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蒙古族美女跳舞照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蒙古族美女跳舞照片

發布時間: 2022-05-20 18:26:24

A. 蒙古族舞有哪些

一、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地中間幾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 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台上表演陛的。
二、薩吾爾登
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節日慶典、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及人數-限, 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裁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
三、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動作優美,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據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在喜慶佳節的聚會上一人或兩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順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四、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問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罔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義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布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 慢舞穩重深沉、快舞則瀟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地位一場而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五、盅子舞
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表達喜悅之情,每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州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蠱子擊打出各種節奏。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隨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亦左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擊蠱,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劃圈;雙手向舞台位置的二點或八點抖盅,身體隨手起落,臉和視線與手呈反方向,蠱伸向那一側,哪一側的耳朵隨身探過去聽蠱聲:繞圓動作——手在頭上方,另一手在身前側由里向外繞圈;雙手從身後向一旁慢慢擺出,動作范圍在胯旁為小,在身體的正旁為中,一手至頭上,一手在腰後為大,依次左一右做即謂橫擺扭動律。在一些動作的末尾或兩個動作銜接之際常有漂亮的華彩動作出現,可謂精彩,下身動作有雙腿跪著,也有迂迴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舞得端莊質朴,韻味持穩雄渾,剛柔桐濟。
六、托普修爾樂舞
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語稱跳民間舞為「貝,貝伊勒」,漢語意為身體的律動。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冶區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爾、土爾扈特、杜爾別特、和碩特,每一個部落都有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他們有一種古老的兩根弦的彈撥樂器名叫托普修爾,按巴拉特蒙古的習俗,托普修爾一響必隨之貝,貝佚勒,貝貝伊勒必在托普修爾的樂聲中進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問舞蹈又稱托普修爾樂舞托普修爾樂曲較完整保存下來的有12-17支曲,按內容分,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稱及不同的動作和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撤布爾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間舞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與帶道具兩種,帶道具的有頂碗的和雙手各拿一雙筷子跳的手拿托普修爾邊彈邊跳,其動作中除硬肩、聳肩、轉身之外有反彈托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跳法有達勒勒思貝伊勒(招手式,指提壓腕動作)、放德勒恩貝尹勒(纏繞式跳,指繞臂動作)、阿查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雙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著甲, 二人面對面跳),整個舞蹈貫穿繞圍動律,雙膝微微顫動,典型動作由硬肩、聳肩、壓提腕、抖手、繞臂,在二人、三人和多人的對舞中,動作即興隨意可干變萬化。
七、角斗
流傳自治區以摔跤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牛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身餚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跤姿勢(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是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一百八十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做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跤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八、圈舞
蒙古族民間流傳的舞蹈。由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獷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舞者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等動作,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麗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柔和抒情,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體現了民風的淳樸,感情熱烈豪放。

B. 求女生跳的蒙古族舞蹈,簡單些的

去「紅蘋果」吧,無需基礎的培訓班,學得好的學員們還能參加舞蹈團的專業演出,民族舞、現代舞、街舞、拉丁舞、歌伴舞都有還能學跆拳道,2002年就成立了。地點在鼓樓勸業商場南巷上島咖啡後院三樓/ 八一市場西門恆興大廈五樓505/ 學府花園文體館一樓/ 內大文體館一樓 這四個培訓地點都可以去,報了到就能學了

還有婦女兒童中心裏面也有專教民族舞的培訓班,在長樂宮東面那條街上。進去問問吧!我以前去過,有的

或者去鼓樓將軍衙署旁有個郵局,郵局東側有條小馬路,向北路東有一個院子(文化幹部培訓班?),裡面有個二層樓,二樓有個舞蹈練習室。裡面有兩個老師教舞蹈,以前是戰友文工團的

內蒙古大學文體館里有業余班,挺便宜的

C. 這個女的是誰

貌似是楊麗萍?跳孔雀舞出名的那個。。。。

楊麗萍一般指楊麗萍(舞蹈藝術家),更多含義請參閱楊麗萍(多義詞)。

楊麗萍[4-5],著名舞蹈藝術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雲南印象》總編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6]。被譽為中國五美人之一。1958年11月10日生於雲南,洱源白族人。身高1.65米,體重45公斤。

楊麗萍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和兩妹妹一個弟弟跟母親過。在楊麗萍的童年

楊麗萍舞蹈(17張)

記憶里,大都與貧窮與歧視有關,但她有一份大多數人少有的快樂態度,從小酷愛舞蹈的她,沒有進過任何舞蹈學校,然而她憑借著驚人的舞蹈天賦,在1971年從村寨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

1980年後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以「孔雀舞」聞名,被譽為繼毛相、刀美蘭之後的「中國第二代孔雀王」,是國內第一個舉辦個人舞蹈晚會的青年舞蹈家。

