均館緋聞》韓劇-朴敏英飾演金允熙/金允植
2011年 《馬路須加學園2/真假學園2》日劇-宮澤佐江 飾演 洋服
2011年 《花樣少年少女2/花君2》日劇-前田敦子 飾演 蘆屋瑞稀
2011年 《日版原來是美男啊》日劇-瀧本美織 飾演 櫻庭美男/櫻庭美子
2011年 《櫻蘭高校男公關部真人版》日劇-川口春奈 飾演 藤岡春緋

⑷ 李和平的藝術形象

真正看李和平的戲,晉劇移植新編劇目《金子》。
李和平在劇中反串老旦,或又感覺是彩旦,扮演了焦大星之母、花金子的婆婆,沒想到這位小生演員竟然把這個人物演到了可與電影《原野》媲美的水平。為了與川劇原創《金子》里的同一個角色對比,我曾從網上視頻節目里搜出來專門看了看,顯然李和平扮演的「婆婆」,無論是扮相,還是人物,都應該定位在最佳表演的位置。
嚴格的說,焦母這個角色不太好演。一是瞎子,但她卻在嗅覺和聽覺上格外的靈敏,如她看不到花金子的模樣,可是能感受到花金子的艷麗;如她看不到家裡是否有人來過,可是能嗅覺到房內確有生人氣味;如她看不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誰,可是能判斷出是干兒子仇虎。二是歹毒,從開始懷疑兒子把錢給了媳婦,對花金子搜身,到中間口念咒語,針扎木人,希望花金子早歿和後來手握拐杖,誤擊孫子絕命於床上,以致最終瘋掉,沒有一處不是歹毒的面孔、歹毒的言語和歹毒的舉動。三是好鬥,在劇中她有一段和干兒子仇虎的對話,不僅內容陰森恐怖,充滿了不鬥不能安生的人物情態,而且口氣惡如狼虎,似乎只有把干兒子吞到肚裡或送回到牢里才可歇心,所有這些,李和平全做到了,並做到了讓觀眾痴迷忘返的程度。只要你看過這出戲,就一定會對李和平在劇中扮演焦母所表現出的一驚一乍,一笑一哭,一惱一怒,一硬一軟,一虛一實,一倒一站,刻入心底,永不退色。
她演的是晉劇《大腳皇後》,在劇中扮演大學士王庸,我一直和學院班子里的同事站在草檯子底下把整場戲看完後才離開。
王庸這個角色是李和平的本行,加之屬正面人物,在唱、念、做、表幾方面,她把握的很得體,很到位,一場下來,仔細回味,確有戲如其人的感覺。我特別喜歡李和平那正宗、激越,委婉中帶著奔放,且富有磁力並透著幾分嬌吟的小生唱腔,無論是表達王庸的自負,還是表達王庸的委屈,包括表達王庸的喜悅,都能恰到好處地通過聲腔的穿透力,把王庸在不同境況下的內心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
從《三姐下凡》、《調寇》、《小宴》到《金子》和《大腳皇後》,李和平走的是一條演什麼像什麼的路子,因為,自上一代晉劇女小生名家王寶釵、郭彩萍、宋雲仙、李愛梅漸漸退出舞台後,人們把注意力轉到了新生的晉劇男小生張智、王波、李建國、鄭強的身上,對於她來說,作為一個已經出了名的屈指可數的女小生,要想在戲曲舞台上長久立住,那就必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
據知,李和平現已年屆五十,但卻仍然不知疲倦地活躍在演出一線,這該是多麼不容易的一種堅守啊!日常里也許我們聽不到對她有太多的新聞報道,可絲毫不影響新老觀眾對她的熱愛,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李和平的母親原來是前輩晉劇小生表演藝術家楊淑花(藝名「奴子生」),怪不得她能夠少小成名,藝技超人啊!
她在清徐劇團的時候最擅長的戲有《調寇》《小宴》《梨花歸唐》《三姐下凡》《沉香扇》《殺狗》,《三姐下凡》和《沉香扇》是情緒劇團獨有的劇目,非常精彩。
真誠祝願李和平藝術青春永駐!好戲久久連連!

⑸ 有沒有女生喜歡和反串男生交朋友的

沒有成長,伴隨著我們一生,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獲取新知,獲得進步,而想要健康成長,不辜負青春年華,卻是要下苦功夫的。
成長需要勤奮,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一直是恆古不變的真理。古時候的匡衡,家庭貧困,沒有條件讀書,但酷愛讀書的他並沒有放棄,就幫別人打工做事來換取書,看家裡面沒有燈油,匡衡見隔壁有光亮就挖個洞,藉助洞口射出的微弱的光來看書,也就是這樣,匡衡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後人把這件事稱知為」鑿壁偷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有勤奮努力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喜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xǐ huan ,也作喜愛,一指愉快;高興,二指喜愛,即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興趣。喜歡實際上是一種感覺,包含欣賞、仰慕、欽佩、傾心愛慕、愛、崇拜。出自三國 魏 應璩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閑者北游,喜歡無量。」愛是在任何時候都想跟他分享,快樂的時候甚至希望把所有快樂都給了他;喜歡則只有在一起的時候,才惦記著對方。
愛是在幾天沒有聯絡的時候,著急得的打電話給他,然後忍住眼淚笑一笑;喜歡是在很久很久沒聯絡的時候,接到他的電話,然後笑著聽他說話。
"生死契闊,與子成雙;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短短的十六個字里卻要包含多少的風風雨雨!
喜歡像是盪鞦韆,一個人可以自得其樂;愛是蹺蹺板,必須要兩個人一起,享受甜蜜和快樂。

