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第一艘潜水艇叫什么名字在潜水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新中国诞生,毛主席下决心要结束中华民族有海无防的历史。早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主席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不但要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为了主席的重托,1951年4月20日,海军从陆军选调出275名优秀官兵,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习大队,进驻苏联红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1954年6月28日,完成学业的我国第一代潜艇兵,独立操纵着从苏联人手里接收的两艘中型旧式潜艇,从旅顺起航驶抵青岛,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独立大队,新中国的潜艇部队开始初具雏形。
1954年4月,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首次装配制造新一代03型潜艇,与苏式老潜艇相比,在许多技术上都做了重大改进。03型潜艇的建造牵动着全国人民,也时刻牵动着毛泽东主席的心。1956年1月10日上午,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03型潜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像往常一样在紧张地忙碌着。10时左右,他们惊喜地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毛主席!”“毛主席来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声。只见毛主席在上海市市长陈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来,江南造船厂顿时沸腾了。工人和技术人员敲锣打鼓兴奋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有的挤不进去就站到车间的房顶上……毛主席头戴普通便帽,身穿灰色大衣,满面笑容,不断挥手向人群致意。
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潜艇迎来了神圣的一刻。毛主席围着像一头巨鲸静卧在船台上的潜艇整整转了一圈,他一边仔细察看潜艇的形体,一边听取技术人员汇报潜艇建造情况,并不时地插话提出一些问题。当工人和技术人员表示:“我们不但要学会装配,而且要自己制造,还要赶上和超过别的国家”时,毛主席高兴地笑了。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潜艇,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视察潜艇。同年3月26日,由我国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潜艇下水,当时舷号为“115”号。
1969年的1月10日,在庆祝毛主席视察“115”号潜艇13周年之际,海军特授予该艇56-110荣誉舷号,这是海军迄今为止惟一授予荣誉舷号的潜艇。
......还有
想在水下进行活动,这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制造潜艇成为各国实现强国海军梦的风向标。17世纪以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探险者曾多次进行过将船潜入水下行驶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为动力的木壳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曾用“海龟”号潜抵英国战舰“鹰”号的舰体下,用固定爆炸装置进行袭击,但是未获成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蒸汽机的出现为动力潜艇的制造创造了条件。1864年,南军的“亨利”号潜艇用水雷炸沉了北军的“休斯敦”号巡洋舰,然而该艇也同时沉没。这是潜艇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
16年后的1880年,中国的清政府却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制造了近代史上中国的第一艘潜水艇并试航成功,开创了中国制造潜艇的先河。不过,其留下的百年难解之谜,至今仍让人困惑不已。
天津机器局
据说,近代中国的第一艘潜艇,是由天津机器局设计制造的。这艘潜艇,为什么不诞生在造船力量最雄厚的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局,却出现在并不以造船为专业,而是以制造枪械弹药为主的天津机器局?对此,人们一直感到疑惑不解。这就需要首先把天津机器局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晚清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一批制造军械船炮的兵工厂在各地陆续出现,这些军工企业多为当地的汉人督抚所控制,清政府难以插手,这就引起了清朝皇室的疑虑和不安,他们惟恐军火制造和供应被汉族官僚所独占,于是派满族官员于天津设立军火工厂,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专责筹建天津机器局。
1867年3月,天津机器局开始破土动工,兴建厂房。3年后,李鸿章由于镇压捻军起义有功,被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天津机器局转归他接办。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天津机器局“屋宇机器全备,规模宏大,井井有条”。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一般认为天津机器局“专制火药及各种军械”,其实在天津机器局兴建之初,即开始挖掘了一座船坞。天津机器局总办、洋人密妥士在1867年4月18日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摩尔根的备忘录中说:“现在每天雇着1000~2000名中国小工和泥瓦匠、木匠在赶建厂房。大半的小工在垫高4尺的地基,上面铺设轨道,把厂地上的各个建筑和大门外的船坞连接起来,也有工人在挖大门外的船坞。”
天津机器局基本建成后,分为东局和西局两个部分,其中西局“在城南三里海光寺,工匠六七百人,以机器制造洋枪、炮架等物,并制小火轮船。”李鸿章奏折中也称:天津机器局“不仅制造军火,如驻巡北洋之‘镇海’、‘操江’两船,需煤需料,修船修器,皆由该局承办;运直、晋赈粮之福建江南轮船,运江浙漕粮之商局轮船,一有损坏,亦由该局拨工拨料,星夜修办。如挖河机船等类,应随时修整者不少”。可见天津机器局虽以制造军火为主,同时也兼修造轮船。这说明它确实具有一定的造船能力与水平。
试造成功
到底是谁在当时如此条件下,要造在现在看来都认为装备十分先进的潜艇呢?
