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姜氏四大美女照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姜氏四大美女照片

發布時間: 2022-07-12 08:06:57

①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四: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

無語。 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沖進來,不由分說,把范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制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里迢迢路,送禦寒衣是濃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飢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范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憤交加:想自己千里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三天三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這才露出范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里,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見她生的貌美,便欲納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二要十里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親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像在為孟姜女悲嘆。

② 中國的四大美女分別活了多少歲

1、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她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漢時期。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王昭君大約生於公元前的52年,死於公元前的19年,前後共計33年,也就是說,王昭君死的時候,只有33歲。

2、楊玉環

楊玉環生於公元719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流亡四川,在途經馬嵬坡的時候,將士嘩變,李隆基沒有辦法,含恨賜死了楊貴妃,那一年,是公元756年。從719年出生,到756年被賜死,楊玉環一共活了37歲。

3、貂蟬

關於貂蟬活了多少歲,因為貂蟬根本就不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而是《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

4、西施

西施活了20歲,西施的原名叫做施夷光,因為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一般都叫她西施。戰國時期,吳王因為殺父之仇,所以帶領軍隊大戰越國。

(2)姜氏四大美女照片擴展閱讀

1、西施是春秋時候越國的美人,本名施夷光,春秋時候稱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稱呼,如齊姜就是嫁到齊國的姜氏女,故史載西施,傳名於世。

2、貂蟬是四大美人之中身世最為迷離的一個,甚至至今不能確定這個巧行連環計的美人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她在四大美人當中形象被塑造得最為艷麗和精彩,也非常戲劇化,堪稱粉紅英雄。

③ 列舉中國十大誤國女人

夏代:妹喜

傳說夏朝最後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給桀之後,縱情聲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戲。桀還製造了一個「傾台」,供他們倆玩樂。據說妹喜愛聽「裂帛」之聲,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匹,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妹喜聽。如此浪費民脂民膏,這在全國人口還沒有北京市海淀區人那麼多的夏朝簡直是不可饒恕的。據說當時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他們指著太陽罵道:「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由於桀專寵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圓百里」的小部落商給滅掉了。

商代:妲己

著名的商紂王的妃子。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人,但傳說多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義》,更將其化為「九尾靈狐」,扯得神乎其神。據估計妲己應該和妹喜差不多,都是超級美女,進宮之後縱情聲色,導致國王們不理朝政且嚴重腎虛,同時國家的各種矛盾在當時恰巧又非常尖銳,最後導致國家滅亡。紂王據說本來還是很有本事的。據說他力大無窮,剛剛當王的時候很有進取心,東征西討,打仗很厲害。可惜,一旦誤入歧途,身敗名裂,國破家亡。

周朝:褒姒

也就是「烽火戲諸侯」中的那個從來不笑的美女。《東周列國志》把她的身世說得很神奇,但是實際上估計也就是「褒」部落的一個美少女,出於政治原因被獻給了周幽王。個人認為這個褒姒應該比妹喜妲己要強,歷史上沒有很強調她的「縱情聲色」,而所謂「烽火戲諸侯」則完全因為周幽王這個老色鬼自己發*,看人家不笑就非要逗人家笑,最後不惜動用國家機器開超級大玩笑來逗人家樂。雖然證據不足,但我還是覺得這一定不是什麼褒姒要滅亡周朝的「陰謀」,她不笑估計是性格本來如此和而又身處危險的境地所導致,而周朝的滅亡和這之前不久周厲王造成國家動盪元氣尚未恢復加上幽王身邊漢*作亂所至。誰之過?臭男人之過。所以,我們得到的教訓是:不要總向MM發*,不然你會死得很難看。

春秋:西施

從某個角度說,西施是「英雄」,屬於「地下黨」那伙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從吳國的立場來看,西施就是處心積慮的「紅顏禍水」了。夫差的滅亡和她還是有一些關系的,當然夫差在戰略決策上在戰爭指揮上犯下了更加不可饒恕的錯誤,但是夫差沒有最後滅亡越國,西施的枕頭風就有巨大作用了。還有,吳國人在當時在人種上更接近「華夏」人。越國在人種上屬於馬來人越族——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越南國史》(越南人自己寫的)就奉勾踐為自己國家的祖宗。所以呢,這個西施也是有「干涉中國內政」的嫌疑的……