1986年她創作並表演了獨舞《雀之靈》,一舉成名。

1988年被《北京日報》評為當年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1989年電視片《楊麗萍的舞蹈藝術》面世。

從1988年至今多次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出。1988年春晚 舞蹈:民族大聯舞——《節日之夜》 表演者:姜昌善(朝鮮族) 李忠梅 郎曉蘭 趙青 高娃 齊木格(蒙古族) 丁潔 官明軍 沈培藝 李恆達 楊麗萍(白族) 。1989年春晚舞蹈:《舞之魂》《版納三色》《孔雀》 表演者:楊麗萍(白族)。1992年春晚舞蹈:《瑞雪》 表演者:楊麗萍(白族)。1993年春晚舞蹈:《兩棵樹》 表演者:楊麗萍 陸亞。1998年春晚舞蹈:《梅》 領舞:楊麗萍。2006年春晚舞蹈《歲寒三友--松、竹、梅》表演:譚元元、楊麗萍、劉岩(楊麗萍表演《竹舞》)。2012年春晚舞蹈《雀之戀》表演:楊麗萍 王迪。另參加2012年湖南衛視春晚舞蹈《春》表演:楊麗萍 小彩旗。[7]

2011年獲首屆中華藝文獎。[8]

多年來她出訪世界很多國家進行藝術交流,相繼在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行專場舞蹈晚會,演出上千場。多才多藝的她還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太陽鳥》,並在1998年第22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榮獲評委會特別大獎。[2-3]

舞蹈風格

楊麗萍式的舞蹈風格,最大膽和成功之處在於她將舞蹈中原本動態的藝術表現形式,轉化為靜態的,而且她的舞蹈風格又大多源於自然和真實的生活。在楊麗萍的意識中,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實、最深刻的體現,通過感悟,她力爭用自己朴實的語言去構架人類最美的夢想。所有看楊麗萍舞蹈的人,都會進入她構架的如詩如畫的意境,都會情不自禁被她所表現出來的美所動容。

一九九九年元月,在西藏氣候最為惡劣的季節,楊麗萍去了拉薩進行創作

楊麗萍

生活體驗。在參觀大昭寺,一縷極透的陽光從屋頂泄來,射在壁畫上,慢慢地在移動。楊麗萍突然眼睛一亮,旋身融入陽光之中,情不自禁的擺起來。她就是這樣地酷愛著舞蹈藝術。每當楊麗萍站在舞台上,看似每一次都是在重復她自己,但每一次又都是不同的,因為她每一次的舞動,既是自然的再現,同時又是一次藝術的重生。

她在舞台上,有一種深不可測的魔力,一舉一動,哪怕是一個休止符,都有如微風從一泓止水上空掠過,寂靜的身體里,便有了細浪追逐的聲音。她讓人動情於自己的感動,自己的發現,她的世界無需用人的語言便能讀懂。

楊麗萍的舞很純很純,離現實的炊煙很遠很遠,卻離我們心靈所渴求的東西很近很近。她的舞總是和「靈」、「魂」有關,藉助人們熟悉的意象來表現人的內心境界、空間、夢想和意識活動等等,她的舞總給人以超然、空靈、淡泊、抒情而又自我意識強烈的印象,她是一位真正的「舞蹈詩人」。

一生酷愛舞蹈到痴迷,犧牲自己給人間美的享受,值得人民大眾愛戴的舞蹈詩人!

2012-9-21,楊麗萍的第一部舞劇《孔雀》在錦城藝術宮上演。在演出前,楊麗萍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如今的她,雖然還活躍在舞台上,可是不知不覺多了一個身份,「董事長」。而且,她自己的雲南楊麗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在三到五年時間上市。「以商業運作的方式將一位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藝術價值長久地留存、傳承,是我和我們公司正在進行的探索。」[9]

D. 蒙古女歌手有哪些

1、德德瑪

中國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中國國家一級演員,1947年出生在內蒙古額齊納旗,蒙古族。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內蒙古德德瑪音樂藝術專修學院院長,香港佛教文化產業--佛教音樂委員會委員。

E. 跳蒙古舞蹈應該畫什麼妝面

清淡些,可以塗點腮紅,別整濃妝,跳舞看的是舞蹈和服裝。
蒙古族舞蹈產生於民間,其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F. 蒙古族姑娘身材高挑、五官堅挺,娛樂圈裡有哪些內蒙女明星呢

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1949年1月20日出生,女演員 。

1979年,斯琴高娃抗聯作品《歸心似箭》中飾演女主角玉貞 。1983年,斯琴高娃出演凌子風導演的《駱駝祥子》中的虎妞,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6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1985年,斯琴高娃獲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金像獎的大陸女演員。

2017年11月7日,在第五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頒獎典禮中,盧奇榮獲公益人物獎。

G. 好久了,一直想知道這位美女是誰

鄭凡 2005《夢想中國》山東賽區冠軍,全國總決賽獲銀蝶獎,亞軍.

