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女英雄有那些啊她們又有什麼事跡
1、秦良玉
秦良玉,忠州人。膽智過人,擅長騎射,又擅長作文章,姿態風度嫻靜文雅。行軍治兵,號令嚴明,所領軍隊號稱「白桿兵」,遠近聞名。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陷武昌,處死楚王朱華奎,率兵再次進犯四川,秦良玉上呈全四川形勢給巡撫陳士奇,建議派兵守十三個關隘,但陳士奇不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劉之勃,劉之勃同意秦良玉的計策,但是卻無兵可派。
2、梁紅玉
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黃天盪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3、武則天
武則天,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後,她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唐明堂樂章》、《唐大饗拜洛樂章》等,對唐代音樂文化的繁盛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4、穆桂英
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
穆桂英與佘賽花有許多共同點。佘賽花是因為打敗了楊繼業,楊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敗將;她們倆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穆桂英比佘賽花高出一籌的是戰術。
5、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貳』 把女人當做真愛的男人會親吻女人的哪些地方
愛一個人,或許很簡單,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表達愛意的過程是困難的。
就算如此,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去靠近對方,想要親吻她,觸摸她。總是想著去跟對方搭話。
所以啊,愛一個是藏不住的,你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會證明你愛上了對方。
她們也渴望有人關懷和體貼,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她們也能表現出小女人的模樣。
所以很多女人在現實面前壓制住自己的眼淚,在向現實低頭的時候還要假裝堅強,這實在是太累了。
每到夜晚,眼淚決堤的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因為她們也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若這個時候男人能親吻女人的眼淚,代表你是真的心疼她,想保護她,安慰她。也是一種內心深處表達心意和愛戀的方式。
女人這輩子遇到愛不算稀奇,稀奇的是遇到能理解你的愛。一個能親吻女人這2個地方的男人,才是值得託付終生!
『叄』 歷史女英雄人物有誰
花木蘭
編輯
花木蘭: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後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但《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現。最真實應是北朝人(由詩中「黑山」可知,黑山所處應是北朝)而北朝為鮮卑人為尊,初年士兵多是鮮卑人很少漢人,又因為鮮卑女性地位較高(最初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領兵。所以木蘭應該是鮮卑人姓賀賴,後音譯為花。
花木蘭有首詩: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ān)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yān)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shuò),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ǎ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詩贊頌了花木蘭的忠孝兩全、保家衛國的精神。贊揚了木蘭的聰明,勇敢,堅強的品質。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後世影響深遠。其事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花木蘭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並無記載,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爭議。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
花木蘭
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樊梨花
編輯
樊梨花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她在民間很有人脈,《三休三請樊梨花》, 是一出流傳甚廣的傳統老戲,我國有好幾個劇種都演過這出戲。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鮮明而生動地突出了她的倔強、自尊和自強。從三請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帥,是樊梨花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
相對於「三休」,
京劇人物綉像《樊梨花》
「三請」則從側面顯示了樊梨花的聰明智慧,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稱贊說:「我平生走南闖北,結識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這樊梨花。」
經過一番曲折,夫妻兩人破鏡重圓。梨花受命於危難,擔任元帥。她治理寒江關的卓著政績和走馬上任後果敢堅決的調兵遣將等一系列行為,處處表現了樊梨花不僅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女將,而且是一位胸有韜略的女帥,她的領導才能不僅表現在軍令嚴明,不僅表現在身先士卒,而且表現在知人善用,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寬容風度。可以說,一直以來,樊梨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的形象,近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已成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王昭君
編輯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秦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
王昭君
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穆桂英
編輯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
大破天門陣之後,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西夏,穆桂英親掛先鋒印,連破強敵,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為了探測敵情,穆桂英帶了兩名女將,沿一條小道爬過一座山頭,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2]
主要功績
1、抗遼---大破天門陣,痛殲遼國的蕭太後親率的侵宋遼軍主力,此後遼軍再也不敢南侵,遼宋邊境再無大戰事。