西漢:呂雉

就是劉邦的老婆,呂後。呂後其實並沒有像前四位一樣直接或者間接導致國家滅亡,但她在世的時候壓制劉家,扶植呂家,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古人最重視「家族統治」而非常反感媳婦家「篡位」,所以呂後當然要算非常有代表性的「紅顏禍水」。另外,呂後手段也太過歹毒,從她對待劉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來。據說呂後等劉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腳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聾雙耳,割掉舌頭,扔到廁所里做「人彘」。真是殘忍,讓人難以接受。

三國:貂蟬

性質同西施差不多。雖然董卓是借她的力除掉的,但是她當然也是一個處心積慮破壞人家家庭和睦、政局穩定的一股禍水。當然,如果《三國演義》裡面鳳儀亭那段歷史真的存在的話,貂蟬主要還是被人利用:這禍仍然要算男人惹的。

晉朝:賈南風

這賈南風應該是所有列舉出來的「紅顏禍水」中長得最丑的一個了。史載,賈後個子很矬,臉色青黑,眉後有一疵,其丑無比。可是她陰辣險毒,無所不用其極。這里插一句嘴,說說她的丈夫——晉惠帝司馬熾。這人是個著名的白痴。有一次他看到青蛙叫,就問:這些青蛙給公家叫,還是給私家叫?(估計他要發工資)還有一次,人家報告:某某地發生飢荒,餓死了很多人。他問:為什麼?答:沒糧食。白痴說道:真弱智啊,沒糧食,他們不會去吃肉么?那就餓不死了。這樣一位白痴,當然斗不過賈後了。賈後把他治的對她服服帖帖,白痴皇帝對她又害怕又喜歡(鬼知道他為什麼會喜歡這么個恐龍),以致很少去「臨幸」別的女人。

賈後雖然很醜,但是奇妒無比。有一次她聽說某妃子懷孕了,居然挺著長戟當飛鏢把人家捅死了!同時,這個賈後也內行不修,寵愛「美男子」,搞得短暫的晉朝烏煙瘴氣。這還不算,她對政敵也是心狠手辣,頻繁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拉了這個滅了那個,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可見這個賈後是多麼可惡。

但是,細一想,賈後能幹出這些事情來,和男人們的「發*」有直接關系。首先,是楊駿「發*」把她弄上來的,以為這個女人好控制,結果不但沒有控制人家,反而讓人家把自己的命「控制」了。其次,她的丈夫也太過白痴,如此白痴的一個男人,怎能管好家務,更別說國家了!再者,賈後身邊也圍繞著很多「*貨」,為之出謀劃策,甚至出兵出力助紂為虐,這不是發*么?

唐代:楊玉環

楊玉環大家最熟悉了,就是楊貴妃了。「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帝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玉環的美麗,估計是誰都不能抗拒得。而由於她的美麗,「春霄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樣,唐玄宗怎麼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玉環的受寵不無關系。從這個角度看,楊貴妃當然是「紅顏禍水」了。

雖然一般都認為唐玄宗是被楊貴妃「害了」,但我看這個罪過還是唐玄宗本人要大得多。安史之亂首先應該歸罪的就是天寶時候唐玄宗的寵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時好大喜功,疏忽邊防,完全沒有了開元時候的進取心。楊貴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寵幸她,但是假如換了一個美女,唐玄宗還會不會干出那種寵愛美女不理政事的情況呢?我看當然會!古代的皇帝,無論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哪個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兒子?只不過他們那時候各種矛盾還不尖銳,沒有因為寵愛女色而直接亡國罷了。這么說來,像楊玉環、妹喜、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釋了:這個錯誤80%以上要歸罪於那些好色的男人!沒有那些人的好色,這些「禍水」不會被推到這么高的位置;沒有那些人的好色,這些「禍水」也不會成為國家破敗的導火索!所以,危害最惡劣的,是男人的好色!

