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同性恋被称为什么
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多称为"磨镜",女同性恋,英文Lesbian,简称LES。
LES有很多是天生的,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朋友,无法产生爱及性欲
。
但有些喜欢女人,但也有可能喜欢上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
㈡ 女同性恋的特征是什么
同性恋不是病,不是罪,不是错,
同性恋爱情和异性恋爱情没什么不一样,
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普通,
这世上,有人相信真爱,有人怀疑真爱,
IDLOVES是为同性真爱而生的,专注服务于坚定相信真爱的那一类5%的LGBT同志人群,
IDLOVES认为真爱是一种信仰,神圣不可亵渎。
IDLOVES虔诚地祈望世间有更多的人相信真爱、践诺真爱、弘扬真爱,
IDLOVES制定了犹如宗教般的严苛规定:
在爱与荣耀珠宝IDLOVES的文化基因里相信真爱是一种本能,
真爱不分星球、不分国度、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贫贱、不分年龄,
真爱面前人人平等,婚姻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
真爱即IDLOVES的事业,IDLOVES愿意固执地信奉此真爱理念,
恪守真爱这块净土阵地,真诚地希望愈来愈多的人成为“ID真爱信徒”,
让怀疑真爱的人相信真爱,让被爱伤害的人重新相信真爱,让相信真爱的人更加相信真爱,
让真爱普世,实现促进人间真情大爱的宏愿:
“真爱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真爱的,不住在黑暗里”。
——IDLOVES
同性恋是天生的,爱一样一样爱,IDLOVES是专为同性恋而生的。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师生恋、姐弟恋等,有的只是两个人刚好相爱了,就这么简单。希望每位同志都能获得浪漫、真诚、永恒、平等的爱情。
㈢ 在女同性恋中,什么叫tpl
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又或称为蕾丝边。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食、自梳等。
在台湾,英文单词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拉或女同性恋最为常见(也翻译做蕾丝边)。在古代闽南语中,除了磨镜的称呼外,亦因其性行为如同挨石磨,而有石磨仔之隐讳语。
在香港,女同性恋一般被称为Les,是英文Lesbian的简称。
在les中有tpl、ppl、ttl之分,所谓这些区别都是自己根据自身的性格和属性来划分的,普遍的是tpl,也就是t和p的恋爱,一般此类恋爱比较接近于异性恋,因为一些t打扮和性感非常男性化,而T是比较man的,当然也分娘T和爷T。
不是说T就是跨性别,也不是说和t谈恋爱的女孩子其实就是喜欢男的。T打扮再中性再帅气,她也是个女孩子。有比直男清秀的脸庞,精致的五官,细嫩的皮肤,柔软的嘴唇,纤细的身体和瘦削的肩膀。身上香香的味道和柔软细腻的触感是直男绝对比不了的。而且会比直男更懂得照顾人,更能换位思考(因为都是女的),在你痛经的时候绝对不会说多喝热水,在逛街的时候也绝对不会不耐烦。
就从以上来说,就已经和男的完全不一样了好吗?
而且,我个人认为,t比一般的直男要好看,要潮(如果长头发都漂亮的女孩子短头发简直可以帅出天际)
并且也许别人只是喜欢中性的打扮,只是喜欢自己帅气一点,毕竟穿衣风格那么多,也有直女喜欢穿得很帅啊(比如阿格尼丝.迪恩),总不能要求所有的女孩子都必须喜欢穿裙子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而且T也会撒娇啊,也可以软萌有的时候也是需要人呵护的啊,毕竟是女孩子。
㈣ 中国历史上的女同性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女同性恋者
追溯中国的女同性恋历史,有正式史书记载的大概始于汉武帝时的陈皇后。陈皇后失宠后十分寂寞,就叫一个女巫(其实这个女子是否是女巫还很难说)穿了男子的衣服,扮为男子,共卧起,俨若夫妇。这件事被汉武帝知道后,十分震怒,认为这是宫中妖孽,杀了这个女巫,废了陈皇后,责其为“女而男淫”,与此有牵连而被杀的有三百多人。
((汉书·外戚传》记载说:后又挟妇女媚道,颇觉。元光五年(公元前l29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于市。
同性恋行为在中国的道教中是不违反教规的,唐朝多才多艺又风流的女道士鱼玄机除了有不少男情人外,也有女性情人。她(19岁)与和她一起修炼的女道士采苹(16岁)共食同寝,双方一有争执,总是采苹吃亏哭泣,这种事几乎每天都有,可是又很快和好如初。鱼玄机那首着名的《赠邻女》就是写给她的。
明末女子冯小青与进士杨廷槐夫人的同性恋是详细见于记载的一例,她的《寄杨夫人书》缠绵悱恻,悲婉动人。她嫁给杭州冯生做妾,遭大妇嫉妒而幽居于别院,与杨夫人之间的爱情终以她18岁的早逝结束。
冯小青的((与杨夫人永诀别书》写道:驰情感往,瞻提睇慈云,分燠嘘寒,如依膝下。糜身百体,未足云酬,秭秭姨姨无恙?尤忆南楼云晓,看灯谐谑,姨指画屏中一凭栏女日:“是妖娆儿倚风独倚,恍惚有思,当是阿青?”妾亦笑指一姬日:“此执拂狡鬟,偷近郎侧,毋乃似秭?”于是角来寻欢,缠绵彻曙;其拙集小像,托陈妪好藏,觅便驰寄。身不自保,何有于零膏冷翠乎?他时放船堤畔,探梅山中,开我西阁门,坐我绿阴床,纺生平之响像,见空帷之寂?是耶非耶,其人斯在!