2、平南---廣西儂智高叛亂,穆桂英及夫楊宗保掛帥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亂。
3、穆桂英戰功卓著,被宋朝廷封為渾天侯。
4、征西---穆桂英率12寡婦征西,雖然她在虎狼峽中了埋伏壯烈犧牲了,但楊門女將最終還是大獲全勝,西夏議和臣服。
過人之處
人們敬仰她,奉若神明,這是因為她確有很多過人之處:
(一)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後來的武俠小說如《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都有以此為濫觴的;
(二)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
(三)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
(四)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裏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系。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對於朝廷,凡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六)雖然立志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斗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七)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梁紅玉
編輯
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盪對歭。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盪,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台,韓世忠率船隊迎戰,只聽「咚,咚」戰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盪,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為世人歌頌。
秦良玉
編輯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冼夫人
編輯
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
冼夫人雕像
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領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遷仕不但不去討伐,竟然還與侯景勾結起來,想利用馮寶所統率的軍馬。幸好李遷仕的陰謀被冼夫人看穿了,冼夫人帶領千名勇士進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擊,很快平定了叛軍,李遷仕被迫狼狽逃竄。冼夫人協助馮寶治理嶺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公元569年,馮寶去世了,兒子馮仆當上了陽春(今廣東陽春)太守。廣州刺史歐陽訖起兵反梁,誘騙馮仆作為人質,想逼迫冼夫人一同反叛。兒子的性命和國家大局擺在冼夫人面前,她思量來思量去,最後毅然起兵平叛。慶幸的是,兒子也被平安救出。由於這次功勞,冼夫人被封為中朗將、石龍太夫人。隋朝時,冼夫人仍然積極協助朝廷治理嶺南,平定叛亂,被隋文帝封為譙國夫人。即使到了晚年,冼夫人還常常以國家大義教育她的子孫。冼夫人一輩子都致力於國家的統一,作為女流之輩,又是邊遠少數民族,因此她的事跡尤為人們所贊嘆。[3]
荀灌
編輯
荀灌,西晉臨潁人,尚書左僕射荀嵩小女。13歲時,其父以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之職,鎮守南陽,被賊將杜曾圍困,糧盡援絕,危在旦夕。荀灌見此情景,自薦出城討救,率勇士數十人於夜晚縋城突圍。賊兵發現,緊緊追趕,荀灌奮勇當先,激勵將士,且戰且進,直到進入魯陽山,才擺脫追兵。急速趕往石覽將軍處乞求發兵救助,接著又帶父親書信向南中郎將周訪請援,周訪當即派遣其子周撫率三千人會同石覽前去救嵩,杜曾聞訊,撤兵逃走,宛城解圍。
唐賽兒
編輯
唐賽兒,明代農民起義首領,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
唐賽兒
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1420年,組織農民軍數千人,於青州卸石棚寨起義。起義後,全殲了前來圍攻的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風的官軍,青州以東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和卸石棚起義軍聯為一起,共約萬人,「毀官衙、燒倉庫」,殺富濟貧,官吏紛紛逃命,告急文書傳至京師,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賽兒怒斬來使,於是明政府又派遣總兵柳升、都指揮劉忠帶領京營兵馬來鎮壓。唐賽兒抓住柳升狂妄輕敵的弱點,派人到敵營詐降,柳升信以為真,起義軍趁機於夜間向防備薄弱的敵大本營猛攻,打亂了敵軍,劉忠中箭斃。天亮後,柳升得知中計,帶領大隊人馬前來攻打,趕到山寨時,起義軍已經轉移。唐賽兒安然脫險,使明成祖十分惱火,一方面嚴懲地方官員,又令各地緝拿唐賽兒。後懷疑唐賽兒削發為尼,逮「天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但「賽兒卒不獲,不知所終」。今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有「唐塞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有她的戎裝塑像。
楊娥
編輯
楊娥,明永曆帝護衛張小將的妻子,自幼習武,驍勇過人,將殉國,娥為報國仇家恨投身義軍,反清復明,化裝成賣酒婦,刺殺明朝叛將吳三桂,行刺未成,而壯烈犧牲。[4]
葛嫩娘
編輯
清兵入侵中原時,其父戰死,葛嫩娘無所依侍,被歹徒拐賣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結識孫克咸,兩人一同投入抗清軍隊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終至戰敗被俘,清兵主將欲娶葛嫩娘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頭,滿口鮮血噴向清將,清將來不及防備,猛地吃了一驚,順勢將劍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王聰兒
編輯
自幼隨父走江湖,練就一身武藝。16歲以後與丈夫齊林在農民中發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在縣衙任總差役的齊林被推為教首。原定嘉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起義,事泄,齊林等被捕犧牲。王聰兒繼承丈夫遺志,奔赴黃龍壋高舉義旗,被齊林弟子姚之富等推為總教師。提出「興漢滅滿」的口號,建元「萬利」。年僅20歲的王聰兒被推舉為八路兵馬總指揮。清政府先後調動重兵圍攻義軍,王聰兒轉戰川、楚、陝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勝,急得嘉慶皇帝束手無策,淚如泉涌,幾次易帥。
嘉慶三年三月,因戰斗失利,被清軍追擊包圍於鄖西卸花坡。義軍多次與清軍激戰,未能破圍。四月一日,防線被清軍突破,王聰兒率領十幾名女義兵且戰且退。在寡不敵眾、箭矢用盡又無後援的情況下,她和十幾名女義兵全部跳崖壯烈犧牲,年僅21歲。
『肆』 吻戲合集男子趁美女很弱的時候親吻女子居然服從了是什麼電視劇
合計男子趁美女火熱的時候親吻女子,這個服從了這個的話,應該來說很多地市就要你像咱們這個三生三世啊,咱們這個十里桃花就有
『伍』 電梯內2年輕女子激情熱吻外賣小哥,事後3人高興離去,這事你怎麼看
有時候我們在生活中,會看到有些情侶情到意濃時會旁若無人開始接吻,這時候你也許會在心裡罵上幾句,但臉上並沒有什麼表情,假裝看不到直接在旁邊走過,彷彿你對這個習慣了,能夠波瀾不驚,目不斜視地走過去。也許你們見慣了一男一女在親吻,但是想必你們沒見過一男兩女吧?