⑹ 京劇里為什麼要男生反串女生

首先,更正你的一個概念,戲曲中的反串指的是串列當,不是串性別。如果一個男演員,他本來就是學習和演出旦角也就是女性角色,他在台上就不能叫反串!相反,他如果飾演男性角色才是反串……

就像一樓說的,早年間是不允許女性拋頭露面唱戲的,只有男演員,所以戲中的女性角色均由男演員扮演.
後來女演員開始登台,但仍不允許男女演員同台演出,認為這樣有礙男女大防.所以有女演員的戲班全是女性演員,也稱"坤班",戲中的男性角色也只能由女演員扮演了.(這點在越劇上表現尤為突出,至今越劇演員也基本以女性為主,越劇中的男性角色也由女演員扮演)

至於二樓的觀點。我不全部認同。京劇旦角,除了老旦外,都用小嗓,也就是又尖又細又高的「假嗓子」,低音低不下來的問題不算障礙 。但是,男女性在生理上的不同,決定了男性的嗓音比女性寬厚中氣足,照京劇行的說法就是比女的嗓子脆媚水。而且,由於京劇原來是男性的天下,從觀眾到演員,所以它的有些標准都是建立在男性的基礎上,唱腔設計和演唱方法也更適合男性演員。

⑺ 男主角由女演員反串演出和女主角戀愛的電視劇,例如,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裡面的林青霞

《蓮花爭霸》是1993年新加坡廣播電視局的武俠劇,94年引進內地。《蓮花爭霸》是90年代紅遍全中國的新加坡古裝武俠劇,它揉和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與古龍先生的《流星蝴蝶劍》,風格奇詭,最後那個類似東方不敗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羅文唱的主題曲《江湖路》傳唱一時。白玉川/段素素——
塔琳托婭飾演的白玉川劇照(12張)
塔琳托婭 飾 (反串男二號十分成功,經典中的經典,她是在新加坡的內蒙古人
《一劍鎮神州》馮寶寶反串演男主角南宮逸
劇情介紹
東洋武士 為劍道而生 正義之士 為武林而戰!
東洋武士無名客,畢生研習劍道。遠涉重洋,來到中原,挑戰各大門派,先後擊敗無數武林高手,殺戮甚眾,迫使已隱居之中原第一劍客離垢居士出手比試,一決雌雄。離垢險勝半招,無名含恨而去,誓言 七年後卷土生來。但垢終被震斷心脈而死;臨終遺言只有武林秘笈可對付無名。
其時,正邪兩派亦爭奪以圖稱霸中原,而引起連番廝殺。
話分兩頭,南宮世家長子南宮逸天生異稟,拜離垢師兄離塵為師,盡得離垢家傳絕學。後機緣巧合,學得凌家劍譜,武功更臻化境。唯因性情閑逸,無意逐鹿中原,隱居山林,潛心武學。
轉眼七年已過,無名重復中土,武功更進。所向無適度,且更楊言,必將血洗中原。武林大起恐慌。眼見武林將遭浩劫,南宮逸毅然挺身與無名決一死戰。
南海之濱,英雄雲集,屏息以待,南宮無名,劍拔弩張。誰勝誰負,未到最後一招也難分解

⑻ 求男主角是有女演員反串演的電視劇,最好最後是跟女的在一起

孽海花、狀元花笑看良緣、都是葉童和趙雅芝演的。刀劍笑也是青霞演的。女巡按、女駙馬。刁蠻俏御醫、碧海情天、
《騙中傳奇》——宣萱(江玉鱗)、苑瓊丹(九斤)
《反串》——田海蓉(茉莉&肖月白)
《花木蘭》——袁詠儀(花木蘭)
《女巡按》—— 孫翠鳳(包秀秀)
《再生緣》——葉璇(孟麗君)
《新女駙馬》——馮素貞(馮紹民)
《再生緣之天之驕子》——李冰冰(孟麗君)
《天下第一》——葉璇(海棠)
《倚天屠龍記》——每一版(趙敏)
《新梁祝》——董潔(祝英台)
《少年梁祝》——梁小冰(祝英台)
《咖啡王子一號店》—— 尹恩惠(高恩燦)
《是美男啊》——朴信惠(高美男/高美女)
《風之畫員》——文根英(申潤福)
《茶母》——河智苑(張彩玉)
《帥男偶像》——小嶋陽菜、高橋南、峰岸南(喬裝型男團)
追問
親啊,所以說是扮演男主和女主戀愛,懂?

回答
金玉良緣紅樓夢 風之畫員 刀劍笑 孽海花 狀元花 笑傲江湖之風雲再起 之東方不敗 都是啊

⑼ 老旦反串伍子胥(反探驪)

陳紅/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