清代诸晦香的《明斋小识》中有一篇记载时事的文章,标题为((二女同死》,记述一位书院掌教之爱妾和闺中良友相拥投江自尽的事。
《二女同死》全文:海盐祝公,掌教上海书院,挈爱妾偕至;居相近,有待字之女,弱态盈盈,能诗善绣,为芳闺良友。未几女适人,倡随不笃,愿空房伴孤帐,谨守女箴,持斋礼佛;暇或诣祝,挑灯款语,恒至雨夜,绵绵不寐。九月中,忽于人定后,启户齐出驱口,冥搜无迹,凌晨浮于河,两女尤紧相偎抱,时瞿子治应绍有小传,备载端委。
如果说皇后、宫女、女道士、遭冷落的妻妾之间的同性恋可能是境遇性的话,明清两代南方的女同性恋盛行则完全是自愿而为的,相比之下,这种同性恋关系就稳固得多。广东顺德的养蚕女,互相结盟,歃血为约,永不外嫁。她们结为姐妹,亲如夫妻,祸福与共,终身不渝,居住在称为“故婆屋”的房子里,这里男子是禁止入内的。她们结盟的仪式叫“梳起”,举行这种仪式时,像新娘出嫁一样,将做姑娘时常留的大辫子梳成别的发型,到寺内神前,当众杀公鸡喝血,拜神发誓。凡是经过“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约均属无效,而男家也不能强娶,但可以素要赔偿聘金和重新订婚的费用,这费用由结拜姐妹共同承担。
清代梁绍壬在他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记载了广东顺德蚕女组成的“金兰会”: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妻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能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知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
清代张心泰的《粤游小志》中也有广州妇女结成金兰的记载,和梁绍壬的记载大略相同。
《粤游小志)):广州女子多以结盟拜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妻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为他省所无。近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砧者.然此风起自顺德村落,后渐染至番禺、沙茭一带,效之则甚,即省会中亦不能免.又谓之“拜相知”,凡妇女订交后,情好绸缪,逾于琴瑟,竞可终身不嫁,风气极坏矣。
福建沿海以捕鱼为生的惠安女中,与顺德蚕女相似的同性恋也是很常见的。
在明清两代及民国初期,女子结成姐妹或是金兰在我国的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福建、广东甚至包括首府北京,成为一种风气。
((清稗类钞》中还记载了清末民初的上海女同性恋团体“磨镜党”:沪妓有洪奶奶者,佚其名,居公共租界之恩庆里,为上海八怪之一......所狎之男子绝少,而妇女与之昵,俗所谓“磨镜党”是也。洪为之魁,两女相爱,较男女之狎蝶为甚;因妒而争之事时有,且或以性命相搏,乃由洪为之判断,党员唯唯从命,不敢违。
清末民初湖南江永县、道县地方建立了一个与男性相对分离的女性社会。她们同吃同住,形影不离,被称为“行客”,意思是经常互相走访的客人。行客中有些感情最深的发展成为同性恋关系。女书是结拜姊妹之间的文化媒介,是结拜姊妹的感情孕育生长出了女书文化。行客的作品称“行客歌”,她们是女书中最感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江永县,据说清末民国初年行客之风颇盛。行客中一人要结婚,另一人悲痛欲绝。新娘上轿之前,她的行客用针线将新娘的内裤与内衣缝在一起,然后用花带子把姑娘的身体捆得严严实实。目的是不让新郎接触新娘的身体,不准新娘与新郎同床做爱。婚后三天,新娘回娘家长住,她的行客要严格检查新娘的花带和内裤是否被解开。如果被解开了,并且与新郎做爱了,行客会狠狠打新娘一顿,视其对自己的爱情不忠。有的新娘为了忠实于行客,新婚之夜拒绝与新郎做爱。当新郎撕开花带,强行做爱时,新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剪刀朝新郎脸上脖子上刺去,造成流血事件。据老年人回忆,这种流血事情连发数起,引起官府注意,贴出布告严禁行客行为,此风渐衰。女书《面前狗叫有客来》是记录行客之间的对话,反映了行客之间强烈的妒情:
吃了饭,抹了台,面前狗叫有客来。
我到门前看一看,看见我姊到我家。
左手接起姊的伞,右手接起姊的篮。
厅屋有条红漆凳,让姊坐下我斟茶。
结拜姊妹来访,她的行客态度很热情。接伞接篮,搬凳让坐,倒水斟茶,但是结拜姊妹似乎不开心:
吃了一杯不开口,吃了两杯不做声。
为什么呢?原来是结拜姊妹快要结婚了,无法向行客交待。行客终于知道了,于是责问她:
还是我娘错待你,还是二人话不明?