我身邊真的太常見了。更尷尬的是,明明工資這么高,但這行會被看不起,有的人會跟外賣人員發脾氣,動不動就給差評,有些地方還進不去。這一行不是很輕松,我們還是盡量多理解他們,如果你不是很著急點外賣的話,你可以讓他們在路上慢一點。通過這個新聞,我們能看出,明明是普通的事情,卻被網友們歪曲了事實,把原來看到的加上自己的想像和理解說出來,然後再傳來傳去,現在網路很發達了,轉發速度特別快,最後逼得他們只好說出來才停止。有時我們不要太相信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保持懷疑的態度,不要亂傳別人的話,多宣傳好的東西。
『陸』 水滸多情女為何都慘死 殺老婆顯英雄氣概
《水滸傳》詳寫的婦女被殺案有三起:宋江殺閻婆惜、武松殺潘金蓮、楊雄殺潘巧雲。作者為了證明這三個女人當殺是費了一番苦心的。設計了一種藝術氛圍,製造了一種「輿論」,安排了相應的情節。希望在他筆下對三個女人判斬時贏得讀者一片喝彩。我們作為「法院」旁聽席上的觀眾,如果聽信作者「一面之詞」,而不多問幾個為什麼,不保持清醒的頭腦,可能就會鼓起掌來。 現在我們就以「多問幾個為什麼」的態度來重新審視一下這三樁命案。 合法而不般配的婚姻 閻婆惜 這三對人組成的家庭是和諧、般配的嗎?他們能相愛嗎? 先考察閻婆惜和宋江。閻婆惜是個賣唱的,聰明伶俐,年方十八歲,頗有姿色,從小在行院長大,學會了諸般技藝,人人愛她。宋江呢?雖以義孝聞名天下,但長得卻又黑又矮。身高才六尺,僅比侏儒武大郎高一尺。人稱「黑宋江」、「孝義黑三郎」。作者贊美他「坐定時渾如虎相,走動時有如狼形。」可是在閻婆惜這位風塵女子眼中,這種形象和性格未必中意。且宋江年又三旬,比她幾乎大了一倍。 一個如花似玉,一個又黑又矮;一個十八,一個三旬;一個活潑少女,一個名聞四海老成持重成熟的官吏;一個行院里長大,一個出身孝義門第;一個妙齡女郎希望丈夫常伴,要求溫馨體貼,一個英雄好漢,「於女色上不十分要緊」,「不以女色為念」,半月十日才去一遭。二人的結合又是出於王婆和閻婆的強行撮合,一方出於感恩,一方出於濟貧,沒有愛情基礎。這是一對尷尬的結合。 潘金蓮更加可憐,她原是清河縣一個大戶人家的使女。 因為男主人要侮辱她,她不依從反而告訴了女主人,男主人懷恨在心,結果倒賠妝奩,一分財禮不要,把她白白嫁給了武大郎。潘金蓮非常漂亮,說話伶俐,作事干練,心靈手巧,敢愛敢恨,是個心直口快的女子。正如她說的「奴家平生快性」。年齡二十二歲。 武大郎呢?身不滿五尺的侏儒,而且「面目生得猙獰,頭腦可笑」,「三分像人,七分似鬼」,外號「三寸丁谷樹皮」。而且是個「三答不回頭,四答回身轉」的慢性子蠢漢。 潘金蓮是大戶人家的使女,見過世面,怎麼能愛一個「身材短矮,人物猥褻,不會風流」的醜陋侏儒。這是一樁天差地別,強行捏合的以犧牲女性幸福為代價的婚姻。無怪人們說:「好一塊羊肉,倒落在了狗口裡!」 再看楊雄和潘巧雲,從出身看,倒是門當戶對,一個行刑劊子手,一個屠戶的女兒。潘巧雲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人,從她對裴如海的感情和看法可以了解她所喜歡的男人的標准。那就是溫文爾雅,干凈利落,會體貼關心人。然而楊雄卻是一個滿身刺滿了藍靛花紋的劊子手,又一個月有二十天在牢里值班。潘巧雲這位少婦不免閨房冷落,所以這也是一個不美滿的婚姻。 在作者看來,只要是合法夫妻,不管是如何結合的,不管差距有多大,不管有沒有感情,妻子就有義務愛丈夫,嫁雞愛雞,嫁狗愛狗,抱著丈夫的神主牌位拜堂成親,就得愛那塊木牌牌。女人應當以禮驅使自己的情去愛那個本來不愛的丈夫,以禮克制消滅自己的人慾。而三個女人卻竟敢不愛合法的丈夫,背離了封建禮教,於是作者就滿腔熱情地歌頌男人宋江、楊雄,以同情贊美的口吻來寫武大。對三個女性恨不得食肉寢皮。因為男主人要侮辱她,她不依從反而告訴了女主人,男主人懷恨在心,結果倒賠妝奩,一分財禮不要,把她白白嫁給了武大郎。潘金蓮非常漂亮,說話伶俐,作事干練,心靈手巧,敢愛敢恨,是個心直口快的女子。正如她說的「奴家平生快性」。年齡二十二歲 。 武大郎呢?身不滿五尺的侏儒,而且「面目生得猙獰,頭腦可笑」,「三分像人,七分似鬼」,外號「三寸丁谷樹皮」。而且是個「三答不回頭,四答回身轉」的慢性子蠢漢。 潘金蓮是大戶人家的使女,見過世面,怎麼能愛一個「身材短矮,人物猥褻,不會風流」的醜陋侏儒。這是一樁天差地別,強行捏合的以犧牲女性幸福為代價的婚姻。無怪人們說:「好一塊羊肉,倒落在了狗口裡!」 再看楊雄和潘巧雲,從出身看,倒是門當戶對,一個行刑劊子手,一個屠戶的女兒。潘巧雲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人,從她對裴如海的感情和看法可以了解她所喜歡的男人的標准。那就是溫文爾雅,干凈利落,會體貼關心人。然而楊雄卻是一個滿身刺滿了藍靛花紋的劊子手,又一個月有二十天在牢里值班。潘巧雲這位少婦不免閨房冷落,所以這也是一個不美滿的婚姻。 在作者看來,只要是合法夫妻,不管是如何結合的,不管差距有多大,不管有沒有感情,妻子就有義務愛丈夫,嫁雞愛雞,嫁狗愛狗,抱著丈夫的神主牌位拜堂成親,就得愛那塊木牌牌。女人應當以禮驅使自己的情去愛那個本來不愛的丈夫,以禮克制消滅自己的人慾。而三個女人卻竟敢不愛合法的丈夫,背離了封建禮教,於是作者就滿腔熱情地歌頌男人宋江、楊雄,以同情贊美的口吻來寫武大。對三個女性恨不得食肉寢皮。閻婆惜和宋江顯然是不合適的一對,這時卻出現了張三。張三「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比宋江漂亮。