这也是一直在历史上存有争议之事。据说,在此之前,曾有个不知名的“道员”上书要求试造轮船,当地的大官把这个建议向朝廷汇报,朝廷的旨意是先在天津机器局试造,造成以后情况如何,适用与否,待鉴定审核过后再说。
于是,这个在史籍上没有留下姓名的不知何许人也的“道员”,开始进行图纸设计,并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随后,天津的地方官署就开始筹备轮船的试造工作。绘制图型,招募工匠,开具保结,领取经费。
然而,条件是苛刻的:“如不适用,愿将开去款项照数赔偿”;“雇佣工匠十余人,自备薪米油烛等费,并木料铁皮分投采,不动该厂公项”,等等,可见清朝官府对于该船的试制工作是不抱什么信心,也没有什么热情。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开工设造”,确实需要具备相当的献身精神和成功信念。
这艘船的制造过程显得神秘,“禁止外人窥探,即其余工师,均设严禁,不准窥视”。保密措施严格到如此程度,显然是在制造什么特别的船。这种神秘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都急于看到结果,一饱眼福。
据《益闻录》记载,关心着这艘船的人们并没有等多久,到光绪六年(1880年)9月,这艘特殊的船“兹已造成,驶行水底机器也。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因河水不甚深,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置无不如志,询摧敌之利器也”。
从这里描绘的情况来看,光绪六年中秋节时天津机器局制成的这艘特殊轮船,极像是一艘潜艇!它“式如橄榄”,“驶行水底”,“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从外观、构造,到件能、功能,无不反映出近代潜艇的特征和性质。
从这艘潜艇下水试行时“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布置无不如志”的评语来看,中国第一艘潜艇的试造,显然是比较成功的。
战争中未发挥作用
从史书分析来看,这艘自制潜水艇的命运十分短暂,有关它的发展运用丝毫不见记载。
如让人奇怪的是,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却销声匿迹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无更多记载,至今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潜艇动力推进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以什么方式上升或下潜的、艇体结构如何等等,这已成为了不解之谜。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摧敌之利器”后来的情况如何?它参加过中法战争吗?它参加过中日海战吗?它发挥过什么作用吗?等等一系列的疑问,至今难以揭开,这一切都不甚了了,好像纯粹就是为了花大笔钱造艘“能在海底行驶的水底机器”出来炫人耳目似的。这未免有点不合情理。
不过,我们也不难想象,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发挥作用,这种初具现代潜艇雏形的作战利器,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至于后来发展、完善、提高性能,自然也就成为不了了之的事情了。
❷ 致敬50年前打造我国首艘核潜艇的4位总师,他们分别都是谁
1970年12月26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这里面隐藏了科学家几代人默默无闻的奋斗。其中是包括四位总工程师: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黄旭华、赵仁恺、黄纬禄。
50年前,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成功粉墨登场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核封锁。而这些成功果的背后是我国科学家几代人默默无闻的努力奋斗,而这些人将被永远铭记,他们分别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黄纬禄、赵仁恺。
❸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逝世,他究竟是因何去世的
近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的逝世就是一颗巨星的陨落。他生前为我国核动力研究设计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人们都亲切的叫彭士禄先生为“彭大胆”“彭拍板”,因为彭士禄心中有数据,没有精确的数据把握他绝对不拍板。我们普通人也要像他们学习,努力顽强的拼搏精神。
❹ 海军海南舰女班长吴桐受访,名字引起网友热议,她究竟有何背景
梧桐本人并没有什么背景,梧桐之所以能成为海南舰的女班长,是因为其本人足够优秀并且实力过硬。
3、南海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对南海的控制越发的强大,南海实际上对我国极为重要,无论是海洋资源还是战略地位,南海都注定成为我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南海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在南海的海洋中富含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可燃冰,随着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勘探技术的成长,相信我们可以利用南海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❺ 我国航天局杨利伟第一位飞上太空的是杨利伟,第一位女航天员是刘洋,中国航天局还有哪些第一呢
中国第一枚导弹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枚国产中程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个型号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阶段,到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两弹”第一次携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此前不久,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刚好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1966年10月中旬,又接连进行了“两弹结合”的冷试验并取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云霄。几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3年初,返回式卫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1975年11月26日该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63度,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飞航导弹
1960年初,中国开始仿制飞航式导弹,1966年底仿制的第一个海防战术导弹型号——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了海军部队,结束了中国海军有舰无弹的历史。1971年开始自行研制全新的导弹——鹰击八号。鹰击八号为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多用途导弹。1979年11月,鹰击八号导弹首发飞行成功。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