结拜姊妹回答说:不是你娘错待我,不是二人话不明。只是他家不修心,八月十五来求亲。他家求亲求得忙,拆散一对好鸳鸯。
行客的回答真叫人吃惊:不要紧,不要忙,买些纸烛到神堂。我去求神求得准,保起他家尽死完。大大细细都死了,让我二人行得长。
这是让神灵降害于求亲的男家,使他的一家大大小小全部死光。我们听到这样的话,那么有些行客用剪刀杀伤新郎,就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了。
在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政治对于家庭和婚姻的影响使人们对性缄口不言。文革时期的女知青们,远离家乡,来到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大自然和人的斗争中,性生理需求的驱使,也有建立同性恋的生活方式的:她们俩一个像女性,细细小小的,是个高中毕业生;另一个像男孩,长得粗粗大大的,是个初中毕业生。她们俩很要好,老在一起。有一次,我们农场一个女同学告诉我:她们两个有交配。我说,你胡说什么?她说,就像一男一女那样的交配。夏天我们农场的人都挂一种小蚊帐,一人一顶都嫌小,她们俩人一定要睡在一顶蚊帐里,用一条毛巾被裹得死死的不出来。一个洗澡,另一个必定坐在旁边看,有时她们就用一桶水洗澡。我说,你们不嫌脏啊?她们笑笑不说话。
女同性恋隐语
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女同性恋专用的隐语。据((汉书-外戚赵皇后传》记载,“房(宫女名)与宫(宫女名)对食。”东汉人应劭解释说:“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对食”作为同性恋的隐语千百年来也一直在宫中流传。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无数宫女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身份显赫的皇后也不例外,地处卑微的众多宫女们的同性恋行为,不仅方便,也很安全。
有些地方把女同性恋叫“行客”,行客从一般意义上说是结拜姊妹,你行到我家里作作客,我行到你家里住几天,故称行客。从狭义上讲,行客是指结拜姊妹中有’同性恋关系的女子。
光绪《永明县志))讲到桃川一带女子的风俗,这种风俗就是结拜姊妹认老同的风俗:“此风桃州尤甚,其母亦为女计消遣,访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结为内交(桃州谓之行客......)相处以切磋针黹其间,即无他虑,而有用之年华已消磨于不觉。”县志接着说:“况有因此而含垢包羞者,是亟宜族规中增此一条,以救其弊。”所谓“含垢包羞”显然是指结拜姊妹之间的亲密行为,包括性行为。
县志要求在当地族规中增加一条禁止此种行为的规定,可见女性同性恋行为在当地并不是极少数。道县也有类似情况,称为“结客”。《道县志》说:“清末至民国时期,农村未婚女子有结拜姊妹的习俗。多为富家闺女,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因不满旧式包办婚姻,又不敢自由恋爱,对异性存畏惧心理,遂同性相恋,结为姊妹(俗称‘结客’)常同屋同居,早晚相伴,俨如夫妻,甚至相约不嫁。有的因少女听老人或巫师传说,女人产后而死,血污地狱,冥问罚在桃源受罪,称为‘上桃源’,不嫁而死,芳身洁行,冥间则许‘上花楼’享福,故解放前乡间有结盟姊妹相约自缢而死,酿成悲剧。《道州竹枝词》云,‘无郎能解女儿愁,不嫁东风可自由。赢得结盟诸姊妹,焚香齐拜上花楼。’即指此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此风渐息。”
中国古代女同性恋形象
中国古代女子的同性恋恋情紧紧深深隐藏在闺阁之中,只给我们留下含混晦涩的只言片语的记载。历史往往以另一个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和描述男风一样,描写有关女同性恋生活的小说和春宫图也有不少。例如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同朝代丁耀亢所着的《隔廉花影》,明末清初的李渔所着的((怜香伴》中的崔笺云和曹语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封三娘和范十一娘,清末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唱戏女子藕官、药官和蕊官。
瑞典出版的((清代春宫图》中有两幅春宫图是清朝早期的画家的作品,描绘的是两女相互挨擦性器官的性爱方式和亲昵行为。不论是作者的绘画技巧,还是对女同性恋的性爱方式的理解都是很成熟的。
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的性文学和春宫图,几乎全部都是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其中的女同性恋形象也都是通过男性的视角描绘出来的。虽然不乏收奇猎艳之意,但这些小说中的女性之间的恋情大都被诠释成情有可原的事,并抱以同情宽容的态度。
行客歌——古代女同性恋者创作的情歌
