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18世紀黑白歐洲美女照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18世紀黑白歐洲美女照片

發布時間: 2022-05-25 10:29:03

『壹』 18世紀歐洲貴族女性是如何穿衣的

18世紀那些貴族女性都是穿戴洛可可風格的西洋服裝,而這種洛可可風格,這種服裝一般情況下很難一個人進行穿戴,都是需要女傭進行協助的。洛可可服飾在服裝史上也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這種風格的服裝的特點就是需要穿戴緊身胸衣,還要配備相應的裙撐

當時的那些貴族女孩兒,她們衣著上普遍都是用很多緞帶的蝴蝶結進行修飾的,像襯裙、下擺、左胸前、袖口處這些地方都是會有蝴蝶結的,而袖口一般都是會用三層高級的蕾絲進行裝飾,這就顯得整個人看上去更加的少女,更加的奢華,更加的優雅一些。當時的服飾最突出的就是要表現人體的一種美感,然後彌補人體的缺陷,它的整個服裝的就是以追求人體美為主要的目標,所以才會有這種緊身胸衣的出現。

『貳』 世界歷史傳奇女性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聖女。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伊莎貝拉一世
今天大多數人們只知道伊莎貝拉一世是資助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女皇,實際上她是個精力充沛、才幹非凡的君主。她做出過一套完整的關鍵性決策,這些決策在好幾個世紀中都對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著深刻的影響,至今對更多的人仍有著間接的影響。
她的丈夫是亞拉岡的裴迪南,他機智敏銳,才幹與她不相上下。她的大多數決策都是通過與他商議後才做出的,而且是通過與他的密切合作才得到貫徹執行。因此在本書中把他們倆編入同一篇章似乎不無道理。但是本章的標題是伊莎貝拉的名字而不是兩者的名字,因為他們的大多數重要決策通常是根據她的建議而做出的。
伊莎貝拉於1451年出生於卡斯提爾王國(現在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的牧歌鎮。她小時候受過嚴格的宗教訓練,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她的同父異母長兄亨利四世從1454年到1474年死去時一直就任卡斯提爾國王。那時候還沒有西班牙王國,而西班牙現在的領土主要分為幾個王國:卡斯提爾、亞拉岡、萊昂、格拉那達、那瓦爾等。卡斯提爾的面積最大,亞拉同位於今日西班牙東北部,格拉那達位於南部,那瓦爾在北方。
十五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伊莎貝拉是繼承卡斯提爾王位的候選人,又是歐洲最富有的女子,因此許多王子都向她求愛。她的同父異母兄長亨利四世希望她嫁給葡萄牙國王。但是1469年年滿十八歲的伊莎貝拉逃出家門,不顧亨利國王的反對,與亞拉岡王位的繼承人裴迪南結了婚。伊莎貝拉這一違命舉動激怒了亨利,他於是便指定他的女兒胡安娜為他的繼承人。但是1474年當亨利死去時,伊莎貝拉宣布登坐卡斯提爾王位,這遭到胡安娜支持者的反對,於是爆發了一場內戰。1479年2月,伊莎貝拉的武裝力量取得了勝利。同年亞拉岡國王約翰二世死去,裴迪南成為亞拉岡國王稱斐迪南二世。從此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共同統治卡斯提利亞和阿拉貢的大片江山。
從表面上來看,亞拉岡和卡斯提爾兩個王國仍是各自獨立,兩國的大多行政機構也仍然各自保持獨立。但是實際上裴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所有的決策都是倆人共同制定的,夫妻倆皆盡全力,默契配合,共當(西班牙)君主。在他倆共同統治的二十五年中,其基本政策是要創建一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這個王國由一個強大的君主政體統治。他倆的首要目標之一是征服格拉那達——伊伯利亞半島上仍受伊斯蘭教統治的唯一地區。征服戰於1481年開始,到1492年2月結束,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取得了徹底勝利。征服了格拉那達等國,西班牙占據的領土就幾乎和它今日的領土一樣多。納瓦爾小王國在伊莎貝拉死後,於1521年被裴迪南吞並。
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在其統治初期創建了西班牙宗教法庭。該法庭融法官、陪審團、起訴律師和警方調查人的權力為一體,以其刑罰手段凶暴殘忍和審理程序粗糙不平而臭名遠揚。嫌疑犯很少有機會或者根本沒有機會反駁對自己的控告。他們無法知道控告自己的全部證據,甚至連原告人的名字也無法知道。嫌疑犯若否認對自己的指控常常要遭到酷刑拷打,直到承認為止。根據一項保守的估計,至少有兩千人被燒死在火柱刑上,受到刑罰比這輕的人數要比這個數目多許多倍。
西班牙宗教法庭的頭目是一個極端狂熱的僧侶托馬斯·湯戈馬達,他是伊莎貝拉的私人仟悔神父。宗教法庭雖然得到了教皇的認可,但是實際上是在西班牙國王的控制之下,宗教法庭一是用來建立宗教統一,二是用來鎮壓國王的政敵。在英國,封建領主總是保持足夠的勢力以限制國王的權力。西班牙的封建主也曾經有權有勢;但是西班牙國王現在可以利用宗教法庭為武器來鎮壓公然反抗的封建主,由此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國,也可以利用它來進一步控制西班牙牧師。
但是宗教法庭的主要對象是在宗教上有離經叛道行徑的嫌疑分子,特別是一些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他們名義上已經改信天主教,但在暗地裡卻在繼續奉行自己先前的宗教。
起初宗教法庭並沒有把矛頭指向那些把自己的信仰公開出來的猶太教徒,但是1492年在狂熱的湯戈馬達的極力主張下,裴迪南和伊莎貝拉簽署了一項布告,命令所有西班牙的猶太教徒如果不改信基督教,就在四個月內離開西班牙,並且不允許攜帶財產出境。這道驅逐令對大約二十萬猶太教徒是一個大災難,許多人未來得及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難之所便橫遭殺身之禍。西班牙國中很大一部分最勤勞、最精明的商人和手藝人流離失所,因此西班牙在經濟上遭受了一次嚴重的打擊。
當拉格納達投降時,雙方簽訂的和平協議規定居住在西班牙的伊斯蘭教徒可以繼續奉行自己的宗教。但是在事實上,西班牙政府不久便踐踏了這項協議。因此摩爾人奮起反抗,但卻遭致失敗。1502年所有住在西班牙的伊斯蘭教徒都被迫做出選擇,不是改信基督教就是流亡國外,同樣的選擇在十年前就擺在了猶太教徒面前。
伊莎貝拉雖然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卻從來不允許讓她的正統觀念干擾她的西班牙民族主義。為了確保西班牙天主教在西班牙君主制而不是教皇的控制之下,她和裴迪南努力斗爭,取得了成功。這就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在西班牙未取得任何進展的理由之一。
