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石龍一角美女照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石龍一角美女照片

發布時間: 2023-03-01 01:31:30

A. 《權力的游戲》新紅袍女祭司是誰

是「梅麗珊卓」

史坦尼斯身邊的紅衣祭司,真實年齡不明,具有與生俱來的通靈能力,讓她能夠靠火焰來得知未來景象。她和維斯特洛大陸的其他神論者不一樣,對自己堅信的信仰有著足夠信心,因此讓她堅信史坦尼斯就是預言中的被選中之王者。求勝心切的她為此說服史坦尼斯進行各種各樣的殘酷方式來實現目的,當中包括火祭加暗殺自己的親人,當中包括藍禮·拜拉席恩。

當史坦尼斯經過君臨失敗後,繼續靠未來景象說服他實現目的,當史坦尼斯決定將戰局轉移至北境並移居黑城堡後,開始將目光轉移至瓊恩·雪諾身上。而當史坦尼斯火祭女兒停止北境大雪、卻因失去一大半軍隊而落敗後,她搶先跑回黑城堡避難,並逐漸對自己信仰的一切喪失信心。

直到被戴佛斯說服用學會的巫術將死去的瓊恩成功復活,讓她重拾信仰並補助瓊恩,但在瓊恩於私生子戰役中獲勝後,她因為火祭希琳的罪行而遭到瓊恩放逐出北境。即使如此,她還是盡全力說服駐守龍石島的丹妮莉絲跟瓊恩結為盟友,將兩位「冰與火」代表聚集在一起。

在異鬼戰爭開始前再度現身於臨冬城外,用盡最後的魔法力量賜予多斯拉基人劍上起火、並點燃城外的戰壕爭取時間。當戰爭是活人打贏後,光之王使命達成的她徐徐走出臨冬城,摘下賜予她年輕外表的項鏈,最終不支倒地而隨著風結束蒼老的生命。

(1)石龍一角美女照片擴展閱讀:

人物設定——

梅麗珊卓是一位美女,擁有著心型的臉蛋和紅色的眼眸。她經常一身紅衣,從她身軀之中能發出一股熱量。她有一頭銅紅色的頭發。她經常在自己袍服的衣袋內裝進各種各樣的粉末,用來使火焰擁有不同的力量,比如真相、貪婪、恐懼甚至謀殺。

她早年學到若一位巫師在施法時顯出越漫不經心的樣子,人們越恐懼他,所以她總是隱藏下自己施法所做的努力。她身邊有守衛來顯示她的力量,但她不認為這些人會有用,因為拉赫洛會保護她。

在成功避免了克禮森學士的暗殺後,梅麗珊卓說服了史坦尼斯燒掉了龍石島上所有的七神塑像。然後她宣稱史坦尼斯為亞梭爾·亞亥重生,並讓他從火中抽出一把劍,並宣稱這把劍為傳說中的光明使者。

B. 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女英雄有那些啊她們又有什麼事跡

1、秦良玉

秦良玉,忠州人。膽智過人,擅長騎射,又擅長作文章,姿態風度嫻靜文雅。行軍治兵,號令嚴明,所領軍隊號稱「白桿兵」,遠近聞名。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陷武昌,處死楚王朱華奎,率兵再次進犯四川,秦良玉上呈全四川形勢給巡撫陳士奇,建議派兵守十三個關隘,但陳士奇不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劉之勃,劉之勃同意秦良玉的計策,但是卻無兵可派。

2、梁紅玉

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黃天盪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3、武則天

武則天,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後,她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唐明堂樂章》、《唐大饗拜洛樂章》等,對唐代音樂文化的繁盛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4、穆桂英

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

穆桂英與佘賽花有許多共同點。佘賽花是因為打敗了楊繼業,楊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敗將;她們倆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穆桂英比佘賽花高出一籌的是戰術。

5、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C. 像花木蘭一樣的女英雄還有那些

一、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 婦好

婦好,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為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名好,「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

婦好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是個善於打仗的女將軍,殷墟的甲骨文記錄了她攻克了周邊諸多方國,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婦好有獨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禮。這在商朝時期是非常少見的。