清末民初的时候,江永县、道县的结拜姊妹与行客建立了一个与男性相对分离的女性社会。她们同吃同住,形影不离,被称为行客,意思是经常互相走访的客人。行客中有些感情最深的发展成为同性恋关系,女书就是这个女性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文化媒介。如果说顺德、广东的女性是靠了物质的建筑——姑婆屋来保卫一个与男性隔绝的女性社会,那么江永县、道县的女性则是靠了精神的创造——女书文字,来维系那个与男性社会相对分离的女性社会。女书的文字和汉字的字型不同,但每个字都有音和意,女书文字只在女性社区内流传。行客的作品称“行客歌”,她们是女书中最感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下面这首女书《行客歌》表达了行客之间在十二个月里想念、盼望以及团聚的欢乐、分离的痛苦。
正月逍遥好过日,两个不凭心不欢。
二月叶来百树发,陌上绿来正是香。
三月杨梅金色罩,邀伴到来同共欢。
四月春紧急忙做,邀妹收车做事情。
五月热天热炎炎,姊在高楼绣色全。
六月日长好过日,一对鸳鸯不成行。
七月一起学针线,不得凭拢做一针。
八月神堂做客到,我在高楼眼泪飘。
九月一起兴车纺,想着我身不愿动。
十月霜风树落叶,可怜两个不得欢。
十一月天鹅从海上,不见妹娘在甚方。
十二月拢年尽竣事,再望来年亲不亲。
行客之间常常用信件表达彼此间的爱情,如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前世有缘结好义,今世有缘觅好芳。
姑娘楼中如珠宝,塘里金丝鲤一条。
凤凰起身来邀伴,拍翅高飞一对啼。
飞到文楼同欢乐,飞到天边乐逍遥。
同在高楼好过日,两个结义恩爱深。
大意是,我们的前世就有结拜情义的缘份,今世果然就寻觅到好友芳侣。我们像凤凰一样相邀结伴,展翅高飞,双鸣双啼。我们飞到遥远的天边,在那里逍遥自在。我们飞进僻静的楼房,在那里相亲相爱,过着欢乐的时光。
中国在经历了一场文化浩劫之后,国门的开放让人们接受到国际上对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的各种观念,原本对女同性恋就相对宽容的中国,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出现了众多的女同性恋。“女同性恋”一词在我国并无政治色彩,人们倾向于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它,而女性主义者则一般与之划清界限。
本者认为,同性恋只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提高社会的接纳度的主要途径还须依靠整个社会性观念的科学化,这是一个科学命题而非政治命题。让更多的人从女同性恋历史中认识到女同性恋的存在,这样有助于大家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最终形成对女同性恋的科学的态度。
该文献摘自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31/10/3256622_257295013.shtml
您可以去看看,望您采纳
㈤ 为什么女同 叫做蕾丝
其实女同性恋叫蕾丝是有历史意义的。
蕾丝,源于英文lesbian,又称为“拉拉”、“拉子”。这个词源自希腊一个名为莱斯博斯的岛屿。(Lesbos;现代希腊语:∧έσβος;拉丁字母转写:Lésvos)。 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瓦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着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古希腊语:∑απφώ;拉丁字母转写:Sapphô),相传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 “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例如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
另外推荐lesli这个纯净交友社区,这里有很多“蕾丝边”愉快交流。
㈥ 女同性恋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分
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百合、蕾丝边、Lesbian、Les、 Girlslove、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女性。区分标准:女性是否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为标准。如果女性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则为女同性恋,否则不为女同性恋。
在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Lesbian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性间的性爱。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感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2015年6月28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点亮彩虹灯庆祝同性婚姻合法。当日,纽约举行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大游行。美国最高法院26日以5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这一裁决结果意味着同性婚姻在全美50个州全部合法。