明朝:客氏

這個人大家不太熟悉,我多說一些,詳細介紹一下。客氏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檔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客氏是河北農婦,18歲就被選進宮給小皇子做奶娘。這個客氏一定深諳兒童心理學,朱由校小時候被這個客氏哄得離不開,一離開就大哭大鬧不止,不吃不喝。後來客氏憑借著小皇子——小皇帝對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後宮。同時,宮里新崛起了一個太監——魏忠賢。他和客氏一樣,會籠絡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盡各種方法讓小朱玩,最後根本離不開他了。

客氏同魏忠賢一拍即合,居然搞起了「對食」(也就是太監和宮女的夫妻關系,但是這時候客氏已經有一個「太監丈夫」了,所以客魏對食恐有「破鞋」之嫌)。倆人密切配合,一內一外,牢牢控制小皇帝,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

明朝最後滅亡在李自成——滿清手底下,和這倆人在天啟朝的窮折騰由直接的關系(和明神宗明光宗有間接的關系),在這段日子裡,客氏為害宮內,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宮女太監,幾乎導致所有懷孕的妃子流產,包括張皇後!而由於她的支持,魏忠賢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國家,魚肉百姓,具體不多說了,魏忠賢乾的壞事情很多書都可以看到。可以說,沒有客氏魏氏,就沒有明朝的滅亡,沒有客氏魏氏,就沒有清朝的今天。

但是,仔細分析,客氏的為害作亂,和幾個男人的恣意妄為也有直接的關系。首先就氏魏忠賢——當然他不算完整的男人。而明熹宗朱由校的放任,就難逃干係了。朱由校小的時候離不開奶媽和「魏爺爺」那倒有情可緣,可他後來長大了,沒長成白痴,可卻盡干十歲以下兒童乾的事情。他不理朝政,一心愛玩,並且求新求刺激。他的木工活遠近聞名的,可這還不算,他玩的時候還要玩危險的,比如有一次在北海劃船,據說他不會游泳,可是不知道怎麼搞得居然連劃船的太監加上他三個人都掉到水裡去了(肯定是小皇帝自己搗亂),最後侍衛僅僅救上來一個人——那就是小皇帝,其餘倆太監居然淹死了!多危險啊。還有一次,皇帝居然近距離玩大炮,結果他也沒弄好,大炮爆炸,他旁邊的太監一隻手都被炸飛了,這小皇帝居然沒事,而小朱也放得開,哈哈一笑,這事就忘掉了。

你們想想,這樣混蛋的皇帝,能治理好國家么?這種心理素質和這種人生追求,換了客氏,恐怕明朝還要完蛋。這客氏的「紅顏禍事」,呵呵,也應該算是男人自己招的。

清朝:慈禧

這個慈禧西太後我個人認為是所有「紅顏禍水」中最為可惡,為害最為主動也最為嚴重的一個了。由於這個女人的自私和無知,中國起碼落後了西方50年。具體問題以後有時間再分析。

但是西太後的為害家國,也離不開向她「發*」的男人的影子。

那拉氏怎麼得寵的?這個那拉氏本來僅僅是個宮女,要不是她在花園子里唱起南方小調勾引咸豐皇帝,更重要的,要不是咸豐皇帝色心陡起,對這個「南方美女」傾心有加,中國的歷史也許會被改寫。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混蛋者甚少,遠非明朝可比,如咸豐,他還是一心要治理好國家,並且有一定的能力的,身邊也有大臣輔弼。但是由於他迷上了那個「蘭兒」,並且不顧自己身體羸弱,「盡情享樂」,結果才當了十年皇帝,就腎虛而死精盡而亡,留給慈禧一個「垂簾聽政」的機會——那拉氏的上台,離不開咸豐的好色。

納拉氏怎麼掌權的?當然是滅掉了肅順等八大臣之後。但是慈禧可不是穆桂英,她滅掉那八個人還是依*她的小叔子——奕忻的助紂為虐。沒有奕忻這種人發*一樣的鼎力支持,怎能有「西太後」的作威作福?

那拉氏怎麼破壞「百日維新」的?那也離不開榮祿和袁世凱兩個「發*」者。這就不多說了。西太後之所以能從1860到1908為害中國近五十年,還和同治皇帝的不爭氣、光緒皇帝的懦弱以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一幫人的力保有直接關系。這些人才能高則高矣,但是他們愚蠢地不分好歹一心支持「朝廷」——這是誰之朝廷?他們心裡當然知道,這是那拉氏那個女人一個人的朝廷!可是他們就是這么*,他們可以殺掉千萬個「長毛」、「捻匪」,可以平息「河湟馬家軍」和「哲的沙爾汗國」,甚至敢於在洋人面前拍案而起,可是卻一心一意為這個大禍水賣命效力,怎一個*字了得?!