二、嶺南聖母 ,冼夫人

冼夫人(522年—602年),又稱冼太夫人,名百合,出生於今茂名市電城鎮山兜村。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奉為「嶺南聖母」。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一生身歷三朝,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她的英雄形象一直深深地刻在中國人民心中,被陳朝、隋皇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謚封為「誠敬夫人」。後來,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別追封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三、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至隋末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相傳,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四、巾幗英雄,唐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和皇後竇氏的愛女,柴紹(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妻。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柴紹從李淵在太原舉兵反隋,她回家散財招兵得七萬人,親率師與李世民會於渭北。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娘子軍威名遠揚,很多人都慕名投奔。很快,平陽公主的娘子軍就超過七萬人了。平陽公主在軍事上的直覺與見地,堪稱天才,隋將屈突通就曾經在她手下連吃幾場大敗仗。關中平定之後,李淵將自己這位才略出眾的愛女封為「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她唐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謚號的公主,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清吳偉業《思陵長公主輓詩》:「柔福何慚宋,平陽可佐唐。」

五、女中豪傑 ,樊梨花

樊梨花,唐貞觀年間人,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和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六、折(舍)太君:滿門忠烈 佘賽花

折太君(即歷史上的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仁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

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六、穆桂英: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

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七、梁紅玉:梁紅玉擂鼓助威大破金軍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今安徽省貴池縣。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北撤。韓世忠的部隊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佔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

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

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八、秦良玉:歷史上唯一立傳記載到正史里的巾幗英雄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貞素,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丈夫馬千乘是世襲石砫宣撫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

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贊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贊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贊,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謚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里,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

九、鑒湖女俠,秋瑾

秋瑾(1875-1907年)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女權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徵性意義的標志性歷史人物。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3)石龍一角美女照片擴展閱讀:

一、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秦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

二、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盪對歭。

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盪,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台,韓世忠率船隊迎戰,只聽「咚,咚」戰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盪,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網路-中國古代女英雄

D. 古代的英雄女子有哪些

古代中國十大巾幗英雄

一、荀灌

晉平南將軍、襄陽太守,都督江北諸軍事,曹操重要謀士荀彧之後荀崧女荀灌,她自幼好騎射,在宛城被數萬胡騎圍困時,以十三歲稚齡,率十餘死士突破重圍,請來援軍,解宛城圍。(見《晉書。列女傳》)

二、婦好

1936年6月,人們在河南安陽商朝遺下的17000多塊龜骨中,發現有200多塊用甲骨文記載了一個叫「婦好」的女人的事跡。
這一萬多塊龜板幾乎全部出自商王武丁時期,武丁,是商朝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人們漸漸發現,在武丁一朝中,有個揮之不去的人物,她的名字在甲骨文上多次出現,她叫「婦好」。
人們開始破解這些甲骨文的秘密。有一條卜辭記載,「婦好先共人於龐」。它的含義是,在戰爭前,婦好先在一個叫做龐的地方徵兵。
「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這條卜辭中說,婦好領了3000兵馬加入了國王萬人的軍隊,一起去征伐遠方的國家。這是甲骨文中的最大一次戰爭,戰斗的一方商帝國動用了上萬人的軍隊。這在3000年前的青銅時代,是一次了不起的壯舉。
有關婦好的卜辭發現得越多,人們對她越感到驚訝:她是國王麾下的一名女將,不僅能夠統兵作戰,而且還有屬於自己的領地。婦女領兵打仗,並且能夠成為一方諸侯,這在3000年內聞所未聞。商王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它為什麼能給予婦女如此大的權力和信任呢?是商代推行男女平等的觀念,還是婦好並非是一個等閑的人物呢?
不久,人們發現了婦好的另一個身份:她是國王武丁三位合法妻子之一,是一位尊貴的王後。