關於這組照片:
鄭凡在參加《夢想中國》之後,與北京華娛點將公司順利簽約。為擴大鄭凡在圈內的知名度,公司聯系《男人裝》,讓鄭凡拍攝了一組性感照片。這組照片刊登在《男人裝》上,不料卻引起軒然大波。有媒體和網友認為她「自甘墮落」,甚至有網友直接用「AV女優」來形容她。鄭凡說起這件事顯得非常委屈,甚至紅了眼圈,「其實我只是想有個更堅實的舞台唱歌而已,當時拍這組照片的確是想到這本雜志銷量不錯,可以增加我的人氣,但我個人根本不願走這種性感路線!」

H. 女子蒙古舞參賽作品有哪些

(三)作品表演欣賞
1.《鄂爾多斯舞》
《鄂爾多斯舞》由賈作光編導,明太編曲,1953年於呼和浩特由賈作光、斯琴塔日哈等和內蒙古歌舞團第一場演出。1955年獲第五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好節舞蹈比賽冠軍,1994年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經典作品獎。
《鄂爾多斯舞》是著名編舞家賈作光的創作和表演,開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作品取材於內蒙古宗教舞蹈《喇嘛舞》中的「鹿神」和「拜金」等動作材料。舞蹈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歡快的節奏,表現了內蒙古人民解放和主人翁的驕傲和獨特的光明豪邁的性格。
整個作品貫穿著情感,強調對生活激情的表達,但情感的層次是清晰而細膩的。第一部分是中板,音樂的感覺很廣泛。這是一個舒適,強大,平靜和穩定的民間旋律。男子有力的律動,襯托出蒙古人民剛毅的英雄氣概。第二部分是小快板,音樂變成了快樂,自由和放鬆的心情。女性的出現體現了蒙古女性的美麗和聰慧,以及她們與男性接觸時對生活的熱情。男女之間的交流從未停止過,充滿了歡樂。舞蹈的高潮是依靠情緒和音樂節奏的變化來襯托的。音樂是快樂和樂觀的,男女群舞,融合生活的激情。
這部作品的動作素材來源於喇嘛舞、蒙古族民間舞蹈和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喇嘛舞表現力強,動作粗獷,有助於表現牧民的生活和特點。這是蒙古人所熟悉的,編導將其發揚光大,創造性地形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動態人物形象。一開始,男人們用手放在臀部和肩膀上,邁著大步。在每個動作的第三和第四拍,肩膀隨著手臂的擺動而抖動,線條很長,自由,輕松,有力。動作之間的呼吸充分而深沉。手臂和肩膀充滿了內在的力量。膝蓋的彎曲降低了重心。步伐沉穩堅實,肌理粗獷有力。挺胸、仰卧的姿態,充滿了草原的博大氣度,也顯示了鄂爾多斯人對建設草原的堅定信心。在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女性形象的出現細化了生活中的擠奶、騎馬等勞動動作,體現了牧民生活的特點和氛圍。肩部動作輕盈,但健康大方,沒有任何矯揉造作。頭部的運動總是穩定的,因為在生活中,女性戴沉重的頭飾,脖子支撐著相當重的重量,所以在跳舞時,女性的頭部不會晃動。自女性出現以來,男性的長線條動作開始跳躍。步驟的頻率被加速。他們和女人結對跳舞。當他們戀愛時,他們甚至用一隻腳跳。他們的手放在頭頂上。他們像孩子一樣快樂。與第一段對比,圓上對穿和順時針轉也用跑動和跳躍感的橫錯步完成。
20世紀40年代賈作光來到內蒙古草原後,蒙古族舞蹈開始走上藝術舞台。他對草原的熱愛成為了他無盡藝術生命的源泉。他創作了幾十種反映草原和牧民生活的舞蹈,不僅為中國舞蹈創造了一種新的當代藝術形式,也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認可和喜愛。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蒙古族舞蹈動作訓練體系,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詞彙都來源於這套體系。賈作光對蒙古族舞蹈的歷史貢獻,使他在中國舞蹈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2.《奔騰》
《奔騰》的首次演出是在1986年,舞蹈編舞家事馬躍。首演團隊是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第83屆大專班,有申文龍等演員。1986年,《奔騰》在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得一等獎。1994年,《奔騰》獲得了「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的金獎。
《奔騰》是蒙古族男子群舞,它是情感舞蹈的多階段身體結構。拉開帷幕時,一個令人敬畏的戰士的造型。在熾烈的紅色陽光下,優美而流暢的抒情音樂使廣闊的舞蹈充滿了草原牧羊犬的青春活力。