④ 楊貴妃原名叫什麼 封神榜

楊貴妃(719-756),即楊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38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封神榜里沒有

⑤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是指哪是個

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在漢族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一說天仙配),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並稱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四個愛情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
牛郎織女
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

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裡洗澡,盡情地享受人間的歡樂。她們遊玩時,織女遇見了牛郎,二人互生情意,在老牛的幫助下,他們結成了夫妻。牛郎和織女婚配後,男耕女織,夫妻恩愛,一胎雙胞,有兒有女,一家四口,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長,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要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拆散了他們的美好姻緣。老牛望著淚流滿面的牛郎和痛哭流涕的兩個孩子,它也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老牛對牛郎說:「你不要哭傷了身體,還要撫養兩個孩子。我有辦法為你解難,也是我應該報答你的時候了。待我死後,用我的皮做三雙鞋子,你和兩個孩子穿上它就可以上天,一家人就可以團聚。」老牛當天就死了,牛郎按老牛說的話做了,他們穿上老牛皮做的鞋,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找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心一狠,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織女就被隔在天河兩岸,他們只能相對哭泣。牛郎織女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了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他們夫妻的恩愛所感動,就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發生在湖南澧州孟姜山周邊地區(今津市、澧縣分管的嘉山一帶),相傳秦始皇時,逃役回鄉的青年范喜郎與孟姜女新婚當晚,正要入洞房之時,范喜郎又被抓住發往北方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終哭倒長城,瀝血找到了丈夫的遺骨,立誓要把丈夫的遺骨帶回家鄉安葬。她背負遺骨的歸鄉路上歷盡坎坷,在陝西西安府潼關縣飢渴而死。當地老百姓為孟姜女的真情感動,收埋他們的遺骸立祠紀念,至今香火不斷。孟姜女的故鄉嘉山有很多關於孟姜女的文化遺存,實物景點琳琅滿目,故事戲曲膾炙人口。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海外華人對故國的眷念。

白蛇傳
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

由「許仙與白娘子游湖借傘」、「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原形」、「盜仙草救許仙」、「水漫金山」、「斷橋相會」、「法海將白娘子罩於金缽壓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進蟹腹」等膾炙人口的情節組成。
在峨嵋山經過千年修煉的兩位蛇仙,來到人間的西湖,化作美麗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兒。她們在雨中遇到青年許仙,白娘子與許仙萌生愛情,結為夫婦。和尚法海認為此乃妖孽為害,遂蠱惑許仙於端陽節以雄黃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後顯露蛇形,嚇死許仙。白娘子醒後驚痛不止,捨生忘死去仙山盜回仙草,救活許仙。
不料許仙病後初愈,又被法海誘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兒趕到,法海卻不準許仙出見,白娘子無奈,與青兒調動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請來神將護法助戰,不想中了法海禪師的計謀,被裝進了一個很小的缽盂里,壓在了雷峰塔下面,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倫之樂。

梁祝
化蝶
梁山伯與祝英台講的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飛。
實際上兩人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俠女,劫富濟貧,三去太守家盜銀,後中埋伏被亂刀砍死,百姓將其厚葬;梁山伯是寧波府銀縣縣官,死後入葬挖墓時,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風水看好,另擇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為梁,紅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

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董永賣身葬父,在傅員外家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婦。七仙女一夜織錦10匹,幫助董永改三年長工為百日。百日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時候玉帝卻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與丈夫決別。

⑥ 孟江女的故事,是怎麼回事,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

孟姜女,來源於中國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

按照一般傳說,她是秦國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里為丈夫送去禦寒的衣物,花了很長時間才到長城,然而最後卻被告知丈夫已經死了,屍體也被埋在長城之下。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也有更荒唐的傳說,如她和秦始皇有感情糾葛。

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事實上她不是秦國人,而是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杞梁妻。哭的也不是秦長城,而是齊城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為孟姜女。「孟姜」,孟為排行第一,姜為姓,是美女的象徵性稱呼,在詩經中多次出現,如《詩經·小雅·有女同車章》有句「彼美孟姜」。現在流傳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成型。

撩開古代「靚妹」孟姜女的神秘面紗

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在被人們代代講述了上千年以後,在不久前有了一個新的名分。她的傳說和其他30項民間文學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月7日,新華網刊發了一篇名為《專家考證:孟姜女哭倒的是齊長城不是秦長城》的文章。

在歷史上,莫非真有孟姜女此人?這個貌美如花的小女子難道確有「哭長城」一事?她哭的所謂的「長城」又是在哪裡?一個嬌弱女子究竟採取了怎樣的「哭」法,終於連長城也「倒」了?

