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广东美女粤剧粤曲大全
扩展阅读
美女健身跳河视频 2023-08-31 22:08:21
西方贵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广东美女粤剧粤曲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04 14:29:19

⑴ 粤曲介绍

粤曲

广东粤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曲源自戏曲声腔剧种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她们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百里奚会妻》、《黛玉葬花》、《弃楚归汉》等“八大名曲”。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

粤曲的形成,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八音班阶段(1821--1886年) 早期以器乐演奏为主,兼唱广东外江班(戏曲)唱腔,后逐渐改唱粤剧唱腔。

“师娘”阶段(1862—1917年)
“师娘”全是失明女性,自小由专门收养盲女传习粤曲弹唱技艺的“堂口”培养成职业艺人,以自弹自唱形式应邀登门卖唱谋生。民国初年,“师娘”开始进入茶楼开设的曲艺茶座演唱,开创“一几两椅”的演出形式。

“女伶”阶段(1918—1938年) 称为女伶的非失明女艺人逐渐取代“师娘”,改坐唱为站唱,改“一人多角”和“一人多腔”套唱有故事情节的“套曲”(又称大曲)为多段体的单曲,开始奠定广东曲艺演唱的基本形式。“女伶”阶段是粤曲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的广东曲坛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名家、名曲、名腔不断涌现。

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更加繁荣兴盛的局面,人民政府成立了专业曲艺团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自弹唱、独唱、合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创作出一批反映新生活,歌颂新社会的优秀曲艺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粤曲备受摧残。打倒“四人帮”后,粤曲逐步得到恢复。政府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80年代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唱功,不长念表,表演基本属于戏曲清唱范畴。粤曲的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黄;也有唱曲牌、小曲的;并吸纳了粤语方言地区其他曲种如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说唱体唱腔和使用器乐曲(主要是广东音乐)、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粤曲唱腔在“师娘”时期向“女伶”时期交替期间,产生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如改“戏棚官话”演唱为用广州方言演唱;改原用假嗓演唱为用真嗓演唱;把粤剧原来十大行当的唱腔并归为大喉(又称左撤、霸腔,属男角唱腔)、平喉(男角唱腔)、子喉(女角唱腔)三大类。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几大件(粤胡、扬琴、琵琶、笛子)发展成分硬、软弓的乐器组合和中(民乐)西乐组合。以二弦、提琴(广东特色乐器)、月琴、短喉管为主奏乐器的硬弓组合,多用于大喉唱腔的伴奏;以粤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为主奏乐器的软弓组合,多用于平喉、子喉唱腔的伴奏。还有以椰胡、洞箫、秦琴为主奏乐器,用来伴奏南音等唱腔的乐队和加人了西洋乐器的中西混合乐队等,伴奏形式不拘一格。

粤曲各个时期均有一批杰出人才。“师娘”时期有月英、汉英、翠燕、馥兰、群芳、二妹等。“女伶”时期着名演员众多,代表性人物有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和四大平喉唱家小明星、徐柳仙、张月儿、张惠芳。这时期还涌现出一批着名乐师和撰曲家,如称音乐“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撰曲家王心帆、吴一啸、曾浦生、陈冠卿、杨子静等。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粤曲更是人才济济,着名演员有李少芳、关楚梅、黄佩英、何丽芳、白燕仔、谭佩仪、黄少梅、李丹红、何紫霜、何世荣(失明艺人)、陈燕莺、赖天涯等。着名乐师有梁秋、方汉、朱海、陈萍佳、苏文炳、屈庆、黎浩明等。着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陆风、刘汉乃、潘邦榛等。80年代以后,还陆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乐师。

粤曲早期的曲目大都来自粤剧的“班本”,到了“师娘”时期,粤曲开始积累本身特有的曲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大曲本”:《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女伶”时期竞唱新曲,着名演员均拥有自己的首本曲目,如大喉唱家熊飞影的《岳武穆班师》、《武松大闹狮子楼》、《夜战马超》;平喉唱家小明星的《风流梦》、《知音何处》;徐柳仙的《再折长亭柳》、《梦觉红楼》;子喉唱家张琼仙的《燕子楼》、《秋江别》等。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不少抗战题材曲目,如小明星演唱的《恨锁五羊城》、《人类公敌》,徐柳仙演唱的《热血忠魂》、《血债何时了》,李少芳演唱的《烽火危关》、《闻鸡起舞》,张惠芳演唱的《杀敌慰芳魂》等。建国后,创作曲目多不胜数:历史题材作品有《牛皋扯旨》、《周瑜写表》、《秦琼卖马》、《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巡营》、《蔡文姬归汉》、《孔雀东南飞》等。现代题材曲目有《河清有日》、《一条赶牛鞭》、《朱老巩护钟》、《二泉映月》、《牧马人》以及歌唱羊城八景的《双桥烟雨》、《罗岗香雪》、《鹅潭夜月》、《东湖春晓》、《珠海丹心》、《红陵旭日》、《白云松涛》、《越秀远眺》等。