張三對閻婆惜「小意兒百依百隨,輕憐重惜,賣俏迎奸」,而宋江「為女色的手段卻不會」,不會「裝些溫柔,說些風話」。張三比宋江善於體貼,而且「又會品竹彈絲」,彈奏樂器,和賣唱出身的閻婆惜情趣相投,品性接近,有共同語言,共同愛好。顯然,張三對閻婆惜來說,要比宋江合適得多。正當宋江不常到她那裡走動的時候,一見張三,無疑雪中送炭,一拍即合。 潘金蓮這樣一個聰明俊俏多情的少婦,終日伴著一個面目猙獰頭腦可笑不會風流沒有情趣的醜陋侏儒,心情是非常痛苦的。大戶男主人如此報復,對她是一種最殘酷的懲罰,最殘忍的精神折磨,合法的婚姻牢牢地捆綁著她,無法擺脫這永遠沒有盡頭看不到希望的痛苦。眼看著自己青春的花朵就要在這個精神牢籠里枯萎,一生的幸福完全葬送,這比肉體的戕害更難忍受。但是她還年輕,青春的渴望並未成為死灰,於是一些浮盪子弟不免要來招惹。從她對武松說的:「自從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負,清河縣里住不得,搬來這里。」也反映出她「被人欺負」的難言的苦衷,如果像作者寫的那樣她是一個生來淫盪的女人,那麼為什麼一開始不依從有錢有勢的主人,反而在結婚以後不安分?開始她並不是一個濫女人,後來這樣,完全是逼出來的,是對命運強加於她的殘酷精神折磨的變態的復仇,是一種破罐破摔自暴自棄的絕望心理的表現。 到了陽谷縣收了心。武松的出現,又使她青春的追求萌動了。對潘金蓮這個禁錮的靈魂來說,對武松產生愛慕心理,並不奇怪,武松的英俊與武大郎的醜陋形成鮮明的對照。武大郎從沒跟她說過有這樣一位弟弟,沒有任何倫理觀念的思想基礎。再者,陽谷縣傳遍了打虎英雄的事跡,潘金蓮想一瞻英雄風采而不得,但是偶像已矗立心中,不意英雄來到自己家裡,驚愕之餘,見武松既是英雄又是一表人物,心頭閃過愛情的渴求,難以責怪。 她在武松那裡碰釘子之後,遭到了更大的懲治。 武松去東京為知縣辦事去以前,囑咐哥哥,他離開以後,要每天減少一半炊餅,早賣完早回家,下簾子閉門。這都是針對潘金蓮來的防範措施。武大果然照此辦理,早出早歸,日頭還在半天里,就除了簾子,關上大門,把潘金蓮軟禁了。她雖然也爭吵過,武大卻主意不改。誰知武松的餿主意帶來了相反的效果。蓄之愈久,爆發愈速。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關系中,就有著反防範的仇恨心理:你讓我守活寡,我偏偏讓你戴綠頭巾。 西門慶是一個有錢有閑善於討好女人的人。正如他說的,即使漂亮女人「打我四百頓,休想我回他一拳」。身材相貌當然比武大強得多,年齡比潘金蓮大五歲,二十八歲。聰明靈巧,多情風流的潘金蓮卻被一個醜八怪幽囚著,她渴望感情的撫慰,精神的交流,靈魂的震撼,這些在武大郎身上都追求不到,西門慶卻滿足了她。西門慶是花柳行中老手,溫存體貼,巧言令色,潘金蓮從來沒讓男人這樣奉承關懷過,從來沒享受過情投意合的滋味,一旦擁有,生生死死,如火山爆發。一個妙齡少婦,結婚多年,才第一次體驗到被愛的幸福,完全沉浸其中。這時很難要求她非常理性地辨別西門慶感情的真偽,在她看來也勿須如此。她是真心愛他的,並不是圖他的錢財,如果是這樣,大戶主人調戲她時,她完全可以貪財賣身。她也沒希冀西門慶娶她作正室。潘金蓮對西門慶是真摯的,也不能說西門慶對潘金蓮完全是玩弄而無一點真情,我們不能因為潘金蓮愛這么一個浮盪子弟西門慶,而斥責她淫盪。從潘金蓮的角度來說,她寧可與西門慶保持這種不合法的關系也比跟武大郎維持著合法關系好上千萬倍。即使沒有好結果,作鬼也風流,讓人愛過一次就夠了。和武大郎生活在一起精神的折磨要比死更可怕。 在王婆、西門慶的設計下,一步步把潘金蓮引入感情的陷阱。她是被動者,是受害者。如果到此為止,潘金蓮是值得同情的,她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遺憾的是作者卻讓她走上了殺夫觸犯刑律的道路,這就不可饒恕了。在同情她一生遭遇的同時,深深地感到遺憾。 再看看潘巧雲和裴如海。裴如海原來是一個絨線鋪里的小官人,半路出的家,整天穿戴整齊干凈,潘巧雲還贊他念經「有這般好聲音」。他的僧舍里掛著幾幅名人字畫,桌上焚一爐妙香。潘巧雲非常贊賞說這里「清幽靜樂」,他的卧房也「鋪設得十分整齊」,潘巧雲看了「先自五分歡喜」,稱贊:「好個卧房,乾乾凈凈」。由此看來,裴如海並不是一個酒肉和尚,倒有幾分文雅。從潘巧雲的贊美中,把楊雄已經比下去了。也可以看出潘巧雲喜歡什麼樣的男人。楊雄是「行刑處刀利如風」的殺人劊子手,一身藍色花紋,結交的多是市井閑漢,愛的都是弄槍耍棒,哪來的溫柔文雅,也不善對女人噓寒問暖,對妻子多的是氣使頤指。又是一個月有二十天不在家住。潘巧雲遇到另一種類型的男人,文雅知禮,干凈整潔,善察人意,聲音悅耳,軟語溫柔。突然感到有一番新的境界,自然產生了愛慕之情。 這三對應該說是情投意合的,可是他們不是合法的夫妻。既然不合法,在作者看來,就必須得到殘酷的懲治,讓她們個個身首異處。施耐庵怎樣把三個女人推向斷頭台 潘巧雲 《水滸傳》中女人被殺,大都由於對丈夫不忠,除了我們論到的這三個女人外,還有盧俊義的夫人賈氏,也是因為與管家李固通姦謀害親夫被殺。就連煙花妓女巧奴也因為在戀著安道全時又接待張旺而被張順殺死。在作者筆下凡是不能從一而終的女人,不問青紅皂白,一概處死。但為了把她們送上斷頭台,作者確實費了一番心思。 作者對待男女(包括夫妻)感情立了這么一個標准:寡情才是真丈夫,多情就是淫女人。好漢絕不能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女人不能要求丈夫整天卿卿我我體貼溫存,否則就是好淫,如有婚外情,更是罪不容誅。