孟姜女原是無名氏,最早根本沒有「哭」。

「最早記載的孟姜女是沒有名字的。她是齊國武將記梁的老婆,稱為記梁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施愛東向記者講述。

在《左傳》中,最早記載了有關記梁妻的故事。「記梁出戰莒國,死了。屍體被運回齊國,齊庄公要求在城門外就進行弔唁。但是,記梁妻堅決不同意。她說,『記梁是怎麼死的?如果他有錯誤,就乾脆不要把他的屍體運回。如果沒有錯誤,記梁就是為國捐軀,那麼應該能夠到宗廟裡面進行祭奠。』於是,齊庄公就按照規矩很正式地進行了儀式。」

故事到此結束了,沒有關於「長城」、也沒有關於「哭」。施愛東介紹,顧頡剛先生在1927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對此故事起源也有說明。顧老撰文描述,「在這一段記載里,只見得她是一個知禮的婦人。」

孟姜女是怎麼「哭」起來的?

那麼,記梁妻究竟是怎麼哭起來的?

「根據顧頡剛先生的考證,孟子說齊人善哭,因為孟姜女哭,從而改變了齊國的風俗,導致了一個國家善於唱哭調。但是顧老推測,很可能齊國本來就善於唱一種哭腔,有這種風俗,所以才有了記梁妻的哭。」

施愛東告訴記者,把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放在「哭」上,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天人感應」的需要。作為一種哲學思想,西漢重天人感應。而「哭」能夠跟「天人感應」掛鉤,從而具有了一定的功能並能夠最終在故事中穩定下來。

施愛東認為,任何時代都會用現實的例子來說明某種哲學思想。西漢就藉助了記梁妻的故事,使其成為「天人感應」的一個個例。「不過,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說是猜測。」他同時強調,至於記梁妻究竟是怎麼「哭」起來的,這是至今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

孟姜女的「哭」,甚至「崩」了山。

「劉向在《說苑》及《列女傳》中都說她在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記載,是劉向提出來的。」施愛東介紹,從此,孟姜女「哭」的威力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

東漢初年王充《論據》里說她哭崩了記城,而且有五丈!三國時候,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記妻哭梁,山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記妻哭死夫,梁山為之傾」。據顧頡剛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梁山崩是春秋時的一件大事,從此,梁山崩與記梁妻兩個傳說結合在一起,除了表現出記梁妻哀哭感天以外,也因為「記梁」的名字中有個「梁」字。不過,崩山的說法後來還是漸漸沉寂了。

「關於哭崩了什麼城,最早記載並沒有提及。我們不知道她是怎麼哭的,也不知道崩了什麼城。至於哭長城的說法,是到了唐代才有的。」施愛東說。

孟姜女「哭」千年,唐代才「倒」了秦長城。

自從「孟姜女」和「哭長城」聯系在一起,有關「哭的是哪裡的長城」這個話題就在民間爭議開來。

有的說,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在山東境內。又有的說,孟姜女哭的是秦長城,要不然為什麼秦始皇會在一怒之下邂逅這位美嬌娘。對此,施愛東表示,「無論是齊長城還是秦長城,這些種種的說法,都是後人附會上去的。」

「秦始皇也是在唐代才和孟姜女掛上關系。至於最早二者是怎麼掛上鉤的,也都只能推測。」不過,至於為什麼故事會和秦始皇聯繫上,施愛東認為這是尋找共同知識的需要。故事總是會附會到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物上。

他解釋,任何故事必須依附於大家都知道的知識,才能為更多的人記住。一開始說孟姜女哭的是一個城市的城牆。隨著不斷傳播,需要說成一個為更多人所知曉的地方的城牆。當故事在齊魯大地流傳時,就成了哭崩齊國城牆。傳播到全國范圍時,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個全國都知道的城牆。這時候,它找到了一個對於全國來說都是共同知識的指認物———秦長城!