當然,在伊莎貝拉統治期間最著名的事件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這個事件也發生在極不平凡的1492年。哥倫布探險是由卡斯提爾王國資助的,但是有關伊莎貝拉不得不典當她的珠寶來資助這次探險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伊莎貝拉於1504年去世。她一生有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胡安於1479年早夭。她的四個女兒中最著名的是胡安娜(瘋女胡安娜)。裴迪南和伊莎貝拉把胡安娜許配給菲利普一世(美男子),他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之子,也是勃艮地王國的王位繼承人。這兩位不尋常的王朝聯姻,使得伊莎貝拉的外孫查爾斯五世皇帝繼承了歐洲歷史上最大帝國之一的帝位,他還被當選為神聖羅馬皇帝,是當時財富最多、勢力最大的歐洲帝王。他在名義上或實際上統治過的領土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瑞士、大部分義大利、部分法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此外還有西半球的一個很大地區。查爾斯五世和菲利普二世都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在長年的統治期間,靠掠奪大陸的財富來資助反對北歐新教國家的戰爭。因此由裴迪南和伊莎貝拉一年安排的王朝聯姻幾乎在她倆死後一百年當中都對歐洲的歷史產生著影響。
現在我們來概括一下裴迪南和伊莎貝拉的成就和影響。他倆經過共同努力,成功地創建了一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其當時的邊界和西班牙在過去五個世紀中所保持的邊界基本上相同;他們在西班牙創建了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驅逐摩爾人和猶太人對被驅逐者及西班牙本身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倆持有的宗教偏見和創立的宗教法庭對西班牙整個未來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上述最後一點應該加以討論。人們可能會十分簡單地認為宗教法庭給西班牙穿上了一件文化緊身夾克。在1492年以後的幾個世紀里,大多數西歐國家出現了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繁榮昌盛的局面,但是西班牙卻並非如此。在一發表離經叛道思想就會遭到宗教法庭逮捕之險的社會里,缺乏開拓和創造精神是不足為奇的;在其它歐洲國家中允許發表某些不同的言論。在西班牙,宗教只允許一種完全正統的天主教存在。1700年和西歐其它國家相比,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氣。雖然自從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初建西班牙宗教法庭至今幾乎已有五個世紀了,雖然自從它被徹底消滅之日起至今也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但是西班牙還沒有從它的影響下真正恢復過來。
進而言之,伊莎貝拉資助哥倫布探險,又使南美和中美大部分地區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這意味著在西半球的一個廣大地區建立起來了西班牙的文化及其機構——包括宗教法庭。因此,如同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和多數西歐國家相比是落後的一樣,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比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落後,這不足為奇。
給伊莎貝拉在本冊中排名次,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假如沒有她是否也會大體上出現同樣的事件。從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伊伯利亞半島的長達七百年的斗爭,西班牙已經有了很強的十字軍精神。但是當這場斗爭在1492年勝利結束時,西班牙要朝著哪個方面發展有了一個選擇的機會。是裴迪南和伊莎貝拉——特別是伊莎貝拉——把西班牙引向了毫無妥協的宗教正統的方向。沒有她的影響,西班牙象是完全有可能一直都是一個通常有多宗教信仰的社會。
也許人們自然會把伊莎貝拉一世和更著名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相比較。至少伊麗莎白的才幹可以和伊莎貝拉相媲美;而且由於她的政策比較有仁愛和寬容精神,她似乎是一個更加令人羨慕的君主。但是她比伊莎貝拉缺乏開拓精神,她的事跡中沒有哪一個的影響有伊莎貝拉創建宗教法庭那樣深刻。雖然伊莎貝拉有些政策令人深惡痛絕,但是歷史上沒有幾個帝王的影響能象她那樣深遠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葉卡捷琳娜
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1684年—1727年,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女皇,立陶宛農民塞繆爾·斯卡烏龍斯基之女。
葉卡捷琳娜一世皈依東正教前的名字是瑪爾塔。北方戰爭中,在馬里恩波爾附近成為俄軍的俘虜,不久為彼得一世所寵。丈夫死後,得到近衛軍的支持,於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但是不太參與國政,實權被緬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遺囑建立俄羅斯科學院(1726年),創立最高樞密院。臨死前數日,在傳位給彼得二世的遺詔上簽名。
Екатерина II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1762—1796年在位)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亞,出身於一個德國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隨其母游歷過歐洲許多城市,並到過不少德國諸侯的宮廷,但她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744年,這一年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為她的繼承人彼得(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挑選妻子,葉卡捷琳娜作為候選人被邀請到俄國宮廷之中。