作者按照這個標准,筆端自然流露出褒貶、喜惡、愛憎,不管合不合情,先看合不合禮。 《水滸傳》把宋江和閻婆惜的不和以至閻的被殺責任都推在閻婆惜身上。宋江只犯了一個錯誤:不該把張三引到家裡吃酒。寫這一點也是在表揚宋江對朋友信任而無戒心,突出張三的不夠朋友。作者絲毫不責備宋江對閻婆惜的冷漠,不關心,半月十日去一遭。把這種置人情於不顧的做法都美化成不近女色的英雄品格,「宋公明是勇烈大丈夫,為女色的手段卻不會。」閻婆惜對他冷淡他不介意,風聞閻婆惜與張三有私情,他卻這樣想:「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無心戀我,我沒來由惹氣做甚麼。我只不上門便了。」最後一次在閻婆惜那裡,他一再忍耐,最後在閻婆惜腳後睡下。向閻婆惜討招文袋時,更是苦苦央求,連閻婆惜要他答應讓她改嫁張三的奪妻之辱都忍受了。著力寫宋江的息事寧人,寬宏大度,不重女色。 在作者筆下,閻婆惜是一個水性楊花放盪的女人,第一次見張三就愛上了。把她對張三執著熱烈的愛都寫成是對婚姻的淫盪的背叛。對宋江不但知恩不報,反而得寸進尺。在作者看來「恩」就是「愛」。宋江對閻家有恩,就很自然地應當得到閻婆惜的愛,而且是專一的無條件的愛,忍受一切精神痛苦也要愛。把崇敬、崇拜、感恩的感情與愛情混為一談。否則,就是忘恩負義。而且宋江是那樣高尚有道德,你閻婆惜不愛他更愛何人?作者總是把愛情簡單化。一切外貌、年齡、情趣、思想的因素一概排斥在愛情條件之外。在處理武大郎與潘金蓮的關系問題上,作者的這種思想表現得更為明顯。 閻婆惜用招文袋作條件要達到解除與宋江的婚約而與張三結合的目的,宋江同意了。至此就夠了,但是這樣就無法處死閻婆惜,反而讓不貞者得逞,閻婆惜曾對宋江說過:「張三他有些不如你處,也不該一刀的罪。」這樣姦夫淫婦不就逍遙法外了嗎?怎麼辦?作者於是又把閻婆惜向前推了一步,讓她提出一個使宋江無法做到的無理要求——把信上樑山提到的一百兩黃金給她,且寸步不讓。作者這樣寫是不合情理邏輯的,閻婆惜日夜盼望的就是能與張三正式結合,與宋江一刀兩斷。 這一點在前兩個條件里已經滿足了,突然作者又讓她無端地想發一筆意外之財。閻婆惜難道不考慮,如果上了公堂,告了宋江,宋江私通梁山的事自然敗露,她和張三的姦情也要暴露嗎?閻婆惜堅持最後一條,無異自殺。 作者所以要這樣寫,就是為閻婆惜的被殺激化矛盾創造條件,在他看來,閻婆惜既是一個淫婦,自然貪得無厭,利令智昏。作者讓她堅持最後一個條件,閻婆惜才更可恨,完全是一個昧良心無廉恥害丈夫的淫婦潑婦,造成了當殺的輿論,罪有應得。不殺閻婆惜不解作者心頭之恨,在設計情節時也就顧不得合理不合理了。 潘金蓮和武大郎實在是天地懸殊,潘金蓮又是大戶人家賞賜給武大的,故意在精神上折磨她的。即令她犯了不貞罪,也比閻婆惜更容易被人理解、同情,更何況一個丑丈夫還對她防範那樣嚴。所以作者要懲罰潘金蓮,置她於死地,就要下更大功夫,就要把潘金蓮寫得更壞更狠毒。 首先作者一筆抹煞或者不去看潘金蓮的精神痛苦。嫁給武大郎,讓她活不成,死不了,脫不開,拙夫相伴,一生痛苦,慢慢熬煎,如凌遲處死。作者對此,筆調無一絲同情,著重寫她不安分,偷漢子,搞得丈夫在清河縣住不下去。他不可能看到這是變態心理的報復。其次,把潘金蓮寫成一個淫婦,見一個愛一個,見武松愛武松,見西門慶愛西門慶,而不去考查是在什麼環境條件下,什麼精神狀態下造成的。第三,只有以上情況,還不足以殺潘金蓮,讀者還不能心服,於是作者讓她不但有亂倫思想,而且有亂倫行動。這種行為是最能激起人們的厭惡痛恨的,這樣就逐漸剝奪了讀者對她的同情,但是亂倫的想法沒成為事實。作者就讓她更進一步——殺夫。第四,就是竭力突出武大郎的本分、老實、懦弱、善良、忍讓,以他美好的品性彌補他外形醜陋的缺陷,喚起人們對他的好感,削弱對潘金蓮不幸婚姻的同情,襯托潘金蓮的狠毒。這樣終於完成了處死潘金蓮的條件,作者達到了懲治不貞女人的目的。 這樣寫是作者的成功,也是作者的失敗。成功在於作者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把她送上斷頭台的,比較自然。失敗在於,他先有一個既定方針:不貞者都要得到嚴厲懲處。他沒看到潘金蓮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卻對她的精神痛苦,所受的折磨以及她一步步進入王婆西門慶設置的圈套,沒有一絲一毫的同情理解,對她某些行為的合理性不作任何考察諒解。這樣在他的筆下她就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盪婦,狠毒莫過婦人心,甚至亂倫殺夫。這樣武老二一刀下去,人們才會啞口無言。 潘巧雲的被殺是作者寫得最不能服人心的。因為她和裴如海通姦並沒危及楊雄的生命安全,也沒有像閻婆惜對宋江那樣對楊雄作威作福,那樣冷淡,而且照常小心翼翼地伺候他。潘巧雲被殺的原因,就是不貞,再加上誣陷石秀調戲她。這是體現作者的不貞者就應當處死的原則的最典型的例證。殺女人是為了突出英雄 三個女人被殺,在情節結構上推動了故事的發展。 宋江出逃投奔柴進,武松刺配孟州,楊雄、石秀去梁山。而最主要的是通過殺害三個婦女表現人物。不然的話,就不必那麼詳細地寫情變和殺害的過程。 在作者看來英雄與美人永遠是冤家,兒女情長,必然英雄氣短。王英好女色,宋江就勸他,「但凡好漢犯了『溜骨髓』三個字,好生惹人恥笑。」所以要逼安道全上樑山,就必須先殺了他心愛的女人。宋江半月十日的不去閻婆惜那裡一次,武松嚴厲斥責了潘金蓮的挑逗,第一句話就是「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帶發的男子漢」。