「在哪個地方流傳,就哭倒哪個地方的城牆。當然,故事絕對不會一開始就從齊長城變成了秦長城,很可能中間還有過其他的城牆。為什麼那些都沒有被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別的城牆不是共同知識,不為大家所知曉。」

正是因為如此,原本沒有「哭」的孟姜女,從春秋到了唐朝,終於「哭倒」了秦長城。

背景知識

「孟姜女」原意為「靚妹」

最早沒有名字的記梁妻,為什麼最後會被稱為「孟姜女」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施愛東告訴記者,「孟姜」一詞其實在《詩經》中就已經被多次提到,而且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事實上,「孟姜女」的意思就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靚女」。它並非特指,而是一個象徵性的通稱。

「孟姜女傳說」講述都不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施愛東介紹,「孟姜女」傳說在各個地方的講述完全不一樣。

廣西一帶有說「孟姜女」和萬喜良不是偶然遇見,而是從小青梅竹馬。清代有唱本說,萬喜良的父親是儒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抓。萬喜良的父親跟孟姜女的父親是好友,於是萬喜良就逃到孟姜女家。秦皇島一帶流傳的孟姜女傳說和項羽聯系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聽得最多的孟姜女傳說,其故事核心在唐朝就基本已經定型。這個故事情節非常簡單,主要就是「哭倒長城」和「斗秦始皇」。這是該傳說中最重要的兩個節點。

⑦ 古今中外有哪些女名人

中國女名人:
中國最早的女軍事家:(商朝)武丁妃婦好
商:紂後姜氏、妃妲己
周:周幽王妃褒姒
春秋:越國美女西施
戰國:齊王後鍾無鹽(女軍事家)
秦朝:孟姜女
漢朝:漢高祖後呂雉、漢成帝後鄧綏、漢章帝後趙飛燕、漢武帝後衛子夫、陳阿嬌、班婕妤(文學家)、王昭君、貂嬋、緹 縈
三國:劉備妻甘夫人、糜夫人、魏文帝後甄氏
南北朝:魏孝文帝太後馮氏
隋朝:隋文帝後獨孤氏
唐朝:唐太宗後長孫氏、武則天、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唐中宗後韋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楊貴妃
五代十國:李煜妻周氏
宋朝:李師師、佘賽花、李清照、梁紅玉
遼國:蕭太後
元朝:黃道婆
明朝:明太祖後馬氏、明萬曆帝妃萬氏、客氏、崇禎帝後周氏、陳圓圓、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唐賽兒
清朝:孝庄文皇後、孝賢皇後、慈安太後、慈禧太後、隆裕太後、珍妃、香妃、康熙帝後赫舍里、秋瑾、王聰兒、林黑兒
民國: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江青、賀子珍、楊開慧、趙一曼、劉胡蘭、冰心、丁玲、林巧稚、楊沫、婉容、文綉、江姐、雷潔瓊
當代:舒婷、張抗抗、鐵凝、李素麗、顧秀蓮、王楠、張怡寧、郭晶晶、鄧亞萍、王軍霞、李婷、孫甜甜、陳慕華、盧勤、鞠萍、王小丫、倪萍、張海迪、吳儀、宋祖英、斯琴高娃
外國女名人:
伊莉莎白女王、維多利亞女王、葉卡捷琳娜二世、川島芳子、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德國總理默克爾、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加拿大前總督克拉克森、美國國務卿賴斯、蘇聯女英雄卓 婭、印尼前總統梅加瓦蒂、英國黛安娜王妃、居里夫人、海倫·凱勒、歌星席琳·迪翁