當葉卡捷琳娜與其母的馬車賓士在東歐平原的驛道上時,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當從小熟悉宮廷傾軋的她,對未來將要面對的復雜的宮廷生活顯然也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到莫斯科之後,葉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為皇儲的配偶,但接下來的18年對她來說並不輕松。葉麗薩維塔女皇對她時冷時熱,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個身體羸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寵愛自己的情婦,經常羞辱葉卡捷琳娜。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自稱「無時沒有書本,無時沒有痛苦,但永遠沒有快樂」,在書本中積累知識,同時偷偷組織了一個小團體,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奧爾洛夫五兄弟為首的近衛軍青年軍官,成為支持她的鐵腕力量。1762年,女皇葉麗薩維塔去世,正在懷孕的葉卡捷琳娜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地看著她的丈夫兼死敵彼得登上了皇位,成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後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動,終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他下令在「七年戰爭」中形勢大好,勝利在望的俄羅斯軍隊停止戰斗,退出所佔的普魯士土地,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簽訂和約,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還准備「親自率領一部分軍隊,聽從腓特烈二世的指揮」。在國內,他要俄羅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東正教的人為異教徒,沒收東正教會的財產。結果,自然是人心思變。在奧爾洛夫兄弟和哥薩克首領拉祖莫夫斯基的幫助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成功奪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幾天後,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經過18年的忍辱負重,葉卡捷琳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成為世界上幅員最大帝國的主人。
相傳彼得三世死在葉卡捷琳娜寵臣阿列克賽·奧爾洛夫的手上,彼得三世死的當晚,他神色慌張,頭發凌亂,衣服也被撕破了,也許是他親手處置了彼得三世。話說回來,其實葉卡捷琳娜完全可以將殺死彼得的兇手繩之以法,從而洗刷掉自己的嫌疑,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是,她沒有這樣做,沒有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將為她奪取帝位立下汗馬功勞的阿列克賽·奧爾洛夫等人犧牲在政治舞台上。這似乎也體現了葉卡捷琳娜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擁有男人般的胸襟和豪情,她根本不屑這種行為。既然這些人為她賣命,她就有義務去保護他們、提拔他們,和他們同享勝利的果實。也許這就是一介異鄉女子能登上沙皇寶座的原因吧!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國的對外侵略擴張上,這也是她對歷史的主要影響。包括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和一次對瑞典的戰爭。
在波蘭問題上,葉卡捷琳娜採用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縱波蘭選王會議,將她的情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扶上波蘭王位。1772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瓜分波蘭,得到了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波蘭愛國人士進行了滅亡前的反抗,1791年,愛國黨通過了《五三憲法》,宣布廢除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結果遭到俄普兩國的聯合打壓。葉卡捷琳娜的軍隊攻佔華沙,宣布《五三憲法》無效,並與普魯士一起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議,得到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葉卡捷琳娜軍隊的刺刀下,1793年波蘭的最後一次議會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過了這個被宰割的協約。葉卡捷琳娜本來可能想為她的情夫保留一個傀儡王國,但1794年波蘭救亡起義風起雲涌,在聯合普奧兩國鎮壓了波蘭起義後,為免夜長夢多,決定第三次瓜分波蘭,使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三次瓜分波蘭,貪婪的北極熊共分得4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時期沒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願望,土耳其始終是沙俄的頭號死對頭。但葉卡捷琳娜時代對土耳其的戰爭進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1768年,在俄國挑逗下,土耳其對俄宣戰,本來被認為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卻呈現出俄國一邊倒的優勢,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愛琴海四條戰線大獲全勝,在1774年的和約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承認克里木汗國獨立,並承認俄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俄都在備戰。1787年兩國戰爭再次爆發。這一次,俄在蘇沃洛夫率領,伊茲梅爾一戰中殲敵2萬多。土耳其再次簽約,割讓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克里木地區被迫割讓給沙俄。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的過程中,葉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劑。