⑵ 粤曲——唐涤生作品表

粤剧《帝女花》相关资料汇总
时间: 2006-04-21
粤剧《帝女花》为戏曲大师唐涤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词优雅感人,加上他大量采用古典,重视乐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剧本更觉典雅。
故事讲述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选婿,下嫁太傅之子周世显,无奈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祯手刃众皇女后自缢。长平公主未至气绝,被周钟救返藏于家中。后来清军灭了闯军,于北京立国。长平公主知悉周钟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钟之女瑞兰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显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长平公主,大为惊愕,几番试探下,长平重认世显。然而此事为清帝知悉,勒令周钟威迫利诱他们一同返宫。夫妻二人为求清帝善葬崇祯,释放皇弟,遂佯装返宫,并在乾清宫前连理树下交拜,然后双双自杀殉国。
一直以来,中国人并不懂得怎样记录电影或音乐文化,但是娱乐唱片公司的主理人刘东能早在1960年已有先见之明,不惜耗费巨资,洽购该剧的录音版权,聘回“仙凤鸣剧团”原班台柱任剑辉、白雪仙、靓次伯、梁醒波、林家声、任冰儿等,配合一流乐师拍和,注重音效以先进的身历声(stereo)灌片,以致此曲风行数十年,当年的黑胶至今已被音响界捧为天碟录音,所以虽经黑胶,盒带,CD等不同年代,然而到今天的SACD技术下,它的录音亦毫不逊色,竟可配合时代,令笔者不得不佩服。
全剧于当年坚尼地道山顶缆车桥下的仁教堂录音,形成有天然环境的REVERB音效,SACD高低音层次分明,音场辽阔,立体感强,更能忠实表现当年现场的录音实况。特别此单张选段是香港第一批早期的SACD(时为2002年),由美国压片,音色比其后日本压片的《紫钗记》及《再世红梅记》优胜。随碟附送的港制DSD CD,亦有不俗的表现。(文/佚名)

唐涤生简介
唐涤生 着名粤剧编剧家(1917.6.18-1959.9.16)。广东省中山人,于中山纪念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抗日战争爆发,他到香港投身薛觉先领团的觉先声剧团,跟随名编剧家南海十三郎学习撰曲编剧,后为冯志芬(原觉先声剧团编剧,《胡不归》的作者)的得力助手,并受冯志芬影响较深,他的编剧风格,初期跟随俗流,后期闯出新路,尔后又受文明戏影响,词句相当俚俗。到了成熟期的唐涤生,力求剧本词曲的优美,注重文学性,因而吸引了不少知识界人士和青年人观赏粤剧,为粤剧争取了新的知音。
唐涤生在短短一生编写了一百多部作品,以《白杨红泪》一剧奠定了他的编剧地位,他编写《帝女花》时,接受了着名音乐家王粤生的建议,把广东音乐大调《秋江别》与《妆台秋思》分别谱入该剧《庵遇》与《香夭》两场戏中,这两首曲调旋律典雅,填词流畅,不仅为海内外广大听众喜闻乐见,还传遍了两广的流行歌厅,青年人也能接受,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唐涤生的作品重视情节,紧凑有戏,以情感人。他的许多作品大都取材于古典戏曲,如把汤显祖的《紫钗记》和《牡丹亭》改编成粤剧,改编得相当成功,为粤剧传统剧目增添了新的瑰宝。唐涤生的作品又善于“因人设戏”和适应观众追求,他于四九年八月为陈锦棠领衔的锦添花剧团开新戏《金瓶梅》,也获过不少编剧奖。唐涤生还为新马师曾领衔的新世界剧团,编过《新小青吊影》与《新客途秋恨》,由于冠上“新”字,他便可以增添情节,不受原来故事的约束。当时有些行家称赞他为“能新”的剧作家。
唐涤生成名于五十年代,帮助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有他的妻子,京剧名伶兼舞蹈家郑孟霞,另一位则是粤剧名伶白雪仙。五四年开始与任白合作是他事业的巅峰期,最早的作品有《唐伯虎点秋香》《画里天仙》,五六年任白组“仙凤鸣”剧团,他亦自此专注为她们编剧,一共改、编了十多部名剧,《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之惊梦》等即是其中的经典,至今仍在舞台传演,历久不衰。五九年任白在“利舞台”戏院首演他的新作《再世红梅记》时他在座位上忽然昏倒,翌日溘然辞世,享年四十三岁。如此天纵英才不幸早夭,岂不令人扼腕惋惜。他生前的不少作品,如《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等,至今仍广泛流传。为了纪念他对粤剧事业的贡献,香港于1989年和99年的5月至12月间,举办“唐涤生作品回顾”,反响热烈。
唐氏作品才华炫目,这与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会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关系,他对事物的认识远比他的前辈、同辈更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创作构思上的大胆取舍。此外他更钻研古典文学,故他的作品遣词典雅,富有华采,最突出的地方是他深谙戏曲之道,高低急缓错落有致,更不会因曲害词,因词害意,他在粤剧剧本史上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而1942年他与京剧名伶兼舞蹈家郑孟霞成婚,这使到他能广泛吸取京剧和舞蹈中的艺术元素转注入粤剧中,唐涤生作品特点是不拘泥于旧戏曲的模式,对传统粤剧作出不少研究和敢于改革,如使用立体布景,勇于编排舞蹈,着重灯光效果,善用古曲入乐,刻划人物传神,做到雅俗共赏。
时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反映唐涤生与任白故事也被编成舞台剧《剑雪浮生》,大受戏迷欢迎,详情可见剑雪浮生的有关报道。同时,秋盈这位因喜欢文学而认知唐氏作品又从这些作品中对粤剧粤曲有了新的认识和好感。(文/秋盈)