⑧ 民間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蠶花娘娘,源於一個古老而美麗的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太湖邊住著一戶人家,男人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了,家裡只剩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兒,喂養著一匹白馬。女孩一人在家,非常寂寞,一心盼望父親早日歸來。一日,女孩摸著白馬的耳朵開玩笑地說:「馬兒呵馬兒,若是能讓父親馬上回家,我就嫁給你。」白馬聞言竟點了點頭,仰天長嘯一聲,隨即掙脫了韁繩,向外飛奔而去。沒過幾天,白馬就駝著女孩的父親回到了家中。此後,那匹白馬一見到女孩就高興地嘶叫起來,同時跑到女孩身邊久久不肯離去。女孩的父親發覺後,悄悄地盤問女兒,才知道女兒當初許過的承諾。父親心中替女兒著想,於是趁女兒不在家時,一劍射死了白馬,還把馬皮剝下,晾在了院子里。女孩回到家中,見到晾著的馬皮,知道出了事,連忙奔過去撫摸著馬皮傷心地痛哭起來。忽然,馬皮從竹竿上滑落下來,正好裹在姑娘身上。院子里頓時颳起了一陣旋風,馬皮裹緊姑娘,順著旋風滴溜溜地打轉,不一會兒就沖出了門外。等女孩的父親趕去尋找時,早已不見蹤影了。幾天後,村民們在樹林里發現了那個失蹤的姑娘。雪白的馬皮仍然緊緊地貼在她身上,她的頭也變成了馬頭的模樣,爬在樹上扭動著身子,嘴裡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細絲,把自己的身體纏繞起來。從此,這世上就多人們稱之為「蠶」(纏)的生物,而且塑造了一個騎在馬背上的姑娘的形像,放在廟里供奉,謂之「馬鳴王菩薩」,而江浙一帶的蠶農都喜將蠶神稱為「蠶花娘娘」。
中國十大名茶的美麗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沉魚 落雁 閉月 羞花的美麗傳說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我國古代民間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禪、楊玉環的雅號。
西施是春秋時期越國人,曾受越王勾踐之命,前去侍奉吳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邊浣紗,她那窈窕俏麗的身影驚呆了游魚,竟使游魚忘記了游動,沉入水底,固有「沉魚」之說。
王嬙即王昭君。西漢時,為了溝通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觸景生情彈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訴的琴聲,竟使飛雁聽後忘記展翅飛翔,從高空跌落地上,故稱「落雁」。
貂禪,有名無姓,在《三國演義》中可稱美絕。她拜漢獻帝大司徒王允為義父。有一天,貂禪在後園拜月,忽然,一片彩雲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來看見。王允高興萬分,便向外人誇耀說:「我女兒比月粱姑潰��拿廊藎�叩迷鋁林荒芏憬�評鎩!憊視小氨趙隆敝�啤?
羞花指的是楊玉環,即楊貴妃。一天,她在御花園賞花散步,指袖之間無意觸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葉兒,宮女們不知是含羞草,誤以為楊貴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於是就傳開了。後人便稱她為「羞花」。
古代的四大傳奇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

夏夜納涼,望著碧海青天、閃爍銀河,遙指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聽著老祖母永遠也講不厭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會有著這樣美好的記憶——如今,青年一代對這些越來越隔膜了,「孟姜女爭風吃醋,丑小鴨吃肯特雞」,物慾世界,光怪陸離,使一切都走樣變味,人們又開始重提「自然」和「回歸」。願牛郎織女的故事不被「搖滾」,為人們多少留一點清純。�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為天空紡織美麗的雲錦。牛郎是一個勤勞朴實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說話,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裡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衣服,然後再還給她,向她求婚。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後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這一美好姻緣。牛郎聽老牛的話,披上牛皮,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趕,王母娘娘拔上發簪一劃,一條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夫妻分開。天河再寬,只能隔開他們的身,可分不開他們的心。他們隔河相泣,終於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所以表演牛郎織女故事的戲劇,也叫《天河配》或《鵲橋會》。
這就是中國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間神話傳說的基本內容——然而,這種形態的完成卻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詩經》《大東》篇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於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他們婚後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從南朝梁代宗懍(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於「七夕」,後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長恨傳》雲:「天寶十載,(楊貴妃) 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白樂天《長恨歌》亦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古
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 『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⑨ 古代的四大傳奇愛情故事是什麼

牛郎織女�

夏夜納涼,望著碧海青天、閃爍銀河,遙指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聽著老祖母永遠也講不厭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會有著這樣美好的記憶——如今,青年一代對這些越來越隔膜了,「孟姜女爭風吃醋,丑小鴨吃肯特雞」,物慾世界,光怪陸離,使一切都走樣變味,人們又開始重提「自然」和「回歸」。願牛郎織女的故事不被「搖滾」,為人們多少留一點清純。�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為天空紡織美麗的雲錦。牛郎是一個勤勞朴實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說話,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裡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衣服,然後再還給她,向她求婚。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後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這一美好姻緣。牛郎聽老牛的話,披上牛皮,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趕,王母娘娘拔上發簪一劃,一條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夫妻分開。天河再寬,只能隔開他們的身,可分不開他們的心。他們隔河相泣,終於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所以表演牛郎織女故事的戲劇,也叫《天河配》或《鵲橋會》。
這就是中國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間神話傳說的基本內容——然而,這種形態的完成卻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詩經》《大東》篇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於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他們婚後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從南朝梁代宗懍(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於「七夕」,後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長恨傳》雲:「天寶十載,(楊貴妃)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白樂天《長恨歌》亦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古
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⑩ 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牛郎織女》把四部裡面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她們各自的區別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牛郎織女的故事:��

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於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他們婚後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從南朝梁代宗懍(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於「七夕」,後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長恨傳》雲:「天寶十載,(楊貴妃)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白樂天《長恨歌》亦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