三、符登妻毛氏

符登妻毛氏,符登系前秦主符堅族孫,符堅死後,率前秦殘余軍隊與姚萇繼續周旋,他的妻子毛氏美而壯勇善騎射,她率的軍隊被姚萇軍包圍,營壘陷,猶彎弓跨馬,率壯士數百與姚萇軍交戰,殺賊七百,終因眾寡不敵,為姚萇所俘,姚萇悅毛氏有姿色,欲納之,毛大罵姚萇,萇怒而殺之。《十六國春秋。前秦錄十。符登》

四、花木蘭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五、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竇皇後)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
南北朝在隋朝統一之後不久,中國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狀態。這次分裂的時間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淵只用了7年時間就擊敗群雄,再一次統一了天下。李淵能當上皇帝,固然與他個人的條件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他實在生了一群傑出的兒女。這群兒女中功績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兒平陽公主。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決定起兵。而當時李淵的勝出機會並沒有多大。他的地盤在遙遠的山西邊境,遠離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手下兵力也不足,不過萬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對突厥的進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長安,身邊只有一個次子李世民跟著。他領兵離開自己的防地時,對外宣稱是為了到江都去接應被困在那裡的隋煬帝,可是他的行軍方向卻直指首都長安。這種「掩耳盜鈴」當然瞞不過長安的隋朝官員。長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淵的家人。逮捕名單中就包括了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紹。
形勢危急,平陽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議,決定分頭行動,柴紹直奔太原,而平陽公主則在後方進行各種安排。她很快動身回到鄠縣(今陝西戶縣)的李氏庄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當地的產業變賣,賑濟災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很快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了。平陽公主聽到這個消息,決心要為父親招募更多的軍力。
她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當時他手下有幾萬人。平陽公主派家僮馬三寶前去游說何潘仁歸降。不知道馬三寶使了什麼手段,勢力遠遠超過平陽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願做平陽公主的手下。平陽公主收編了何潘仁後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義軍,勢力大增。在此期間,朝廷不斷派兵攻打平陽公主。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不但打敗了每一次進攻,而且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娘子軍威名遠揚,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來。不久,平陽公主的娘子軍就超過七萬人了。平陽公主在軍事上的直覺與見地,堪稱天才,隋將屈突通就曾經在她手下連吃幾場大敗仗。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很高興地看到他的三女兒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他派柴紹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屬於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11月他們兵打一處,很快就攻克了長安。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6年之後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一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平陽公主是以軍禮下葬的。謚曰昭。
平陽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

六、穆桂英

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大破天門陣之後,穆桂英等十二名楊門女將奉命出征西夏,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為了探測敵情,穆桂英帶了兩名女將,沿一條小道爬過一座山頭,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穆桂英死後她和其他幾位女將的首級被西夏人割去號令,無頭屍體則拋到滴淚崖下。後來楊家從另一路進攻的女將楊滿堂率領援兵趕來將穆桂英等人的無頭屍體收殮安葬,這就是楊家將墳。佘太君聞訊趕來祭奠,追悼亡靈,悲慟而哭,聲震山嶽,感動了鷹嘴山崖,山神流淚不止,淚滴化作山崖石子沿崖滾下。後來,此崖就被人們叫做「滴淚崖」。現在當地還有滴淚崖、楊家將墳等等古跡。

七、唐賽兒
文學作品中的唐賽兒
唐賽兒(1399~?),女,卒年不詳,明代農民起義首領,蒲台縣西關(今濱州市蒲城鄉)人。
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秘密往來於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組織農民軍數千人,於青州卸石棚寨起義。
起義後,全殲了前來圍攻的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風的官軍,青州以東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和卸石棚起義軍聯為一起,共約萬人,分兵攻打宮州,日照、諸城、壽光、安丘、郎墨等州縣,「毀官衙、燒倉庫」,殺富濟貧,官吏紛紛逃命,告急文書傳至京師,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賽兒怒斬來使,於是明朝廷又派遣總兵柳升、都指揮劉忠帶領京營兵馬來鎮。
唐賽兒抓住柳升狂妄輕敵的弱點,派人到敵營詐降,柳升信以為真,起義軍趁機於夜間向防備薄弱的敵大本營猛攻,打亂了敵軍,劉忠中箭斃。天亮後,柳升得知中計,帶領大隊人馬前來攻打,趕到山寨時,起義軍已經轉移。
唐賽兒安然脫險,使明成祖十分惱火,一方面嚴懲地方官員,又令各地緝拿唐賽兒。後懷疑唐賽兒削發為尼,逮「天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但「賽兒卒不獲,不知所終」。
今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有「唐賽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有她的戎裝塑像。
八、秦良玉