任剑辉 (1912-1989)
任剑辉 原名任丽初,又名任婉仪,广东南海人,香港历来最受欢迎的粤剧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反串扮相潇□不凡,深受女戏迷喜爱,有“戏迷情人”的美誉。曾与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计有:红线女、芳艳芬、余丽珍、邓碧云、罗艳卿、吴君丽等等,不过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两位在“仙凤鸣剧团”所演的名剧,例如:《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等等,传诵数十年不衰,堪称香港文化瑰宝。
任剑辉主演的粤语戏曲片不计其数,着名的有:《洛神》(1957)、《火网梵宫十四年》(1958)、《紫钗记》(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红袍》(1965)、《李后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粤剧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剑辉其人,堪称“一代艺人”,足以成为一个香港文化的象征。
任剑辉退出艺坛后与白雪仙专心扶助弟子龙剑笙及梅雪诗等人组成的“雏凤鸣剧团”,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举殡之日,吊唁、围观之戏迷成千上万,将北角香港殡仪馆附近之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蔚为奇观。
为纪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于1990年重映两人的告别作《李后主》,疯魔万千戏迷,同时年轻的电影爱好者也可趁机一睹两位巨星的丰采。

白雪仙 (1926- )
白雪仙 白雪仙,原名陈淑良,广东顺德人,一九二六年农历四月初一日在广州出生。曾在香港“岭南中学”和“圣保禄英文中学”就读,自幼喜爱粤剧。
十二岁时,拜粤剧名伶薛觉先为师,改艺名为白雪仙。曾在“觉先声粤剧团”演出,继后她又师事音乐家冼干持学习唱工。香港沦陷期间,为了生计而曾在歌坛演唱,期间她又参与过“新东亚粤剧团”演出。
从一九四二年起,白雪仙先后加入“锦添花粤剧团”、“新声剧剧团”、“五福粤剧团”、“鸿运粤剧团”,曾参与主演的名剧有《小爱神》、《红楼梦》、《红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恋》等。
一九四七年她开始拍电影,直至六八年间,她主演和参演过大约二百部电影,多是改编自她主演的着名粤剧,如《晨妻暮嫂》、《红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恋》、《紫钗记》、《帝女花》等。
一九六七年,她组织了“仙凤鸣影片公司”,在参与了粤语片最大型制作的剧曲片《李后主》后便退出影坛。

1959年版《帝女花》演员表
任剑辉饰………周世显
白雪仙饰………长平宫主
粱醒波饰………周 钟
靓次伯先饰……崇祯帝
靓次伯后饰……清 帝
林家声饰………周宝伦
任冰儿饰………周瑞兰
冯玉玲饰………昭仁宫主
李艳冰饰………周 后
卢丽卿饰………袁 妃
袁立祥饰………王承恩

⑶ 广东有哪些着名粤剧

广东有许多粤剧,着名的粤剧也有不少。有的甚至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早在明清年间就建立了,在广东一带也受男女老少的欢迎。


早期的传统粤剧,有大排场十八本,包括《三娘教子》、《三下南唐》、《斩二王》等等十八个剧目。同治七年间,有新江湖十八本,包括《再重光》、《七国齐》、《黄花山》等等。在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了粤剧文静戏《黛玉葬花》等,继承京剧,民间传说等元素结合一起的粤剧,剧目丰富多彩,很受观众们的喜爱,包括《帝女花》、《紫钗记》等等着名的剧目。《梁祝》这部粤剧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剧目也受观众喜爱,包括《六国大封相》等,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很多,早在辛亥革命期间,为了推翻封建帝国主义,出现了《文天祥殉国》、《地府革命》等有影响力的粤剧。还有《宝莲灯》、《罗成写书》、《白金龙》等代表性着作。粤剧的基本唱腔高腔,昆腔,二簧,说唱等,观众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粤剧的传承对中国文化也是一种延续。