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還有個小插曲,瑞典「演員國王」古斯塔夫想乘機偷襲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結果大敗而歸。瑞典、波蘭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國在歐洲擴張的三個主要對象,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取得全勝。
望著大大擴張了的俄國版圖,葉卡捷琳娜豪情萬丈地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早年曾讀過許多西歐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開明專制」的時代,她也使自己成為這一時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後與伏爾泰有過密切的書信聯系,還曾資助過「網路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她興辦各類學校,提倡文學創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採取鼓勵的政策,取消對貿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這個專制主義寶座上坐熱之後,她的思想逐漸改變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持續了一年多就被鎮壓了下去,而且未佔領過戰略意義重要的大城市,但還是使她感受到巨大威脅。她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改「省,州,縣」三級制為「省,縣」二級制,並給予貴族更多更大的權力,1787年頒布的《俄國貴族、自由和特權詔書》是集中體現,她也因此被稱為「貴族女皇」。對此,雖然短期內有利於鞏固統治,但從長期來看加劇了貴族農奴主和農奴兩個階級的矛盾對立,農奴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進一步加深。農奴制一直是俄國社會的一大痼疾,葉卡捷琳娜二世加劇了它並將這個棘手的難題推給她的後代去解決。
另一方面,由於給予了貴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進分子能夠充分接觸西歐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俄國的現代化打開了一道門縫。俄國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第一聲吶喊就是從進步貴族中發出的。
葉卡捷琳娜據說很風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奧爾洛夫、波將金、波尼亞托夫斯基,不過她自己不承認自己荒淫無恥。
總而言之,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使版圖的變化。她使波蘭滅亡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時,使俄國強大,統治力量進一步逼近歐洲心臟地帶。
武則天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正統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繼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真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即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更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近代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武則天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利州(今廣元市)。本名不詳,14歲入後宮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高宗時上尊號為「天後」。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後,臨朝稱制後改名曌。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改尊為「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等。後世通常稱武氏為「武則天」或「武後」。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啞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特斯開母比亞。她在19個月的時候被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不久,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並在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的努力下,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海倫加入了美國國家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曾著有《我是怎樣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1]和《我為什麼要加入 IWW》[2]兩篇文章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但西方歷史教科書往往褒揚海倫·凱勒早年與疾病抗爭的故事,而其成年後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事實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師告訴我的那些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犯下的錯誤》[3]一書中曾提到這一點。
海倫·凱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許多文字還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試用本六年級下冊第九課。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半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成電影。

