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姜亦珊被誉为“中国戏曲界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她为何会如此“珍贵”
因为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在京剧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她在弘扬京剧上也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所以她才被誉为中国戏曲界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
姜亦珊六岁开始学习京剧,十二岁就考到了艺术学校里面的京剧班,二十一岁就获得了张派艺术大赛的金奖。张派的薛亚萍和梅派的梅葆玖都是她的师傅。可见姜亦珊得有多优秀,才能拜这两位大师为师。
除了追求京剧上的成绩,姜亦珊在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她提出京剧进校园的想法,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姜亦珊还亲自到校园里授课,让孩子们了解京剧。
姜亦珊还跨国跨界的弘扬过京剧。比如姜亦珊教来自拉脱维亚的洋学生们唱京剧,教歌唱家陈俊华《霸王别姬》。可以说,姜亦珊不仅自己在京剧上精益求精,还让更多的人在京剧上了解一二。
所以,姜亦珊在京剧界才如此珍贵啊。
㈡ 在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都有谁
京剧乃是我国国粹,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塑造非常的多,其中的丑角,旦角很多种分类,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都有谁。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大了,因为这个京剧界“第一美人”的头衔,着实有点重。不过,这个问题对于像我这种对京剧了解的并不多的“90后”来说,反而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因为我最喜欢的京剧选段有三出,《四郎探母》,《坐宫》,《智斗》,并且都是由于魁智和李胜素表演的,所以如果让我来选这个“第一美人”,我一定会选李胜素。
梅兰芳与言慧珠出生于1963年,12岁考上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班,17岁毕业后加入天津青年京剧团成为台柱子,23岁成为张君秋的入门弟子,27岁登上春晚舞台和小香玉、李玲玉、吴琼联合出演《拷红》,以靓丽的嗓音和扮相成为舞台上的焦点,甚至还要力压当红明星李玲玉。
也就是那一年,雷英赴港演出时离队出走,从此从京剧舞台上消失,直到2005年在纪念张君秋诞辰八十五周年的演出中才复出,如果不是她一时糊涂,相信她在我国京剧界一定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雷英的扮相属于灵动活泼类型的美女,用一个词形容她的话,可能是“标致”或者“俊俏”,让人第一眼看到就不会忘掉那种。
㈢ 如何评价中国内地女演员王晓晨这个人的
演技自然让人不会出戏大概听到王晓晨这个名字有些观众会觉得陌生,不过只要一见到那张清新自然的面孔,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形象一下子就会从脑海中显现出来。从学生时代开始王晓晨就开始参演电视剧,演技自然让人不会出戏,对表演也十分热爱。不过为什么一直没有爆红呢?其实这也与她十分佛系的性格有关,比如微博中都是在记录平常。
我觉得王晓晨还不错,之前看她过她和张嘉译拍的《我的体育老师》,演技很自然,前不久她上《我就是演员》这档综艺也受到了许多导师的好评!我觉得她是属于那种表演很自然,有自己风格的演员,虽然外表在演艺圈算不上突出,但是却很有自己的特点,能够让人记住!
㈣ 美到骨子里的云南四大美女明星,貌美如花多才多艺,你最喜欢谁呢
云南一直都是大家旅游最向往的省份,而且云南的水土好,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事情,娱乐圈中也有不少来自云南的明星,接下来就盘点那些美到骨子里的云南四大美女明星,貌美如花多才多艺,我最喜欢的是许龄月。
童瑶对于她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她是个很有实力的女演员,长得也很漂亮,是云南保山人。在娱乐圈打拼了很久,才有了一点名气,演过了不少让人惊艳的女配角色,现在虽然也没有到红出天际的程度,但人家自己也过得很好。
1981年6月3日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白族,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97级表演系本科。2002年,因出演古装剧《少年天子》而崭露头角;凭借古装悬疑推理剧《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受到更多关注;主演的古装剧《美人制造》刷新了湖南卫视青春星期天首播最高纪录;凭借《美人为馅3》获第二届亚洲新媒体电影节“金海鸥奖”网络剧最受欢迎女演员奖。杨蓉的其他代表作品有《情定三生》、《陆贞传奇》、《笑傲江湖》、《千金女贼》等。
㈤ 中国戏曲学院的王绍军人品怎么样
王绍军,1966年9月20日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表演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戏剧学院首位艺术(导演)学博士后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戏曲导演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㈥ 请问中国戏曲学院内幕真的很那个么
中国六大剧种
京剧 秦腔 评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1京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干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2秦腔又称乱弹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3评剧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
3豫剧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4越剧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5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其余的曲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5、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6、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7、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8、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9、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0、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1、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2、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13、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14、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15、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16、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17、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18、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19、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0、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21、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22、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23、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24、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25、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26、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27、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28、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29、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0、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31、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32、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33、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34、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35、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36、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37、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38、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39、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㈦ 中国戏曲学院出过哪些名艺人