(6)性性中国美女女同囗交性扩展阅读: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又或称为蕾丝边。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食、自梳等。
中国台湾
在台湾,英文单词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拉或女同性恋最为常见(也翻译做蕾丝边)。在古代闽南语中,除了磨镜的称呼外,亦因其性行为如同挨石磨,而有石磨仔之隐讳语。
中国香港
在香港,女同性恋一般被称为Les,是英文Lesbian的简称。
㈦ 目前中国男同性恋比较多还是女同性恋比较多
答案肯定是男同多,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同性恋群体:男同占74.6%,双性恋占22.3%,女同仅占3.3%。另外:上海博士导师刘达临在2014年中国性现状报告一书中还同时指出:
男有同性倾向的大概比例为65:1(800万左右)
而女性则明显低于这个比例,大概为1.5万:1(不超过2万人,多分布在上海、北京,厦门等地)
㈧ 中国第一个女同性恋是谁
陈阿娇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她母亲原想把她许给当时的太子刘荣,却招到刘荣的母亲栗姬的拒绝。馆陶公主于是将目标转向王美人的儿子刘彻。一次,她抱着刘彻说:“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这些宫女你要哪一个?”刘彻当然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当即回答:“如果能娶到阿娇,愿盖金屋以贮之。”有了刘彻“金屋藏娇”的许诺,长公主心花怒放,缠着景帝答应了这门亲事。其后,长公主不遗余力,使刘荣失去太子之位,由刘彻取而代之。 景帝病逝,刘彻登基即日践约,让陈阿娇的梦想变为现实。除了住进金屋之外,阿娇更被立为皇后,一时娇贵无比。但刘彻为人风流,在有了卫子夫之后,更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陈阿娇为人骄傲,善妒,最致命的是她虽然贵为皇后之尊,却一直没有儿子,史书记载,阿娇为了治好自己无子之病,前后花了九千万钱。 在看到卫子夫得宠之后,她意不能平,多次大吵大闹,寻死觅活,令汉武帝非常恼怒。陈皇后妒火中烧之余,几次对卫子夫暗下毒手,却没将之弄死,反而被卫子夫察觉。卫子夫奏告武帝,武帝勃然大怒,但想起馆陶长公主对自己的拥立之功,还是压下怒火,没有处置陈皇后,只是再也不去她那里了。 当得知卫子夫怀孕之后,出于嫉妒、怨恨、焦虑、无奈,陈阿娇居然求助于巫蛊之术。一位名叫楚服的女巫告诉她,自己有法术能让皇帝回心,但需昼夜祭祀,合药服之。同时又以巫蛊诅咒卫子夫等得宠的嫔妃。根据记载:“(陈阿娇)使女巫着男子衣冠帏带,与后寝居,相处若夫妇。”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巫蛊事情败露,汉武帝派酷吏张汤严查此案,前后牵连三百多人。最后,楚服伏诛,皇后废处长门宫。 陈阿娇之所以受到处罚,主因自然是巫蛊,但“上闻穷治,谓女而男淫”,可见她以皇后之尊却去大搞女同性恋实在大大丢了皇帝的脸。 巫蛊案后,馆陶长公主刘嫖非常惭愧,向汉武帝道歉。汉武帝说:“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但他保证,“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陈阿娇退居长门宫之后,为了挽回汉武帝,以千金求得司马相如写下《长门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可惜,这篇流传千古的绝妙好文虽然让汉武帝欣赏到了司马相如的文采,却没能让他回心转意。几年后,陈阿娇在悲愤中,带着《长门赋》中所描摹的苦闷抑郁的情绪,离开了人世。 陈阿娇与楚服是中国有案可稽的第一例女同性恋。其实不论在哪个朝代,宫禁之内女同性恋一直在暗暗地流行。宫女们当然不是天生的同性恋者,只是由于长期的幽闭,因得不到与异性接触的机会而造成极度的性饥渴,从而性意识发生了转变。据《汉书·外戚赵皇后传》记载,到了汉成帝之时,中宫使曹宫与官婢道房 “对食”。应邵注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妒忌也。” 其后“对食”作为同性恋的隐语千百年来也一直在宫中流传。“对食”最初专指女子同性恋,到后来,女子与阉者的不正常行为也称“对食”了。不过,“对食”偶尔也能遇见状元郎。五代十国的南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太监王朝,南汉皇帝规定,做状元者,必先受宫刑。这些受阉的状元多成为宫女的“对食”伴侣。故罗履先《南汉宫词》云:“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