秦良玉是明末馳名巴蜀的巾幗英雄,執戈馬上,縱橫馳騁,一時聲聞遐邇。《明史》將她入傳,其述頗有傳奇色彩:「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遠所憚。」
秦良玉乃四川忠州人(忠州出過戰國時巴國「斷頭將軍」巴蔓子和三國時不肯投降的老將嚴顏,此地忠義衍成風氣,故名「忠州」),自幼與兄弟比肩習武,兼讀兵法。20歲之前即精於騎射。且膽智過人,又擅詞翰,以嫻雅儀度與善武知兵名於時,當時四川石柱宣撫使馬千乘極敬慕她,在秦良玉20歲時,兩人結為伉儷。明末外警頻頻,為衛護桑梓,夫妻訓練家鄉子弟為戎旅,以備保家衛國之用。所部稱「白桿兵」,士卒皆以白木為矛桿,柄設鉤,尾結環。川蜀多山,軍伍攀岩越壁,以矛上鉤、環相銜,故而行軍疾速,往往出其不意,百戰不殆,威名遠播。
不幸馬千乘後被宦官誣陷,死於獄中,後秦良玉「代領其職」。時值女真崛起,屢興邊釁。明萬曆四十七年女真興兵侵掠遼東,明軍慘敗,「京師大震」。朝廷急調勁旅,秦良玉奉詔督師北上,與清兵大戰。此役中秦良玉之兄秦邦屏戰死沙場,其弟秦民屏、愛子馬祥麟皆受重傷,所部子弟兵殉國者極多。京師解危後,秦良玉便率部返回家鄉。

崇禎三年,清兵入關,北京再次告警。崇禎急詔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日夜兼程北上,馬未解鞍,立即與清兵激戰,先後會同友軍收復灤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由於秦良玉抗擊外虜有功,崇禎皇帝「優詔褒美,召見平台」,賜她「三品服色」及彩緞、羊、酒等物,還親自寫詩四首賜贈,以示褒彰。這即所謂「平台賜詩」的「曠典」。詩雲:「學就西川八陳圖,鴛鴦袖裡握兵符。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其二:「蜀錦戰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其三:「胡虜飢餐誓不辭,飲得鮮血帶胭脂。凱歌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時。」其四:「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詩未必皆佳句,亦不免誇張,因為那時秦良玉已是半老之婦了,但於秦良玉颯爽英姿之描繪卻也不無生動之處。

九、梁紅玉

梁紅玉像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妓女可以憑借自己「不讓須眉」的才能,調動槍桿,應對刀兵。她就是妓女出身的愛國女將軍——兩宋之交的梁紅玉。
妓女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她們靠賣身為生,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很難有妓女會得到後人的尊重,但也有極為罕見的特例,妓女照樣可以憑借自己「不讓須眉」的才能,調動槍桿,應對刀兵。她就是妓女出身的愛國女將軍——兩宋之交的梁紅玉。
梁紅玉的家世不詳。她的事跡在正史上主要記錄在她丈夫韓世忠的傳記中。由於韓世忠在宋史中被稱為南宋「武功第一」,所以在正史上為尊者諱,對梁紅玉也只稱其為「梁氏」而不提她的名字。梁紅玉的出身眾說紛紜,有些書上說她是安徽池州人,祖上做過大官。另一些書則說她是江蘇淮安人,淮安現在還有紀念她的祠堂。南宋人羅大經所著《鶴林玉露》一書曾記載:「韓蘄王之夫人,京口娼也。」韓蘄王即韓世忠。後來元人脫脫等編修的《宋史》在記述梁紅玉事跡的時候,對她的籍貫出身隻字不提。清乾隆年間的《山陽縣志》記載:「梁流落為京口娼家女。」由以上資料我們可得知:梁紅玉在嫁給韓世忠之前,確實做過妓女。