⑷ 有关粤曲的资料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

粤曲《孤舟望晚》
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1]。粤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角色种类
粤曲以省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区域极广,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广东省广州市申报的“粤曲”入选,曲艺项目类别,序号13。
粤曲渊源
起源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

粤曲演出
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
发展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

粤曲演奏乐器扬琴
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现明眼女艺人(亦称“女伶”)演唱粤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集中优秀演员和乐师,成立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基本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创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时,还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备受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粤曲逐步得到恢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
编辑本段粤曲特点
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

粤曲表演
、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
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

粤曲演出
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狭义的广东曲艺单指粤曲演唱。
粤曲演唱: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粤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当,归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编辑本段传统曲目
粤曲传统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

粤曲演出
、《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

⑸ 谁介绍一千几百首“广东粤剧粤曲”我奖700分 !

1、八星贺喜 2、荔枝颂 3、新帝女花
4、百花公主 5、禅院钟声 6、凤阁恩仇未了情
7、万恶淫为首 9、王宝钏
10、游园惊梦、文千岁、李宝莹 11、昭君出塞
13、柳毅传书 14、琵琶壮烈歌 15、榕树情、梁玉嵘
16、唐伯虎点秋香 17、紫钗记之剑合钗园
19、碧海狂僧 20、彩云追月 21、胡不归之慰妻
22、化蝶 23、孔雀东南飞之惜别 24、李后主私会
25、楼台会 26、牡丹亭 27、凌波仙子
28、沙煲曲 29、赛龙夺锦 30、抡伞
31、搜书院之初遇诉情 32、董小宛34、分飞燕
35、卖菜歌 36、芙奴传
37、帝女花 雪中燕 38、帝女花之庵遇39、帝女花之香夭40、草亭结拜(梁祝41、沉醉东风 42、帝女花之相认43、红烛泪 44、百花亭之恋45、火网梵宫 46、马司曾之关汉卿
47、风雪山神庙 48、风雪山神庙49、招魂 50、花木兰
51、沙家浜智斗 52、山伯临终53、十二栏杆十二钗 54、双仙拜月亭
55、风流天子56.紫钗记````我写出来,你都未比睇得晒啦,仲要千几首·····

⑹ 有关广东粤曲的介绍

广东粤曲清新柔丽,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 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粤曲脱胎于粤剧,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

满意请采纳

⑺ 广东粤曲小调有哪些好听的

广东粤剧粤曲欣赏 - 视频豆单合集 - 薯仔网
摘录: 广东粤剧粤曲欣赏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895299.html复制链接 | ... 粤曲《秦琼卖马》靓次伯 时长: 06:30 播客: 3572288 粤曲《地穴放魔龙》...

⑻ 经典的粤曲 粤剧

《帝女花》
《紫钗记》
《西楼错梦》
《牡丹亭惊梦》
《三笑姻缘》
《李后主 》
《雷鸣金鼓战笳声》
《柳毅传书 》
《楼台会》
《九天玄女》
《山伯临终》
《客途秋恨》《三看御妹 》《醉打金枝 》《昭君出塞

⑼ 经典的粤曲、粤剧有哪些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山伯临终》

选自于《梁祝恨史》,是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笑风的代表作。

《昭君出塞》

又名《王昭君》,《汉明妃》,《青冢记》。为秦腔传统剧目。

⑽ 粤剧名曲有哪些

1、《牡丹亭惊梦》

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

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2、《帝女花》

《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场粤剧的名称。作者是唐涤生。本剧背景是明末崇祯六年,国势积弱多年,崇祯帝虽欲励精图治,但因饱受沉重压力,用人不当,国势日益衰弱。戏曲讲述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的悲情爱情故事。

3、《紫钗记》

粤剧《紫钗记》由唐涤生于1956年改编自明代汤显祖所着《紫钗记》,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汤显祖版本的《紫钗记》,据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及其本身作品《紫箫记》所改编,并改变其原来的悲剧结局为才子佳人故事。

4、《蝶影红梨记》

《蝶影红梨记》,香港剧作家家唐涤生据元朝张寿卿原着《红梨记》改编的不朽之作,1957年香港仙凤鸣剧团搬上舞台,由已故任剑辉和白雪仙领衔演出。

5、《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又称柳毅奇缘,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依据李朝威《柳毅传》改编的戏剧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