楊雄也是一個一個月二十天不在家歇宿的人,盧俊義也是一個「平昔只顧打熬氣力,不親女色」的人,結果賈氏移情李固。女人成了考驗英雄的試金石。這種把英雄與美女完全對立起來的兩性觀,完全是「存天理滅人慾」、「夫為妻綱」、「女人是禍水」的儒家倫理觀、道德觀、歷史觀的體現。 武松掏心割頭殘酷地殺潘金蓮,楊雄、石秀割舌剖腹殺潘巧雲,並且把五臟六腑分別掛在樹上,如此殘忍的行為,作者卻津津樂道,非常欣賞。作者認為如此才能表現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疾惡如仇的英雄形象,殺得痛快淋漓,方顯英雄本色。宣揚的是武松對武大手足情深,楊雄對石秀義情重如山,正如楊雄指責潘巧雲的第一條罪狀就是「壞了我兄弟情分」。作者總是把這種殘酷的殺戮作為一種英雄的性格氣概來加以贊揚。他以贊賞的口氣寫李逵劫法場救宋江時,「當下去十字街口,不問軍官百姓」,亂殺一陣。在江邊「百姓撞著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去。」晁蓋不讓他殺百姓,他不聽「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到了白龍廟,因廟祝沒出來接宋江,也被殺死。武松血濺鴛鴦樓,也是不管什麼人,一概殺死,做飯的、養馬的、丫環使女無一倖免。張順在安道全的情人巧奴家也一連殺了四口。這種良莠不分的殺光行動,固然表現了英雄復仇的痛快淋漓,積怨爆發的宣洩。但同時也損害了英雄形象,讓人感到英雄成了沒有理性的蠻勇殘暴的嗜殺者。 英雄都是愛惜名譽的,絕不容許別人玷污。石秀就是這樣,他是一個精細人,當潘巧雲誣陷他調戲她時,楊雄一時輕信上了當。石秀不辯解,為了洗刷自己,還他清白,竟用了四條人命。在翠屏山潘巧雲承認對石秀的誣陷之後,潘巧雲乞求石秀救救她。石秀毫不心軟,反而攛掇楊雄採取行動。作者這樣寫,目的在於表現英雄眼裡容不得沙子。好漢如何重視名節,但是在我們看來,用四個人的生命來洗刷一句話的冤枉,未免太過,大大損害了石秀的英雄形象。他倒成了一個只顧個人名譽不惜他人生命心胸狹窄的利己者。 這樣的描寫,不免使人們看到:《水滸》英雄們的「替天行道」,在女性世界中體現出來的只是替儒家規范的天理行封建主義之道,至於人性的天然之道,他們既在自身竭力遏制,又對異性極盡排斥、壓制、扼殺之能事。縱然不能窒息女性的心靈,也要以消滅她們的肉體以逞他們的英雄本色。
『柒』 論四大美女也英雄
[img]http://img504.imageshack.us/img504/1837/11458397617638747eh6.jpg[/img]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
[img]http://img223.imageshack.us/img223/9341/r485ip4.jpg[/img]
西施,中國出名最早、影響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聲,與吳越春秋、與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沼吳復仇聯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貞被讒、伯嚭(pǐ)奸佞亡國,與「女色禍水」的信條聯系在一起;與巾幗報國、與紅顏薄命、與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緣聯系在一起;與「西子捧心」、「東施效顰」、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聯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來,它身上負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負荷。
西子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顰字)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這就是「東施效顰」成語的來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的話。《韓非子》亦雲:「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看來,西施確實是先秦時代的一位知名度極高的美女,不過,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她並未與吳、越爭霸的政治軍事斗爭發生關系,而且,管仲比勾踐滅吳還早二百多年呢。
《左傳》和《國語》等先秦史傳,都提到了勾踐向吳王獻美女之事,但並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漢時代的《史記》也是如此。在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陸賈的《新語》及《淮南子》中,西施也僅僅是作為美女出現。