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1980年下半年,固体燃料火箭进入总装测试阶段。1982年1月和4月,在地面成功的进行了两发固体燃料火箭由发射筒发射的飞行试验。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徐徐驶出海港,驶向大海,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跃出碧海,直刺蓝天。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
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1984年3月下旬,完成了卫星、火箭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3月28日,试验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向发射阵地转运。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18时,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通信试验结束,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65年,根据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之后又续建了一个重型卫星的发射工位。
第一个通信卫星发射场
由于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以北,不利于发射通信卫星。于是就有了西南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70年——198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其中工作塔总重900多吨,他将完成西北发射场一号龙门塔和脐带塔两项设施的任务。工作塔高77米,三座避雷塔高100多米。控制站在离发射场数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指挥控制大厅,装有总指挥台和一座宽18米,高6米的大型组合式显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个彩色电视屏幕,其宽度为5米,高3.75米。发射前,它显示发射阵地的电视图像,运载火箭起飞后,它显示运载火箭实时飞行的弹道曲线和特征参数。利用发射场这些现代化的发射指挥设备,指挥员可一目了然地观看发射前后的全过程。
长征火箭第一次商业发射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商业发射服务。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通信公司签订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跃起,直上九霄。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3颗卫星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第一个固体火箭上面级
1995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上面级固体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EPKM,两度与“长二捆”联袂,将“亚洲二号”和“爱科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至此,结束了中国发射大重量卫星必须使用外国上面级固体发动机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号,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 二号、三号、四号又先后相继发射、往返成功。
❻ 刘洋即将成为世界上第几位女航天员
女航天员,或称女宇航员,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进行过太空飞行的女性。在香港及东南亚,航天员亦称太空人,故女航天员也可被称为女太空人。2012年6月中旬,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将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在这之前,全世界已有56名女航天员到过太空,占航天员总数的约一成,其中美国46人,前苏联3人,加拿大2人,法国1人,英国1人,日本2人,韩国1人。而我国的首位女宇航员将成为世界第57名女宇航员。
目录
简介
中国女航天员
外国女航天员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
飞行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员
日本首位女航天员
韩国首位女宇航员
首位航天飞机机长的女航天员
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欧洲女宇航员
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简介
中国女航天员
外国女航天员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
飞行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员
日本首位女航天员
韩国首位女宇航员
首位航天飞机机长的女航天员
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欧洲女宇航员
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女航天员,或称女宇航员,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进行过太空飞行的女性。在香港及东南亚,航天员亦称太空人,故女航天员也可被称为女太空人。 2012年6月中旬,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将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在这之前,全世界已有56名女航天员到过太空,占航天员总数的约一成,其中美国46人,前苏联3人,加拿大2人,法国1人,英国1人,日本2人,韩国1人。而我国的首位女宇航员将成为世界第57名女宇航员。[1]
编辑本段中国女航天员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
刘洋,女,1978年出生,河南人,为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空军中尉军衔,能飞四种机型。女宇航员候选前已婚,未生育。1997年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学习,2001年毕业分配至广空航空兵某师,2012年6月中旬,被确定为神舟九号女宇航员,将是中国首位登上宇宙的女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国女航天员的选拔条件,并没有要求是必须生育过的。[2] 王亚平,中国女宇航员正式公布前,是与刘洋一起的两位中国女宇航员候选人之一,最终没入选中国首位女宇航员。王亚平,女,1978年出生,山东人 ,空军中尉军衔,能飞四种机型。女宇航员候选前已婚,且已生育,丈夫也是一名飞行员。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武汉空军运输机飞行员,曾驾机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是“80后”女飞行员的杰出代表。2012年6月中旬,神舟九号飞船将搭载首位女航天员择机发射升空,王亚平就是候选人之一。 中国女宇航员候选人之一:王亚平
编辑本段外国女航天员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ladimirovna Tereshkova,1937年3月6日—),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员,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被授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参加火星探险。