1.刘秀荣:
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京剧女演员,工旦。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入北平四维戏剧学校学习,排名维蔓。1949年后转入中国戏曲学校。
2.谢锐青:
女,京剧旦角演员。四川成都人。1946年随四维戏剧学校赴东北演出,后在北平调入三分校,1950年转为戏曲实验学校(后名中国戏曲学校),1950年拜王瑶卿为师。1953年毕业后任实验剧团主演。1962年又拜尚小云为师。1971年后从事教学工作。
3.杨秋玲:
1950年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习,受王瑶卿、程砚秋、华慧麟、赵桐珊等传授,演青衣、花衫、刀马旦。
4.叶少兰:
1943年出生于北京,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历任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演员、导演、编导室主任、艺术指导,中国剧协第四届常务理事。
5.谢孟伟:
1989年3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国影视男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03年,因出演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男主人公嘎子一角,被人们所熟识,也因此剧,谢孟伟被观众称为“嘎子哥”,开始逐渐在各大媒体和观众的视线里活跃。
㈧ 李胜素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胜素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胜素是“梅派”(青衣)的主要传人之一,师承刘凤荣、姜凤山等京剧名角,也是梅兰芳大师之子,梅葆玖的入室弟子。
在1979年也就是李胜素报名河北省艺术学校的情况下,考试的学科是京剧,而她只学过河南豫剧,迫不得已李胜素或是给老师们唱了一首河南豫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果想不到由于喉咙标准好让评审团十分震撼,她就是这样被破格录取了。从这里开始,李胜素逐渐和京剧认识了。
这么多年,李胜素不但在国内影响力高尚,在港澳地区人气值也特别高,常常接到世界各国的表演邀约,被称作“中国京剧第一人”。就算如今年纪变大,仍然可以从李胜素的的身上见到那股整洁雅致的气场,确实太令人痴迷了。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收藏,创作不易,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大家对于李胜素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
㈨ 中国戏曲学院出过哪些名人
1、黄嘉裕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2级多剧种(粤剧)本科生,中山市香山粤剧研究院副院长 师承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林小群,荣获奖项 2011年获得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十佳优秀奖”,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演艺大赛表演奖,获“侯宝林杯”戏剧比赛广东区金奖。
2、李曼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6级多剧种(阿宫腔)本科生。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培养人才、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宫腔代表性传承人,荣获奖项:荣获陕西省秦腔电视大赛新人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奖。
3、于静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河北梆子)本科生。荣获第六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河北省专业组金奖;荣获全国武戏武功表演奖和技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京剧宋派培训班。
4、孙娜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河北梆子)本科生。荣获奖项:获第三届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总决赛金奖。
5、王玉凤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河南曲剧)本科班毕业生。河南省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第17届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女演员奖。
6、晋红娟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河南曲剧)本科班毕业生。河南省第七届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一等奖。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
7、刘洋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4级多剧种(吉剧)本科班毕业生。“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获得金奖
8、索朗曲珍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3级多剧种(藏戏)本科班毕业生。“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地方戏青年组表演奖”。
9、梁少琴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3级多剧种(秦腔)本科班毕业生。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表演金奖。首届、二届、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9)中国戏曲学院美女拉票扩展阅读
中国戏剧学院历史:
1949年的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原中国国民党青年军208师四维戏剧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接管,改名为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
1950年1月28日,在平剧实验学校基础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1951年的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学校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来领导,名字改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
1952年11月20日,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
1954年5月,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同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的戏曲学校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当时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沈阳分校。
1955年的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改组,学校被划分出来,独立办学,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归文化部直接领导。
1955年8月,沈阳分校迁至北京,与本部合并。
1956年8月,学校搬到宣武区里仁街3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
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
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
1978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85年,学院表演系和音乐系的中专部合并,成立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2000年,划转北京市。同年迁至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2013年,获批“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
2014年,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戏曲学院的协议。
2016年,获批“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
2018年11月,学院京剧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㈩ 谁被称为京剧界的第一美人
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员、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李胜素;北京京剧院演员、工梅派青衣窦晓璇;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演员王梦婷;堪称是当代京剧界“老、中、青”三代“美人”的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京剧第一人,李胜素成就斐然获奖无数,1987年获得“首届CCTV全国青京赛获优秀表演奖”;1991年获得“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获“古巴第十四届·杰出青年艺术家”称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