梁紅玉與韓世忠相遇的過程頗有戲劇性。韓世忠是陝西延安人,18歲入伍。《宋史》記載韓世忠「風骨偉岸,目瞬如電。早年鷙勇絕人,能騎生馬駒。家貧無產業,嗜酒尚氣,不可繩檢……年十八,以敢勇應募鄉州,隸赤籍,挽強馳射,勇冠三軍。」
童貫平定方臘後,班師回朝,行到京口,召營妓侑酒,梁紅玉與諸妓入侍,就在席上認識了韓世忠。韓世忠在眾多將領大吹大擂的歡呼暢飲中,獨自顯得悶悶不樂,原來雖然他親手擒獲了方臘,但這件功勞卻讓上司辛興宗搶去了。(「辛興宗領兵截峒口,掠其俘為己功,故賞不及世忠。別帥楊惟忠還闕,直其事,轉承節郎。」《宋史·韓世忠傳》)相貌堂堂,英勇偉岸的韓世忠引起了梁紅玉的注意;梁紅玉那颯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氣也得到了韓世忠的欣賞,兩人各通殷勤,互生憐借,於是英雄美人成眷屬。
當時的韓世忠和梁紅玉,一個是不得志的低級軍官,另一個是歷盡風塵的營妓。在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下,身為「軍漢」的韓世忠的社會地位其實並不比作為妓女的梁紅玉高多少,軍漢配營妓也就順理成章了。從此梁紅玉便隨韓世忠南征北戰,抗擊金兵。
1129年,當時的禁衛軍司令(扈從統制)苗傅和另一大臣劉正彥發動兵變,逼高宗退位,禪位給他年方三歲的兒子,讓孟太後垂簾聽政,改年號為「明受元年」。韓世忠率軍平叛,苗劉二人將在杭州的梁紅玉及其兒子韓亮作為人質扣押,並請梁紅玉去秀州勸說韓世忠,梁紅玉假意應允,但是見到丈夫韓世忠後,梁紅玉不顧兒子安危,以國事為重,勸說丈夫繼續進軍。韓世忠平叛成功後,因勤王救駕有功,高宗親書「忠勇」二字賜韓並擢升為檢校少保、武勝昭慶軍節度使,稱梁紅玉「智略之優,無愧前史,給內中俸以示報正」。給功臣之妻俸祿,這在前史從未有過,梁紅玉為第一人。這也是歷史上,梁紅玉第一次嶄露頭角。
梁紅玉還有著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這一才能主要體現在擊鼓戰金山一役中。
1129年十月,金軍在完顏宗弼(即俗稱的金兀術)率領下長驅直入,攻入江浙。但遭到各地漢人的反抗。無奈之下,金軍在大肆擄掠之後北返。此時,擔任浙西制置使的韓世忠聽說金軍北撤,便率水軍8000人急赴鎮江截擊宗弼的10萬金軍。由於敵眾我寡,梁紅玉認為敵軍聲勢浩大,只宜智取,不可力敵。兩人經過周密部署,隨即埋伏人馬。韓世忠親率戰船,誘敵深入,梁紅玉則身先士卒,登上十幾丈高的樓櫓,冒著流矢,在金山之巔的妙高台「親執桴鼓」指揮作戰。這一戰打得金軍潰不成軍,但韓世忠沒聽梁紅玉乘勝進擊,逼敵就範的意見,麻痹大意,使得金軍沒有被全殲,而是突圍而去。
戰後,梁紅玉不但不居功請賞,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彈劾丈夫韓世忠「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這一義舉,使舉國上下,人人感佩,傳為美談。朝廷為此再加封她為「楊國夫人」。
紹興五年(1136年),韓世忠被任命為武寧安化軍節度使,駐扎楚州(今江蘇淮安)。梁紅玉隨韓世忠率領將士以淮水為界,舊城之外又築新城,以抗擊金兵。由於韓世忠、梁紅玉與士卒同勞役,共甘苦,士卒都樂於效命。經過苦心經營,楚州恢復了生機,又成為一方重鎮。梁紅玉韓世忠駐守楚州十多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
秦檜當權後,力主議和。終於和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和議既成,高宗立刻著手削奪大將的兵權。韓世忠首當其沖,他的官越做越大,直到最後被封為咸安郡王,但是兵權卻越來越小。為了逃避迫害,韓世忠乾脆閉門謝客,整天飲酒作樂。梁紅玉則將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兒子身上。她的兒子韓彥直也是一代名臣。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
兩年之後,梁紅玉也去世了,終年51歲。死後與韓世忠合葬在蘇州靈岩山。