作品《奔騰》的結構簡潔,隨著心情的變化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首尾相互呼應能夠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並在蒙古傳統民間舞蹈的加工,開發和創造的基礎上,採用多種「馬步」,「搖肩」,「跳腳」等動作,塑造了蒙古青年牧民騎馬賓士的英俊形象。
該作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以快板,慢板和快板的舞蹈氣氛進行。舞蹈還借鑒了電影藝術中的「慢動作」處理手法,放慢了蒙古族民間舞蹈的腳步,彰顯著優美的身姿和節奏感,充分體現了牧民的英雄氣質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三段舞蹈動作是第一段快板的發展和演變。它圍繞「核心」運動的象徵性主題展開,並且在無數變化中不會失去其「靈魂」。因此,作品傳達出強烈的緊張感和震驚感。在節奏的處理中,情緒和身體部位的節奏和節奏是完全和諧的,舞蹈節奏,音樂節奏和情感節奏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第一個快速節奏中,運動幅度並不大,這主要是由於牧民放牧和騎馬的感覺。在第二個較慢模式中,根據心理情感的內部節奏突出了肩膀動作的節奏。第三段綠浪,音樂節奏加快預示高潮的到來,同時整場演出的演員以大幅度擦臂動作像踩踏大草原的數千名士兵和數千匹馬。放牧騎馬,將舞蹈推向高潮。臨近結束時的鼓樂節奏很快,在不規則的打擊樂中彼此回響,出現了「雙飛燕」技術,並且第一部分的主題被一次又一次地強調。作品節奏的獨特處理反映了它與傳統蒙古語詞彙之間的差異,真實反映了時代潮流下社會生活節奏的變化,真正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
舞蹈《奔騰》充分表現了這個民族的舞蹈特點。該作品的語匯以蒙古族的民間舞蹈動作為基礎,並從反映蒙古青年的實際生活情感和精神氣質的角度,努力發展和創造具有民族風格特徵的動作詞彙。蒙古舞各個步驟,肩膀和手臂動作的節奏和動態極大地豐富了蒙古舞的動作語匯。
該作品通過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體形象,這部作品不僅體現了蒙古人民的民族勇氣,從廣義上講,而且代表著整個新時期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狀態。
3.《頂碗舞》
《頂碗舞》取材於內蒙古流傳已久的傳統舞蹈《頂碗舞》,並在此基礎上加工、整理變化而來。但創作中卻融合了許多現當代建構的蒙古族舞蹈新動態語匯,它不僅在視覺上優雅,而且在技術上困難、復雜和具有挑戰性。舞蹈顯示傳統的頂碗的技術,還包含許多現代和當代蒙古舞蹈動態語匯,特別是上半身和手臂的運動基本上是達到了極致,如大部分的動作在舞蹈的手臂,揮舞著雙手,和硬手腕等手臂運動,且強調上半身運動的性能,如肩膀、胸部和肋骨等。
該作品的動作構圖、空間的調度,以及作品的段落設計合理,動作的許多特點都是在中間做的,隨著形態的變化,通過類似斜線、並排、三角形、正方形的排列和單人、三人、集體的舞蹈片段,來表現動作的個體結構,同時又表現出作品的整體形態,達到清晰的視覺效果,不僅充分展現了自身空間的動作過程,也形成作品整體的骨架。
作為民間舞,該作品在原頂碗的基礎上,增加了碗的數量,增加了舞蹈的難度。該舞蹈的技巧就是通過對道具的運用而體現的,該劇目以自身的民族舞蹈文化口味,以及現當代純民族舞蹈素材創作的模式,廣受觀眾的歡迎與認可,同時也被不同學院民間舞專業的學生學習效仿。

I. 蒙古族舞蹈盛裝舞的寓意

蒙古族舞蹈《盛裝舞》以內蒙古西部的獨特生活習俗為創作元素,集中表現了蒙古族盛大壯麗的節日氣氛以及蒙古女性的高貴與自信,並且加入了一些民族服裝展示的動作在裡面。

《盛裝舞》是根據《布里亞特情韻》改編而成;《布里亞特情韻》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出來的舞蹈,經過呼和浩特有名的編導改編成。

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朴、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9)蒙古族美女跳舞照片擴展閱讀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蒙古族圖騰多是兇猛的飛禽走獸,崇拜白顏色。古代薩滿教中的女巫師跳舞時,身穿白色長袍,手持白綢巾翩翩起舞。直至20世紀50年代,蒙古族民間還流行著「安代」(亦稱查干額利葉)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踏地為節的舞蹈特點仍保持著蒙古族古代廣泛流行的踏舞特徵。

1240年成書的《蒙古秘史》記載了在慶典時跳踏舞的熱烈場面:「繞蓬鬆茂樹而舞蹈,直踏出....沒膝之塵矣。」在元朝的詩歌中也有「齊聲才起合,頓足復分曹」、「踏歌盡醉營盤晚」等詩句,是對這種舞蹈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