只有《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最早把西施與吳越爭霸聯系起來的是東漢時的兩部野史《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後,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於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後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後世關於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魏晉以後,在文人筆下,在民眾的口中西施的故事進入了醞釀、發酵、增飾的階段,這在志怪、拾遺小說中都有反映。唐、宋詩詞中出現了大量的以西施為吟詠對象的篇章。其主題,多詠嘆紅顏薄命或譴責女人禍水、美色亡國,倒不如歌詠王昭君的詩多出新意。比如王維的《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還翻此詩意:「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其實二者都無多少可道的深意。當然也有不乏卓見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灘》:「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它們都是較為突出的。
對西施故事的再創作,雜劇傳奇最為充分。元代,關漢卿有《姑蘇台范蠡進西施》,趙明遠有《陶朱公范蠡歸湖》,可惜今天我們只能從《錄鬼簿》中看到這兩出劇目,其內容,也只好根據劇目及有關評介來推測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當推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充分地佔有了有關吳越爭霸與西施故事的種種資料,細加區別整合,編織成了一部45出的戲劇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歡離合貫串了吳越兩國的興亡歷史,因為西施和范蠡初次見面時以一縷浣紗作為定情之物,故劇名《浣紗記》。與前人不同的是,該傳奇將西施范蠡的愛情故事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愛情服從愛國,開始是犧牲割愛,最後在愛國主義的實現中使個人愛情也得到了實現。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說:「為君父有難,拘留異邦,有背深盟,實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賤妾盡知,但國家事極大,姻親事極小,豈為一女之微,有負萬姓之望。」後來范蠡要西施入吳,西施表示猶豫,范蠡又勸她:「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故《浣紗記》看似愛情故事,實則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
《浣紗記》之後,出了本《倒紗記》,結尾寫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罵他背離海誓山盟,而范則反唇相譏,要她對吳王屠戮功臣、荒淫無度和國破家亡負責。這樣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視之,有點無聊了。
[img]http://img139.imageshack.us/img139/9038/11570046902715351hc5.jpg[/img]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別號,在附近流傳開來。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國人,越國古都諸暨城南有個薴蘿山,山不高而峻,林不密而秀。
山下是若耶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急中有緩,潺潺有致,淙淙有聲,似林鳥呢喃,如情人私語。薴蘿山下,若耶溪邊,綠樹掩映著一個百十口人家的小村子,村子薴蘿山下,就稱作薴蘿村。村子被溪水一分為二,分為東、西兩個,溪東溪西住的都是姓施的人家。西施姓施名夷光,因家住薴蘿西村,村人都稱她為西施,久而久之,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變得很少……。」
諸暨現在屬紹興市,到紹興就有到西施故里的旅遊班車,西施故里的若耶溪如今有沙孟海書寫的「西施浣紗處」五個石刻大字。就是西施浣紗的地方。
旅遊景點·浙江·紹興·西施浣紗石
在諸暨城關南部薴蘿山麓、浦陽江邊。薴蘿山為西施故里,山麓浣紗石上刻有「浣紗」兩字,傳為王羲之所書。這塊普通石頭,只因西施的芳名,只因書聖王羲之的題字,便有了不同尋常的價值。古今無數詩人吟唱它,畫家描畫它。浣紗石北首高坎上有浣紗亭,沿亭東側拾級而下,有一塊小平地,右手高坎有沙孟海書寫的「西施浣紗處」五個石刻大字。浣紗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王昭君