十、姽嫿將軍林四娘

姽嫿將軍林四娘像
林四娘原本是秦淮歌妓,後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寵妃,雖然平生只參加過一次戰爭,姽嫿將軍林四娘卻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姽嫿將軍」。姽嫿就是美麗的意思,這位年輕貌美的姽嫿將軍,在那次艱難的戰爭中香消玉殞,然而她那不散的芳魂,又在世間留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那是明末祟禎年間,紅粉佳麗遍地的秦淮河畔,又增加了一個新嬌娘。她雖在青樓,卻堅持賣唱不賣身,但也有吸引客人的絕招:歌罷興酣之時.換上一身精緻的短靠,或舞劍、或弄槍,來上一段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這一手在秦淮歌畔可是絕無僅有,讓尋花問柳的客人大開眼界。這個奉歌獻武的歌妓便是林四娘,她憑著獨具一格的武功和雪肌滑膚、蛾眉明眸的美貌,尤其是因長期習武而練就的豐美身段,很快就成了秦淮河畔的紅人兒。
這林四娘一個風塵女子,為何學得了一身絕色的武功呢?原來她出身於武官世家,父親林樞本是江寧府的府官,繼承家技,拳槍劍刀,樣樣精通。林四娘自小隨著父親習武,學什麼象什麼,身手不比父親差到哪裡去。不料在她十六歲那年,父親因所管庫銀被盜而下獄,家人千方百計地打點挽救,耗盡家資,卻毫無結果。母親氣極而死,林四娘無依無靠,最終淪落為青樓歌女。
不久後,封蕃青州的衡王朱常庶游幸金陵,來到秦淮河畔尋歡作樂。這朱常庶已是六傳衡王,他的祖先是明孝宗佑樘的胞弟,分封為衡王,王位世襲,傳到第六代便是王朱常庶了。這時的皇帝明思宗,算得來應是王朱常庶的侄輩,如此一來,他便更可恃長逞驕了。衡王朱常庶除好色之外,也喜好談兵弄武,到了秦淮河畔,聽說歌妓林四娘武藝超群,頓時大起雅興,召來林四娘侍宴助樂。林四娘著一身純白鑲金邊的短靠來到衡王席前,衡王原料想,習武的女子必是五大三粗,一見林四娘卻猛然一震,眼前這女子,雲鬟高聳,眉目嬌俏,白臉蛋上紅霞勻染,真是一個美嬌娘!若不是那身打扮襯出幾分英爽之氣,誰會想到她竟是舞劍弄槍之人呢!林四娘請過安後,開始了表演,只見她抽出腰間佩劍,手腕輕抖,身前便族出一朵閃亮的劍花,緊接著,柔韌的長劍上下翻舞,嬌美的身段翩翩翻騰,如蛟龍出水,若驚鴻起舞,越舞越快,最後只見一片銀光閃爍的劍影,不見了花兒一般的林四娘。衡王在席上大聲叫好,最後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直沖著林四娘鼓掌。
表演之後,林四娘被召到衡王身邊侍酒,靜坐下來,她嫻靜輕柔,燕語鶯聲,與剛才的形象判若兩人,使衡王更加陶醉。一次相交,衡王便對林四娘大為傾倒,離開金陵時,就帶上了已贖身的林四娘,回到青州王府,林四娘搖身一變成了王妃。