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
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萨维茨卡娅
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1948年8月8日,) 苏联运动健将和宇航员,竞速飞行记录的创造者和飞的最高记录的保持着,世界第二位女宇航员(第一是捷列什科娃)和世界首位女性太空行走者,两次苏联英雄。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妇女象她那样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内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她现在是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共产党派的副主席。
飞行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
飞行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香农·卢西德
女宇航员所创造的最长飞行时间纪录是188天4小时14秒,这位宇航员是美国的香农·卢西德。1996年3月22日,她乘坐美国的“亚特兰蒂斯STS76”号宇宙飞船抵达“和平”号空间站,同年9月26日乘“亚特兰特蒂斯STS79”号返回地面。她在空间站停留时间超过任何其他美国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她即被克林顿总统授予国会太空荣誉勋章。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员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员:罗伯塔·邦达尔
加拿大第一位女宇航员:罗伯塔·邦达尔(Roberta Bondar)。右图为2005年11月27日,罗伯塔·邦达尔在多哈一所大学发表演讲。
日本首位女航天员
日本首位女航天员:向井千秋
向井千秋 (日文:むかい ちあき),1952年5月6日出生,日本宇航员、外科医生。出身于群马县馆林市。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毕业。
韩国首位女宇航员
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
李素妍,1980年出生,生物学博士。她和高山二人经过严格选拔,从韩国全国3万多名志愿者中被挑选为韩国的宇航员,并在韩国和俄罗斯接受了各种训练。2008年4月,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她将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韩国籍宇航员和女性。
首位航天飞机机长的女航天员
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机长:艾琳·玛丽·柯林斯
1995年2月3日,美国女宇航员艾琳 玛丽 柯林斯乘“发现”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1999年,已经身为人母的柯林斯第三次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了7月23日至27日的飞行。至今,她驾驶过三十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达到6280多小时,其中有537小时是在太空度过的。此次,柯林斯作为“发现”号指令长,不仅承担着艰巨的飞行任务,而且还承担着挽救美国宇航局声誉的巨大责任。
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欧洲女宇航员
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欧洲女宇航员:艾涅尔
2001年10月31日7时58分,艾涅尔乘坐“联盟-32”号飞船的返回座舱,在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上安全着陆。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实现太空遨游之梦。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女子寥若晨星,而能够连续3次进入太空且在着名的“和平”号及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更是屈指可数。克洛迪-艾涅尔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这位法国女性凭借着自身不懈的努力,成为法国乃至欧洲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女性。
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右图中正中间是卡尔帕纳·乔娜(Kalpana Chawla;左三为劳雷尔·克拉克(Laurel Blair Salton Clark。 卡尔帕纳·乔娜(Kalpana Chawla)1961年7月1日出生在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一个名叫卡纳尔的小镇。1978年,当17岁的乔娜考入旁遮普工学院航天工程专业时,她创下了一项纪录全专业惟一的女生。1980年,乔娜在得克萨斯州攻下了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随后又取得了同一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1994年,乔娜被NASA选中,参加为期一年的太空严格训练,身份是航天飞机太空任务专家。 劳雷尔·克拉克(Laurel Blair Salton Clark)是美国军中的传奇女性。克拉克1961年3月10日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不过她把威斯康星州的拉辛当成家乡。克拉克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她先是美国海军的航空军医,后又成为潜艇上的潜水医官,1996年又被选为宇航员。
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右图中上排左二为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上排右一为朱迪丝·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 在“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中,共有14名宇航员丧生,其中4名是女性。以下两位是在“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1948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原姓科里根。她原本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但遨游太空的梦想和美国航空和航天局(NASA)招募太空教师的决定让她走进了宇航界。为了这个梦想,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朱迪丝·雷斯尼克(Judith A Resnik)1949年4月5日出生于俄亥俄州的阿克伦,是犹太后裔。她1970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77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同一专业的博士学位。1978年,雷斯尼克被选入NASA的宇航员项目,在1984年8月“发现”号处女航时担任任务专家。在“挑战者”号最后的那次航行中,她也担任任务专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