[img]http://img70.imageshack.us/img70/4746/041227143215r486iy1.jpg[/img]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兩千年來,經過許許多多戲曲家、小說家、詩人的不斷生發改造,這一故事變得十凄怨和迷離,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遠的含義。
將昭君的悲劇歸罪於畫工毛延壽,晉人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為始作俑者: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按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在各種傳說中,也有說在和親前毛延壽索賄陷害事即已敗露,毛懼罪逃入匈奴,獻上昭君畫像,單於倚勢向漢君強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愛,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結局,有說其哀怨愁悶,抑鬱而終的,也有說其在呼韓邪單於死後不願再嫁飲葯自盡的。宋以後強調貞潔,《漢宮秋》則讓她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自盡。現代人揚棄了狹隘的民族意識,則從增進民族團結的角度去認識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劇《王昭君》,就是從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詩人也曾從不同角度去詮釋昭君的悲劇。《紅樓夢》第64回薛寶釵論詩就說過:「作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後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又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各出己見,不襲前人。」
王昭君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南匈奴傳》)
�昭君為南郡秭歸人,與大詩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為出身清白的平民,並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類豪門。入宮之後,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級別,只是待詔掖庭的普通宮女,她被稀里糊塗地賜給呼韓邪單於時方光耀漢庭,可是這時漢元帝後悔已晚,只好如約行事,成就這美艷凄惋的千古美事,使這一民族團結的使者永垂史冊。
經過衛青、霍去病的征討,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庭主動請求的結果,不存在脅迫問題。昭君入胡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師。婚後的第二年,呼韓邪即過世,按照胡人習慣,單於大閼氏之子繼位的復株累單於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國,漢成帝顧全大局敕令她學從胡俗,於是她又成為繼任單於的閼氏。其後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十年之後,復株累單於也死了,昭君之子在爭位斗爭中犧牲,卜須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到漢宮入待太後,王莽失敗後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於何年,則不得而知了(即昭君出塞)。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落雁」,是昭君出塞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寧。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後悔不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大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捌』 美女模特為了報答男子救命之恩主動親他是什麼電影
美女模特為什麼報答男子救命之人主動親她的電影是啥?是美,看看那個好。
『玖』 美女當眾與流浪漢親熱 照片 視頻 美女詳細資料
路上生活者軍團~
『拾』 英雄聯盟美女人物被褥視頻
現在都玩競技游戲王.牌對決了,你也可以
王牌對.決游戲獨創戰斗中切換角色,擊落對手裝備
自創技能組合等特色玩法,讓戰斗體驗充滿趣味和變化。
游戲中還包含豐富的娛樂玩法和社交內容,更加輕松愉快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