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飛天四大美女木雕分別的名字是什麼我只知道有一個反彈琵琶
四大飛天美女雕刻沒有具體的名字,而是根據敦煌壁畫去仿製的木雕工藝品,一般根據樂器命名。
腰鼓美女、玉蕭美女、箜篌美女、琵琶美女
『貳』 敦煌飛天仕女圖排列順序
敦煌飛天在同類題材中跨越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數量最多,風格最典型,藝術價值最高,影響也最大。
從敦煌建窟伊始,飛天就出現於壁畫中。從十六國北涼至元代,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從未間斷。由於敦煌地處邊陲十分偏僻,遠離戰火,加上氣候乾燥,是至今 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絕大多數的飛天壁畫完好如初。敦煌為飛天薈萃之地,據統計僅莫高窟畫492個洞窟,就有270個繪有飛天圖像,共計4500身之多。 最大的飛天在130窟大佛殿內,每身約2米之高。最小的飛天只有5—6厘米高。繪制飛天數目最多的石窟是209窟,共有飛天156身,加上敦煌地區的榆林 窟、東西干佛洞等,飛天的數目近6000身之多。敦煌之所以為世界矚目,在於它曾匯集了大量的古代藝術家,用了近千年的時間,完成了宏偉壯觀的傳世傑作。 至今仍為人們驚嘆不已!其中飛天作品,亦居全國之冠。因繪制時代不同,風格迥異,每個洞窟的飛天,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下面具體談一下敦煌飛天幾個發展時期 的藝術特徵:
一、北涼至西魏時期
4世紀初,飛天經西域東被,首先出現在敦煌壁畫上。北涼時期,飛天吸取了西域畫風,也繼承了河西一帶晉魏葬畫法。以粗獷的線條,濃重的色塊,暈染結 合,形成了當時的畫風。在構圖和造型上雖簡單稚拙,但亦生動可愛。比過去單線干塗的墓葬壁畫,已進了一步,但仍然處於萌芽狀態。
這個時期的飛天造型為男性,身體粗短,矯健,束發髻,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坦臂赤足,腰系圍裙,肩披大巾,似西方僧侶模樣。動態僵硬、笨拙,用身體扭曲表示飛動,身體呈V狀居多。當時飛天在壁畫中比重很大,其位置直接畫在壁面畫中,也見於窟頂、龕楣,及平棋格中。
北魏時期飛天藝術有發展,造型趨向漢化。臉型略長,五官勻稱,身材也漸修長,動勢也稍輕緩,開始運用巾帶表示飛翔。著色漸豐富,線條漸流利,裝飾趣味 濃厚。西魏時期,樂伎飛天增多。人物造型趨向女性化,體態婀娜,輕柔飄逸。所持樂器品種增多。由於歲月久遠,北涼至西魏時期的壁畫顏色發生退變,原來粉紅 色硫化汞和碳酸鉛氧化,因而使暈染層次和線條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眉目間原來的粉紅肉色退色後,只留下白色和青灰色。面部變為兩個大黑圈,形成一種「小字 臉」(即白眉、白鼻、白眼、白牙、白下巴)「五白」效果。變化後的壁畫,別有一種稚拙、誇張、粗獷,質朴的藝術趣味和魅力。
二、北周至隋時期
這個時期較短,北周時,敦煌為鮮卑族宇文氏統治,共24年(公元557—587年)。;隋代柞短,但對敦煌來說卻是一個極重要的階段。北周建了15年 石窟,隋代建了70個石窟。這是敦煌壁畫從早期進入中期的一個過渡、變革時期,在風格和畫法上有很大變化,如採用了線條粗細對比的畫法,衣服、身體用線較 粗,給人以厚重、結實的感覺,而五官和手足則用細線勾描,給人以清秀、靈活的感覺,粗細相間,很富有層次感。在精神氛圍上亦逐漸轉化,從沉悶壓抑的情調過 渡到和平、安祥、樸素、自然的格調。
飛天的形態,一部分還保持「小字臉」的風格,為上身裸露,服系長裙,頭戴寶冠,體態健美的男性飛天。另外一部分,進入隋代,主要為女性的造型。特點為 眉清目秀,身體修長,曲線娟淑,動態舒展輕柔,服飾、發髻明顯為宮娥仕女,飄帶流暢,多呈牙形旗狀。飛天數量也日增,除環窟四周繪制外,在窟頂藻井四周, 及佛龕、背光左右也是飛天雲集。在背景雲紋、火焰文、花卉圖案印襯下,顯得色彩斑爛。畫面講究色塊的搭配,用色多為土紅、白色、藍色相間,形成了這一時期 格外華麗生動的風格。隋代常見的佛傳故事畫「夜半逾城」,「乘象入胎」中的馬和象之四蹄卻是飛天托舉,在天空飛行,極富浪漫色彩。