居里夫人
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文:Mabya Sklodowska)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於波蘭,是法國波蘭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pō)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用了好幾年在研究鐳的過程中,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利,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叄』 為什麼15到18世紀國外的油畫中女性都那麼胖呢

因為油畫作為歐洲最主要的畫種基本就是從15世紀在歐洲出現(之前是蛋彩畫),16世紀在歐洲流傳開來;
油畫的工具、顏料昂貴,消耗很大。所以油畫在現在都不屬於平民藝術創作的首選,更不用說那個時期了。
所以在當時除了教會,只有貴族才有私人畫師。貴族衣食無憂,大多體態豐滿(我們現在的審美來看來那就屬於肥胖了)
19世紀印象派盛行,很多畫家開始畫風景;20世紀一戰爆發,由於戰爭貴族沒有以前那麼養尊處優,很多畫家開始關注底層勞動人民……我想你懂了

『肆』 這張S型身材的黑白美女照片完整高清的哪位大神有啊

神一樣的女人

『伍』 這個歐洲美女是誰,要詳細點的資料,謝謝

克里斯丁娜

『陸』 求找一部大概是十八世紀的黑白默片電影。在網上看到過裡面的一段GIF。是一個穿洛麗塔的少女整理頭發

十八世紀是沒有電影的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美國電影發展史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英雄無淚
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他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是世上首部具有真正意義的商業電影影片。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柒』 世界上最邪惡的女性是誰,她究竟邪惡在哪裡

史上最邪惡的女人是誰?是殘酷燒死300名新教徒的英王瑪麗一世(血腥瑪麗),還是那幾個虐殺猶太人的女納粹看守?或者,是在農庄埋了30具屍體(丈夫和孩子在內)的美國連環殺手貝莉?

塔樓的窗戶全被堵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窗口用來遞食物和水。昔日顯赫一時的伯爵夫人,從此孤零零地呆在黑暗中與鬼魂作伴,四年後死在塔樓里。時年54歲。

伊麗莎白·巴托里的故事太過驚悚,早在18世紀和19世紀就衍生出了無數的橋段,深深影響了歐洲恐怖文學和吸血鬼傳說。直到今天,說起「血伯爵夫人」這個名詞,西方人腦海里大概率會閃出一個血腥的浴缸畫面。

『捌』 歐洲19世紀美女真漂亮

確實很美。妖艷中帶著好貴溫柔的氣息

『玖』 全世界全宇宙最美最美的頭號歐洲美女是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圖片如下!!!同意嗎

- - 不同意。。。 哇咔咔 沙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