衡王從林四娘身上發現女子習武別有一番風韻,於是將王府中所有的姬妾侍女組織起,由林四娘為統領,勤練槍劍之術,演習攻守戰術,儼然成了一支娘子軍。林四娘對此十分用心,經常穿起銀質鎧甲,腰佩雙劍,象將軍一般教導和督促她的女兵們;眾女子受林四娘的感染,對武藝兵術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勤學苦練,很快就大有長進。衡王彷彿是這支娘子軍的參謀,經常來視察她們的演練,還不時地指點一番,看到這些昔日弱不禁風的女子,如今竟也翻騰搏擊得象模象樣,衡王十分開心。
三年後,到了崇禎八年,晉陝一帶久旱不雨,飢荒延綿,民不聊生,到處發生變亂。山西的流賊王嘉允大舉向外發展,其屬下的一班人馬由王自用率領攻向山東青州。青州的衡王朱常庶向來以為自己武功蓋世,兵法更是無人匹敵,所以根本不把王自用一夥人看在眼裡。當王自用的人馬把青州城團團圍住,准備攻城時,衡王一怒之下,親自挺槍躍馬,率領青州守軍主動出擊。但畢竟守軍寡不敵眾,加之衡王的過份輕敵,守軍很快就處在了下風,被賊軍圍困在一個小山崗上,進退不能,形勢十分危急。
城內的官吏眼看王爺出師不利,而賊軍的聲勢越來越大,不由得心驚膽顫,信心喪失,准備開城降敵,以委屈求全。林四娘聞訊後,柳眉倒豎,杏眼圓睜,毫不顧忌地將官吏們叱責一頓,然後召集了王府中的娘子軍,倡言:「出兵救主,以報夙恩!」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演練了三年的娘子軍們,雖然心底里懼怕真刀真槍的實戰,但一想到一旦城破,自己也不會有好下場,不如拚上命去一決雌雄,頂多是個玉石俱碎!於是個個磨拳擦掌,披掛上馬,聽從林四娘的指揮。
經過倉猝的編組、整備後,林四娘帶著娘子軍的隊伍出發了,女兵們個個臉上都是一副庄嚴肅穆的表情。城門開啟處,城外的賊軍忽然看到一支裝備齊整的隊伍威風凜凜地沖了出來,待沖到近處,卻見一個個士卒面容姣好,描眉塗唇,秀目含怒,煞是有趣。
「是群娘兒們!」賊兵們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同時也就放鬆了警惕。趁此機會,林四娘一聲吶喊,指揮著娘子軍猛地沖入敵陣,刀槍齊下,殺得賊兵屁滾尿流,半天還沒醒過神來。沒料到這群渾身脂粉氣的小娘兒們竟如此干練,一定是訓練有素。賊軍將領不得不謹慎起來,揮舞著黃旗,調遣兵馬向娘子軍壓過來。賊兵畢竟人多勢眾又久經沙場,動起真格的來,娘子軍哪裡是他們的對手,一陣猛烈的對陣之後,娘子軍紛紛落馬,最後只剩下個林四娘,林四娘究竟功底深厚,一雙長劍在手,左砍右擋,已砍倒了十幾個賊兵。眼看著自己的部下一個個倒下,林四娘雙眼噴火,越戰越勇,殺得賊兵不敢近身,幾十個人把她的戰馬團團圍住。賊將王自用見只剩下一個女將,長相俏麗,且身手不凡,就在一旁大聲勸降,喊道:「女壯士不必拚命,我放你一條生路!」林四娘哪裡肯吃這一套,拔馬又沖向敵群,橫掃直盪,殺倒了一大片敵兵,最後終因體力不支,喪身於敵刀之下。不久後,盧義升帶著大批援軍趕到,打跑了賊軍,解救了被圍困的衡王,平定了戰亂。
衡王回城後,聽說了林四娘及娘子軍的英勇行為,感慨得涕淚長流。派人在城外找到了林四娘的屍體,衡王撫屍悲哭不已,後以盛禮葬在了王府後花園中。其他戰死的娘子軍也都得到了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