三、唐至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此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佛教文化成為當時社會主體的意識形態。在朝廷、官署、民間三結合的推動下,全國寺院林 立,建窟造像以顯示功德,已成社會風尚。敦煌莫高窟的遺存,正反映了這個時期的興盛。唐代壁畫中的飛天,十分盛行,因為這題材,正好表現了當時繁榮昌盛, 歌舞升乎的景象。同時飛天創作也提倡發揮藝術家的想像力,施展才華。所以從初唐之後,飛天就進入高潮。洞窟中原來的天宮伎樂,尚窟上方四周的這宮門欄牆從 此消失,位置為飛天取而代之。同時在藻井四周、龕楣背光處,說法圖上端,都必畫飛天,並成為固定程式。
此時飛天已全部女性化,成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因此而成為宮廷貴族仕女寫照,臉型豐滿,姿態嫵媚,明目皓齒。衣飾、發髻雍容華貴,人體比例適當。上 身均裸露,下為長裙,飄帶旋迥,衣紋流暢。這個時期的飛天樂伎聚增,所持樂器的品種亦多樣,而且極具演奏情態。托花盤、香爐,散花飛天甚多。其中321窟 西壁的佛龕南側雙飛天最為生動、優美,堪稱絕世佳作。
從晚唐進入五代,飛天創作意識日漸淡薄,多為因襲前朝之作。繪制水平下降,但仍然不乏富麗堂皇的場面。從動態和裝飾上看,已趨於平庸和衰落。人物造型已不是那麼豐滿婀娜,轉為清瘦素雅,已無盛唐那種昂揚、激盪之勢,略有呆板、沉重之感,程式化傾向已開始顯露。
四、宋(歸義軍晚期)、西夏、元時期
這個時期為敦煌壁畫的晚期。一般認為此時敦煌壁畫已進入衰落和程式化的尾聲階段。由於當時戰亂原因,也因佛教教派興衰的影響,建窟和繪制壁畫,已瀕臨 慘淡經營境地。因此飛天藝術亦不景氣。曹氏歸義軍時期(中原北宋王朝)建窟不多,多為修改重繪,飛天也逐漸減少。繼唐、五代之畫風。墨線勾畫,平塗,但用 色缺乏亮麗,較為淡雅。線條雖純熟,但缺乏力度。造型干篇一律,面孔長圓,吊眉細眼,削肩柳腰,均為仕女畫風格,但神情呆板,缺乏神韻。
西夏時期,河西地區為黨項族統治。此時違窟很少,多是將前期洞窟改建重繪。風格在繼承前期壁畫藝術的基礎上揉和了本民族的成分,如部分飛天略有西夏黨項民族的特徵,鼻高直,腮大面圓,衣飾裙帶也有變化。這個時期作品格調不高,世俗性強,精品不多。
元代為敦煌壁畫之末期。這個時期建窟很少,同時佛教密宗教派興起。蒙古族信奉藏密,所以壁畫中很少繪制飛天。但莫高窟3號窟,南壁干手乾眼觀音像上 方,仍繪有一組飛天,造型為頭梳長髻,臉型豐圓,長眉秀眼,手執蓮花。和唐代飛天相比,已相差甚多。敦煌飛天是敦煌壁畫中的一種風格獨特的佛教造型藝術, 其中包含了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飛天之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型藝術漸次中國化、民族化進程。飛天在敦煌的出現,宛若錦上添花,為這一文化寶庫中干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叄』 誰知道這個敦煌飛天壁畫原圖是什麼樣的,臨摹的也行哦
★首位回答者★滿意請及時採納回答★您的採納是我們的動力和鼓勵★
【油畫】曾浩《敦煌飛天》系列2011年
曾浩,七十年代出生於四川自貢,現為中國佛教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藝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油畫創作中心創作委員,現居北京。
『肆』 我有一幅惲壽平的《敦煌飛天仕女圖》想請藏友鑒定一下是否真跡。
顯然是假的。原因:
1、題字人:惲南田(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明末清初畫家;本畫作者:華岩(1682~1756),一作華嵒,字德嵩,更字秋岳,清代畫家。二者對比顯然可以發現本畫作者(華嵒)8歲時題字者(壽平)已經仙逝了,本畫不可能是畫者7歲時所作。
2、庚辰年有問題。清朝的庚辰年是1880年,此時二位都不在了,誰題的字啊?明朝1368-1644,共經歷5次庚辰年,分別是1400年(年號:建文),1460年(年號:天順),1520年(年號:正德),1580年(年號:萬曆),1640年(年號:崇禎);此時2位大師一個還未出生,一個才7歲;自娛自樂題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